烛之武退秦师知识点检测(2)
烛之武退秦师知识点
烛之武退秦师知识点《烛之武退秦师》是中国古代文学名著《史记》中的一篇故事。
故事发生在中国秦朝时期,讲述了烛之武以智慧和勇气成功击退秦师的英雄故事。
以下是关于《烛之武退秦师》的知识点。
知识点一:故事背景《烛之武退秦师》的故事背景是中国秦朝时期。
秦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王朝,始于公元前221年,结束于公元前206年。
秦朝由秦始皇嬴政创建,具有强大的军事力量和中央集权体制。
故事发生在秦朝灭六国之后,秦师东征越国之际。
知识点二:人物介绍主要人物:1. 烛之武:故事的主人公,是燕国的一位普通士兵,聪明勇敢。
2. 嬴政:秦朝的第一个皇帝,在故事中为秦师的将领。
次要人物:1. 鲁宣公:燕国的国君,烛之武的主公。
2. 平原君:东方燕国的将领,鲁宣公的亲信。
3. 冯骜:燕国的将领,平原君的部下。
知识点三:故事梗概故事的开头,秦朝派遣大军东征越国,并抵达燕国的边境。
鲁宣公和平原君十分忧虑,决定派冯骜率军抵抗秦军。
燕国士兵人少势弱,平原君思考着如何让秦师退兵。
平原君想到烛之武,决定前往他的住处请教。
烛之武对平原君说,只要争取时间,等越国军队到达,燕国就能反击。
为了实现这个目标,烛之武想到了一个计策。
烛之武准备了一些只有燕国士兵才有的特制烛台,并命令他们在秦军面前展示出来。
在夜晚,烛之武点燃这些特制烛台,瞒过了秦军,让他们误以为燕军已经整装待发。
秦军惊慌失措,以为燕军人数众多,士气高昂,于是退兵。
燕国越国军队到达后,燕国开始反击,最终成功赶走了秦军。
平原君大为赞赏,并向鲁宣公提议让烛之武接任冯骜,成为燕国的将领。
知识点四:故事的主题和意义《烛之武退秦师》通过讲述烛之武智谋胜过秦军,成功保护了燕国安全的故事,表达了反抗侵略者的意志和智慧的重要性。
故事中烛之武运用计谋,化解了燕国的危机,显示了智慧和勇气的力量。
这个故事也反映了古代中国人民对抗外来侵略的顽强精神和民族气节。
在中华民族历史长河中,有许多类似的英雄故事,象征着愿意为国家和民族利益而奋斗的精神。
《烛之武退秦师》文言知识点
知识点梳理
【复习目标】
1.梳理掌握文言基础知识。 2.巩固训练,提升能力。
【考纲解读】
1.理解常见文言实虚词在文中的 含义,能力层级为B级。
2.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 层级为B级。
【知识梳理】
一、通假字
1.“已”通“矣” 2.“共”通)1.(1) 军:驻军 (2) 盟:订立盟约
2.(1) 东:向东 (2) 夜:在夜晚 (3) 朝:在早上;夕:在夜晚
(二)(1) 退:使……撤兵
(2) 亡:使……
灭亡 (3) 阙:使……削弱
(三)形容词的活用
1.(1) 乏困:缺少的东西(2) 远地,指郑国 2.(1) 厚、薄:变雄厚、变薄弱 (2) 敝:损害
4.“知”通“智”
二、古今异义
1.古义:东方道路上(接待使节)的主人 2.古义:外交使节3.古义:缺少的东西 4.古义:那个人
三、一词多义
其
①代词,它,代郑国
②代词,代越国以鄙远这件事
③代词,他们,代使者
④代词,指代自己的
⑤副词,表商量的的语气,还是
(补充)
1.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
济 ①动词,渡河 ②动词,成 ③动词,有利,有益
④动词,帮助,接济 之 ①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②代词,这件事 ③代词,指秦军 ④动词,到 ⑤宾语前置的标志,不译
焉
①疑问代词,怎么,哪里 ②兼词,相当于“于此”,在 这里
③句末语气词,不译 ④疑问代词,为什么
五、判断下列文言文句式的类型并翻译。
1.状语后置句 翻译:晋文公和秦穆公联合围攻郑国,因
为郑国曾对晋文公无礼,并且对楚国有二 心。 2.省略句 翻译:晋军驻扎在函陵,秦军驻扎在氾水 的南面。
烛之武退秦师知识点抽查170902
⒂君亦无所害 动词作名词,害处
⒃且君尝为晋君赐矣 动词作名词,恩惠,好处
文言句式
1.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
【状语后置】应为“以其于晋无礼,且于楚贰也”
2.晋军(于)函陵,秦军(于)氾南【省略句】 3.佚之狐言于郑伯曰
【介词结构后置】应为“佚之狐于郑伯言曰”状语 后置句。言于:对…说
4.(烛之武)辞曰【省略句】 5.是寡人之过也 【判断句】
“以乱易整”,
文学常识
《左传》是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史书。相传为春秋末年 鲁国史官左丘明所作。
编年体:以年代为线索编排有关历史事件。编年体史 书以时间为中心,按年、月、日顺序记述史事。《春 秋》,《左传》 《资治通鉴》
国别体:以国家为单位,分别记叙历史事件。《国语》 是中国第一部国别体史记,《战国策》 《三国志》
⑺与郑人盟 名词活用作动词,结盟。 ⑻因人之力而敝之 形容词做动词,损害。 ⑼共其乏困 形容词活用为名词,缺少的东西 ⑽阙秦以利晋 使动用法,使.....获利
⑾且贰于楚也 数词作动词,从属二主
⑿夜缒而出 名词作状语,在夜晚 ⒀烛之武退秦师 使动用法,使……退却 ⒁肆其西封 形容词作动词,扩张,延伸
分析人物形象,积累写作素材
• 有人说,弱国无外交,就让我们看看春秋末期的郑国的烛 之武是怎样颠覆这个观点的。秦、晋围郑,兵临城下。郑国 危在旦夕,守城守不住,杀出去无疑是自杀式进攻,此时此 刻,拯救郑国,惟有外交。 • 在这个紧急的关头,烛之武深明大义,以国家利益为重, 不计较个人恩怨,只身入虎穴。见到秦伯之后,不卑不亢, 只给对方讲道理。各位同学,如果烛之武动之以情,哀求秦 伯,请求成为秦的附属国,可以吗?不可以,虽然也可以保 全国家,但失去了国家的利益和尊严。烛之武这时采用的方 法是先表示谦卑,说郑国要灭亡,我们郑国已经知道了。这 样会满足秦伯的骄傲自满的心理。紧接着烛之武对秦伯晓之 以理,用事实说话,事实是最有说服力的。 • 烛之武的游说之词包括三个方面,一是你秦国消灭了我们 对你们秦国没有任何好处。二是你不消灭我们对你们秦国有 很多的好处。三是你和晋国联盟,晋国说话不算数,忘恩负 义,吃亏的还是你们秦国。这番说辞处处站在秦国的立场上 ,最后利用秦、晋之间的矛盾,成功瓦解了他们的联盟。于 是连老练的政治家秦穆公也顺理成章的心悦诚服,一改初衷 。
《烛之武退秦师》知识与能力训练(附答案)
一.有关知识1.史书体例①编年体:按年月日顺序编写成的史书。
《春秋》是我国最早的编年体史书。
《左传》是我国第一部详细完整的编年体史书。
因为《左传》和《公羊传》《谷梁传》都是为解说《春秋》而作,所以它们被称为“春秋三传”。
《左传》以《春秋》的记事为纲,以时间先后为序,详细地记述了春秋时期各国内政外交等大小事实(起于鲁隐公元年,终于鲁哀公二十七年)。
记事比《春秋》详备具体(字数近二十万,超过《春秋》本文的十倍)。
②国别体:先分别不同国家,再在一国之内按时间先后编写的史书。
我国最早的国别体史书是《国语》。
《战国策》也是国别体史书。
③纪传体:以人物传记为中心所编写的史书。
《史记》(原名《太史公书》)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
它记载了上起传说中的皇帝,下迄汉武帝太初四年约三千年的历史情况。
2.学法指导:①本文情节波澜起伏:初,秦晋大军压境,郑国危在旦夕,气氛十分紧张。
佚之狐推荐烛之武,使郑国获得了一线生机。
可烛之武因长期得不到重用而“辞”,又使郑国的希望趋于渺茫。
但面对烛之武的牢骚与愤慨,郑伯不但没有生气,而且引以自责,终使烛之武答应了此事。
凭着烛之武的说辩才能,秦军退兵。
本可松一口气,可晋大夫子犯又建议攻打秦军,秦晋关系顿时紧张起来,而晋侯的一番言辞又使之得以平息。
这种时张时弛的情节,牢牢吸引着读者,我们需认真品味,并在写作上加以借鉴。
“文似看山不喜平”,切中肯綮。
②“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的原因。
鲁僖公四年十二月,晋献公听信宠妃骊姬的谗言,逼迫太子申生自缢而死,又企图谗言重耳、夷吾二公子,重耳外逃。
下面是公子重耳“过郑”一段。
及郑,郑文公亦不礼焉。
[郑文公:郑国的君主,名捷。
]叔詹谏曰:[叔詹:郑国的大夫,执政有贤名。
]“臣闻天之所启,人弗及也。
[天之所启:上天所开导、赞助的人。
启,开。
弗及:赶不上。
]晋公子有三焉,天其或者将建诸?[有三焉:有三件不同寻常的事(可以看出是天意来)。
天其或者将建诸:上天或者要树立他吧?其,表推测的语气。
烛之武退秦师知识点检查复习.
• 1.学会变通• 所谓大丈夫能屈能伸,或许佚之狐把烛之武推出去是为了把说服秦伯退军的这个问题丢给别人,以求自保。
但是在一些时候,尽我们的力量无法办到的事我们不能硬接下来,要学会变通,进退自如。
要知道什么时候该出手,什么时候该沉默,不会变通的人,是没有出路的。
• 7.据史料记载,说服秦伯的初定人选是佚之狐,佚之狐也未必不能劝退秦师,为什么他不自己去而举荐了烛之武呢?我想人如其名,佚之狐身上的狐味太重。
只身入虎狼之地,能否说服秦伯谁也不敢打包票。
稍有不慎者,惹恼了秦伯,自己掉了脑袋不算,还可能被牢牢地钉在历史的耻辱柱上让后人指指点点,抬出烛之武,既能提高成功的几率,在成就烛之武的同时,自己也落个“伯乐”的美名。
所以说他是一条狡猾的狐狸!通过他的话,我们可知他对烛之武是很了解的。
那么为什么现在才举荐呢?从中可以看出佚之狐的嫉妒心理。
所以一个人要学会承认他人的优点,正确地去面对他人,不要得了红眼病。
• 8.身处乱世,想要生存得风风光光不轻易,佚之狐靠的就是圆滑。
人如其名,佚之狐的确是一只老狐狸。
高中《烛之武退秦师》知识点归纳
高中《烛之武退秦师》知识点归纳《烛之武退秦师》是春秋时期文学家、史学家左丘明创作的一篇散文。
接下来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高中《烛之武退秦师》知识点归纳,希望大家喜欢!高中《烛之武退秦师》知识点归纳一朗读--课文中的名段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
”公从之。
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
”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
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
”许之。
烛之武是个智勇双全的爱国义士。
他在说秦伯之前,没有被重用,有着怀才不遇的怨愤,但在郑国危难之际,却挺身而出,只身去说秦伯,足见其对国家的忠诚和热爱。
说秦伯时,他只字不提郑国利益,而是站在秦国的立场上,分析亡郑对晋有利,而存郑对秦有利,晓之以理,动之以利,运用智慧最终化解了郑国的危难。
积累--生活中的素材钱学森从1935年去美国,共在美国待了20年。
20年的时间可谓漫长,但钱学森连以一美元的保险金也不曾存过,因为他从来没想过这一辈子要在那里待下去。
当新中国成立的消息传来时,钱学森归心似箭,彻夜难眠。
得知钱学森准备回国,美国当局用名誉、地位等挽留他,甚至还派特务监视他的一举一动,军方更是无理地吊销了钱学森参与机密研究工作的证件。
美国海军的一个高级将领金步尔说,一个钱学森抵得上五个海军陆战师,我宁可把这个家伙枪毙了,也不能放他回红色中国去!面对美方的蓄意阻挠,钱学森不仅没有削弱回国的信心,反而更加坚定了报国的信念。
1955年,在中国政府的强烈要求下,钱学森终于踏上了归国的航程。
从此,他百折不挠,走过了将自己奉献给祖国,奉献给科学事业的一生。
他用实际行动见证了自己“此生惟愿长报国”的誓言。
背诵--文学中的名言警句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林则徐我是炎黄子孙,理所当然地要把学到的知识全部奉献给我亲爱的祖国。
--李四光科学虽没有国界,但是学者却有他自己的国家。
--巴斯德爱国主义就是千百年来固定下来的对自己的祖国的一种最深厚的感情。
烛之武退秦师文言文知识汇总
《烛之武退秦师》需要积累的文言“辞”“微”“许”“易”“与”(一)重要文言知识1,以其无礼于晋因为对2,烛之武退秦师使动3,晋军函陵,秦军氾南动词,驻扎4,辞曰推辞拒绝5,臣之壮也主谓之间6,许之答应7,夜缒而出连词,表修饰8,越国以鄙远越过,来,把……当作边境,远方的国家9,焉用亡郑以陪邻增加10,邻之厚,君之薄也主谓之间11,东道主东方道路上的主人12,行李之往来出使的人主谓之间13,且君尝为晋军赐动词给予14,朝济而夕设版焉渡河,转折,兼词,在那里15,何厌之有,通假字,满足16,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动词,名词(边界)17,若不阙秦削弱18,将焉取之兼词,从哪里19,唯君图之希望,考虑20,微夫人之力不及此没有,那21,因人之力而敝之凭借转折损害22,失其所与结交23,以乱易整替代24,吾其还也表示祈使语气,还是(二)重要句式佚之狐言于郑伯曰状后若亡郑而有益于君状后何厌之有宾前120个重点实词(1)爱(21)度dù(41)假jiǎ(61)去qù(81)素sù(101)要yào(2)安(22)非fēi(42)间jiān(62)劝quàn(82)汤tāng(102)宜yí(3)被(23)复fù(43)见ji àn(63)却què(83)涕tì(103)遗yí(4)倍(24)负fù(44)解jiě(64)如rú(84)徒tú(104)贻yí(5)鄙(25)盖gài(45)就jiù(65)若ruò(85)亡wáng(105)易yì(6)兵(26)故gù(46)举jǔ(66)善shàn(86)王wáng(106)阴yīn(7)病(27)固gù(47)绝jué(67)少shǎo(87)望wàng(107)右yòu(8)察(28)顾gù(48)堪kān(68)涉shè(88)恶è(108)再zài(9)乘(29)归guī(49)克kè(69)胜shèng(89)微wēi(109)造zào(10)诚(30)国guó(50)类lèi(70)识shí(90)悉xī(110)知zhī(11)辞(31)过guò(51)怜lián(71)使shǐ(91)相xiàng(111)致zhì(12)度(32)何hé(52)弥mí(72)是shì(92)谢xiè(112)质zhì(13)顾(33)恨hèn(53)莫mò(73)适shì(93)信xìn(113)治zhì(14)固(34)胡hú(54)乃nǎi(74)书shū(94)兴xīng(114)诸zhū(15)恨(35)患huàn(55)内nèi(75)孰shú(95)行xíng(115)贼zéi(16)患(36)或huò(56)期qī(76)属shǔ(96)幸xìng(116)族zú(17)假jiǎ(37)疾jí(57)奇qí(77)数shù(97)修xiū(117)卒zú(18)当dāng(38)及jí(58)迁qiān(78)率shuài(98)徐xú(118)走zǒu(19)道dào(39)即jí(59)请qǐng(79)说shūo(99)许xǔ(119)左zuǒ(20)得dé(40)既jì(60)穷qióng(80)私sī(100)阳yáng(120)坐zu ò。
高中语文部编版必修下册第2课《烛之武退秦师》知识点练习(附参考答案)
高中语文必修下册《烛之武退秦师》知识点练习班级考号姓名总分1.写出下列句中通假字的本字,并解释含义(1)无能为也已.__________________(2)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__________________(3)夫晋,何厌.之有__________________(4)秦伯说.__________________(5)失其所与,不知.__________________2.解释下列多义词(1)许①许.君焦、瑕__________________②先生不知何许.人也(《五柳先生传》)__________________③潭中鱼可百许.头(《小石潭记》)__________________④问渠那得清如许.(《观书有感》)__________________(2)微①微.夫人之力不及此__________________②则名微.而众寡(《隆中对》)______________③微.闻有鼠作作索索(《口技》)__________________3.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古今异义词(1)行李..之往来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今义:出门所带的包裹、箱子等物品(2)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今义:尊称男人的妻子(3)敢以烦执事..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今义:掌管某项工作(4)若舍郑以为东道主...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今义:泛指接待或宴客的主人4.指出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活用类型并释义(1)与郑人盟.__________________(2)夜.缒而出__________________(3)朝.济而夕.设版焉__________________(4)既东.封郑__________________(5)且君尝为晋君赐.矣__________________(6)越国以鄙远.__________________(7)共其乏.困__________________(8)邻之厚.,君之薄.也__________________(9)若不阙.秦__________________(10)若亡.郑而有益于君__________________(11)既东封.郑__________________(12)越国以鄙远.__________________5.指出下列句中虚词的意义和用法(1)与①秦伯说,与.郑人盟__________________②失其所与.,不知__________________③王之所大欲,可得闻与.(《齐桓晋文之事》)__________________④吾与.汝毕力平险(《愚公移山》)__________________(2)以①以.其无礼于晋__________________②敢以.烦执事__________________③越国以.鄙远__________________④焉用亡郑以.陪邻?__________________⑤若舍郑以.为东道主__________________(3)其①以其.无礼于晋__________________②君知其.难也__________________③共其.乏困__________________④失其.所与__________________⑤吾其.还也__________________(4)之①公从之.__________________②臣之.壮也,犹不如人__________________③是寡人之.过也__________________④许之.__________________⑤夫晋,何厌之.有?__________________⑥若不阙秦,将焉取之.__________________⑦子犯请击之.__________________⑧亦去之.__________________6.指出下列句子的句式特点(请指出标志词)(1)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__________________(2)晋军函陵,秦军氾南__________________(3)佚之狐言于郑伯曰__________________(4)是寡人之过也__________________(5)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__________________(6)若舍郑以为东道主__________________(7)夫晋,何厌之有__________________(8)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__________________7.了解并掌握常见的古代文化常识(1)《左传》:我国第一部叙事详尽的______体史书,相传是春秋末年鲁国史官______所作。
烛之武退秦师知识点检测(2)
《烛之武退秦师》知识点检测一、字音字形函()陵氾()南佚()之狐夜缒()焦瑕()杞()子逢()孙戍()守夫()人共()阙()秦二、通假字1今老矣无能为也已()2.共其乏困( )3.夫晋,何厌之有( )4.秦伯说与郑人盟( )5.失其所与,不矢L( )三、古今异义1 .贰于楚也古:();今:( )。
2 .若舍郑以为东道主古:();今:( )。
3.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古:();今:( )。
4.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古:();今:( )。
5.共其乏木古 :( );今:() O四、词类活用(例句) (一)名词活用1•名词作状语①夜缒而出(②朝济而夕设版焉(③既东封郑(2.名词作动词①晋军函陵/秦军氾南(②与郑人盟(3.名词的使动与意动①既东封郑(②阙秦以利晋(③越国以鄙远((二)动词的活用1.动词作名词且君尝为晋君赐矣(2.动词的使动①若不阙秦(②若亡郑而有益于君(③烛之武退秦师((三)形容词的活用))))))))))))1•形容词作名词① 臣之壮也( ② 今老矣(③ 邻之厚君之薄也( 2•形容词作动词 ① 越国以鄙迳(② 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 (四)数词活用 且贰于楚也( 五、一词多义(一)重要实词: 1贰 ©( )例:国不堪贰,君将若之何?《左传 隐公元年》 ②()例:其内任卿贰以上。
梁启超《少年中国说》)例:贰则疑惑。
《荀子解蔽》 )例:夫诸侯之贿,聚于公室,则诸侯贰。
《左传》⑤( )例:不迁怒,不贰过。
《论语雍也》 @()例: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例:《为学》:蜀之鄙有二僧。
”(本文:越国以鄙远”) ②()例:《左传 庄公十年》: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 3()例:《左传昭公十六年》: 我皆有礼,夫犹鄙))) )我。
3.许) (同现代汉语)②() 例:本文: “许之”、 “许君焦、暇” 3() 例《愚公移山》: “杂然相许。
”)例:《小石潭记》: “潭中鱼可百许头。
”⑤( ) 例:陶渊明《五柳先生传》:先生,不知何许人也。
烛之武退秦师知识点梳理
v1.0可编写可改正《烛之武退秦师》知识点梳理(经典版本)第一部分:1.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
⑴解说以下实词,并指出其词法现象。
贰:附属二主(字典义),有二心、不忠诚(文中义)。
⑵指出以下虚词的词性、意义和用法。
①以:连词,表原由,译为“由于”。
②其:代词,指代郑伯。
③且:连词,表递进,译为“又”;④也:语气助词,不译。
⑶剖析以下句子的文言词句式。
①无礼于晋(状语后置)②贰于楚(状语后置)[ 最正确翻译:“对楚国有二心、不忠诚。
” ] 2.晋军函陵,秦军氾南。
⑴解说以下实词,并指出其词法现象。
军:名作动,驻军。
⑵剖析以下句子的文言词句式。
①晋军函陵(省略“于”)②秦军氾南(省略“于”)[最正确翻译:“秦军在氾南驻军。
”]第二部分:1.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剖析以下句子的文言词句式佚之狐言于郑伯曰(状语后置)2.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
解说以下实词,并指出其词法现象。
①危:危险。
②见:拜会。
③师:秦军。
④退:撤离。
3.公从之。
解说以下实词,并指出其词法现象。
①从:遵从。
②之:代词,指代“佚之狐的建议”。
4.辞曰解说以下实词,并指出其词法现象。
辞:推却。
5.臣之壮也,犹不如人指出以下虚词的词性、意义和用法。
①之:构造助词,撤消句子独立,不译。
②犹:尚且。
6.今老矣,无能为也已。
解说以下实词,并指出其词法现象。
①今:此刻。
②为:做事。
指出以下虚词的词性、意义和用法。
已:通“矣” ,译为“了” 。
7.吾不可以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
⑴解说以下实词,并指出其词法现象。
①不可以:没有。
②子:代词,译为“您”或“先生”。
③是:代词,指代“不可以早用子,今急而求子”,译为“这” 。
④过:过失。
⑵指出以下虚词的词性、意义和用法。
①而:连词,表承接关系,译为“才”。
②之:构造助词,定语的标记,译为“的”。
⑶剖析以下句子的文言词句式是寡人之过也(判断句)8.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
指出以下虚词的词性、意义和用法。
(完整版)《烛之武退秦师》知识点归纳整理
《烛之武退秦师》知识点归纳整理一、通假字1.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已,通“矣”,语气词,了。
)2.共其乏困(共,通“供”,供给。
)3.夫晋,何厌之有(厌,通“餍”,满足。
)4.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通“缺”,侵损,削减。
)5.秦伯说,与郑人盟(说,通“悦”,高兴。
)6.失其所与,不知(知,通“智”,明智。
)二、古今异义1.贰于楚也古:从属二主,动词;今:“二”的大写,数词。
2.若舍郑以为东道主古:东方道路上的主人;今:泛指设宴请客的主人。
3.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古:使者,出使的人;今:指外出之人随身携带的物品。
4.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古:那个人;今:尊称一般人的妻子。
三、词类活用(例句)(一)名词活用1.名词作状语①夜缒而出(表时间,在晚上)②朝济而夕设版焉(表时间,在早上,在晚上)③既东封郑(表处所,在东边)2.名词作动词①晋军函陵/ 秦军汜南(名词用作动词,驻扎)②与郑人盟(名词作动词,结盟、订立同盟)3.名词的使动与意动①既东封郑(封:疆界。
名作使动,使……成为疆界)②阙秦以利晋(利:利益、好处。
名词作使动,使……得利)③越国以鄙远(鄙:边邑。
名词作意动,把……当作边邑)(二)动词的活用1.动词作名词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赐,动词作名词,恩惠)2.动词的使动①若不阙秦(使动用法,使……削减)②若亡郑而有益于君(使动,使……灭亡)③烛之武退秦师(使动,使……退却(撤兵))(三)形容词的活用1.形容词作名词①越国以鄙远(远,远地)②臣之壮也(壮,壮年人)③今老矣(老,老年人)④共其乏困(乏困,缺少的东西)2.形容词作动词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形容词作动词,损害)邻之厚,君之薄也(厚,变雄厚;薄,变薄弱)(四)数词活用且贰于楚也(数词“贰”活用为动词,从属二主)四、一词多义(一)重要实词:1.贰①“二”的大写。
(例:国不堪贰,君将若之何?《左传·隐公元年》)②副职(例:其内任卿贰以上。
梁启超《少年中国说》)③不专一(例:贰则疑惑。
《烛之武退秦师》知识点
《烛之武退秦师》知识点《烛之武退秦师》选自《左传·僖公三十年》,即公元前630年。
这一年的九月,秦国联合晋国围攻郑国,郑国危在旦夕,国君郑文公惊慌异常,派能言善辩的烛之武只身前往秦营之中去游说秦穆公。
烛之武向秦穆公晓以利害,陈述了保存郑国对秦有利、灭掉郑国对秦不利的道理,终于说服了秦穆公,放弃了攻打郑国的打算,并派兵保护郑国,拯救郑国于危难之中。
【题解】这篇短文所记述的,是秦国和晋国联合攻打郑国之前开展的一场外交斗争。
秦国和晋国为什么要联合攻打郑国?这事还得从鲁僖公二十八年,公元前632年说起。
这一年,晋国和楚国为了争霸,爆发了历史上著名的“城濮之战”,这一战的结果是楚国战败,晋国成为新的霸主。
在晋楚争霸的战争中,郑国曾经出兵帮助过楚国,再加上晋文公逃亡路过郑国时郑国曾对他无礼,因而遭到晋国的怨恨。
而此时的秦国,已经和晋文公重耳结成了“秦晋之好”,所以才联合起来一起攻打郑国。
这也可以说是晋楚城濮之战的余波或者说是后续。
烛之武并不是姓烛名之武,烛是一个地名,“烛之武”意思是烛地一个名字叫武的人。
烛地,古地名,据考证春秋时属于郑国,在在今河南新郑市东北。
冯梦龙的小说《东周列国志》称烛之武为烛武,说他是考城人。
考城原属戴国,郑灭戴后改名为谷城,后来不知什么原因划归宋国所有,称葵丘,齐桓公大会诸侯的“葵丘之盟”就发生在这里。
《东周列国志》第四十三回这样写道:“考城人也,姓烛名武,年过七十,事郑国为圉正,三世不迁官”。
就是说,烛武在郑国长期任“圉正”一职,负责养马,年至七十没有升迁做官。
而此次被荐举去秦国做说客时已经七十多了。
这段记述出现在小说中,因此它的真实性还有待商榷。
司马迁的《史记》在写到秦晋围郑事件时,也没有出现烛之武的名字。
《秦本纪》中说“郑使人言穆公”,《郑世家》中也只是说“乃使人私于秦”,所以关于烛之武,我们所知道的也只有《左传》这一段中“退秦师”的事迹。
【原文】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
《烛之武退秦师》文言知识点总结
《烛之武退秦师》文言知识点总结学习了《烛之武退秦师》这篇文章之后,其中的主人公烛之武给我们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
一起来看看最新《烛之武退秦师》文言知识点,欢迎查阅!《烛之武退秦师》的知识重难点1、把握全文中心事件,理顺故事情节的发展线索:全文以烛之武说退秦军为中心。
故事先点出了战事爆发的原因,敌我双方的力量对比,又为下文“烛之武退秦师”埋下了伏笔。
接着写郑国君决定通过外交途径来解除危机,佚之狐向郑伯推荐了烛之武。
郑伯自责,情真意切感动烛之武,烛之武以国家利益为重,决定只身见秦伯。
进而阐述保存郑国对秦的好处,利用_的矛盾,指出晋国的贪得无厌,灭郑之后必然要进犯秦国,使秦国意识到与晋订立盟约不助郑的危险,终于达到秦郑为盟的结果。
2、鉴赏烛之武说服秦穆公的思路:烛之武为了说服秦穆公退师,采取了高超的攻心战术,大体说来分为五步:第一步,欲扬先抑,以退为进(郑知之矣);第二步,阐明利害,动摇秦君(邻之厚,君之薄也);第三步,替秦着想,以利相诱(君亦无所害);第四步,引史为例,挑拨_(君之所知也);第五步,推测未来,劝秦谨慎(唯君图之)。
这段说辞只有125字,表现出烛之武高明的心理战术和精彩的外交辞令。
他看准了_联合攻郑各有所图,而若取郑则客观上只会对晋有利,而对秦不仅无利,还会招祸。
若秦穆公明白了这一层,就很可能反过来弃晋帮郑,烛之武抓住了秦穆公这一心理,晓之以利害,终于打动了对方。
而烛之武的说辞更妙之处在于他心里处处为郑着想,但口口声声说的是为秦,这就容易被秦伯接受。
整段说辞,分析利害,委婉曲折、面面俱到、步步深入、层层紧逼,句句打动对方,显示出极强的说服力。
3、分析烛之武、佚之狐、郑伯等主要人物形象:烛之武是中心人物。
虽然“臣之壮也,犹不如人”满腹的委屈和牢_,但在国难当头时,深明大义,以捍卫国家主权的使命感只身赴敌营,以机智善辩的外交才能消除了郑国的危机。
不卑不亢,委婉曲折,步步深入,说服了秦伯,具有较强的感染力。
语文《烛之武退秦师》知识点总结
语文《烛之武退秦师》知识点总结在《烛之武退秦师》中一共出现了三个人物:佚之狐,郑伯和烛之武。
在这次精彩的说退秦师中,烛之武睿智的形象呈现出来。
语文《烛之武退秦师》学问点总结有哪些?一起来看看语文《烛之武退秦师》学问点总结,欢送查阅!烛之武退秦师学问点1.以其无礼(名词作动词,礼待,礼遇)于晋,且贰(数词作动词,附属于二主)于楚也。
2.晋军(名词作动词,驻扎军队)函陵,秦军氾南。
3.国危(危急)矣,假设(假如)使(派,派遣)烛之武见(拜见)秦君,师(秦国的军队)必退(撤退)。
4.公从(听从)之。
5.臣之壮(壮年)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做)也已(同“矣”句末语气词)。
6.吾不能早用(任用、重用)子(古代对男子的尊称),今急(状况紧急)而求子,是(这)寡人之过(过错)也。
7.然郑亡(灭亡),子亦有不利焉!许(容许)之。
8.夜(名词作状语,在夜里)缒(用绳子拴着人或物从上往下送)而出。
9.秦、晋围郑,郑既(已经)知亡矣。
10.假设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办事的官吏,这里是对对方的敬称)。
11.越国以鄙(边疆,这里是名词的意动用法,把……当作边疆)远(形容词作名词,远的地方,指郑国)。
12.焉用亡郑以陪(增加)邻?13.邻之厚(形容词作动词,势力雄厚),君之薄(形容词作动词,势力减弱)也。
14.假设舍(放弃围郑)郑以为东道主(东方道路上,款待客人的主子)。
15.行李(出访的人)之往来,共(通“供”,供应)其乏困(形作名,指缺乏的东西),君亦无所害。
16.且君尝(曾经)为晋君赐(恩惠,指秦穆公曾派兵护送晋惠公回国的事)矣。
17.朝(名词作状语,在早上)济而夕(名词作状语,在晚上)设(建立,修筑)版(筑土墙用的夹板)焉,君之所知也。
18.夫晋,何厌(同“餍”,满意)之有?19.既(已经)东(名词作状语,向东)封(名词的使动用法,使……成为边疆)郑,。
20.又欲肆(形容词作动词,延长,扩张)其西封,假设不阙(动词的使动用法,使……侵损、削减)秦,将焉取之?21.阙秦以利(名词的使动用法,使……获利)晋,唯(句首语气词,表示盼望)君图之。
《烛之武退秦师》学习要点与能力训练
《烛之武退秦师》学习要点与能力训练(实用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实用范文,如工作计划、工作总结、演讲稿、合同范本、心得体会、条据文书、应急预案、教学资料、作文大全、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Moreover, our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practical sample essays for everyone, such as work plans, work summaries, speech drafts, contract templates, personal experiences, policy documents, emergency plans, teaching materials, complete essays, and other sample essays. If you want to learn about different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of sample essays, please stay tuned!《烛之武退秦师》学习要点与能力训练《烛之武退秦师》学习要点与能力训练(精选13篇)《烛之武退秦师》学习要点与能力训练篇1一、学习要点1、文学常识《左传》原名《左氏春秋》,相传为春秋末年鲁国史官左丘明所作。
烛之武退秦师知识点总结-答案
烛之武退秦师-答案知识点(一)通假字:1.已,通“矣”,了,语气词2.陪,通“倍”,增加3.共,通“供”,音gōng,供给4.“阙”通“缺”,减少5.“厌”通“餍”,满足6.说,通“悦”,音yuè,高兴7.知,通“智”,音zhì,明智(二)古今异义:1.从属二主 2.不能3.“您”,古代对男子的尊称 4.这5.对对方的敬称6.把……作为7.东方道路上(招待过客)的人8.出行的人 9.满足10.使……成为疆界11.那人12.离开;(三)词类活用名词活用为动词1.驻军,驻扎2.意动,以……为边邑3.与……结盟;建立同盟4.计划,考虑5.使动,使…成为疆界6.使动,使…得利名词活用为状语1.在东边2.在西边3.在晚上,当晚4.在早上到黄昏动词活用为名词恩惠,好处形容词活用为名词1.壮年2.远方,边远的地方3.缺少的东西4.乱:散乱之师;整:严整之师。
形容词活用为动词 1.损害2.扩张、延伸动词的使动用法1.使……退却2.使……亏损3.使……灭亡(四)一词多义2、虚词以②拿,用⑤把,介词⑥用而①才④表转折,却,连词)焉②为什么③哪里之②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③的④宾语前置的标志⑤动词,往,到(五)特殊句式1.判断句①标志:……也②语义上否定判断2.倒装句(1)状语后置①“于楚贰”②应“于郑伯言”③“于君有益”(2)宾语前置①“有何厌”。
之3.省略句①晋军(于)函陵,秦军(于)氾南②(烛之武)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③(烛之武)许之④夜缒而出,见秦伯,(烛之武)曰:……⑤敢以(之)烦执事⑥若舍郑以(之)为东道主⑦(秦伯)与郑人盟(六)固定结构(1)“所“字结构形式:所+动词①知道的②无所害(没有害处的)③结交的同盟者烛之武退秦师-答案知识点(一)通假字:1.已,通“矣”,了,语气词2.陪,通“倍”,增加3.共,通“供”,音gōng,供给4.“阙”通“缺”,减少5.“厌”通“餍”,满足6.说,通“悦”,音yuè,高兴7.知,通“智”,音zhì,明智(二)古今异义:1.从属二主 2.不能3.“您”,古代对男子的尊称 4.这5.对对方的敬称6.把……作为7.东方道路上(招待过客)的人8.出行的人 9.满足10.使……成为疆界11.那人12.离开;(三)词类活用名词活用为动词1.驻军,驻扎2.意动,以……为边邑3.与……结盟;建立同盟4.计划,考虑5.使动,使…成为疆界6.使动,使…得利名词活用为状语1.在东边2.在西边3.在晚上,当晚4.在早上到黄昏动词活用为名词恩惠,好处形容词活用为名词1.壮年2.远方,边远的地方3.缺少的东西4.乱:散乱之师;整:严整之师。
《烛之武退秦师》文言知识小测
《烛之武退秦师》小测一、通假字(20*4)1.今老矣,无能为也已2.共其乏困二、古今异义3.若舍郑以为东道主4.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三、指出下列句子中的画横线字的词类活用现象,并解释。
5夜缒而出6既东封郑7晋军函陵 8与郑人盟9既东封郑 10越国以鄙远11若不阙秦 12越国以鄙远13邻之厚, 14且贰于楚也四:解释下列句中虚词的意思。
15以其无礼于晋 16:夜缒而出17:焉用亡郑以陪邻?18夫晋,何厌之有19若舍郑以为东道主20吾其还也五:翻译(20分)21: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
22: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
《烛之武退秦师》小测一、通假字1.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已,通“矣”,语气词,了。
)2.共其乏困(共,通“供”,供给。
)二、古今异义3.若舍郑以为东道主古:东方道路上的主人;今:泛指设宴请客的主人。
4.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古:使者,出使的人;今:指外出之人随身携带的物品。
三、指出下列句子中的画横线字的词类活用现象,并解释。
5夜缒而出(表时间,在晚上)6既东封郑(表处所,在东边)7晋军函陵(名词用作动词,驻扎)8与郑人盟(名词作动词,结盟、订立同盟)9既东封郑(封:疆界。
名作使动,使……成为疆界)10越国以鄙远(鄙:边邑。
名词作意动,把……当作边邑)11若不阙秦(使动用法,使……削减)12越国以鄙远(远,远地)13邻之厚,君之薄也(厚,变雄厚;薄,变薄弱)14且贰于楚也(数词“贰”活用为动词,从属二主)四:解释下列句中虚词的意思。
15以其无礼于晋(因为,连词)16:夜缒而出(表修饰,连词)17:焉用亡郑以陪邻?(疑问代词,为什么)18夫晋,何厌之有(宾语前置的标志,不译)19若舍郑以为东道主(把,介词)20吾其还也(语气词,还是,表商量)五:翻译21: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
22: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烛之武退秦师》知识点检测
一、字音字形
函()陵氾()南佚()之狐夜缒(
共()阙()秦
二、通假字
1.今老矣,无能为也已()
2.共其乏困()
3.夫晋,何厌之有()
4.秦伯说,与郑人盟()
5.失其所与,不知()
三、古今异义
1.贰于楚也古:();今:()。
2.若舍郑以为东道主古:();今:()。
3.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古:();今:()。
4.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古:();今:()。
5. 共其乏困古:();今:()。
四、词类活用(例句)
(一)名词活用
1.名词作状语
①夜缒而出()
②朝济而夕设版焉()
③既东封郑()
2.名词作动词
①晋军函陵/ 秦军氾南()
②与郑人盟()
3.名词的使动与意动
①既东封郑()
②阙秦以利晋()
③越国以鄙远()(二)动词的活用
1.动词作名词
且君尝为晋君赐矣()
2.动词的使动
①若不阙秦()
②若亡郑而有益于君()
③烛之武退秦师()(三)形容词的活用
1.形容词作名词
①臣之壮也()
②今老矣()
③邻之厚,君之薄也()
2.形容词作动词
①越国以鄙远()
②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
(四)数词活用
且贰于楚也()
五、一词多义
(一)重要实词:
1.贰
①()例:国不堪贰,君将若之何?《左传·隐公元年》
②()例:其内任卿贰以上。
梁启超《少年中国说》
③()例:贰则疑惑。
《荀子·解蔽》
④()例:夫诸侯之贿,聚于公室,则诸侯贰。
《左传》
⑤()例:不迁怒,不贰过。
《论语·雍也》
⑥()例: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
2.鄙
①()例:《为学》:“蜀之鄙有二僧。
”(本文:“越国以鄙远”)
②()例:《左传·庄公十年》:“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
③()例:《左传·昭公十六年》:“我皆有礼,夫犹鄙
3.许
①()(同现代汉语)
②()例:本文:“许之”、“许君焦、暇”
③()例《愚公移山》:“杂然相许。
”
④()例:《小石潭记》:“潭中鱼可百许头。
”
⑤()例:陶渊明《五柳先生传》:“先生,不知何许人也。
”
4.阙
①què()虢君闻之大惊,出见扁鹊于中阙《史记·扁鹊传》
②què城楼
③què()诣阙上书,书久不报《汉书·朱买臣传》
④quē ()去年米贵缺军粮,今年米贱大伤农杜甫《岁宴行》;若不阙秦
⑤quē,()有驰慢之阙。
嵇康《与山巨源绝交书》
⑥jué()若阙地及泉《左传·昭公二十年》
5.微
①()同现义)
②()国势衰微)
③()例:《史记·曹相国世家》:“参如微时,与萧何
④()微言大义(成语)
⑤()见微知著(成语)
⑥()例:《岳阳楼记》:“微斯人,吾谁与归?”;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6.敝
①()例:方苞《左忠毅公逸事》:“使史更敝衣草屦。
”
②谦词敝人
③()例:《资治通鉴》:“曹操之众,远来疲敝。
”
④()本文:因人之力以敝之。
(二)重要虚词
1.以
①以其无礼于晋()
②敢以烦执事()
③越国以鄙远()
④焉用亡郑以陪邻?()
⑤若舍郑以为东道主()
2.而
①今急而求子()
②夜缒而出()
③若亡郑而有利于君()
④朝济而夕设版焉。
()
3.焉
①子亦有不利焉。
()
②焉用亡郑以陪邻?()
③若不阙秦,将焉取之()
④且焉置土石(疑问代词,哪里)
⑤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代词,之)
⑥永之人争奔走焉(兼(代)词,于此)同类:积土成山,风雨兴焉(劝学)
4.其
①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
②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
③吾其还也()
5.之
①子犯请击之()
②是寡人之过也()
③臣之壮也();
④夫晋,何厌之有()
⑤辍耕之垄上(动词,往、到)
六、特殊句式
1.是寡人之过也()
2.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
()
3.夫晋,何厌之有()
4.以其无礼于晋()
5.若亡郑而有益于君()
6.佚之狐言于郑伯()
省略句
1.省主语
①()许君焦、瑕
②()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
③()夜缒而出
④()许之
⑤()使杞子、逢孙、扬孙戍之
2.省介词
晋军()函陵,秦军()汜南
七、默写
⒉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
君亦无所害。
之所知也。
八、翻译。
⒈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
晋军函陵,秦军氾南。
⒉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
”
⒊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
⒋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惟君图之。
⒌公曰:“不可。
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
吾其还也。
”亦去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