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学“治未病”观论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医学“治未病”观论文
中医学“治未病”观论文
中医学“治未病”观论文【1】
【摘要】中医学蕴藏着丰富而系统的治“未病”理论及智慧,不仅具有现代医学的内涵,更极具其特色。
中医学治“未病”理论包括未病先防和既病防变的先进观念,如何充分利用好中医学治“未病”的思想观念,对其更进一步整合研究和推广运用,是摆在中医工作者面前的课题,如果运用推广好此理论,将为促进人类健康做出更大贡献。
【关键词】中医学;治未病;未病先防;既病防变
“不治已病治未病”这句出自《黄帝内经・素问・四气调神大论》,原文曰“是故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此之谓也。
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
再由《难经》里说:“所谓治未病者,见肝之病,则知肝当传之于脾,故先实脾气,无令得肝之邪,故曰治未病焉。
”未病是指无病状态,病而未发,病而未传多层涵义。
关于“未病”其内涵及外延十分丰富,是一个广义的概念,下面就分未病先防和既病防变以及调节健康状态三个方面进行论述。
1 未病先防
1.1 健脾治未病首先是未病先防,其具体措施是健脾。
脾主四肢,统五脏,即脾胃为后天之本,又为诸病之源,也是水谷之海,气血生化之源,人体脏腑组织功能活动均信赖脾胃,脾健则四脏皆健,脾衰则四脏亦衰。
也就是说脾统四脏,脾有病,必涉及四脏有病,亦必须养脾,故脾气充,四脏均旺盛,脾气绝,四脏必病,凡治四脏之疾者,必养脾胃。
总结脾与四脏其关系,突出了治脾胃的主要意义,换言之,脾是
健康之本。
1.2 脾胃为水谷之海,气血化化之源。
脾性至阴,五行属土,系水谷之海,化生气血,而人的生活动力以脾胃化生的气血为物质基础。
脾运化水谷,胃纳之水谷,吸收精微上输于肺而化为营卫之气,《素问・痹论》曰:“营者水谷之精气也;和调于五脏,洒陈于六腑,乃能入于脉也,故循脉上下,贯五藏,络六腑也。
卫者,水谷之悍气也,其气�疾滑利,不能入于脉也,故循皮肤之中,分肉之间,熏于盲膜,散于胸腹。
”而宗气的生成亦离不开脾胃,《灵枢・邪客》云:“五谷入于胃,其糟粕、津液、宗气分为三隧,故宗气损于胸中,出于喉咙,以贯心脉,而行呼吸焉。
”脾胃资生之气,而血液由营气和津液合和而成,由脾上输于心肺灌注脉中,化赤而充养,而营气和津液均源于水谷精微,故脾胃是血液生化之源,正如五介宾所说:“血者,水谷之精气也,源源而来,而实生于脾。
”
2 既病防变
2.1 脾弱则易发病有终必有始,有始必有终。
空间中寓时间,时间中亦寓有空间,时间与空间是辩证统一的。
与时空相比中医学更重视时间,亦即动态性,过程性,此乃“上守神”之意。
时间是通过气化来实现的,气化的形式,即升降出入表现为空间概念。
“正气存内,邪不可干”,“邪之所凑,其气必虚”。
亚疾病能否发生转归,正气的强弱是关键,决定正气不足产生疾病的重要条件,而正气也源于脾之生化的水谷精微,亦即李东垣所论的胃气元气。
胃气和元气的盛衰,又与脾之功能强弱有内在联系,脾旺则正气充盛,脾弱则正气不足,因此,“内伤脾胃,百病由生”。
从空间上看,亚疾病具体发生于哪个脏腑,也与脏腑本身的正气强弱有关。
脾胃为后天之本,充养全身,脏腑局部正气亏,亦与脾藏有着密
切的联系,疾病发生以后,从时间上讲,其发展变化也是以正气强弱为依据的,正气强,则亚疾病向着健康方向发展,正气弱,则为功能性的疾病向着器质性疾病方向发展。
因此,脾的功能失常是诸多疾病发生发展的根源和始终。
2.2 阴阳平衡自和阴阳平衡自和是治未病中的一个法宝,是指阴阳双方自动维持和自动恢复其协调平衡状态的动力和趋势。
对于生命体来说,阴阳自和是生命体内的阴阳二气在生理状态下的自我协调,在病理状态下的自我恢复平衡的功能。
阴阳自和的概念,在古代哲学著作中,最早见于东汉王充的《论衡》,在中医学著作中最早见于东汉张机《伤寒杂病论》。
“阴阳自和”的思想由来已久,这种哲学思想渗透到中医学中,用以类比人体内的阴阳双方认为人体阴阳之气的运行也致协调有序,方能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正常进行。
3 “治未病”的特色和优势
3.1 “治未病”即是调节亚健康状态亚健康状态是一种介于健康和疾病之间的非健康非疾病的状态,是由健康自疾病转化过程中的一个过渡期,在这期间没有明显的疾病,但出现精神活动和适应能力的下降,如果这个状态不能及时纠正,则容易引起各类疾病。
中医学认为,亚健康状态属于“未病”范畴。
中医治未病方式各种各样,常用针灸、穴位敷贴、食疗、保健,选择于不同的人用不同的方法,因人而易,因疾而易,选择应用。
3.2 调理情志即维持心理健康中医学在问诊中,医生通过患者自诉,再与医生交谈,对患者提出问题的解答,对患者交待医嘱时要患者对饮食、起居、环境,保持适应为变。
为患者解决疾病的疑问,消除患者的心理负担。
中医学主张对患者“告之以其败,语之以其善,导之以其所便,开之以其所苦”。
《素问・宝命全形论》指出“先必治神”的重要性。
医心为先,治神为本。
此外,中医学还有一个重要的观点,“五志”,常用来指导调节
情志。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谓:“人有五脏化五气,以生、喜、怒、悲、忧、恐。
”即根据《黄帝内经》“悲胜怒,喜胜悲,恐胜喜,思胜恐,怒胜思”创造性地运用以情胜情的心理制约和调理方法。
4 结语
综上所述,中医学“治未病”的理论与现代医学的健康观有许多共同之处,所以说现代医学健康是从生理、心理、社会3个层面上构成的学术观点。
与中医学关于人体生命运用规则和“治未病”的内容,包括未病先防和既病防变以及调节亚健康十分相似。
这就是为中医学与现代医学健康理念的结合奠定了理论基础。
中医学的“治未病”的理论还是以人为本的价值观的具体体现,所以“治未病”、调情志、未病先防、既病防变牢固构成了中医学独特而优越的理论体系。
如何充分运用好中医学这富贵的特色资源,这是我们每一位中医工作者的使命,更对其进一步全方位研究推广将为人类做出更大贡献。
中医学藏象学说对城市思考【2】
摘要:面对着城市建设中城市功能和城市空间结构与形态出现的问题及其对问题的特质分析,本文借鉴了中医学藏象学说的思维方式及其理论模型,通过学科交叉的方法,搭建了中医学与城市设计两个学科之间的桥梁,将中医学的整体观、系统论以及藏象学说“藏象”内涵模型引入到对城市思考中,分析得到了城市功能与城市空间结构和形态之间互为表里关系,并且两者是不可分割的一个完整的系统。
同时,为城市管理者或者城市设计师也提供了一个认识城市和解决问题的新视角,进而促进城市的健康发展。
关键词:中医学;藏象学说;城市功能;城市空间结构与形态
一、提出问题与分析
据报告显示2011年的中国内地城市化率首次突破50%,达到了51.3%。
这意味着中国城市化水平进入关键且快速发展阶段,不可置否,
城市建设也取得了相当大的成就,然而在这样迅速发展过程中,城市中也频频出现了很多问题。
像是以“功能分区”为主旨的城市规划和管理造成了城市功能之间的割裂,各功能分区之间界限明显,功能单一,造成城市内的职住不平衡,人口分布不均;还有,就是最近几年在全国范围内兴起的新城建设运动,新城在设计建设的过程中,不考虑老城与新城之间的关系,致使功能配置重复,造成新旧两城恶性竞争的局面;此外,城市建设者盲目的求大、求新、求气派,根本不去考虑城市承载力及其城市的负荷能力,最终造成城市广场无人,城市的基础设施闲置等不良的状况。
城市中出现这种问题很大一部分原因是源于管理者或者城市设计师对于城市思考出现了问题,他们没有把城市当作一个整体和系统来看待,解决城市问题的方式依然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西医式治标不治本的思想,因而,为了避免再出现这样的城市问题,本文引入了中医藏象学的思维方法,试图将整体观,系统论以及“藏象”的思维方法运用到城市设计之中,以引发更多人思考。
二、中医学藏象学说认知
(一)中医学
中医学是在中国产生,是以中医药理论与实践经验为主体,经历过数千年发展而形成的一门独特理论体系和丰富养生方法、诊疗手段的传统医学。
中医理论最基本的特色是中医的“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的思维方法。
[1]中医学包括三大基本基础理论分别是:藏象学说,经络学说,精气血津液学说。
(二)藏象学说简介
藏象学说是以脏腑的形态和生理病理为研究目标的中医学基本理论,是中医学的三大基础理论之一。
“藏象学说是按照中医思维模式和独特的研究方法,在阴阳学说的指导下,研究以五脏为中心的功能系统及其脏腑相互关系以及法时应天的生命运动规律和病理变化的学说,它是研究人的运动过程中,
生命本质与现象统一的学说。
”[2]
藏象,是指藏于体内的具有不同活动规律的内脏及其表现于外的解剖形态、生理病理征象以及自然界相应的事物与现象。
(三)藏象学说理论提炼
在中医藏象学说中有哪些基本的思维方法可以借鉴呢,带着这样的问题对藏象学说进行了梳理与总结。
1、思维的提炼
(1)藏象学说的整体观
整体观念是“指从全局着眼来观察分析局势和做出判断”[3]。
藏象学说源于中医的思维方式,整体观又是中医学的典型思维特征,这种思维方式又是以一致性作为看待问题的前提,认为由于整体是一切的根源,因此任何一个个体之间尽管存在着差异性,但是各个个体之间因为某种关系有统一在一个整体内,所以对整体内的某一要素的分析必然要从整个全局出发,找出与这个个体有关联关系的个体,之后才能更加全面的掌握该个体在整体中的位置。
(2)藏象学说的系统论
“系统”是由相互作用和相互联系的若干组成部分而组成具有特定功能的整体。
强调人体各脏腑之间相互之间的相互制约、相互作用有机联系,强调人的健康与自然环境之间的整体关系,这些都是系统论的观点的基本反映。
2、“藏”与“象”内涵
藏象,是“指藏于体内的具有不同活动规律的内脏及其表现于外的解剖形态、生理病理征象以及与自然界相通应的食物和现象。
”[4]藏象这一基本概念的内涵可以从两个方面来理解,即:“藏”与“象”。
(1)“藏”的内涵
“藏”的内涵主要有两方面,一个是“形藏”,一个是“神藏”。
“形藏”即是“藏器”,可理解为具体的人体的内脏,实质性的器官是一种形态性的结构概念。
“神藏”即是“藏气”,即表示“藏”不在是实体性的器官,而是人体的整体之气运动变化状态的一种抽象,就是指内在包含着以五脏为中心构成五个生理病理系统的相互作用,五个系统之间各具相对特异的生理活动规律,共同主导着整个人体的功能活动,它又是一种功能性的概念。
(2)“象”的内涵
“藏象”之“象”有多重涵义,既指脏腑的具体形态,又指脏腑生理功能、病理变化反映于外之表现,同时还具有取象思维的特点。
”[5]
(3)“藏”与“象”关系
依据上文的分析,可以看出“藏”是“象”内在的功能实质,“象”是“藏”一种可观可阅的'表现状态;“藏象”把“形”或者内在功能与“象”有机地结合起来,揭示了两者之间不可分割的关系,较明确的说明了中医学对人的生理功能与病理变化的认识。
三、基于藏象学说对城市的思考
(一)对城市解析
由上文可知,城之中主要的问题出现在城市功能与城市空间两个方面,因而,本文主要针对这两方面展开论述。
1、城市功能
城市功能又称城市的职能,是城市在一定区域范围内的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活动中所具有的能力和所发挥的作用。
随着我国城市化的不断推进,现代城市已经是“一个复杂的多功能综合体”[6],城市之中具有的多种多样的功能,各种功能在城市中相互交织,相互作用,相互影响,是整个城市的功能变得越来越复杂,越来越多样化。
同时,考虑到与城市的功能结构性密切相关的,就是城市的空间结构。
不同的城市功能结构应该有与其相适应的城市空间结构,也就是说将城市功能结构安排在合理的城市空间结构范围内,因而,城市功能结构直接影响着城市空间结构。
2、城市空间
城市空间是城市功能活动的载体,从实体环境方面主要是由两部分组成:城市空间结构和城市空间形态。
(1)城市空间结构
“结构”是一种内在机制的反映,是无形的元素相互作用的结果,但结构也不是具象的。
城市空间结构是“指城市功能区的地理位置及其分布特征的组合关系,它是城市功能组织在空间地域上的投影。
”[7]城市空间结构是“城市社会经济、社会存在和社会发展的空间反映形式,表现了城市中各种物质要素在空间范围内的分布特征和组合关系。
”[8]实际上,由上文可知,城市空间结构是由城市的整体功能决定的,也就是说,城市之中分布在城市不同区域的各种功能之间,及其各种功能内部各个组成部分的排列组合相互作用的关系,就形成了城市的空间结构。
(2)城市空间形态
城市形态是指在某一段时间内,在自然环境、历史、政治、经济、社会、科技、文化等因素的影响下,城市发展所构成的城市空间形态特征。
狭义的城市空间形态是指实体表现出来的具体机体空间物质形态。
广义的城市形态不仅是指城市各组成部分的有形表现,是城市用地在空间上呈现的几何形状,而且指复杂的经济、文化现象和社会过程,是人们通过各种方式去认识、感知并反映城市整体的意象总体。
[9]
(二)基于藏象学说的内涵模型的思考
藏象学说的内涵主要是基于“藏”与“象”的内涵建立起的对于藏象学说的基本认识。
对于城市或者城市某一区域来讲,城市的功能具有“藏”的基本的特征。
伴随着城市的经济发展,城市的某一区域就将其他区域内的物流、人流、资金流、信息流集中在该区域内,该区域就产生了一定的城市功能,具有某一功能的区域就开始行使它的基本功能,组织着城市内
在活动基本的运行,优化组合产生能量集聚效应和辐射的效应,从而影响区域内的周边环境甚至会影响到区域以外的其他的城区。
在整个的功能行使的过程,是受到各种因素影响的复杂的内在运作模式,调整着整个片区的合理功能分布和功能运行,是隐藏在城市内部的控制因子;而城市空间结构与形态,就具有了“象”的基本特征,因为城市空间结构与形态是城市之中无论是城市空间特色还是城市活力的外在表象,而纠其原因主要是由于内在的城市功能活动要求相应的城市空间结构去配合行使它的基本职能,最终表现欲外部的城市空间形态。
同时外部的城市空间结构与形态出现了一些问题,对于产生问题的分析,就不能仅仅限于城市问题的本身,而更多的找寻内在的功能是否出现了问题。
因而可得到下面的模型:如图1。
另外,对于城市功能而言,在城市中或者城市的某一区域内,不能该区域内的所有城市功能都并驾齐驱,而是应该具有明显的层次性,即:该区域内应该是以某种功能为主导,其他的城市功能相配合,因而在这一区域内,城市的主导功能与相应的配套功能形成一种层级关系,不同层次的城市功能既可以相互依存,相互作用,又相互影响、相互制约。
城市的配套功能的变化可以影响上层的城市主导功能,而上层的主导功能的变化可以对整个城市区域功能发生作用,影响城市功能结构及其内在的运行机制,甚至改变该片区的城市区域的性质,进而改变城市的空间结构与形态。
因而在上文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化模型:如图2。
(三)基于藏象学的思维模型的思考
基于藏象学说思维主要特征――整体观和系统论,本小节就是要从这两个方面来来分析城市的功能与城市空间结构和形态。
城市功能与城市空间结构和特征的发展关系可以从两个方面体现。
一是城市空间结构和形态是城市功能的载体,城市空间是城市得以存在和发展的基石,更是城市得以发挥功能的主要平台;二是城市功
能是城市空间的发展动力,城市功能的合理分级与城市主导功能合理定位能促使城市空间结构和形态不断调整,不断的完善;同时,不断完善的城市空间结构与形态又反过来促进城市功能发挥更大的作用,因而,两者之间就是相辅相成,相互作用,形成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
此外,这个整体也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可以从两者之间内在的作用关系得以看出,对于城市功能方面存在着主导功能与配套功能之间的关系,配套功能本身之间的关系,对于这个整体而言又存在着主导功能与城市空间结构与形态之间的关系,配套功能与城市空间结构和形态的关系,还有整个整体与其他整体之间的关系,整体与外在环境之间的关系等等。
尽管其内在的构成关系复杂,由于把它当作一个系统去研究,就可以慢慢的梳理出其内在的机制,以及内在各种关联关系。
四、结论
通过对中医学藏象学说的思维方式及其理论模型的分析,搭建了中医学与城市设计两个学科之间桥梁,分析得到了城市功能与城市空间结构和形态之间互为表里关系,并且构建两者是不可分割的一个完整的系统。
同时,为城市管理者或者城市设计师也提供了一个认识城市和解决问题的新视角,进而促进城市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司富春.中医理论基础[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5:31-35.
[2]程昭寰.论藏象学说的理论基础与实践价值[J].中国中医杂志,1997,3.
[3]陈金.论中医学思维的特点[J].医学与哲学,2003,6.
[4]孙广仁.藏象的概念及其生成之源[J].中医研究,1997,5.
[5]王颖晓,李其忠.藏象之“象”涵义探析[J].上海中医药大学学报,2006,4.
[6]孙志刚.城市功能论[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1998:64.
[7]A.B.Gallion.The Urban Pattern.Van Nostand:Van
Nosttrand Reinhold Company,1983.
[8]宛素春等.城市空间形态解析[M].北京:科学出版社出版,2004:52.
[9]周春山.城市空间结构与形态[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