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的实践教育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育文化
大学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的实践教育法
□彭菊玲
(武汉理工大学文法学院湖北武汉430070)
摘要随着社会的发展,思想政治教育也必须跟上时代的脚步,改变过去单纯对学生进行正面灌输的教育方式,采取适合大学生心理和生理需要的方法,即是实行正面灌输和实践教育相结合的方法。
特别是要强化大学生的劳动观念,组织和鼓励大学生积极参加劳动和其他的社会实践,使他们在这些实践教育中接受道德锻炼,培养适应社会需要的道德品质。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教育法
中图分类号:G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0592(2006)10-177-02
大学是培养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人才的摇篮,也是造就高素质人才的基地。
为了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和适应社会需要的复合型人才,保证人才质量,大学思想政治教育显的尤为重要。
我国高等院校中有完备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系统,许多专职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也作了大量的工作,也取得了显著的成效,然而存在的问题也是不能忽视的。
其根本问题在于,现行的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式、方法在一定程度上不再适合广大大学生。
要解决这一问题,必须结合学生的实际,根据具体的情况改进教育的方式和方法,变以正面灌输为主的教育模式为正面灌输和实践教育相结合的方法,否则思想政治教育很可能陷入教条主义。
一、思想政治教育中灌输教育的片面性
“思想政治教育是指社会或社会群体用一定的思想观念、政治观点、道德规范,对其成员施加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影响,使他们形成符合一定社会所要求的思想品德的社会实践活动。
”。
但是现在的思想政治教育却仅限于课堂上的正面灌输,却忽略了实践教育。
“灌输论”是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关于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如何传播的理论,是完成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基础。
但是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却忽略了受教育者的主观能动性,过分强调教育者的主观能动性,相应的就形成了较为单一、呆板的灌输教育模式。
但是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进步,人们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行为方式等都产生了重大变化,这种教育模式在教育和实践上越来越显示出其片面性。
其一,灌输教育忽略了教育过程中的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的互动过程,因此在教育过程中惯于“你说我听”这种简单做法,排斥了相互间的平等关系,达不到预期的教育目的。
其二,今天的大学生,长期接受马列主义的灌输教育,这种纯理论的灌输,让许多大学生能够说
出一套马克思主义的结论和术语,但是由于缺少实践过程,就出现了理论和实践的脱节,造成广大学生并不能从根本上去理解和接受它,因而就更谈不上去坚持了。
甚至有相当一部分人对此感到厌烦和不接受。
据调查大学生中有三分之一的学生对政治理论课学习持勉强应付态度,处于不得以而学之。
仅有不足五分之一的学生把政治理论课作为掌握真理的途径在学习。
从青年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评价来看,对高校现在的思想政治教育持不接受态度的学生达到了近乎半数,完全接受这种方式的不足廿分之一。
而反感这种思想政治教育方式的竟占到学生总数的近乎五分之一。
二、注重实践教育,增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有效性
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认识论的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和动力,实践是检验一切真理的标准。
将实践作为培养人全面发展的基本途径是马克思主义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特征。
马克思主义在主张用科学的理论武装人的同时,也十分注重实践对人的思想品德的形成和发展的影响。
马克思说:“现代工业吸引男女儿童和少年来参加伟大的社会主义生产事业,是一种进步的、健康的和合乎规律的趋势”因此,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作为未来社会教育的一个基本原则,把通过德育、智育与劳动技术教育相结合,作为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的唯一正确途径。
列宁在《青年的团的任务》中认为现代教育的性质是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的教育;在内容上要重视共产主义道德教育,在教育方式上要突出理论和实际相结合的原则,把教育与沸腾的生活,与生产劳动结合起来,理论与实际结合起来。
毛泽东认为“一切真知都是从直接经验发源的”,并把“愿意不愿意、并且实行不实行和广大的工农群众结合在一块”作为评价一个学生是否革命的唯一标准。
教育文化
依据马克思主义教育学的这一基本论断,大学思想政治教育不能仅仅局限与课堂上的理论灌输,而应该在教学中采取理论灌输和社会实践活动相结合的方式,使两者相辅相成,互相促进,互相补充。
笔者认为,在思想政治教育实践中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加强教育。
(一)强化学生的劳动观念
前苏联的教育学家霍姆林斯基在他的教育理论中提出了劳动教育的理论。
在他看来脱离劳动,没有劳动就不可能是真正的教育。
劳动教育必须和其他教育相结合,保证劳动的崇高道德性和公益劳动性,保证劳动的持续不断性。
必须强调劳动的普及性,劳动必须在丰富多彩的精神生活的背景下进行,必须使学生懂得亲自参加劳动与获得物质、精神财富使密不可分的。
在霍姆林斯基看来劳动教育对德育有促进作用。
学生只有通过自身劳动才能养成真正热爱劳动和尊重劳动人民的品质。
他强调在一个正义的社会中“不劳动者不得食”。
对于广大学生来说,只有亲身参加劳动,并经受相当的困难,才能养成学生的善良心地,并且不通过亲身劳动就不可能坚信唯物主义世界观和远大的共产主义理想。
在劳动中双手丰富智慧,或用智慧指挥双手。
霍姆林斯基强调共产主义的金玉良言不可在三重复,否则就会变成陈词滥调,必须让受教育者到艰苦的劳动中体会共产主义的含义。
他说“劳动使一个自我展示个性,自我肯定和自我教育的领域。
让学生在劳动中体验道德尊严感,这是我们全体教师在努力追求的目标”。
那么怎样让学生在劳动中表现自己呢,他认为重要途径之一就是让学生在劳动中表现自己,展现自己的才能。
因此,根据这一理论,我们在思想政治教育中要从实践出发,强化学生的劳动观念。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对象学生,而学生的一个弱点就是脱离实践劳动,脱离工农,缺乏对国情的全面了解。
这就决定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不能是单纯的理论灌输,而是要积极组织学生参加各种社会劳动,把思想政治教育和劳动教育结合起来,如在学校里开展劳动周;定期组织学生参加一些青年志愿者活动等,使广大学生在劳动当中不断陶冶和锻炼高尚的品德和情操。
(二)注重校园文化建设
校园文化是以学生为主体的,以课外活动为主要手段,以校园精神为主要特征的群体文化。
学校在长期的文化实践中形成的传统文化体现着学校的风格、个性,凝集着学校的基本精神和价值取向,对学生的道德认识和思想品质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
校园文化向学生传递着学校的意志和价值取向,在潜移默化中对学生的人生态度和道德认识的
形成发挥着导向作用。
根据校园文化的这一特点,思想政治教育者就应该积极组织、引导大学生参加各项活动,把各项教育目标寓于各项活动之中,使学生在活动之中得到教育和启发。
随着社会的发展,现在的大学生思维活跃,见多识广,接受外界事务也更敏感,因而思想政治教育就要顺应这一特点,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知识性和趣味性反对那种枯燥无味的说教。
因此思想政治工作必须辅以丰富多彩的活动才能增强吸引力。
把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寓于各种有益的活动当中,寓教于乐,使受教育者在不知不觉中受到教育,才能在无形中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改变传统思想政治教育中学生被动接受教育的局面。
实践表明,在知识性、趣味性中渗透政治性;在政治性中融合知识性和趣味性使容易被学生接受的。
如在学生当中开展第二课堂活动,结合学生的兴趣和爱好,组织学生定期的参加理论学习,并以知识竞赛、演讲、辩论等形式来激发学生的积极性。
使学生在这些活动中主动地、自觉地改造自己地人生观和价值观。
(三)积极组织学生参加各种社会实践
大学生从一个校门走向另一个校门,缺乏社会经验和生活经验,对国情、民情也知之甚少。
因而思想政治教育应该与各种社会实践相接合,积极组织学生参加各种社会实践活动,增进学生对社会、对国家地了解,增强他们地历史责任感和使命感,坚定对社会主义的信心和决心。
积极参加社会实践能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政治方向。
在社会实践过程中学生可以身临其境的感受到社会的变化,能够将课堂上听到的,书本上看到的知识和实际相结合,进一步强化对社会的认识和理解,进一步强化对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的理解和认识,增强共产主义信念,树立正确的政治观。
积极参加社会实践,还可以让大学生正确的认识自己,给自己一个正确的定位,树立为人民服务的思想。
很多大学生认为他们是“天之骄子”,有一种与众不同的优越感,因而瞧不起劳动人民。
其实他们也只是社会普通的一员,并没有任何理由瞧不起工农。
只有通过社会实践才能让他们切实的感受到人民才是真正的历史创造者,才是社会进步的力量源泉,我们应该尊重他们,离开了他们将一事无成。
因此大学生只有参加社会实践,他们的立场问题,感情问题才能根本改变。
总之大学生是否真正具有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是否愿意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国家服务,这关系到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成败和国家的前途、命运。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应该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在思想政治教育众坚持对大学生的实践教育,培养和造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