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阅读活动中积极师幼互动关系的建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着名的教育家蒙台梭利认为:教育的基本问题,不是教什么和学什么的问题,而是建立成人和儿童之间的关系问题。
在幼儿园的日常教学活动中,如何使教学获得成功,一个关键性的因素,就是是否建立起积极的师幼互动关系。
什么是积极的师幼互动关系呢?新《纲要》中已明确提出:“关注幼儿在活动中的表现和反应,敏感地观察他们的需要,及时以适当的方式应答,形成合作探究式的师幼互动。
”可见,师幼互动是一种相互依存、相互作用,双向互动的新型师幼关系,是幼儿与教师互为教育伙伴式的互动,是一种自动化的融通性互动。
早期阅读作为幼儿终身学习的基础,在促进幼儿神经系统发育、开启其智慧、丰富其知识、发展其个性、提高其语言能力等方面具有积极价值。
如何更有利的体现这一价值,阅读中积极的师幼互动关系的形成是很关键的,这就要求教师为幼儿创设平等、自由、自主和愉快的师幼互动的阅读环境,充分展现幼儿的主体性。
这样的互动包含着智慧的激发与碰撞、经验的交流、情感的共享。
正如源于意大利瑞吉欧艾米里亚(reggio emilia)的方案教学(pro-ject approach)中所提出的:“师幼互动中教师和儿童的心智在共同感兴趣的问题上汇合,他们同等地参与到所探索的事物、所使用的材料和方法、所设想的可能性以及活动本身的进程当中。
”在这样的互动中,教师身上所负载的社会文化不是以从上至下“倾泻”或灌输的方式传递给幼儿,而是一种哺育,一种滋润。
下面,就以分享阅读为例,通过教学活动中的两个案例片段,谈谈自己对如何建构积极的师幼互动关系的粗浅体验。
案例1(读本《我们要吃东西》第一阶段教学) 班级孩子第一次接触“大书朋友”,第一次感受“分享阅读”。
在他们眼里,一切都很新鲜,一切都很好奇。
但一开始孩子们只是很简单地说出“我看到了小金鱼(小老鼠……)”之类的话。
我先表扬、鼓励他们,然后引导:“我不知道小老鼠在干什么。
你们觉得它在干什么?”“它东张西望,在找东西吃。
”孩子们肯定地说道。
“你们是怎么知道的?”楠楠观察得很仔细,他说:“我看到他在闻香味。
”“老鼠为什么要找东西吃?”“小老鼠最喜欢偷吃东西了。
”“他饿了。
”小朋友尽情地和伙伴分享自己心中的故事。
当我翻到小猫的那一页,很多孩子都着急地大声嚷嚷着:“哎呀,小猫来了,它会把金鱼和老鼠吃掉的。
”“猫最喜欢吃鱼和老鼠了。
小鱼和老鼠快逃啊!”我不禁为孩子的童真、友爱所感动。
案例2(读本《瑞克生病了》第二阶段教学) 当读到读本的第6页“杰克来帮忙,它靠在瑞克身上。
”我灵机一动,何不在“靠”字上做点文章。
于是,我故作神气地说:“这个‘靠’可有意思啦!你们想和它一起玩游戏吗?”“谁愿意和老师靠一靠?”“老师,我来。
我来。
”小朋友们的兴致很高,有的上前来和我背靠背,有的靠在我肩上。
天天小朋友还边玩边发表自己的看法:“我觉得还可以将腿靠在一起”我赞许道:“你们可真能干!想出了这么多游戏的新玩法。
下次如果想到了,再教我玩好吗?”“不过,现在我想和更多的小朋友一起玩这个游戏。
你们要一起来吗?”“老师,我也要玩。
”小朋友嚷嚷着。
这时,天天说道:“老师,我想边听音乐边玩。
”很多孩子乐开了:“哈哈。
真有意思。
”孩子们就在和老师一起探究玩的过程中,体验着自主的乐趣,也真正理解了“靠”的含义,增进了与老师、伙伴的情谊。
综合以上案例,幼儿在融洽、参与、合作、探究的新型师幼互动关系中自由、轻松、大胆地表述自己的想法,真正成为了阅读活动的主动者、参与者、表述者。
并且我们可以感受到幼儿在阅读活动中的积极性很高,思维很活跃,他们可以“畅所欲言”,可以想出很多“新招”,和大家一起体验成功的快乐。
这一切都需要教师随时做个“有心人”,怎样才能成为一位“有心人”呢?怎样才能在阅读活动中建构积极的师幼互动关系呢?我认为应该从以下几方面努力: 创设平等、自由的师幼互动的精神环境,让幼儿敢于表达。
教师要将自己定位在与孩子平等的平台,也就是我们常说的“亲和力”。
在教师亲和力的影响下,伙伴间的亲密、教师的亲切、和谐的班级环境,这些都为幼儿营造了一种和谐、平等、自由、愉快的语言运用的外部氛围,让幼儿有话敢说,有话可说,支持、鼓励、吸引幼儿在阅读活动中与教师、同伴以及其他人交流。
在集体活动的各个环节,教师要注意随时保护幼儿运用语言交往的主动性与积极性。
幼儿回
答的问题,老师都用赞许的眼光、鼓励的语言激励他们。
对于这一点,在组织分享阅读的教学中我就有深刻的体会。
最初开展“看图猜测”这一环节,部分幼儿不敢大胆表述,或者只是跟着其他小朋友附和。
在教师的多次鼓励下,特别是对那些冒出“新点子”的幼儿的特别嘉奖之后,每个孩子都热情、主动地参与到活动中来,与老师和小朋友分享他所看到、想到、体会到的乐趣。
在这样自由、宽松、愉悦的语言运用环境中,真正做到了促进幼儿创造性思维及语言表达能力的发展。
另外,教师要特别注意尊重幼儿,不轻易打断幼儿的表述,如:“这句话不完整”之类的话语,一定要等到幼儿说完之后再以鼓励的形式请他再次表述,如可这样说:“说得真好!如果你能把这句话说得完整一点就更好了。
”如果他不太乐意,切忌强求,可在以后的活动中逐步要求。
总的来说,宗旨就是要在平等、自由的师幼互动中,保护幼儿运用语言的积极主动性,更有效地促进幼儿语言的表达。
正如《纲要》中提出“建立良好的师生、同伴关系,让幼儿在集体生活中感到温暖,心情愉快,形成安全感、依赖感”;“创造一个自由、宽松的语言环境,支持、鼓励、吸引幼儿与教师同伴或其他人交谈……”。
走进孩子的心灵世界,与幼儿进行情感的交流,让幼儿乐于表达。
教师要以“平视”的眼光看待幼儿。
这种“平视”的眼光就是要真正地走进孩子的心灵世界,从孩子的视角去看待他们眼中的世界,这种以平等关系提供的支持最易与幼儿沟通,也最易被幼儿接纳,即达到“共同兴趣点的汇合”,也就是“视界融合”。
教师要多关注孩子那些让成人感到不可思议的表现,并去考察一下他们行为的理由,把孩子真正提到“他们是一个人”的基点上来,理解孩子,让他们体验到人与人之间的友爱、关心、合作、对话、沟通、理解,以建构积极的师幼互动关系。
因此,在师幼互动中,教师要抱着认真、认可、开放性的态度去对待幼儿在阅读活动中的言语行为表现。
尊重幼儿的需要,关注幼儿的体验及行为理由,而赋予教师新的角色,变为幼儿的倾听者、观察者、真正的伙伴与向导。
通过师幼之间自由地发表想法、建议、提出问题、互相启发,在思维的碰撞中产生新的火花,生成新的教育契机。
此外,对于幼儿在活动中的言语行为表现,教师要善于从孩子的视角出发,表现出惊奇、兴趣和欣赏,能够“抓住儿童抛过来的球,并以某种方式抛还给他们,使他们想同我们一起继续游戏,或许还能发展出其他的游戏”。
正如《纲要》中指出:“发展幼儿语言的关键是创设一个能使他们想说、敢说、喜欢说、有机会说并能得到积极应答的环境”;“要创设一个能使幼儿感受到接纳、关爱和支持的良好环境,避免单一呆板的言语说教。
”可见,在师幼互动中,教师对幼儿发出的信息及时地、积极地反馈是促进幼儿发展的必要条件。
在师幼互动中,教师应当以幼儿的“合作伙伴”的身份参与到活动中去,并站在孩子的角度,用一颗童心去理解他们的发现和探索行为,并积极、充分地与幼儿进行情感交流,共同创设问题情境,共同建构经验,激发幼儿的创造潜能与学习动力,使幼儿产生尊重、信任、喜爱的情绪体验,以此带来积极的师幼互动关系。
教师是实践的反思者,必须参与到反思的实践中去。
首先,教师要明确自己的角色定位,教师不应是简单的管理者、指挥者或裁决者,更不是机械的灌输者或传授者,而是积极师幼互动环境的创造者、交流机会的提供者、组织者和幼儿发展的支持者、帮助者、指导者和促进者,教师应更多地关注幼儿情感上的需要,而不是简单地说教。
其次,教师要在师幼互动中因势利导,尊重幼儿的需要。
在阅读活动中,教师发起互动应掌握正确的时机,找到正确的方法,适当地介入,协助幼儿发现问题,帮助幼儿提出问题。
正如瑞吉欧学前教育系统的创始人马拉古奇所说:“站在旁边等一会儿,留出学习的空间,仔细观察幼儿在做什么,假如你能透彻了解,你的教法也许与从前大不相同。
”不要急于给予幼儿、代替幼儿,而是有足够的耐心“等待”幼儿在探究中发展。
这种“等待”绝不是袖手旁观,而是要通过细致的观察,及时发现幼儿探究过程的需要,并给予幼儿隐性指导。
再次,教师要学会及时调整自己的工作方式,对幼儿采取积极
的支持性的行为,从而形成积极的师幼互动关系。
如果教师只单纯着眼于某项教学任务、工作计划的完成,而不是将与幼儿进行互动的具体过程作为自己思考的内容,从互动过程带给孩子的影响去推断自己的行为的适应性与合理性,那么教师可能投入了大量的精力,做了大量的总结,也不可能给师幼互动的状态带来明显的改观。
可见,教师应提高对自身行为的反思能力,探索促进积极的师幼互动的行为策略,以形成积极的、合作探究式的师幼互动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