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长与〈山海经〉》的教学新思路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阿长与〈山海经〉》的教学新思路
作者:赵洋
来源:《语文教学与研究·上旬刊》 2019年第10期
赵洋
《阿长与〈山海经〉》这篇课文是鲁迅先生的名篇,教师要让学生在教学过程中收获到
应有的知识,还需要探索创新的教学思路。

在课时有限的情况下,教师要采取有效的教学策略,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

一、利用导学案引导学生自主预习
自主预习是一种课堂教学前由学生率先接触课文、理解课文的方式,若学生能够在课前
就初步把握好新课的基础知识和一些重要的知识,则显然可推动课堂教学活动的顺利展开[1]。

因为学生没有进行自主预习,对新课缺乏一定的了解,所以在课堂上容易出现不知所云或者似
懂非懂的现象,很难主动配合教师的课堂教学活动。

也有一些学生本身就缺乏学习兴趣,在没
有自主预习的情况下,更加不愿意集中精神听课,这就降低了语文课的课堂教学效率,也就决
定了自主预习在新时期教学领域的重要性。

而要落实教师对学生课前预习的有效指导措施,则
可考虑导学案这一新型的教学方式。

这一导学案是融合了教师小组集体智慧和教师个人钻研成
果的教学方案,可用于课前指导学生的学习。

因此,在《阿长与〈山海经〉》一课的课前教学中,教师可采取导学案的教学方法,让
学生能够结合其中的教学指导内容和指导方法来展开有效的预习。

首先,教师可在导学案中引
导学生了解《阿长与〈山海经〉》的创作背景,与文章中作者的童年时代背景相联系,以初步
理解作者的思想情感。

《阿长与〈山海经〉》是鲁迅于1926年所著,他当时受到了反动政府的通缉,不得已来到厦门,在厦门大学成为一名教授。

鲁迅后来受到守旧势力的排挤,在现实生
活的压力下,作者借着少年生活的回忆来创作文章,希望可以聊以自慰,同时也表达自己对保
姆阿长的怀念之情。

当学生从创作背景中初步理解作者的思想情感,就可以更好地深入到文章
之中,提高学生的文章解读能力。

其次,教师在导学案中可引导学生初步理清这篇文章的思想结构,将鲁迅儿时和长妈妈
相处的几件事相连,在整体上解读长妈妈这一人物形象。

教师可让学生画出文章中刻画长妈妈
形象的句子,并用精辟的词语归纳这一形象。

比如文章提及了长妈妈教给儿时鲁迅很多比较封
建的道理,鲜明地反映出长妈妈是一个具有封建思想的、非常传统的妇女。

又比如文章中提及
长妈妈给儿时鲁迅买了一本《山海经》,得到了儿时鲁迅较高的评价,反映出长妈妈“心地善良”“乐于助人”“热心能干”的性格和品质,也表达了作者对长妈妈的尊敬与感激之情。

最后,教师在导学案中,可以引导学生去搜索名家点评,从这些名家点评中了解《阿长
与〈山海经〉》这篇文章,从中获得灵感,以新的角度去审视这篇文章,获得新的感悟,帮助
学生更好地理解文章。

比如当代作家李朝全、福建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处处长袁勇麟、重庆工商
大学文学院教授傅德岷都对《阿长与〈山海经〉》这篇文章进行了点评,学生可从中寻找新的
解读切入点,提高自身的学习效率。

二、采用知识竞赛的方式导入新课
导入新课这个环节的教学作用是不可忽视的,它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影响后续课堂教学的
效果和质量[2]。

教师在引导学生进行了自主预习的基础上,则可选择测试学生预习成果的方法。

比如教师可以采取知识竞赛的方式来导入新课,让学生充满兴致地参与进来,展现自己的自主
预习成果。

教师可抓住这个机会与学生进行良好的互动,让整个课堂的教学氛围随之变化,变
得活跃又愉快。

为了保证知识测试的效果,教师需合理地设置知识竞赛问题:(1)在以前的语文学习中,你们学过哪些鲁迅先生所创作的文学作品?(2)在已学过的鲁迅先生的作品中,你们认为鲁迅先生对家乡及亲人的情感是怎样的?(3)鲁迅先生写了不少眷念故乡的文章,从哪部文集可以看到这些文章?(4)“阿长”这个人物在鲁迅先生的人生经历中扮演着什么角色?(5)长妈妈这个人物与《山海经》这本书之间存在怎样的联系?(6)《阿长与〈山海经〉》
这一作品中涉及到哪几件事情?(7)你们认为长妈妈的人物形象是怎样的?可用哪些精辟的语言来描述?(8)在鲁迅先生的回忆中,长妈妈曾经经历过哪些事情?通过诸如此类的问题展开知识竞赛,可以很好地反映学生的自主预习情况,为接下来的课堂教学营造了很好的气氛。

三、运用恰当的学习方式展开课堂
(一)课堂讨论法探究
《阿长与〈山海经〉》属于精读文章,但并不是非要老师一一讲解,可以学生为主去探
讨问题。

课堂讨论法是一种可以围绕着文章中蕴含着深刻内涵的问题来展开讨论的教学方法,
学生可根据个人的解读程度与内心想法,参与到自己与同伴的交流之中,共同解答所讨论的问
题[3]。

比如教师可以挖掘文章中作者暗含的情感态度,引导学生在课堂讨论的过程中体会其中微妙的思想情感。

例如:“在文中提到了许多憎恶、讨厌、不耐烦等词语,作者当时是真的讨
厌长妈妈吗?如果不是,又是为什么?”学生被激起了学习兴趣之后,可展开课堂讨论,深入
到文本中去探究作者隐含的思想情感。

有的小组总结了组内的观点,认为这些表示厌恶的词语
实际上都是站在小孩子的视角来描写的,而孩童表达厌恶的情绪实际上只是单纯的情绪问题,
这反而能够与隐藏在背后的鲁迅先生成年后的思想情感形成鲜明的对比,可以表达出鲁迅先生
在回忆长妈妈时的浓浓怀念之情。

(二)合作学习法深读
《阿长与〈山海经〉》这篇课文的情感结构比较分明,教师可以让学生通过小组的形式,围绕着情感结构来进行合作学习。

情感结构可以表现为“讨厌——敬意——愤恨——新的敬意”,体现出非常鲜明的情感转变过程。

学生在合作学习的过程中,可以认真解读文章,从中
找出体现这一鲜明情感的句子,并理解其情感转折点之所在。

如作者在文中很明显地提到了
“最讨厌的是常喜欢切切察察,向人们低声絮说些什么事”这一句子,明确点出作者孩童时期
对长妈妈的讨厌。

“然而我有一时也对她发生过空前的敬意”这一句子在段落的开头,在段落
中就点明了作者对长妈妈产生敬意的原因。

只是不久之后就陷入了新的憎恨之中,敬意消失了。

鲁迅先生在文中明确点出敬意消失的原因——谋害他的隐鼠,只是不久之后长妈妈给他买了其
他人都不肯给他买或者买不了的《山海经》,使得鲁迅先生在当时对长妈妈产生了一种新的敬意,他佩服她的做事精神。

由此可见,作者的情感态度发生了很明显的转变,学生在深入阅读
的时候,可以获得相应的阅读感悟。

(三)读写结合法运用
读写结合是当前既新型又高效的教学方式,主要是一种在阅读教学之中兼顾学生阅读能
力和写作能力的教学模式,可切实提高学生的基础语文学习能力。

在《阿长与〈山海经〉》一
文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就可引导学生在深入阅读的过程中,主动探索其中可助益于提高自身阅
读能力和写作能力的内容[4]。

比如其中最为明显的就是细节描写手法。

而鲁迅先生非常擅长抓住细节描写,突出表现了长妈妈啰嗦又很爱说闲话的问题。

例如文章中提及的“喜欢切切察察,向人们低声絮说些什么事”“竖起第二个手指,在空中上下摇动”“点着对手或自己的鼻尖”
等等一系列的神态描写、动作描写都让长妈妈的形象鲜明地突显了出来,让读者可以很好地掌
握长妈妈的具体性格特征。

在文章中,作者还采取了详略有致和欲扬先抑的写作方法,教师可
引导学生深入地解读文章,甚至可以设置一个写作话题,让学生进行仿写。

其中,详略有致的
手法让整篇文章显出错落有致的效果。

而欲扬先抑这一手法可以从作者的情感变化来看出,都
是先表达作者对长妈妈的讨厌与厌烦,后来作者在内心产生了敬意,这就体现出一种欲扬先抑
的巧妙写作手法,是值得学生学习与运用的重要知识点。

综上,教师在开展《阿长与〈山海经〉》一文的教学活动时,可关注学生对该课文的课
前预习成效,并做好新课开始前的导入教学,继而在真正的教学过程中采取各种行之有效的教
学方法。

这对于全面提升学生对该文的解读效率和学习成果而言,具有积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邱晓云.从知道到懂得从单篇到整本——《阿长与〈山海经〉》教学设计[J].中学语文教学,2017(4):59-61.
[2]朱莉莉.《阿长与〈山海经〉》课堂教学实录[J].语文知识,2017(3):33-35.
[3]刘凡保.目中有“人”教语文——朱莉莉《阿长与〈山海经〉》课例评析[J].语文知识,2017(3):38-40.
[4]魏陶然.《阿长与〈山海经〉》文本解读和教学内容述评[J].西北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16(4):45-49.4.。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