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体积混凝土施工中的裂缝防治(2篇)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大体积混凝土施工中的裂缝防治

大体积混凝土施工主要特点是体积大,一般实体最小尺寸大于或等于1米。它的表面系数较小,水泥水化热释放较集中,内部温升较快。混凝土内外温差较大时,会使混凝土产生温度裂缝,影响结构安全和正常使用。大体积混凝土的施工技术要求较高,特别在施工中要防止混凝土因水泥水化热引起的温度差产生温度应力裂缝。因此需要从材料选择、技术措施等有关环节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本文以我们施工的一个大体积混凝土项目为例,论述裂缝产生的原因及其防治。

一、产生裂缝的主要原因

1、水泥水化热水泥在水化过程中要释放出一定的热量,而大体积混凝土结构断面较厚,表面系数相对较小,所以水泥发生的热量聚集在结构内部不易散失。这样混凝土内部的水化热无法及时散发出去,以至于越积越高,使内外温差增大。单位时间混凝土释放的水泥水化热,与混凝土单位体积中水泥用量和水泥品种有关,并随混凝土的龄期而增长。由于混凝土结构表面可以自然散热,实际上内部的最高温度,多数发生在浇筑后的最初3~5天。

2、外界气温变化大体积混凝土在施工阶段,它的浇筑温度随着外界气温变化而变化。特别是气温骤降,会大大增加内外层混凝土温差。应采取温度控制措施,防止混凝土内外温差引起的温度应力。

3、混凝土的收缩混凝土收缩的主要原因是内部水蒸发引起混凝土收缩。干湿交替会引起混凝土体积的交替变化,这对混凝土是很不利的。

二、浇筑前的准备工作

影响混凝土收缩,主要是水泥品种、混凝土配合比、外加剂和掺合料的品种以及施工工艺(特别是养护条件)等。

1、材料选择本工程采用商品混凝土浇筑。对主要材料要求如下:

(1)水泥:考虑普通水泥水化热较高,特别是应用到大体积混凝土中,大量水泥水化热不易散发,在混凝土内部温度过高,与混凝土表面产生较大的温度差,便混凝土内部产生压应力,表面产生拉应力。因此确定采用水化热较低的矿渣硅酸盐水泥,标号为525号,通过掺加合适的外加剂以改善混凝土的性能,提高其抗渗能力。

(2)粗骨料:采用碎石,粒径5~25毫米,含泥量不大于1%.选用粒径较大、级配良好的石子配制的混凝土,和易性较好,抗压强度较高,同时可以减少用水量及水泥用量,从而使水泥水化热减少,降低混凝土温升。

(3)细骨料:采用中砂,平均粒径大于0.5毫米,含泥量不大于5%.选用平均粒径较大的中、粗砂拌制的混凝土比采用细砂拌制的混凝土可减少用水量10%左右,同时相应减少水泥用量,使水泥水化热减少,降低混凝土温升,并可减少混凝土收缩。

(4)粉煤灰:由于混凝土的浇筑方式为泵送,为了改善混凝土的和易性便于泵送,考虑掺加适量的粉煤灰。粉煤灰的掺量控制在10以内。

(5)外加剂:每立方米混凝土2公斤减水剂可降低水化热峰值,对混凝土收缩有补偿功能,可提高混凝土的抗裂性。

2、混凝土配合比

(1)混凝土采用搅拌站供应的商品混凝土,要求混凝土搅拌站提前做好混凝土试配。

(2)混凝土配合比应提高试配确定。按照国家现行《混凝土结构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普通混凝土配合比设计规程》及《粉煤灰混凝土应用技术规范》中的有关技术要求进行设计。

(3)粉煤灰采用外掺法时仅在砂料中扣除同体积的砂量。另外应考虑到水泥的供应情况,以满足施工的要求。三、浇筑时采取的措施浇筑方案,除应满足每一处混凝土在初凝以前就被上一层新混凝土覆盖并捣实完毕外,还应考虑结构大小、钢筋疏密、预埋管道和地脚螺栓的留设、混凝土供应情况以及水化热等因素的影响,常用方法有以下几种:

1、全面分层。即在第一层全面浇筑全部浇筑完毕后,再回头浇筑第二层,此时应使第一层混凝土还未初凝,如此逐层连续浇筑,直至完工为止。采用这种方案,适用于结构平面尺寸一般不宜太大,施工时从短边开始,沿长边推进比较合适。必要时可分成两段,从中间向两端或从两端向中间同时进行浇筑。

2、分段分层。混凝土浇筑时,先从底层开始,浇筑至一定距离后浇筑第二层,如此依次向前浇筑其他各层。由于总的层数较多,所以浇筑到顶后,第一层末端的混凝土还未初凝,又可以从第二段依次分层浇筑。这种方案适用于单位时间内要求供应的混凝土较少,结构物厚度不太大而面积或长度较大的工程。

3、斜面分层。要求斜面的坡度不大于1/3,适用于结构的长度超过厚度3倍的情况。混凝土从浇筑层下端开始,逐渐上移。

四、养护阶段注意事项

大体积混凝土养护时要注意温度控制。不仅要满足强度增长的需要,还应通过人工的温度控制,防止因温度变形引起混凝土的开裂。

混凝土养护阶段的温度控制应遵循以下几点:

1、混凝土的中心温度与表面温度之间、混凝土表面温度与室外最低气温之间的差值均应小于20℃;当结构混凝土具有足够的抗裂能力时,不大于25℃~30℃。

2、混凝土拆模时,混凝土的温差不超过20℃。其温差应包括表面温度、中心温度和外界气温之间的温差。

3、采用内部降温法来降低混凝土内外温差。

4、保温法是在结构物外露的混凝土表面以及模板外侧覆盖保温材料,在缓慢的散热过程中,使混凝土获得必要的强度,以控制混凝土的内外温差小于20℃。

5、混凝土表层布设抗裂钢筋网片,防止混凝土收缩时产生干裂。

在大体积混凝土施工时掌握住它的基本知识,并根据实际采取有效措施,会使施工质量得到很好的保证。

大体积混凝土施工中的裂缝防治(2)

1. 引言

混凝土是建筑工程中应用广泛的重要材料,但由于其容易出现裂缝问题而影响工程质量。大体积混凝土施工中的裂缝防治是一个复杂的问题,既涉及到混凝土配合比的设计和材料选择,又需考虑施工工艺和施工质量控制。本文将重点讨论一些有效的裂缝防治措施,并介绍一些经典案例,以期为大体积混凝土施工提供一些参考。

2. 裂缝形成的原因

在大体积混凝土施工中,裂缝的形成主要受以下因素影响:

2.1 温度应力

混凝土的体积变化受温度变化的影响较大,当混凝土内部产生温度梯度时,会引起温度应力的积累,进而导致裂缝的形成。

2.2 干缩应力

混凝土在硬化过程中会产生一定的干缩变形,这种干缩变形会导致干缩应力的产生,从而引起裂缝的形成。

2.3 内部约束

由于混凝土的硬化过程是一个不可逆的过程,而其容量不可改变,当混凝土产生体积变化时,如果受到了内部约束,则会形成应力积累,最终导致裂缝的发生。

3. 裂缝防治措施

针对大体积混凝土施工中的裂缝问题,可以采取以下措施进行防治:

3.1 合理的配合比设计

合理的配合比设计可以有效控制混凝土的收缩变形,减少干缩应力的产生。通过控制水灰比、选用适当的粉煤灰掺量等手段,可以改善混凝土的抗干缩性能,降低裂缝的发生概率。

3.2 控制施工工艺

在施工过程中,应注意控制浇筑速度和浇筑温度。过快的浇筑速度和过高的浇筑温度都会增加混凝土内部的应力积累,容易导致裂缝的形成。因此,控制施工工艺是防治裂缝的关键。

3.3 密实混凝土表面

在混凝土未完全硬化前,应密实混凝土表面,防止水分的过早蒸发和混凝土表面的收缩变形。可以采用喷水浇灌或覆盖湿布等方式进行保护,有效降低裂缝的发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