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第23课诗词曲五首教案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 23 课诗词曲五首
【教课目的】
1.有感情地频频朗诵、背诵这五首诗词曲,理解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2.品尝语言,领会五首诗词曲优美的境界。

3.启迪学生热爱祖国古代文化的思想感情,提升文化品位和审美情味。

《十五参军征》
【情境导入】
同学们,我国古典诗词积厚流光,浩若繁星。

在这笔丰厚的文学遗产中,反应战争的作品据有重要的地点。

因为从古到现在,战争向来是人们关注的主题。

今日,我们学习的这首诗也与战争有关。

【新课解读】
一、初读诗歌,整体感知
1.请用一句话概括本诗写了什么事情。

明确:一位久经征战的老兵回家后的悲凉处境和悲苦心情。

2.本诗刻画了哪些形象?
明确:全诗突出地写了老士兵的形象,也着力刻画了“家”的形象,同时一并表现了“乡里人”的形象。

3.理清诗歌内容脉络。

明确:始得归→归程中→返回家中→出门东望。

二、精读诗歌,深入研究
1.教师发问:本诗选用了哪个角度来表现战争的残忍?这样写的利处是什么?
明确:选用了老兵归家,目击家园破败,人亡屋空。

从老兵的绝望与孤傲这个角度来反应战争的漫长和残忍、社会的凋敝和劳感人民的磨难。

构想上独到奇妙。

从少年到老年,一世中最好的青年、中年光阴在战争中耗费了,甚至老年也是没法归家,直至八十。

漫长的参军生涯反应了战争的连绵漫长,更让人领会到战争的残忍。

经过老兵家园的破败、亲人的失散亡故、老兵的孤傲悲涕,更好地突出了主题。

2.老兵感情变化的线索是如何的?
明确:满怀希望( 喜 ) →希望落空 ( 悲) →完全无望 ( 泣) 。

3.该诗表达了作者如何的思想感情?
明确:对战争的怨恨、对封建兵役制度的控告,深刻地揭穿了当时黑暗的社会现实,表达了对劳感人民的深切怜悯。

三、拓展延长
1.听到老兵的悲吟,相信同学们必定会有好多感想和想法。

现在,望着静静哭泣的老人,你想对他说什么?你对战争有什么见解?
明确:老人家,战争太残忍,但您老能幸存下来,回到老家,真是万幸啊!此后的生活我们会帮助您的。

见解:战争给人们带来了深重的灾害,对人类文明造成了巨大的损坏,作为地球村的一员,我们要反
对战争,号召和平与发展,创建人类共同进步的场面。

反对战争,盼望和平是从古到现在我们每个人的愿望。

即便在崇尚和平的今日,仍有一些国家和地域武装矛盾不停,所以我们更应爱惜和平,珍惜今日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

2.课外思虑:我们生活在这样一个和睦而又暖和的大家庭里,能为那些饱受战争伤害的人们做些什么呢?
四、本课小结
这就是八十岁老兵回家的经历,而他不过众多遭到战争磨难的百姓之一。

从古到现在,在战争中妻离子散,流离失所的百姓不知还有多少。

作为地球村的一员,我们要反对战争,号召和平与发展,促使人类的
共同进步。

附板书设计: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情境导入】
同学们,唐诗是中国文学史上的一座不朽丰碑,唐诗也是中华文化中的一座宏伟宝库。

在这座宝库中,边塞诗就是此中一串绚丽刺眼的明珠。

今日,我们一同来学习岑参的边塞诗《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新课解读】
一、初读诗歌,整体感知
1.听录音,学生划出朗诵节奏,分辨朗诵语气及重音。

2.从诗题中能看出这首诗写了哪些内容?
明确:咏雪、送别。

前十句侧重于咏雪,后八句侧重于送别。

二、精读诗歌,深入研究
1.赏析咏雪部分
(1)咏雪部分描述了如何的画面?
明确:边塞奇怪风光。

(2)对雪的描述,哪两句最出色?为何?
小组商讨,合作研究,明确:“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 精妙的用词——一个“忽”字,表
示来得突兀,来喜悦外,形容雪来得急,下得猛,不单表现了边塞气象变化的奇异,并且传达出诗人赏
雪时的欣喜心情。

(3)从“瀚海”到“愁云” ,视角有何变化?
明确:这两句诗起到承前启后的作用,由咏雪过渡到送别。

前一句写边塞是一片冰雪世界,这是地上
的情形。

“瀚海阑干”绘出了特别宽阔的画面,“百丈冰”形容冰雪覆盖面积之广,冰块之大,是夸张的说法,
极言奇寒。

后一句写暗淡的愁云充满天空,这是天上的情形。

一个“愁”字,一个“惨”字,拥有浓
烈的感情色彩,为饯别场面酝酿了氛围。

“愁云”既是写景也是写情,很自然地引出下边的送别。

这里,把
边塞将士的军营置于一个空阔、辽阔的背景上,给人一种奇怪而又壮伟的深刻印象。

2.赏析送别部分。

诗人写送别写出了对友人如何的感情?
明确:恋恋不舍。

3.《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表达了诗人如何的思想感情?
议论并归纳,明确:这首诗气概飞动,描绘传神,气概弘大,描绘了唐朝边塞独有的奇怪风光,抒发
了诗人因朋友离开而产生的无穷难过之情。

在诗人的笔下,雪窖冰天的边塞,奇寒难忍,愁云暗淡,令人
难过。

三、精读诗歌,品尝语言
1.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为何说这两句诗是咏雪的千古名句?
学生议论后,教师小结:“忽如”两句写雪后美景,飞雪奇大,一夜之间,雪压枝头。

“忽”字显出边塞气象变化的奇异,传达出诗人赏雪时的欣喜心情。

以春花喻冬雪,贴切感人。

雪压枝头,如同洁白的梨
花,一团一团。

一片银白的世界,在作者眼里,幻化为一片明媚的春色,给人的感觉不是雪后奇寒而是春
意盎然。

2.“风掣红旗冻不翻”写出了边塞如何的情形?
学生议论后,教师小结:送友人送出军门,时已傍晚,又见大雪纷飞,看到一个奇怪情形:只管风刮
得挺猛,辕门上的红旗却一动也不动——它已经被冰雪冻结了。

这一世动而失常的细节再次传神地写出了
天气奇寒的状况。

而那白雪背景上的鲜红一点,那冷色基调画面上的暖色反衬得整个境地更清白,更严寒。

可见全部都显示这里是雪窖冰天的边塞。

四、拓展延长,边塞悟情
一篇《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足以让世人对盛唐边塞诗人岑参刮目相待。

边塞诗是唐朝诗歌的主要
题材之一,是唐诗中间思想性最深刻,想象力最丰富,艺术性最强的一部分。

你还知道哪些边塞诗呢?
明确:
参军行七首 ( 其四 )
王昌龄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眺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凉州词
王翰
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立刻催。

醉卧疆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
雁门太守行
李贺
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角声满天秋景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

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拔玉龙为君死。

五、本诗小结
岑参的诗,气概弘大,风格奇异,想象丰富,色彩绚烂,并充满乐观进步的精神。

这首诗,写得流利
洒脱,意气飞扬,在唐诗中也是屈指可数的佳作。

附板书设计:
《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
【情境导入】
辛弃疾,我国历史上伟大的豪迈派词人、军事家和政治家。

在文学上与苏轼齐名,号称“苏辛” ,与李清照并称“济南二安” 。

有人这样赞叹过他:稼轩者,人中之杰,词中之龙。

他一世为抗金光复失地事业沥尽心血,词作中充满了抗金激情和战斗精神,也充满了对国家前程的忧患
和抗敌斗争遭压迫的愁闷。

因为胸襟民族大业,放眼千古兴亡,传达激情谊愤,他的词豪迈澎湃,沉雄悲壮,
是宋词豪迈派的代表。

这首咏史词以三国旧事来抒发对时势的忧患,充足展现了辛词的豪迈风格。

【新课解读】
一、整体感知——词意、内容
1.学生朗诵这首词,概括全词粗心。

明确:什么地方能够看见中原呢?在北固楼上,满眼都是美好的风光,可是仍是看不见中原。

从古到
今,有多少国家兴亡大事呢?不知道,年月太久了。

只有长江的水滔滔东流,永久也流不尽。

我们今日所
能看到的就是长江,多少兴亡事情已经过去了。

孙权在青年时代,做了全军的统帅,他能独霸东南,坚持抗战,没有向仇敌低头和折服过。

天下英豪
谁是孙权的对手呢?只有曹操和刘备而已。

这样也就难怪曹操说:“生子当如孙仲谋。


2.用精练的语言归纳这首词的内容。

明确:这首词写对失掉的大好河山的惋惜,怀念古代英豪人物,表达力主抗金的信心。

二、深入研究——思想感情
1.词的上阕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明确:登楼眺望,不由引起了作者千古兴亡之感。

此中“哪处望神州”的意在言外是中原已非我全部
了。

“千古兴亡多少事”一句,纵观千古成败,语重心长。

旧事悠悠,英豪往矣,只有这无尽的江水仍旧
滔滔东流。

问答拥有激烈的抒怀色彩,而词人胸中翻腾的不尽愁思和感触,又何尝不似这长流不息的江水
呢?
2. 词的下阕怀古,作者写到“生子当如孙仲谋” ,依据你所掌握的史料,作者为何这样尊崇孙权?明确:
①突出了孙权的年罕有为。

“年少”却敢与雄才大概、军多将广的曹操较量,拥有非凡的胆识。

②突出
了孙权的盖世武功。

他“坐断东南” ,不停征战,不停壮大,以弱胜强。

③讽谏南宋王朝。

孙权所处的
形势与南宋政权相像,但他却不畏劲敌、果断抵挡,并战而胜之,反衬
了当朝文武之辈的庸碌无能,胆怯偷安。

3.归纳这首词的主题思想。

明确:作者经过对古代英豪人物的颂扬,嘲讽南宋统治者在金兵的侵略眼前不敢抵挡、昏庸无能。


词饱含着作者爱国、卫国的激烈感情。

4.这首词在写作上有什么特色?
明确:这首词擅长用典,自然贴切,不露印迹。

通篇三问三答,相互响应。

风格明快,气概阔大,情
调乐观高昂。

全词借景抒怀,借古讽今,回味无穷,手法上委宛、委宛。

三、拓展延长——有关诗词
1.“不尽长江滔滔流”是借用了杜甫《登高》中的名句:
,。

明确: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滔滔来
2.本词与作者同期写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对比,风格上有何不一样?
明确:《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三问三答,相互响应,感怆雄伟,境界高远,风格明快;《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沉郁顿挫,忧国、伤时、伤己,两首词同为怀古伤今,写法大异其趣,都不失为千
古绝唱。

四、本课小结
“铁肩担道义,好手著文章”,辛弃疾借助这首《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一吐胸中块垒,以
其豪迈的词风,抒写了他的爱国情怀,堪称“句句有金石之声”,忧思悲壮!我们学习这首词,理应把我
们的爱国热忱熔铸此中。

附板书设计:
《过零丁洋》
【情境导入】
历史上有好多爱国名将,用诗词写出了自己的拳拳爱国之心。

比方北宋陆游:“王师北定中原日,家
祭无忘告乃翁。

”今日,老师率领大家认识另一位爱国名将——文天祥,让我们一同学习他的《过零丁洋》。

【新课解读】
一、整体感知——疏导文意
1. 教师示范朗诵,学生听准字音、节奏,领会语言的缓急。

2. 教师进行朗诵指导,学生划出朗诵节奏、分辨朗诵语气及重音。

3. 联合课下说明,疏导本首诗的意思。

学生分通文意,教师明确:
回忆我从前由科举入仕历尽苦辛,在屡次的抗元战斗中已度过四年。

大宋国势危亡如风中柳絮,而我
自己一世崎岖,如雨中浮萍流浪无根,时起时沉。

惊恐滩的惨败让我到现在依旧惊恐,零丁洋身陷元虏可
叹我孤傲零丁。

人生自古以来有谁能够长生不死?我要留一片爱国的丹心照射史册。

二、研读品析——深入研究
1.此诗首联写了个人和国家的哪两件大事?
明确:一是在他年青时,因科举走入宦途;二是在国家紧急生死关头,起兵助王抗元。

2.颔联两句有何联系?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学生议论,明确:国家河山支离破裂,形势紧急,个人命运也动乱不安,国家命运和个人命运密切相
连,历经艰辛危苦。

“风飘絮”形容国势如柳絮飘散,无可挽回;“雨打萍”比喻自己出身崎岖如雨中浮萍流
浪无根,时起时沉。

用了对偶、比喻的修辞手法。

3.颈联中的“惊恐” “零丁”有两层含义,请说说有哪两层含义。

学生合作研究,教师点拨,明确:
颈联上句追想当年兵败江西时忧念国事的心情,下句写当前不幸被俘的孤单处境。

诗歌很奇妙地借惶
恐滩和零丁洋两个地名,写出了形势的邪恶和状况的危苦。

4.尾联是千古传诵的名句,抒发了作者如何的思想感情?
议论归纳,明确:作者直抒胸臆,表示自己以死明志的信心,充足表现了他的民族时令。

5.这首诗抒发了诗人如何的思想感情?
明确:经过追想自己抗元的艰辛经历,表现诗人忧国之痛和愿意以死明志、为国牺牲的激情壮志。

6.全诗最出色的是久为人们传诵的末端两句,请你说说对这两句诗的理解和认识。

明确:这两句诗直抒胸臆,表示作者以死明志的信心。

三、拓展延长
1.文天祥拒绝降元“留取丹心照汗青” ,是个有节气的人,你能举出历史上近似的案例吗?
示例:蔺相如宁死不屈,不为瓦全;苏武执汉节牧羊十九年;民族英豪岳飞精忠报国最后死在风波亭;朱自清宁愿饿死也不吃美国的救援粮;刘胡兰在仇敌铡刀下大方就义。

2.你还可以写出哪些透着铮铮节气的名句?
示例:宁愿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寒风中 ( 宋·郑思肖《画菊》 ) ;安能摧眉折腰事显贵,使我不得高兴颜( 唐·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 ) ;生看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 宋·李清照《夏季绝句》 ) ;人不行有傲气,但不行无傲骨 ( 徐悲鸿 ) 。

四、本诗小结
这首诗之所以流传千古,光照天地,主要原由是诗中所表现的崇敬时令、悲壮情调、血性精神。

希望
同学们学习作者的崇敬精神。

附板书设计:
《山坡羊·潼关心古》
【情境导入】
潼关自古兵家必争,元文宗天历二年,张养浩到任陕西行台中丞,途中经过潼关,感悟颇深,他以锐
利的目光看破这纷纭的历史争斗的实质,写下了《山坡羊·潼关心古》,今日我们就一同来学习这首元曲。

【新课解读】
一、整体感知——疏导文意
1.对于“曲”:
曲是继诗、词以后而盛行的一种古典诗歌体裁。

它是配乐歌唱的诗。

曲有散曲与剧曲之分。

只供清唱吟咏之用,不进入戏剧的散篇作品,叫散曲;进入戏剧的唱词,称剧
曲。

散曲包含套数和小令两种。

《天净沙·秋思》就属散曲中的小令。

2.教师示范朗诵,学生划出朗诵节奏,注意语气、重音。

学生自由朗读,读出感情,同桌相互评论。

3.联合课下说明,疏导本曲的意思。

明确:华山的山岳仿佛从四周八方奔集起来,黄河的波浪汹涌汹涌仿佛在愤怒,潼关外有黄河,内有
华山,河山宏伟,地势险峻。

我眺望古都长安一带,心里想得好多( 心情很不快乐) 。

令人悲伤的是经过秦
汉宫殿的旧址时,看到了无数间宫殿都变为了泥土。

封建王朝成立,百姓受累;封建王朝消亡,百姓仍是
受累。

二、研读品析——深入研究
1. 这首曲区分为几个层次?请简单赏析。

明确:分为三层。

第一层( 第 1 句 ) :写潼关的宏伟气概。

以“聚”形容潼关在重重山峦的包围之中,以“怒”形容黄河之水的奔跑汹涌,“怒”字还把河水人格化,注入了诗人吊古伤今而产生的满腔悲忿之情。

“河山表里潼关路”一句,示意潼关的陡峭,向来是
兵家必争之地。

第二层 (2 、 3 句) :写作者路经潼关时的所见所想。

“望西都,意迟疑”写作者驻马眺望、感触横生的样子。

“西都”即长安,以前是多个朝代的国都,
它的繁华富强的情形在古籍中也曾有过记录,可现在眼前只剩下一片荒芜。

“宫阙万间都做了土” ,即是由盛到衰的真切写照,是何等令人“悲伤”啊!这一层看起来不过回首历史,而没有直接提到战争,但是历
代改朝换代时战争的惨烈图景让读者很简单想象。

第三层 ( 最后一句 ) :写作者沉痛的感触。

历史上不论哪一个朝代,它们兴隆也罢,败亡也罢,老百姓老是倒霉受累。

2.这首曲表达了作者如何的思想感情?
明确:表达了作者怜悯人们疾苦,忧愁国计民生的思想感情。

3.全曲最出色的是久为人们传诵的结尾一句,请你说说对这句的理解和认识。

明确:“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写出作者对过去历史的归纳与评论,顿生感触之情:一个朝代兴
起了,必然大兴土木,修筑豪华的宫殿,进而给人民带来巨大的灾害;一个朝代消亡了,在战争中倒霉的
也是人民。

三、拓展训练
你还知道哪些关心人民疾苦的诗句?
示例: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杜甫)
遍身罗绮者,不是养蚕人。

(张俞 )
田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

(白居易 )
苦恨年年压金线,为别人作嫁衣裳!(秦韬玉)
四、本曲小结
这首散曲难得之处在于它有深切的人文关心,有对老百姓疾苦深切的怜悯与关心。

三层意思环环相扣,层层深入,思想愈来愈显豁,感情愈来愈激烈,水乳交融。

语言精练、形象鲜亮,全曲景中藏情,情中有
景,情形交融。

这一课我们学习了五首诗歌,让我们忠诚地接受这笔难得的精神财产吧,“腹有诗书气自华” ,我们的诗情会更为勃发,精神将更为饱满,前行的脚步将更为稳重。

附板书设计:。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