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利益相关者理论的企业绩效评价体系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基于利益相关者理论的企业绩效评价体系

【摘要】笔者认为,在评价企业绩效时,不能以利润最大化作为唯一标准,而应同时考虑其他因素。本文基于利益相关者视角,提出了构建我国企业绩效评价体系的基本原则和框架。

一、利益相关者理论是企业绩效评价体系构建的理论基础

利益相关者理论是“企业利益相关者理论”的简称,系指关注商业实体与那些影响企业决策或被企业决策影响的机构或组织(Jones, Wicks,1999)。如何理解利益相关者是利益相关者理论的关键。迄今为止,虽然国内外有案可查的关于利益相关者的定义有近30多种,没有一个较为统一的定义,但是,这些概念可以分为广义概念和狭义概念两大类。广义的利益相关者包括影响组织目标的实现或受其实现影响的群体或个人;狭义上的概念强调相关利益者的合法性,仅包括“实际的”相关利益者。

企业作为一组契约的连接点,是社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企业管理者如果不处理好与客户、员工、债权人、股东、供应商、政府等之间的关系,就无法创造价值。利益相关者理论涵盖了企业的各种利益关系,并以此为基础,要求企业以“社会公民”的角色,“平衡各类相关利益者相互冲突的要求”。随着企业规模的扩大和所有权的分散,管理者逐步开始控制了公司。“哪里出现所有权分散,哪里正是控制权丧失的地方”。利益相关者理论正是基于公司的这种发展趋势提出的。它通过对股东在公司中地位的“弱化”以及“强化”其他利益相关者的利益,不再以单一利润最大化作为公司的目标,要求企业追求多重价值最大化。因此,对于一个企业来讲,在评价企业绩效时,也就不能以利润最大化作为评价的唯一标准,而应同时考虑其他因素。

从目前来看,由于对企业绩效的界定不同,从利益相关者理论衍生出了三种评价企业绩效的方法:其一,企业绩效就是企业社会绩效,应从企业处理社会问题和承担社会责任两方面来评价其绩效的优劣;其二,企业绩效包括财务绩效和非财务绩效,对企业绩效的评价必须将财务绩效和非财务绩效结合起来考虑;其三,企业绩效包括任务绩效和周边绩效,两者分别受到企业的各种利益相关者利益要求及其实现方式的影响,只有将任务绩效和周边绩效结合起来才能真正有效地评价企业绩效。美国学者索尼菲尔德(Jeffrey Sonnenfeld)于1982年构建了外部利益相关者评价模式,加拿大学者克拉克森(Clarkson)在1995年提出RDAP模式,建立销售服务、环境保护、雇佣歧视等三维立体评价模式以及从经济责任、法律责任、道德责任、其他责任四个方面对社会绩效进行评价。而笔者认为,这些评价方法和模式虽然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但是对于我国企业实践并不真正适用。

二、我国企业绩效评价体系的构建原则

(一)全面性原则

企业绩效评价是对整个企业经营过程和结果的考核,单从某一个方面对企业绩效进行考核必然会使考核结果发生歪曲。以往的企业绩效评价仅侧重于经营成果和财务状况,缺乏对于员工权益、承当社会责任、污染治理等方面的考虑,考核结果并不符合企业实际。

(二)系统性原则

企业绩效评价体系是一个由一系列反映企业各个方面相关指标组成的系统。体系内的各项指标逻辑严密、互相联系、互为补充,能够客观评价企业所获得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充分体现以人为本的思想。

(三)重点突出原则

企业绩效评价包括多项内容,如利润、债权人权益、员工权益、合法性、公共利益等。这些内容对于企业来讲虽然都很重要,但也有轻重缓急之分。企业在构建绩效评价体系时,必须根据企业实际情况,权衡企业各个相关利益者的利益,有所侧重。

(四)定量因素和定性因素相结合原则

评价企业的绩效要考虑定量因素,并作为主体指标,但同时必须辅之以定性因素。因为定量指标不可能涵盖影响企业经营绩效的所有因素,特别是不能涵盖企业承当社会责任方面的因素,需要采用定性的方式进行补充。当然,考虑定性因素时,要尽量让非计量指标的评价过程规范化。

(五)操作简便性原则

制定绩效评价体系的目的是为了能在实际工作中运用。因此在满足评价目的的前提下,从我国实际出发,所选取的指标概念一定要清晰、明确,简单易懂,信息来源易于采集。绩效评价一旦复杂,不仅不易操作,而且会事倍功半。

三、我国企业绩效评价体系的基本构建框架

(一)利润是企业绩效评价的核心

企业生存和发展离不开获取利润,利润是企业的根本。随着市场竞争的日趋激烈,企业若不以利润作为绩效评价体系的核心,必然会使企业经营方向发生偏离,生存和发展的能力受到损害。当然,这里并不要求企业追求利润最大化,而是指利润最优化,即要求管理者在努力赚取足够的利润、满足股东需求的同时追求其他的社会目标。

(二)债权人的利益保障是企业绩效评价的关键

债权人作为企业资金的主要提供者,其地位和作用不能被忽视。可以说,债

权人的利益与企业的经营和发展息息相关。在我国,由于债务问题导致企业经营发生困难,甚至强行申请破产的案例屡见不鲜。债务拖欠、积压产生的纠纷,不仅影响了企业的声誉,而且对企业的物流和资金流产生严重的影响。因此,如何保障债权人的利益成为企业必须考虑的一个关键问题。通过企业绩效评价体系,促进所有者、经营者树立保护债权人的意识,主动邀请债权人参与公司的治理、实施“外部人”监督,同时加强与债权人的沟通和共同决策,可以有效维护债权人的合法权益,推动企业持续、健康地发展。

(三)员工权益保障是企业绩效的基础

企业经营业绩也是员工的经营水平、管理能力、创造能力、敬业精神等在企业中共同作用而形成的结果。员工是组织运营和不断发展的主体,是保持组织持续竞争力的关键。经营者如果不重视员工利益的保障,员工也就不会将企业作为自己的归属,为企业贡献自己的主动力和创造力。因此,将员工的权益和满意程度纳入企业的绩效评价体系对于实现企业价值目标来讲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员工权益包括物质权益和精神权益。企业不仅要保障员工的物质权益,更要重视员工的精神权益。通过将员工权益纳入企业绩效评价体系,督促管理者充分保障员工利益,对企业长期稳定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四)依法纳税是企业绩效的重要体现

从经济方面看,政府的职能主要包括:运用经济、法律等政策和手段调控国民经济运行,维护正常的交易秩序,调解不同相关利益者之间的矛盾和冲突。政府职能的发挥主要依靠税收收入。在企业的正常营运过程中,政府税收与企业业绩之间存在密切的关系,是企业绩效水平的间接体现。在我国政府因素占主导地位的外在环境下,企业依法纳税,不仅是企业作为一个良好的“社会公民”的表现,而且是与政府保持较好关系的保证。企业一旦违法经营、偷税漏税,必然会受到政府的严厉处罚,企业受到的损失也将无法计量。

(五)社会责任是企业长远绩效的根本保证

世界银行把企业社会责任定义为:企业与关键利益相关者的关系、价值观、遵纪守法以及尊重人、社区和环境有关的政策和实践的集合。它是企业为改善利益相关者的生活质量而贡献于可持续发展的一种承诺。公司社会责任思想和要求的出现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越来越多的企业实践和众多的研究成果充分说明,在社会责任和企业绩效之间存在正相关关系。增强社会责任,有助于提升企业业绩,降低运营成本,提高效率,获得更多的市场机会。从目前来看,对企业社会责任评价应主要包括:资源的开发和利用、环境污染、诚信、公益事业等方面。企业只有将社会责任作为绩效评价的重点内容之一,才能获得长远发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