荆轲刺秦王烛之武退秦师达标测试

合集下载

荆轲刺秦王--测试卷

荆轲刺秦王--测试卷

语文学科《荆轲刺秦王》测评卷姓名:___________ 班级:___________第一卷客观题一、选择题(25分,每题5分)1.下列各句中,没有通假字的两项是 ( )A.今日往而不反者,竖子也B.秦王方还柱走C.至易水上,既祖,取道D.燕王诚振怖大王之威E.偏袒扼腕而进F.群臣惊愕,卒起不意,尽失其度G.秦王必说见臣2.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而燕国见.陵之耻除矣见:看见B.樊将军仰天太息流涕.涕:眼泪C.乃遂私.见樊於期私:私自、私下D.秦王复击轲,被.八创被:受3.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意义和用法的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①今行而.无信②图穷而.匕首见③丹不忍以.己之私④侍医夏无且以.其所奉药囊提轲A.①②不同,③④不同B.①②相同,③④不同C.①②不同,③④相同D.①②相同,③④相同4.下列与例句中加点词的活用类型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函.封之A.又前.而为歌曰B.其人居远.未来C.太子迟.之D.箕.踞以骂曰5.下列句子中,加点词意义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 )A.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B.今行而无信..,则秦未可亲也C.吾每念,常痛于骨髓..D.愿大王少假借..之第二卷主观题二、阅读鉴赏(75分)6.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20分)(1)然则将军之仇报,而燕国见陵之耻除矣。

(10分)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事所以不成者,乃欲以生劫之,必得约契以报太子也。

(10分)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7~10题。

荆轲刺秦王》测试题

荆轲刺秦王》测试题

• • • • • • •
五 指出下列句子属于哪种句式并翻译句子 1 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 2 为之奈何 3 秦王购之金千斤,邑万家 4 而燕国见陵之耻除矣 5 欲与俱 6 父母亲族,皆为戮没
• • • • • •
七 指出下列句中通假字并解释 1 秦王还柱而走 2 卒起不意 3 往而不反者,竖子也 4 燕王诚振怖大王之威 5 秦王必说见臣
• • • • •
三 指出下列句中的活用现象并解释 1 此臣日夜切齿拊心也 2 群 • • •
四 解释下列词语 1 长侍 2 长者 3 穷困 4 太息 5 拊心 6 戮没 7 操其室 8 瞋目 9 郎中 10 箕踞 11 发图 12 揕其胸 13 绝袖 14 被八创
• 八填空 • 《荆轲刺秦王》选自( ),( )朝代的 ( )编辑整理,是一部( )体的史书, 记载了战国时期谋臣策士纵横捭阖的一段 历史,共33篇。中国民乐中的五音指 ( )
《荆轲刺秦王》测试题
• • • • • •
一 注音 1 王翦 2 樊於期 5 拊心 6 淬之 9 厚遗秦王宠臣 11 变徵 12 瞋目 14 提轲 15 被八创
3 骨髓 4 戮没 7 匕首 8 顷之 10 右手揕其胸 13夏无且 16目眩
• • • • • • •
二 解释下列划线词语 1 顾计不知所出耳 2 终已不顾 3 而燕国见陵之耻除矣。将军岂有意乎 4 日以尽矣,荆卿岂无意哉 5 函封之 6 荆轲奉樊於期头函

《荆轲刺秦王》检测题

《荆轲刺秦王》检测题

1 / 4《荆轲刺秦王》检测题(50分) 一、基础题(15分)1.下列各句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 )A .今日往而不反者,竖子也B .群臣惊愕,卒起不意,尽失其度C .今太子迟之,请辞决矣D .燕王诚振怖大王之威 2.下列句中加点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持千金之资币.物 币:礼品 B .厚遗.秦王宠臣中庶子蒙嘉 遗:给予、赠送 C .荆轲顾笑武阳,前为谢.曰 谢:道谢 D .图穷.而匕首见穷:穷尽3.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荆轲奉樊於期头函,而.秦武阳奉地图匣左手把秦王之袖,而.右手持匕首揕之 B.⎩⎪⎨⎪⎧不敢兴兵以.拒大王而乃以.手共搏之 C.⎩⎪⎨⎪⎧愿大王少假借之.秦之.遇将军,可谓深矣 D.⎩⎪⎨⎪⎧臣乃.得有以报太子乃.引其匕首提秦王 4.与例句加点词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又前.而为歌 A .乃遂收盛樊於期之首,函.封之 B .皆白衣冠...以送之 C .箕.踞以骂曰 D .进兵北.兵略地 5.与“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A .此臣日夜切齿拊心也B .见燕使者咸阳宫C .父母宗族,皆为戮没D .群臣侍殿上者,不得持尺兵 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6~10题。

秦且灭六国,兵已临易水,恐其祸至。

太子丹患之。

樊将军亡秦之燕,太子容之。

太傅鞠武谏曰:“不可,夫秦王之暴而积怨于燕,足为寒心..,又况闻樊将军之在乎?是以委肉当饿虎之蹊,祸必不振矣。

愿太子急遣樊将军入匈奴以.灭口。

”太子丹曰:“夫樊将军困穷于天下,归身于丹,丹终不迫于强秦,而弃所哀恋之交,置之匈奴。

是丹命固卒之时也,愿太傅更虑之。

”鞠武曰:“燕有田光先生者,可与之谋也。

”太子跪而逢迎,却行为道。

田先生坐定,左右无人,太子避席而请曰:“燕、秦不两立,愿先生留意也。

”田光曰:“今太子闻光壮盛之时,不知吾精已消亡矣。

虽然,光不敢以乏.国事也。

所善荆轲可使也。

烛之武退秦师--测试卷

烛之武退秦师--测试卷

第1页 共4页 ◎ 第2页 共4页语文学科《烛之武退秦师》测评卷___________ 班级:___________第一卷 客观题一、 选择题(25分,每题5分)1.对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 .焉用亡郑以陪.邻 陪:增加 B .朝济.而夕设版焉济:救助 C .若不阙.秦,将焉取之 阙:侵损,削减 D .又欲肆.其西封肆:延伸,扩张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 .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微:没有 B .越国以.鄙远以:把 C .因人之力而敝.之敝:损害D .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

” 辞:推辞3.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臣之.壮也,犹不如人是寡人之.过也B.⎩⎪⎨⎪⎧以其无礼于.晋佚之狐言于.郑伯曰C.⎩⎪⎨⎪⎧以.其无礼于晋以.乱易整,不武D.⎩⎪⎨⎪⎧以其.无礼于晋吾其.还也4.下列与例句中加点词的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 例句:秦伯说,与郑人盟. A .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 B .晋军.函陵 C .夜.缒而出 D .且君尝为晋君赐.矣 5.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与现代汉语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 A .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 B .若舍郑以为东道主...C .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D .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第二卷 主观题二、阅读鉴赏(75分)6.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5分) (1)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

(5分)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

《烛之武退秦师》测试卷 (含答案)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

《烛之武退秦师》测试卷 (含答案)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

《烛之武退秦师》测试卷(含答案)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2.《烛之武退秦师》测试卷一、文言文阅读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后面题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

晋军函陵,秦军汜南。

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

"公从之。

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

”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

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

"许之。

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

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

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

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

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

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

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

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

”秦伯说,与郑人盟。

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

《左传·僖公三十年》1.下列各句中划线词的解释错误的一项()A.焉用亡郑以陪邻陪:增加B.朝济而夕设版焉济:救济C.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肆:延伸,扩张D.阙秦以利晋阙:侵损,削减2.下面对各句句式特点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

(倒装句中的介宾结构后置)B.是寡人之过也。

___(判断句)C.夫晋,何厌之有?(宾语前置)D.以乱易正,不武。

(被动句)3.下列叙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A.烛之武以“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指出要害,从秦国的立场上劝说秦伯退兵。

B.烛之武在劝说秦伯的过程中指出亡郑只能对晋国有利,存郑才能给秦国以实惠。

C.晋侯为报答秦伯,曾经答应过给秦国两座城池,但并没有履行诺言,反而西封阙了秦。

D.从烛之武对形势的分析中可知,晋国跟秦国一样有四周扩张的野心。

4.翻译下面两句话。

(1)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

(2)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

二、古代诗歌阅读5.(语言建构与运用)宋代诗人陈造在《予七十赵监税见贺以诗次韵》中这样写道:“平生烛之武,况已雪髯翁。

《烛之武退秦师》检测题及答案

《烛之武退秦师》检测题及答案

《烛之武退秦师》检测题及答案1.字音字形、文化常识、成语(4分):夜缒.(zhuì)而出f.á《左传》(作者)左丘明(作品原名)《春秋左传》春秋笔法:寓褒贬于曲折的文笔之中,不直接表明自己的态度。

2.实词虚词(8分):且君尝为.晋君赐.矣(恩惠)唯.君图之(希望)犹.不如人(尚且)朝济.而夕.设版..(渡河)(在晚上)(修筑防御工事)利.晋用亡.郑以陪.邻?((增加)越国以鄙.远.(以...为边邑) (远地)3.翻译(8分):①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

晋军函陵。

译文:晋文公和秦穆公联合围攻郑国,因为郑国曾对晋文公无礼,并且郑国与楚国勾结,对晋国怀有二心。

晋军驻扎在函陵。

有什么满足的呢?它已经在东边使郑国成为它的边境,又想要扩大西边的边界。

如果不使秦国土地亏损,将从哪里得到土地呢?③邻之厚,君之薄也。

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

当作东方道路上接待过客的主人,出使的人来来往往,(郑国)供给他们缺少的东西,对您也没有什么害处。

④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

吾其还也。

译文:依靠别人的力量却又反过来损害他,这是不仁义的;失掉自己的同盟者,这是不明智的;用散乱(的局面)代替整齐(的局面),这是不符合武德的。

我们还是回去吧!《寡人之于国也》检测答案1.字音字形、文化常识(4分):养生丧数.(cù)罟.ì.(彘) 孟子:字子舆《四书》:《孟子》《论语》《大学》《中庸》2.实词虚词(8分):请.以战喻斯.天下之民至数.罟(细密)(渔网)(深的池塘)树.之王无罪.岁(以...为罪,归罪)而.不知发.(通“途”,道路)(通“殍”,饿死的人)(却)(开仓赈济)3.翻译(8分):①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河东凶亦然。

译文:黄河以北遇到饥荒,我便使那里的百姓迁移到黄河以东,同时使黄河以东的粮食迁移到黄河以北。

山西省忻州市第一中学高中语文《烛之武退秦师》《荆轲刺秦王》考练 新人教版必修1

山西省忻州市第一中学高中语文《烛之武退秦师》《荆轲刺秦王》考练 新人教版必修1

《烛之武退秦师》《荆轲刺秦王》姓名班级组别说明:本试题满分45分,考试时间40分钟。

一、语言文字运用(每小题3分,共15分)1.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焉用亡郑以陪.邻陪:使……增加B.越国以鄙.远鄙:以……为边邑C.愿大王少假借..之假借:宽容,原谅D.秦王复击轲,被.八创被:覆盖,施加2.下列句子中不含通假字的一组是()A.秦王必说见臣日以尽矣B.今日往而不反者燕王诚振怖大王之威C.图穷而匕首见卒惶急无以击轲D.秦兵旦暮渡易水持千金之资币物3.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意义相同的一项是()A.余则縕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因人之力而敝.之B.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时人莫之许.也C.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停数日,辞.去D.又欲肆其西封.域民不以封.疆之界4.与例句中加点词的用法不同的一项是()例句:箕畚..运于渤海之尾A.失期,法.皆斩B.夜.缒而出C.其一犬.坐于前D.晋军.函陵,秦军氾南5.填入下面一段文字中横线处的语句,与上下文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朱自清先生笔下的江南的“水”,有凌空飘逸的,有汪汪一碧的,有晶莹清澈的,。

A.它们是瀑布、深潭、琼浆,他集中地描绘出水的形、色、质B.他逼真地描绘出水的质、色、形,它们是琼浆、深潭、瀑布C.它们是琼浆、深潭、瀑布,他逼真地描绘出水的质、色、形D.他逼真地描绘出水的形、色、质,它们是瀑布、深潭、琼浆6.在下面一段文字的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

每处不超过10个字。

我们可以从两个方面来看待这个问题,一方面①。

另一方面我们害怕孤独。

我们不允许别人孤独,所以要把别人从孤独时刻里拽出来,接受公众的检视;同时②,所以不断被迫地宣示:③。

二、文言文阅读(22分)阅读下面—段文言文,完成第6~9题。

(共12分)李疑者,居通济门外,闾巷子弟执业造其家,得粟以自给。

故贫甚,然独好周人急。

金华范景淳吏吏部,得疾,无他子弟,人殆之,不肯舍。

烛之武退秦师检测试题及答案 人教版高一上册

烛之武退秦师检测试题及答案  人教版高一上册

烛之武退秦师检测试题及答案人教版高一上册第十七课烛之武退秦师课文测验1.下列文学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左传》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较详细、完整的记传体史书。

B.《左传》相传为春秋时鲁国史官左丘明所作。

C.《左传》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

D.《春秋左氏传朋公羊传》《谷梁传》俗称“春秋三传”。

2.下列加点字的注音,有不正确的一项是()A.佚之狐(yì)夜缒而出(zhuì)B.夫晋,何厌之有(fū)C.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páng)D.共其乏困(gōng)杨孙戍之(shù)3.下列各句书写,完全正确的一项是()A.臣之壮也,尤不如人B.以其无理于晋C.晋候、秦伯围郑D、朝济而夕设版焉4.下列与“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加点字意思,相同的一项是()A.以其无礼于晋B.焉用亡郑以陪邻C.厥秦以利晋D、以乱易整,不武5、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则名微而众寡(轻微)B、微闻有鼠作作索索(慢慢地)C.见其发矢十中八九,但微颔之(稍微)D.微夫人之力不及此(没有)6.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这)B、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既然)C、焉用亡郑以陪邻(增加)D.既东封郑,又肆其西封(伸展)7.下列加点词的意思,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A.微夫人之力不及此B、以其无礼于晋C.若舍郑以为东道主D.行李之往来8.下列加点词的意思,与现代汉语不同的一项是() A.若亡郑而有益于君B、若舍郑以为东道主C、郑亡,子亦有不利焉。

D.君亦无所害9.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若舍郑以为东道主(如果)B.余悲之,且曰:若毒之乎?(你)C、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丈夫)D.夫晋,何厌之有?(句首发语词)10.下列加点字的用法,相同的两项是()A.辍耕之垄上B.是寡人之过也C.子犯请击之D、杨孙戍之11.下列对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陈述)B、故为之说,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说法)c、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推辞)D.停数日,辞去(告别)12.下列对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顾不如蜀鄙之僧哉(卑鄙)B.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边邑)C.尝为晋君赐矣(曾经)D.厥秦以利晋(削减)13.下列各句加点字,不是通假字的一项是()A.失其所与,不知B.秦伯说c、共其乏困D.厥秦以利晋14.下列各句,有通假字的一项是()A.今老矣,无能为也已B.因人之力而敝之C.焉用亡郑以陪邻D.朝济而夕设版焉15.下列对加点虚词用法的判断,不正确的一项是()A.以其无礼于晋(介词,表对象)B.若舍郑以为东道主(介词,把)C.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连词,况且)D、臣之壮也,犹不如人(结构助词,的)16.下列对加点虚词用法的判断,不正确的一项是()A、以其无礼于晋(代词,它)B、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副词,大概)C,失其所与,不知(自己的)D.吾其还也(副词,还是)17.下列与“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加点词的活用,相同的一项是()A、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B.若亡郑而有益于君C.既东封郑D.晋军函陵,秦军南18.下列对课文括号中补出的省略,不正确的一项是()A.公从之,(烛之武)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B、若舍郑以(晋)为东道主C.焉用亡郑以陪邻(之疆土)D.晋军(于)函陵,秦军(于)南19.下列句式,不同于其它三项的一项是()A.佚之狐言于郑伯B.以其无礼于晋C.且贰于楚也D、夫晋,何厌之有20.下列各项,都属于特殊句式的一项是()①佚之狐言于郑伯曰②微夫人之力不及此③君尝为晋君赐矣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⑤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⑥夫晋,何厌之有?A.①②③⑤B、①④⑤⑥C、②④⑤⑥D.①③④⑤21.下列句子的朗读停顿,不正确的一项是()A、微夫/人之力不及此B、夫/晋,何厌之有C、唯/君图之D、且/君尝为晋君赐矣22.下列对“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的翻译,正确的一项是()A、如果灭亡郑国对您有好处,那就烦劳您手下的人了B.您灭亡郑国对您有好处,那就烦劳您手下的人了C.如果灭亡郑国对您有好处,(我)就敢于烦劳别人去做这件事了D.您灭亡郑国对您有好处,(我)就敢于烦劳别人去做这件事了 23.下列对“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的翻译,正确的一项是()A.越过别的国家而到很远的地方去打仗,您知道这本身就是一种灾难。

部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 课时检测2 烛之武退秦师

部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 课时检测2 烛之武退秦师

烛之武退秦师(50分钟,50分)一、基础达标(30分,选择题每小题2分)1.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A.焉用亡郑以陪.邻陪:增加B.朝济.而夕设版焉济:救济C.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肆:延伸,扩张D.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赐:恩惠【解析】选B。

济:渡河。

2.下列各句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A.晋军函陵,秦军氾南B.秦伯说,与郑人盟C.失其所与,不知D.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解析】选A。

B项,“说”同“悦”;C项,“知”同“智”;D项,“共”同“供”。

3.下列各句中加点词与“烛之武退秦师”中的“退”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A.若不阙.秦,将焉取之B.越国以鄙.远C.若亡.郑而有益于君D.以一服.八,何以异于邹敌楚哉【解析】选B。

B项,为意动用法,把……当作边邑,其余的均为使动用法。

A项,为“使……削减”。

C 项,为“使……灭亡”。

D项,为“使……服从”。

4.下列加点词语的意义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A.微夫人..之力不及此B.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C.若舍郑以为东道主...D.今老矣,无能..为也已【解析】选D。

A.夫人:古义:那人,指秦穆公。

今义:妻子。

B.行李:古义:外交使者。

今义:出门所带的包裹、箱子等。

C.东道主:古义:东方道路上的主人。

今义:泛指主人。

5.下面对各句句式特点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倒装句中的介宾结构后置)B.是寡人之过也(判断句)C.夫晋,何厌之有(宾语前置)D.以乱易整,不武(被动句)【解析】选D。

D项是否定判断句。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佚之狐的话“师必退”,表现了佚之狐对烛之武的了解与信任,使读者未见其人,先知其才,从反面表现了烛之武的才能。

B.文中的主要人物是烛之武,作者通过他的语言,不管是牢骚,还是说辞,都表现了他不仅能言善辩,而且深明大义、机智勇敢。

C.秦晋围郑的原因有二:一是郑“无礼于晋”,二是郑“贰于楚”。

《烛之武退秦师》过关测试

《烛之武退秦师》过关测试
《烛之武退秦师》测试 (共30分)
1、《左传》是我国( )叙事详细的( )著作,相传是春秋末 年( )史官( )所作。(4分) 2、春秋时期有( ) ( ) ( ) ( ) ( )五等爵位。(5分) 3、贰于楚( ) (1分) 4、失其所与( ) (1分) 5、行李之往来( )(1分) 6、肆其西封( )(1分) 7、阙秦( )(1分) 8、今老矣,无能为也已( )(1分) 9、若不阙秦,将焉取之( )(1分) 10、既东封郑( )(1分) 11、且君尝为晋君赐矣( )(1分) 12、亡郑以陪邻( )(1分) 13、邻之厚,君之薄也( )(2分) 14、越国以鄙远( )(3分) 15、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3分) 16、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 )(3分)
1、《左传》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细的编年史著作,相传是春秋末 年鲁国史官左丘明所作。(4分) 2、春秋时期有(公、侯、伯、子、男)五等爵位。(5分) 3、贰于楚(有贰心,不忠心)(1分) 4、失其所与(结交、亲附)(1分) 5、行李之往来(出使的人)(1分) 6、肆其西封(延伸、扩张)(1分) 7、阙秦(侵损、削减)(1分) 8、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同“矣”,了)(1分) 9、若不阙秦,将焉取之(哪里)(1分) 10、既东封郑(在东边)(1分) 11、且君尝为晋君赐矣(恩惠)(1分) 12、亡郑以陪邻(增加)(1分) 13、(邻国的实力雄厚了,您秦国的势力也就相对削弱了)(2分) 14、(越过别国而把远方的郑国当做边邑。)(3分) 15、(假如没有那个人的力量,我是不会到这个地步的)(3分) 16、(依靠别人的力量,又反过来损害

(荆轲刺秦王)(烛之武退秦师)达标测试

(荆轲刺秦王)(烛之武退秦师)达标测试

(荆轲刺秦王)(烛之武退秦师)达标测试波峰中学高一年级10月份第一次周考试卷语文试题90分钟共100分编制人:张玉英一、基础测评选择题〔每题2分,共74分〕1、以下各句中加点的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A进兵北略、地至燕南界略:掠夺B那么虽欲长侍、足下,岂可得哉侍:侍奉C微、太子言,臣愿得谒之微:即使不D诚、能得樊将军首与燕督之地图献秦王诚:真的2、以下各句中加点的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A秦王必说、见臣说:快乐B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穷:贫困C愿足下更、虑之更:改变D秦之遇、将军可谓深矣遇:对待3、以下各句中加点的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A吾每念、,常痛于骨髓念:想B秦王必喜而善、见臣善:好C以试人,血濡、缕濡:沾湿D人不敢与忤、视忤:逆4、以下各句中加点的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A今提一匕首入不测、之强秦测:预料B仆、因此留者仆:对自己的谦称C士皆瞋、目,发尽上指冠瞋:发怒时瞪大眼睛D厚遗、秦王宠臣中庶子蒙嘉遗:留给5、以下各句中加点的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A愿举、国为内臣举:全B比、诸侯之列比:比较C以次、进次:次序D至陛、下陛:宫殿的台阶6、以下各句中加点的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A群臣怪、之怪:责怪B荆轲顾笑武阳,前为谢、曰谢:道歉C北蛮夷之鄙、人鄙:浅陋D愿大王少假借、之假借:原谅7、以下各句中加点的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A发、图,图穷而匕首见发:打开B剑坚、,故不可立拔坚:紧,牢固.C秦王还、柱而走还:环绕D卒、起不意卒:最终8、以下各句中加点的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A尽失其度、度:常态B乃引其匕首提、秦王提:掷击C秦王复击轲,被、八创被:表被动D乃欲以生劫、之劫:强迫9、以下各句中加点的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A微太子言,臣愿得谒、之谒:到——去B今行而无信、信:信物C那么秦未可亲、也亲:接近D丹不忍以己之私而伤长者之意、意:心意10、以下各句中加点的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A而右手揕、其胸揕:刺B太子预、求天下之利匕首预:想C乃令秦武阳为副、副:助手D荆轲和、而歌和:应和111、以下各句中加点的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A 使、使以闻大王使:派遣B 荆轲奉、樊於期头函奉:双手捧着 C 群臣侍殿上者,不得持尺兵、兵:士兵D 秦王复击轲,被八创、创:伤12、以下各组中加点的词语的用法和意义相同的一组是〔〕A 秦王购之、金千斤、邑万家夫晋,何厌之、有B 秦之、遇将军可谓深矣使工以药淬之、C 顷之、未发,太子迟之愿大王少假借之、D 乃欲以生劫之、而右手持匕首揕之、13、以下各组中加点的词语的用法和意义相同的一组是〔〕A 乃引其、匕首提秦王遂拔以击荆轲,断其、左股B 吾其、还也疑其、有改悔 C 其、人居远以后剑长,操其、室D 失其、所与,不知虏赵王,尽收其、地 14、以下各组中加点的词语的用法和意义相同的一组是〔〕A 父母宗族皆为、戮没荆轲和而歌,为、变徵之声B 乃令秦武阳为、副愿举国为、内臣 C 、为、之奈何乃为、装遣荆轲D 荆轲顾笑武阳,前为、谢曰卒惶急不知所为、15、以下各组中加点的词语的用法和意义相同的一组是〔〕A 臣乃得有以、报太子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B 使工以、药淬之而乃以、手共搏之 C 仆因此、留者箕踞以、骂曰D 以、次进,至陛下日以、尽矣 16、以下各组中加点的词语的用法和意义相同的一组是〔〕A 今行而、无信,那么秦未可亲也轲自知事不就,倚柱而、笑 B 丹不忍以己之私而、伤长者之意秦王必喜而、善见臣 C 今有一言能够解燕国之患而、报将军之仇者其人居远以后,而、为留待 D 今日往而、不反者,竖子也又前而、为歌曰 17、以下各组中加点的词语的用法和意义相同的一组是〔〕A 诚、能得樊将军首与燕督之地图献秦王燕王诚、振怖大王之威 B 然那么将军之仇报而燕国见、陵之耻除矣图穷而匕首见、C 终已不顾、荆轲顾、笑武阳 D 轲既取图奉之,发、图顷之未发、18、以下各组中加点的词语的用法和意义相同的一组是〔〕A 取武阳所、持图荆轲有所、待B 北蛮夷之鄙、人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 C 待吾客与、俱失其所与、,不知D 仆因此、留者事因此、不成者 19、以下各句中加点的词语古今意义相同的一组是〔〕A 偏袒、扼腕而进曰B 丹不忍以己之私而伤长者、之意 C 愿足下、更虑之D 以次进,至陛下、20、以下各句中不含通假字的一组是〔〕A 秦王必说见臣B 今日往而不反者,竖子也C 乃遂收盛樊於期之首D 卒起不意,尽失其度21、以下各句中词语的用法和例句相同的一组是〔〕 例句:进兵北、略地至燕南界 2. .. . . .A 樊於期乃前、曰B 、函、封之C 太子迟、之D 皆白衣冠、以送之 22、以下各句中词语的用法和例句相同的一组是〔〕例句:发尽上、指冠 A 使使以闻、大王B 乃朝服、,设九宾C 群臣怪、之D 箕、踞以骂曰 23、以下各句中句式特征和例句相同的一组是〔〕例句:父母宗族皆为戮没A 然那么将军之仇报而燕国见陵之耻除矣B 今日往而不反者,竖子也!C 乃朝服,设九宾,见燕使者咸阳宫D 事因此不成者,乃欲以生劫之,必得约契以报太子也。

高中语文一第2单元第4课《烛之武退秦师》达标测试

高中语文一第2单元第4课《烛之武退秦师》达标测试

《烛之武退秦师》达标测试基础考查1.下列各句加点字读音有误的一组是() A.氾.南(Fàn) 失其所与.(yù)亡郑以陪.邻(péi)舍.郑(shě)B.缒.(zhuì)佚.之狐(yì)焦、瑕.(xiá)秦伯说.(yuè)C.共.其乏困(ɡōnɡ)夫.晋(fú)(zhāo jì)朝济..杞.子(qǐ)D.逢.孙(pánɡ)以鄙.远(bǐ)阙.秦(quē)肆.其西封(sì)2.下列加点字的词释义全正确的一项是( )A.晋军.(军队)函陵是.(这是)寡人之过也共.(共同)其乏困朝济.(渡河)而夕设版(修工事)焉..B.贰.(从属二主)于楚辞.(推辞)曰肆.(扩张)其西封东封.(使……成为缰界)郑C.郑既.(既然)知亡矣许.(答应)之因.(依靠)人之力敝.(损害)之(出门所带包裹)之往来行李..D.越.(跨越)国鄙.(以……为边邑)远焉.(哪里)用陪.(增加)邻何厌.(讨厌)之有3.下列各句中加点字的用法与其它三项不同的一项是()A.秦伯说,与郑人盟.B.宋有富人,天雨.墙坏C.殚其地之出.D.晋军.函陵课内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7题。

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

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

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

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秦伯说,与郑人盟.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4.下列各句中与“顾不如蜀鄙之僧哉”中的“鄙”的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A.齐孝公伐我北鄙B.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C.肉食者鄙,未能远谋D.先帝不以臣卑鄙,三顾臣于草庐之中5.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与现代汉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A.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B.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C.若舍郑以为东道主D.微夫人之力不及此6.下列各句中与“何厌之有”句式不同的一项是( )A.吾谁与归B.忌不自信C.客之美我者D.何罪之有7.下列几项中不是烛之武说服秦王退兵理由的一项是()A.亡郑对秦有害无益.B.舍郑对秦有益无害。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波峰中学高一年级10月份第一次周考试卷语文试题90分钟共100分编制人:张玉英一.基础测评选择题(每题2分,共74分)1、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进兵北略.地至燕南界略:掠夺B则虽欲长侍.足下,岂可得哉侍:侍奉C微.太子言,臣愿得谒之微:即使不D诚.能得樊将军首与燕督之地图献秦王诚:确实2、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秦王必说.见臣说:高兴B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穷:贫困C愿足下更.虑之更:改变D秦之遇.将军可谓深矣遇:对待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吾每念.,常痛于骨髓念:想B秦王必喜而善.见臣善:好C以试人,血濡.缕濡:沾湿D人不敢与忤.视忤:逆4、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今提一匕首入不测.之强秦测:预料B仆.所以留者仆:对自己的谦称C士皆瞋.目,发尽上指冠瞋:发怒时瞪大眼睛D厚遗.秦王宠臣中庶子蒙嘉遗:留给5、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愿举.国为内臣举:全B比.诸侯之列比:比较C以次.进次:次序D至陛.下陛:宫殿的台阶6、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群臣怪.之怪:责怪B荆轲顾笑武阳,前为谢.曰谢:道歉C北蛮夷之鄙.人鄙:浅陋D愿大王少假借.之假借:原谅.7、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发.图,图穷而匕首见发:打开B剑坚.,故不可立拔坚:紧,坚固C秦王还.柱而走还:环绕D卒.起不意卒:最终8、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尽失其度.度:常态B乃引其匕首提.秦王提:掷击C秦王复击轲,被.八创被:表被动D乃欲以生劫.之劫:强迫9、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微太子言,臣愿得谒.之谒:到——去B今行而无信.信:信物C则秦未可亲.也亲:接近D丹不忍以己之私而伤长者之意.意:心意10、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而右手揕.其胸揕:刺B太子预.求天下之利匕首预:想C乃令秦武阳为副.副:助手D荆轲和.而歌和:应和11、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使.使以闻大王 使:派遣B 荆轲奉.樊於期头函 奉:双手捧着C 群臣侍殿上者,不得持尺兵. 兵:士兵D 秦王复击轲,被八创. 创:伤12、下列各组中加点的词语的用法和意义相同的一组是()A 秦王购之.金千斤、邑万家 夫晋,何厌之.有 B 秦之.遇将军可谓深矣 使工以药淬之.C 顷之.未发,太子迟之 愿大王少假借之.D 乃欲以生劫之.而右手持匕首揕之.13、下列各组中加点的词语的用法和意义相同的一组是() A 乃引其.匕首提秦王 遂拔以击荆轲,断其.左股 B 吾其.还也 疑其.有改悔 C 其.人居远未来 剑长,操其.室 D 失其.所与,不知 虏赵王,尽收其.地 14、下列各组中加点的词语的用法和意义相同的一组是( )A 父母宗族皆为.戮没 荆轲和而歌,为.变徵之声 B 乃令秦武阳为.副 愿举国为.内臣 C .为.之奈何 乃为.装遣荆轲 D 荆轲顾笑武阳,前为.谢曰 卒惶急不知所为.15、下列各组中加点的词语的用法和意义相同的一组是( )A 臣乃得有以.报太子 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 B 使工以.药淬之 而乃以.手共搏之 C 仆所以.留者 箕踞以.骂曰 D 以.次进,至陛下 日以.尽矣 16、下列各组中加点的词语的用法和意义相同的一组是( )A 今行而.无信,则秦未可亲也 轲自知事不就,倚柱而.笑B 丹不忍以己之私而.伤长者之意 秦王必喜而.善见臣 C 今有一言可以解燕国之患而.报将军之仇者 其人居远未来,而.为留待 D 今日往而.不反者,竖子也 又前而.为歌曰 17、下列各组中加点的词语的用法和意义相同的一组是( )A 诚.能得樊将军首与燕督之地图献秦王 燕王诚.振怖大王之威B 然则将军之仇报而燕国见.陵之耻除矣 图穷而匕首见.C 终已不顾.荆轲顾.笑武阳 D 轲既取图奉之,发.图 顷之未发.18、下列各组中加点的词语的用法和意义相同的一组是()A 取武阳所.持图 荆轲有所.待B 北蛮夷之鄙.人 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C 待吾客与.俱 失其所与.,不知 D 仆所以.留者事所以.不成者 19、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古今意义相同的一组是()A 偏袒.扼腕而进曰B 丹不忍以己之私而伤长者.之意C 愿足下.更虑之D 以次进,至陛下. 20、下列各句中不含通假字的一组是( ) A 秦王必说见臣B 今日往而不反者,竖子也C 乃遂收盛樊於期之首D 卒起不意,尽失其度21、下列各句中词语的用法和例句相同的一组是( )例句:进兵北.略地至燕南界 . . . . ..A 樊於期乃前.曰B .函.封之 C 太子迟.之 D 皆白衣冠.以送之 22、下列各句中词语的用法和例句相同的一组是()例句:发尽上.指冠 A 使使以闻.大王 B 乃朝服.,设九宾C 群臣怪.之 D 箕.踞以骂曰 23、下列各句中句式特征和例句相同的一组是( )例句:父母宗族皆为戮没A 然则将军之仇报而燕国见陵之耻除矣B 今日往而不反者,竖子也!C 乃朝服,设九宾,见燕使者咸阳宫D 事所以不成者,乃欲以生劫之,必得约契以报太子也。

24、下列各句中句式特征和例句相同的一组是( )例句:而秦法,群臣侍殿上者,不得持尺兵 A 嘉为先言于秦王B 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C 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D 夫晋,何厌之有?25、下列各项中全都反应荆轲勇敢、多谋的一项是( ) 1 进兵北略地至燕南界 2 微太子言,臣愿得谒之 3 今行而无信,则秦未可亲也4 愿足下更虑之5 仆所以留者,待吾客与俱6 乃遂收盛樊於期之首,函封之A1 2 6B2 3 5C1 4 6D3 4 526、下列各项中全都反应太子丹“不忍”的一项是()1 丹不忍以己之私而伤长者之意,愿足下更虑之2 吾每念,常痛于骨髓,顾计不知所出耳3 驰往,仗尸而哭,极哀4 太子预求天下之利匕首5 乃令秦武阳为副6 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 A1 3 6B2 3 5C1 4 6D2 4 527、下列各项中全都反应荆轲“性格刚毅”的一项是()○1 诚能得樊将军首与燕督之地图献秦王,秦王必说见臣,臣乃得有以报太子 ○2 吾每念,常痛于骨髓,顾计不知所出耳 ○3 此臣日夜切齿拊心也,乃今得闻教,遂自刎4 荆轲怒,叱太子5 于是荆轲遂就车而去,终已不顾6 轲自知事不就,倚柱而笑,箕踞以骂 A1 3 6B1 2 4C2 3 5D4 5 628、下列各项中全都反应荆轲“机智勇敢”的一项是().. .1 使使以闻大王,唯大王命之2 乃朝服,设九宾,见燕使者咸阳宫3 荆轲顾笑武阳,前为谢曰4 因左手拔秦王之袖,而右手持匕首揕之5 而乃以手共搏之6 乃引其匕首提秦王,不中,中柱A1 5 6 B1 2 4 C2 3 5 D3 4 629、下列各项对文章的内容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荆轲有勇有谋:秦军攻破赵国,继续向北进兵,到燕国南界,太子丹找到荆轲商议对策,荆轲提出用樊於期人头和督亢地图骗取秦王信任,进而刺杀秦王的计划。

B 太子丹仁义善良:荆轲提出用樊於期人头换取秦王信任,太子丹没有同意,因为他觉得樊於期在自己走投无路、处境困窘之时来投靠,不能因为个人的私利而伤了长者的心意。

C 荆轲处事有方:荆轲私下会见樊於期,动之以情,晓之以理,让樊於期交出人头,樊答应的原因是秦国对待樊十分刻毒,把樊的父母宗族的人全部杀害,如果献出人头,即可报自己的仇又可解燕国之患。

D 荆轲性格刚毅:出发时荆轲等一个人,太子丹嫌他动身迟缓,荆轲怒叱太子丹,然后易水诀别,上车离去,终不回头。

30、下列各项对文章的内容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荆轲计划周密:首先提出用樊於期的人头和督亢地图换取秦王的信任,然后到秦国面见秦王说燕国不敢抵抗,甘心臣服,秦王听后十分高兴。

B 荆轲处乱不惊:秦王在咸阳宫接见荆轲和秦武阳,秦武阳胆怯露出破绽,荆轲巧妙周旋,没有被秦王和群臣发现,才得以进献地图,使计划能继续进行。

C 荆轲勇猛异常:荆轲面对秦王毫无惧色,行刺过程的几个动作“取”——“发”——“把”——“持”——“ 揕”一气呵成,迫使秦王惊慌失措,险些丧命。

D 荆轲视死如归:荆轲被击倒后仍然用匕首掷击秦王,受八处剑伤后仍然倚柱而笑,箕踞以骂,没有一点畏惧的心理。

31.下列句子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A.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B.秦伯说,与郑人盟C.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D.失其所与,不知32.下列加点词语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A.肆.其西封肆:肆意B.焉用亡郑以陪.邻陪:陪伴C.共.其乏困共:通“供”,供给D.若不阙.秦阙:缺少33.下列各句中的“其”字用法与其他三句不同的一项是( )A.君知其难也B.吾其还也C.以其无礼于晋D.失其所与,不知34.下列句中没有词类活用的一句是( )A.越国以鄙远B.既东封郑C.臣之壮也,犹不如人D.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35.下面加点的词语与现代汉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行李.之往来B.若舍郑以为.东道主C.亡郑而有益.于君D.敢以烦执事.....36.下列各项与“何厌之有”句式不相同的一项是( )A.古之人不余欺也B.王问:“何以知之?”C.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D.亦雁荡具体而微者37.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微:没有B.越国以.鄙远以:把C.因人之力而敝.之敝:损害D.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

”辞:推辞二、阅读鉴赏(每题2分,共6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38~40题。

介之推不言禄晋侯①赏从亡者。

介之推②不言禄,禄亦弗及。

推曰:“献公③之子九人,唯君在矣。

惠、怀无亲,外内弃之。

天未绝晋必将有主主晋祀者非君而谁天实置之而二三子④以为己力不亦诬乎窃人之财,犹谓之盗;况贪天之功,以为己力乎?下义.其罪,上赏其奸,上下相蒙,难与处矣!”其母曰:“盍.亦求之。

以死谁怼⑤!”对曰:“尤.而效之,罪又甚焉!且出怨言,不食其食。

”其母曰:“亦使知之,若何?”对曰:“言,身之文也。

身将隐,焉用文之?是求显也。

”其母曰:“能如是乎?与汝偕隐。

”遂隐而死。

晋侯求之,不获,以绵上⑥为之田⑦。

曰:“以志吾过,且旌.善人。

”(选自《左传·僖公二十四年》) [注] ①晋侯:指晋文公,即重耳。

他逃亡在外,在秦国的帮助下回晋继承君位。

②介之推:晋文公臣子,曾割自己腿上的肉以食文公。

③献公:重耳之父晋献公。

④二三子:指跟随文公逃亡的人。

子是对人的美称。

⑤怼(duì):怨恨。

⑥绵上:地名,在今山西介休县南、沁源县西北的介山之下。

⑦田:祭田。

38.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尤.而效之,罪又甚焉尤:指责B.盍.亦求之盍:何不C.以志吾过,且旌.善人旌:表彰D.下义.其罪,上赏其奸义:正义39.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天未绝晋/必将有主主晋/祀者非君而谁/天实置之/而二三子以为己力/不亦诬乎B.天未绝晋/必将有主/主晋祀者/非君而谁/天实置之/而二三子以为己力/不亦诬乎C.天未绝/晋必将有主/主晋祀者/非君而谁/天实置之/而二三子以为己/力不亦诬乎D.天未绝/晋必将有主/主晋祀者/非君而谁/天实置之而/二三子以为己/力不亦诬乎40.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介之推不满于上下相蒙的现状,并在与其母的交流之后,隐居而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