青岛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册《白天和黑夜》教学设计与反思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4.白天与黑夜》
一、教材分析:
《昼夜交替》是青岛版《科学》六年级(上册)第四单元《太阳、地球和月亮》里的第一课,研究的是昼夜交替现象的成因。

让学生意识到由于地球的自传,使得同一地方出现了昼夜交替现象。

太阳东升西落、昼夜交替变换的现象,是学生每天都会看到的现象,也会这些现象的产生原因做出自己的解释,一些学生会认为这是太阳围绕地球转动的结果。

历史上也曾提出类似的观点。

书本从古代学者托勒密提出的“地心说”到哥白尼的“日心说”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宇宙空间概念,引领学生展开对“昼夜交替变化现象”产生原因的探究,形成正确的认识。

教材在第一个环节中以图文的形式一方面呈现了人们对昼夜交替现象的探索历程,认识到从“地心说”到“日心说”的进步。

第二环节研究昼夜更替的原因,书中呈现地球自传的模拟图,呈现模拟昼夜成因的场景图,给学生留出充分的探究空间,本环节是本课的核心活动。

二、教学目标:
1、科学探究:
(1)会做地球自转形成昼夜交替现象的模拟实验;
(2)能利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对昼夜现象作出假设性解释。

2、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喜欢大胆想象;
(2)愿意合作交流;
(3)认识到科学是在不断发展的,人类对自然的认识是不断进步的。

3、科学知识:
(1)知道昼夜交替是由于地球围绕地轴自转形成的;
(2)知道地球自转的方向是自西向东,自转一周的时间大约是24小时;
(3)了解古人对昼夜成因的猜想与哥白尼的贡献。

三、教学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
通过了解古人对昼夜成因的探索,了解昼夜的成因。

2、教学难点:
昼夜的成因。

四、教学准备:
地球仪、手电筒、教学课件等。

五、教学过程:
(一)激发兴趣,引入课题
今天老师带来两幅图,请同学们仔细观察对比这两幅图片,它们有什么相同和不同?(上面的是白天的图片,下面的是默夜的图片)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探究《白天与黑夜》出示课题并板书课题,学习目标。

强化本课,明确学习目的。

(二)实验探究
1、提出问题
关于今天探究的内容,你有哪些感兴趣的问题?你想知道什么?(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并及时解答。

解除学生的困惑。

要想知道白天黑夜形成的问题有什么办法?
做模拟实验的话,需要准备什么材料?(气球、手电筒或用眼睛)现在有了材料,你怎样进行模拟比较科学?(气球上标示中国)
2、揭示昼夜
你能让我们的祖国处在白天的状态吗?
(学生自主模拟做实验)
汇报交流
那地球的另一面又处在什么状态呢?
教师:白天和黑夜是怎样形成的?
3、探究昼夜交替的形成
现在你们能让我们的祖国从处在白天的状态转入黑夜的状态吗?
再转入白天的状态呢?
谁来把你们组的模拟实验展示给大家?
(教师边指导操作,边指导叙述实验)改为:学生自己操作叙述。

以学生为主体,培养学生能力。

(1)动手实验,初步的得出多种可能
(学生展示模拟实验,教师用课件或简笔画展示学生的不同模拟实验)
会出现多种可能:
第一种:手电筒不动,地球仪围着手电筒转,自己不转。

第二种:手电筒绕地球仪转动,让祖国经历昼夜的交替。

第三种:手电筒不动,地球仪自西向东转动,让祖国经历昼夜的交替。

第四种:手电筒不动,地球仪自东向西转动,让祖国经历昼夜的交替。

(2)分析实验
(对各小组进行评价,分析找到模拟实验中出现的几种可能的优点和不足。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每个实验:并出示flash动画,更加形象易懂。

第一种:你们提的很好,如果太阳不动,地球自己不转,只围着太阳转,那我们就会光是白天。

第二种:对这名学生分析的非常有道理。

不光这组同学有这种想法,其实古人在研究“昼夜形成”的原因时曾把这种想法一度认为是正确的,下面我们来详细的了解一下。

古人在昼夜交替这个问题上曾经也这样认为——太阳绕着地球转,形成白天和黑夜我们来看一下。

课件展示:
出示课件(一)“地心说”,介绍。

这种说法,人们信奉了一千多年。

但是人类对宇宙的认识随着天文观测不断进步……换成学生介绍,课前搜集的资料。

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出示课件(二)介绍“日心说”。

哥白尼认为,地球在绕着太阳公转的同时,还在不停地自转。

昼夜的
变化就是地球自转的结果。

所以代表太阳的手电筒在实验的过程中是不能动的。

下面请每一组把手电筒固定好。

去掉第一、二种方法,那么现在只剩下这两种方法了,地球到底是自西向东转呢还是自东向西转呢?
(3)去伪存真,找到真相学生自主探究,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这就要大家运用生活中的经验去找答案了。

太阳每天是从哪个方向出现的,那地球怎么样的转动才能让祖国的东方最先看到太阳?
你能用什么方法证明一下呢?(学生独立操作实验)
学生汇报展示实验。

老师很高兴大家都解开昼夜交替的奥秘了,(下面你们可以多转几圈,仔细观察一下昼夜交替的过程。


我们的祖国从黎明到黑夜再到黎明,地球仪旋转了几周?一昼夜是多少小时?
(教师根据学生回答相机板书:昼到夜,地球自转一周,24小时,生模拟体验)
(三)模拟实验发现时差
我们在动手实验中找到了昼夜交替的原因,那地球上的各个国家进入的昼夜时间是相同的吗?(学生转动地球仪,自己去发现)
当中国处在白天的状态的时候,有哪些国家处于夜晚呢?
正对着光线的是什么时候?斜写对着太阳的东边是什么时候?西边呢?同一时刻他们所看到的太阳是一样的吗?
所以同一时刻,由于地球的自传,地球上的白天和黑夜是不同的,这
就是我们常说的时差产生的原因。

学生小结,体现学生主体。

(四)科学发展的不断探索
这节课通过我们的学习和模拟实验知道了昼夜交替的成因以及时差是怎样形成的,这得益于我们的古人给我们留下了宝贵的知识和经验。

实际上,哥白尼的日心宇宙体系是时代的产物,它也受到时代的限制,是存在一定缺陷的。

(课件介绍日心说的一些局限性)
通过这段资料你有什么想说的?
有时候一些大科学家的话也不一定全对,也要通过不断的科学实验来证明,不能迷信一种说法,敢于挑战!
(五)拓展延伸
同学们,经过这一节课的探究学习,相信你们一定明白了许多道理也学到了不少知识,那么现在来帮老师解决几个问题,好不好。

希望同学们在以后的生活中运用所学的知识。

不但学科学还要用科学,用科学的视角来看这个大自然你会有更多神奇的发现。

六、板书设计:14.白天与黑夜
昼夜
照射
地球自转
昼夜更替
24小时
七、教学反思:
《白天与黑夜》是青岛版小学科学课六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第一课。

六年级的学生,求知欲强,他们通过电视或书籍,大多数都已经知道地球在自转并且围绕太阳公转这一科学事实。

但这节课并不是为了让学生掌握形成昼夜交替的原因,它的主要目标就是让学生发挥最大的想象力,提出地球产生昼夜现象的多种假说,并通过模拟实验去验证这些猜想,从而体验人类对地球运动的探究过程。

为了让学生能打开思路,寻找到产生昼夜交替现象的多种可能,我进行了精心的设计。

在课的导入环节,通过白天和晚上照片,让学生说一说白天和黑夜的区别,促进思考昼夜交替可能是与地球和太阳有关。

白天和黑夜的形成,是非常抽象的天文现象,也是本课的难点,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给学生讨论猜想的环节,并且利用大量的视频资料,文本资料和图片资料,形象直观的阐述了产生昼夜交替现象的原因。

为了加深对于知识的巩固,我设计了模拟实验,在模拟实验中,学生很好的验证了昼夜交替现象。

我设计了思想教育环节,并激发他们进一步去探究对人类认识地球过程的兴趣,去体会科学探究的乐趣。

在本课的教学中,我也意识到了自己很多的不足。

首先是板书的问题。

我如何更简洁、清晰的板书,与课题联系更紧密,并且书写还需要进一步锻炼。

其次,对于科学课的探究问题,还没有找到很好的解决方法。

另外,这节课本来,没有分组实验,为了让学生更形象、更具体的探究《白天与黑夜》,我为学生提供了材料,让学生自主设计实验探究昼夜交替。

学生学习知识的同时,培养了学生动手能力、探究能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