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风险社会理论梳理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当代风险社会理论梳理
作者:张素萍
来源:《青年与社会》2014年第31期
【摘要】自贝克提出“风险社会”的概念后,紧接着发生了切尔诺贝利核电站爆炸事件和英国疯牛病的全球蔓延。

随着政治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以及由此带来的各种不平衡导致的各种冲突,尤其是美国“9·11”恐怖袭击事件的发生、非典病毒全球传播引起的恐慌以及最近埃博拉病毒的全球传播,使得“风险社会”理论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和讨论。

文章致力于梳理自贝克提出的“风险社会”理论以来该理论至今的发展并理清相关概念,以有助于我们正确应对社会风险。

【关键词】风险;风险社会
一、概念界定
随着全球化的进一步深入发展,“风险社会(risk society)”一词成为是当今学术界尤其是社会学界的流行概念。

然而,风险和风险社会的概念并不是同时出现的。

英语中的“风险”(risk)是个外来词,是17世纪才是从欧洲引进的。

风险最初指的是一种客观危险,一种不可抗力的可能性损害。

Risk一词从字面意义上来理解,具有一定危险的可能性,或者说是有可能发生危险、形成灾难,是尚未发生的灾难。

“风险社会”这一概念是由德国学者乌尔里希·贝克在1986年出版的《风险社会》一书中提出来的。

该书首次使用了“风险社会”的概念来描述当今充满风险的后工业社会并提出了风险社会理论。

贝克所认为的风险,“是个指明自然终结和传统终结的概念。

或者换句话说:在自然和传统失去它们的无限效力并依赖于人的决定的地方,才谈得上风险。

风险概念表明人们创作了一种文明,以便使自己的决定将会造成的不可预见的后果具备可预见性,从而控制不可控制的事情,通过有意采取的预防性行动以及相应的制度化的措施战胜种种(发展带来的)副作用。

”贝克认为,风险社会是这样一个社会,即“工业化所造成的副作用具有可控性,这的确是一个设计精妙的通过制度化的解决方法预防不可预见事情的反思程序,是一个设计巧妙的控制社会,它把针对现代化所造成的不安全因素而提出的控制要求扩展到未来社会。


二、西方社会的风险社会理论流派
自1986年贝克首先在其著作《风险社会》中提出“风险社会”的概念后,几乎与此同时,前苏联切诺贝利核电站的爆炸为该理论提供了有力的佐证。

1992年贝克的《风险社会》一书被英国学者马克·里特译成引文后并没有一下子被英国人所接受。

随之而来的英国的疯牛病的爆发与全球性蔓延,以及后来发生的美国的“9·11”恐怖事件,风险社会理论才成西方学者研究的焦点。

国外学者从不同的视野对风险社会理论进行了深入而广泛的讨论。

归纳来看,风险社会理论主要分为三大学派:一是以乌尔里希·贝克和安东尼·吉登斯为代表的“风险社会理论”。

他们所定义的风险指的是一系列特殊的社会、经济、政治和文化因素,这些因素具有普遍的人为不确定性因素,它们承担着现存社会结构、体制和社会关系向着更加复杂、更加偶然和更易分裂的社会团体组织转型的重任。

他们站在客观主义立场上,对工业革命以来的西方现代化历程进行了“现代性的反思”。

二是以玛丽·道格拉斯、斯科特·拉什为代表的“风险文化”理论。

他们站在主观主义立场上,认为风险在当代社会并没有增加,也没有加剧,只是人们对风险的认知程度提高了,被察觉和意识到的风险增多了。

三是以德国社会学家尼古拉斯·卢曼为代表的复杂自系统理论。

卢曼从现代社会的结构和内在机制来阐释风险的来龙去脉,从系统——功能分化的角度阐述了风险得以产生且不可避免的原因,他把注意力转向“决定风险运行的结构性因素”而不是风险运行本身,并拒绝以激进的姿态来研究风险,站在社会不可知论的立场上,反对贝克、吉登斯对风险社会的客观性批判。

三、中国的风险社会理论流派
我国学者对于风险社会理论的研究是以国外的风险社会理论研究为基础,在对国外风险理论的批判、吸收以及与我国国情相结合的基础上展开的。

具有代表性的国内学者有庄友刚、杨冬雪、刘岩等。

庄友刚教授从哲学批判的视角来研究风险社会理论。

他认为,“在哲学意义上,风险是人的一种存在状态。

”“风险作为一种客观存在是人类生活中的基本现象,是随着社会生活的发展而发展”。

“所谓风险社会,是指这样一种社会发展阶段,在这样的社会里,有人类实践特备是科学技术的发展所导致的各种全球性风险和危机对整个人类的生产和发展存在着根本性的严重威胁”。

杨雪冬教授在其著作《风险社会与秩序重建》中通过分析风险与秩序的关系,认为风险社会是秩序失范的后果,是“个人和群体在未来遇到伤害的可能性以及对这种可能性的判断与认知”。

刘岩教授在其著作《风险社会理论新探》中提出风险是指“由社会各个领域中的不确定性因素引发社会动荡、社会冲突、社会损失的一种潜在的可能性关系状态。

这种不确定性因素可能来自于社会的生态、经济、政治、文化等各个领域”。

四、结语
尽管国内外学者关于风险社会的界定不同,但他们的理论都确定了风险的未来性和不确定性。

随着全球一体化的进一步深入发展,世界已经发展到“一只南美洲亚马逊河流域热带雨林中的蝴蝶,偶尔扇动几下翅膀,可以在两周以后引起美国德克萨斯州的一场龙卷风。

”近年来,“9·11”恐怖袭击、非典、福岛的核泄漏、越来越频繁的恐怖袭击事件以及埃博拉病毒的全球蔓延趋势,不管是我们感知到的危险越来越多还是事实可能发生的危险越来越多,风险社会的全球化趋势都应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以便我们为应对风险做好充分的准备。

参考文献
[1] 乌尔里希·贝克,约翰内斯·威廉姆斯.自由与资本主义——与著名社会学家乌尔里希·贝克对话[M].路国林译,浙江人民出版社,2001.
[2] 庄友刚.跨越风险社会[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
[3] 杨冬雪.风险社会与秩序重建[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1.
[4] 刘岩.风险社会理论新探[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
[5] 斯科特·拉什.风险社会与风险文化[J].王武龙编译,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02(4).
基金项目:本文为内蒙古自治区社会科学联合会项目(14E07)《风险虚拟社会的稳定制约因素》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