盾构区间监测方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目录
1 工程概况................................................................................................................................................. - 3 -1.1 工程地址及周边环境.......................................................................................................................... - 3 -1.
2 工程简介.............................................................................................................................................. -
3 -1.3工程地质及水文地质........................................................................................................................... -
4 -
1.4区间线路地表管线及构筑物............................................................................................................... - 7 -
2 监测依据及执行的标准....................................................................................................................... - 10 -3工程风险分析及监测等级.................................................................................................................... - 10 -4监测内容................................................................................................................................................ - 11 -4.1施工监测的目的............................................................................................................................... - 11 -4.2监测项目及设计要求....................................................................................................................... - 12 -4.3监测工程量....................................................................................................................................... - 12 -4.4监测频率........................................................................................................................................... - 12 -
4.5监测控制值....................................................................................................................................... - 13 -
5 垂直位移监测基准网........................................................................................................................... - 13 -5.1基准网水准观测的技术要求........................................................................................................... - 13 -5.2 基准点破坏补救措施...................................................................................................................... - 14 -6水平位移监测基准网............................................................................................................................ - 14 -7 各项监测实施细则............................................................................................................................... - 15 -7.1现场巡查........................................................................................................................................... - 15 -7.1.1巡查内容....................................................................................................................................... - 15 -7.1.2 巡查频率...................................................................................................................................... - 1
6 -7.1.3 巡查方法...................................................................................................................................... - 16 -7.2地表沉降监测................................................................................................................................... - 16 -7.3 盾构隧道周围建(构)筑物沉降(倾斜)监测 .......................................................................... - 1
7 -7.4 盾构隧道周围建(构)筑物裂缝监测 .......................................................................................... - 1
8 -7.5管片净空收缩................................................................................................................................... - 18 -7.6管片竖向位移................................................................................................................................... - 20 -
7.7松花江水位监测............................................................................................................................... - 21 -
8 监测人员与仪器配置........................................................................................................................... - 22 -8.1监测人员........................................................................................................................................... - 22 -
8.2监测仪器配置................................................................................................................................... - 23 -
9 监测工作程序....................................................................................................................................... - 24 -
10 监测成果及信息反馈 ........................................................................................................................ - 24 -
10.1内业计算及成果整理..................................................................................................................... - 24 -10.2 信息反馈形式................................................................................................................................ - 25 -10.2.1监测日报..................................................................................................................................... - 25 -10.2.2警情快报..................................................................................................................................... - 25 -10.2.3阶段性报告................................................................................................................................. - 25 -10.2.4总结报告..................................................................................................................................... - 26 -10.2.5 监测资料报送制度.................................................................................................................... - 26 -11监测预警与应急措施 ......................................................................................................................... - 26 -11.1监测管理方式................................................................................................................................. - 26 -11.2巡查预警......................................................................................................................................... - 27 -11.3专项预警......................................................................................................................................... - 28 -11.4监测点三级预警............................................................................................................................. - 28 -11.5应急措施预案:............................................................................................................................. - 29 -11.6监测工作停测................................................................................................................................. - 29 -12安全保证措施 ..................................................................................................................................... - 29 -13 质量保证措施 .................................................................................................................................... - 30 -14附件 ..................................................................................................................................................... - 31 -附件A:XX站到XX站盾构测点布设位置图 ........................................................................................ - 31 -附件B: XX站到XX站盾构法隧道施工现场巡查表 ............................................................................ - 31 -
1 工程概况
1.1 工程地址及周边环境
本工点为XX站至XX站区间,位于XX市松北区,起于XX站,出站后沿松北大道向东南敷设,进入XX站。
结合本标段地质情况和工期情况,拟配置二台盾构机,以泥水
平衡模式掘进,盾构机从XX站双线组装、始发,向北施工掘进通过风井及3号联络通道,最后到XX站接收。
1.2 工程简介
XX站~XX站区间,区间起讫里程:SK8+608.377~SK11+520.264,区间右线全长为2911.887m(左线全长2986.776m,左线有断链10.302米),右线出XX站后,直线推进至SK10+024.904,以R=1200m 曲线转向东南方向约39°,最后以直线进入XX站,左线出XX站后,直线推进至XK8+714.449,以R=2500的半径,右转1°左右,最后在SK8+785.137处以直线推进至XK8+862.422,再以R=2500的半径左转1°左右,推进至XK8+933.11进入直线推进,再直线推进至XK10+017.624后,以R=1200的半径,左转38°多,推进至XK10+865.907后,以直线进入XX站。
区间下穿松花江,采用泥水盾构法施工,盾构机选用泥水平衡盾构。
区间纵坡大体呈“W”型,以2‰坡出XX站后,采用380m 长12‰、630m 长7‰下坡至最低点,以540m 长6‰上坡至中间风井处,以250m 长14‰、590m 长8.2‰下坡至最低点,以440m 长30‰上坡至最高点,最后以2‰上坡接至XX站。
区间分别在右SK9+100.00、右SK9+651.50、右SK10+200.00、右SK10+600.00、右SK10+977.00设5个联络通道,一处风井。
其中,2号、5号联络通道与主泵房结合设计,3号联络通道结合区间风井设置。
1号、2号、4号和5号联络通道采用冷冻法施工,3号联络通道及区
间风井包括两部分,3层风道和1层风亭,风道井采用1m厚连续墙+内撑围护形式,风
亭采用0.6m厚连续墙+內撑围护形式。
1.3工程地质及水文地质
1、工程地质
XX处在松嫩平原的东南缘,地处松花江中游,东部靠近丘陵山地,其余为广阔的冲
洪积平原,原波状起伏,河谷地貌发育,阶地清晰,漫滩开阔。
XX站~XX站区间隧道主要穿越的地层为松花江漫滩区,海拔高度117.42~128.04m,地形平缓,起伏不大。
河漫滩地层主要由人工填土层、全新统低-高漫滩冲积成因土层、
下更新统东深井组冰水堆积层、下更新统猞猁组冰水堆积层、白垩系嫩嫩江组沉积岩等
组成。
本区间场地地形起伏不大,场地地貌单元属松花江漫滩。
场地岩土层分布自上而下详细描述如下:
?人工填土层((Q4ml))-层号①
○A1粉质黏土:黄褐色~灰褐色,软塑~流塑,中~高压缩性,切面稍有光滑干强度、
韧性中等。
层底埋深3~6.5m,平均层厚 2.62m;
○A1T2淤泥质粉质黏土、黏土:灰色一黑褐色,流塑,高压缩性,含有机质,有腥
臭味,含少量粉细砂夹层。
层底埋深7.7~8.8m,平均层厚 2.45m;
○A1T3粉质黏土:黄褐色一灰褐色,可塑一硬塑,中压缩性,切面稍有光滑,干强
度、韧性中等。
层底埋深2~3.5m,平均层厚 1.16m;
○A2粉砂:黄~灰色,稍密,饱和,颗粒成份为石英、长石及少量暗色矿物。
颗粒
分选磨圆一般,含细砂和粘性土夹层。
层底埋深11~14.5m,平均层厚 3.07m;
○A2T淤泥质粉质黏土:灰色,流塑,高压缩性,含有机质,有腥臭味,含少量粉细
砂夹层。
层底埋深 5.4~14.2m,平均层厚 1.24m;
○A3中砂:灰色,中密~密实,饱和,颗粒成份为石英、长石及少量暗色矿物。
颗
粒分选磨圆一般,含大量粗砂层及少量粘性土夹层。
层底埋深20.0~22.4m,平均层厚7.92m;
○A3T2粉砂:灰色,中密,饱和,颗粒成份为石英、长石及少量暗色矿物。
颗粒分
选磨圆一般,含少量细砂夹层及少量粘性土夹层。
层底埋深20.0~21.0m,平均层厚1.75m;
?下更新统东深井组冰水堆积层(Q1dn21)-层号⑨
⑨粉质黏土:灰色,软塑一可塑,中压缩性。
切面光滑,干强度、韧性中等。
层底
埋深22~25.5m,平均层厚 2.04m;
⑨T中砂:灰色,中密~密实,饱和,颗粒成份为石英、长石及少量暗色矿物。
颗
粒分选磨圆一般,含大量粗砂夹层及少量粘性土夹层。
层底埋深21.4~22.4m,平均层厚1.17m;
?下更新统猞猁冰水堆积层(Q1shlal)-层号⑩
⑩1中砂:灰色~灰绿色,中密~密实,饱和,颗粒成份为石英、长石及少量暗色矿物。
颗粒分选磨圆一般,含大量粗砂夹层及少量粘性土夹层。
层底埋深30~33.3m,平均层厚6.38m;
⑩1T1粉质黏土:灰色,可塑~软塑,切面稍有光滑,干强度、韧性中等。
层底埋深26.5m,平均层厚1m。
⑩1T2粉砂:灰色,中密,饱和,颗粒成份为石英、长石及少量暗色矿物。
颗粒分
选磨圆一般,含少量细砂夹层及少量粘性土夹层。
层底埋深31.3,平均层厚 1.8m;
⑩2粉质黏土:灰色~灰绿色;可塑~软塑,中压缩性,含粉细砂及中粗砂夹层。
切
面稍有光滑,干强度、韧性中等。
层底埋深34~36m,层厚2.43m。
⑩3中砂:灰色~灰绿色,密实,饱和,底部含有10~20cm卵砾石,卵砾石以石英质成份为主,大多呈亚圆形,粒径一般在1~8cm。
层底埋深38~39.5m,平均层厚1.96m。
⑩3T粉质黏土:灰色,可塑~硬塑,切面稍有光滑,干强度、韧性中等。
层底埋深36~38.5m,平均层厚 1.7m。
?基岩-白垩系嫩江组沉积岩(K1n)-层号?
?强风化粉砂质泥岩:灰色~青灰色,泥质或砂质结构,碎屑沉积,矿物成份为蒙
脱石、高岭石、石英和长石,风化强烈,遇水易软化。
层顶埋深38~39.5m。
2、水文地质
场地地下水可分为地表水、孔隙潜水、承压水。
?地表水
在城市内河、湖泊等零星分布,水量丰富,地表水接受大气降水补给,其水量具明
显季节性变化,雨季水丰,旱季少水。
?孔隙潜水
孔隙潜水,主要分布于第四系全新统粉细砂、中砂、粗砾砂中,厚度不均,地层富
水性好,透水性强。
补给方式主要有大气降水入渗,地表水入渗,灌溉水入渗及区域外
的侧向径流补给,其中,大气降水入渗为主要补给来源。
丰水季节短时期内,湖水、河
水等地地表水对地下水也有一定的补给作用。
就地蒸发、泄入地表水体以及人工开采,
是地下水的主要排泄途径。
?承压水
承压水主要分布在第四系下更新统东深井组粗砾砂、角砾层中,含水层厚度变化较大,且分布不均、富水性好、水量较大,透永性强。
承压水主要接受侧向迳流补给,亦
以侧向迳流排泄为主,水位变化影响较小。
其余土层属于微透水层,为相对隔水层。
此外,场地底部基岩存在少量的基岩裂隙水。
底部基岩主要为白垩纪嫩江组(K1n)泥岩、粉砂质泥岩,岩层构造裂隙的发育程度总体较差,裂隙不甚发育,多为闭合状或被充填,富水性较差,含水微弱,一般单井涌水量小于l00m3/d。
区间地质剖面图如下:
1.4区间线路地表管线及构筑物
XX站~XX站区间里程为CK8+608.377~CK11+520.264,区间总长度为2911.887m。
盾构区间由XX站始发,西XX站盾构机吊出,区间线路大体呈东南西北走向,主要穿越的地
层为松花江漫滩区,区间隧道盾构管片外径φ6200mm,采用2台泥水平衡式盾构机施工,该段区间设置1个中间风井;2个联络通道,2个联络通道及泵房。
区间风井采用明挖
法施工,围护结构采用连续墙+混凝土支撑,联络通道均采用冷冻法施工。
如图1~图3所示,具体见表1。
图1 XX站周边建筑物情况地道桥
松花江公路大桥
黑龙江省法官学院XX分院
倍丰集团、中国银行营业厅
图2 XX站~XX站周边建筑情况
图3 XX站~XX站区间总平面图
表1 XX站~XX站区间地面建(构)筑物与隧道关系表
序
号里程范围
建(构)
筑物名称
层数(结
构)
与盾构隧道关系
拟采取的技术
措施
1
CK8+608.377~
CK8+692.149 地道桥1层(砼)
1.位于左右线隧道东
侧;
2.据左线隧道边线约22m
1.施工控制;
2.洞内及地面
补偿注浆;
3.监测量控;
2 CK8+765.137~
CK8+833.957 倍丰集
团、中国
银行营业
厅
倍丰集团
28层(砼)、
中国银行
营业厅2层
(砼)
1.位于左右线隧道西侧;
2.据右线隧道边线约
19.5m。
1.施工控制;
2.洞内及地面
补偿注浆;
3.监测量控;
3 CK8+673.349~
CK8+699.989 北岸明珠
销售中心
2层(砼) 1.位于左右线隧道西侧;
2. 据右线隧道边线约
1.施工控制;
2.洞内及地面
12m。
补偿注浆;
3.监测量控;
4 CK8+606.689~
CK8+657.939 黑龙江省
法官学院
XX分院
4层(砼) 1.位于左右线隧道西侧;
2. 据右线隧道边线约
19.8m。
1.施工控制;
2.洞内及地面
补偿注浆;
3.监测量控;
5 CK9+500.500~
CK9+987.000 松花江公
路大桥
(砼) 1.位于左右线隧道东侧;
2. 据左线隧道边线约
17.5m。
1.施工控制;
2.洞内及地面
补偿注浆;
3.监测量控;
6 CK11+066.450~
CK11+230.340 金水湾桥(砼) 1.位于左右线隧道东侧;
2. 据左线隧道边线约
100m。
1.施工控制;
2.洞内及地面
补偿注浆;
3.监测量控;
2 监测依据及执行的标准
1)《城市轨道交通工程监测技术规范》(GB50911-2013);
2)《国家一、二等水准测量规范》(GB/T 12897-2006);
3)《城市测量规范》(CJJ/T8—1999);
4)《工程测量规范》(GB50026—2007);
5)《XX市轨道交通监控量测管理办法》;
6)《建筑基坑工程监测技术规范》(GB50497—2009);
7)国家现行其它测量规范、强制性标准;
8)XX市轨道交通监测工作交底相关要求。
3工程风险分析及监测等级
(1)工程风险源
根据总体下发的《XX市地铁建设安全风险管理办法》,本站风险源见表3-1。
表3-1 XX 站-XX 站工程自身及环境风险等级
(2)工程监测等级
通过对本站风险源周边建(构)筑物的了解,盾构隧道施工范围内无高大建筑物,无重要文物及古建筑;依照相关规范的规定,本车站工程监测等级定为Ⅱ级。
变形监测的等级划分、精度要求和使用范围参见表
3-2。
表3-2 变形监测的等级划分、精度要求和适用范围
变形监测等级
垂直沉降监测
水平位移监
测适用范围
变形点的高程中误差(mm )
相邻变形点
高差中误差(mm )
变形点的点位中误差(mm )
Ⅱ
±0.5
±0.3
±3.0
线路沿线对变形比较敏感的高层建筑、地下管
线;建设工程的支护、结构,隧道拱顶下沉、
结构收敛和运营阶段结构、轨道和道床以及有中等精度要求的监测对象
注:变形点的高程中误差和点位中误差是相对最近变形监测控制点而言。
4监测内容
4.1施工监测的目的
在施工过程中通过对隧道施工的周围地表沉降、管线沉降、建筑物沉降、净空收敛变形等情况进行监测,达到下列目的:
(1)掌握盾构过程中支护结构和周边环境的实际状态,利用监测结果为设计和施工提供参考依据;
(2)对监测数据经分析处理和必要的计算和判断后,及时进行预测和反馈,以便为工程和环境安全提供可靠信息;
(3)正确估计盾构过程中隧道的稳定性,掌握隧道成形是否处于安全设计可控状态,为临近建筑物及市政设施的安全提供信息支撑;
(4)通过接受反馈信息,科学合理安排下一步的施工工序,确保隧道支护结构的稳定和施工安全。
序号自身风险等级环境风险等级位置和范围风险基本状况描述
1 一级二级
接近的并行及交叠部位、联络通道、泄洪
桥桥桩
建筑物倾斜、沉降、裂缝
4.2监测项目及设计要求
监测项目、方法及工具、测点布置见表4-1。
表4-1 现场监控量测项目及设计要求序号监测项目方法与工具
1 巡视检查现场观察及描绘
2 管片净空收缩收敛计
3 管片水平位移水准仪水准尺
4 管片竖向位移水准仪水准尺
5 地表沉降水准仪水准尺
6 建筑物竖向位移水准仪水准尺
7 松花江水位水位标尺
4.3监测工程量
表4-2 监测工程数量表
序号监测项目单位数量方法及工具备注
1 巡视检查项 1 目测为主,配常规工具必测
2 衬砌环内力及变形对270
水准仪、钢尺,收敛尺;无
尺监控量测等必测
3 管片水平位移个270
4 管片竖向位移个540
5 地表沉降个38
6 水准仪、沉降标必测
6 建筑物竖向位移个30 水准仪、高精度倾斜仪光学
观测仪与可伸缩量尺必测
7 建筑物倾斜个30
4.4监测频率
(1)正常监测频率参照表4-3执行。
(2)当监测值达到控制值的70%或数据出现异常情况时,将增加监测频率(初定提高1.5倍),并及时通知监理、第三方监测和设计等单位,雨季适当增加巡视频率。
表4-3 正常监测频率表
监测项目方法及工具量测频率
巡视检查目测为主,配常规工具1次/天
管片净空收缩水准仪、钢尺,收敛尺;无
尺监控量测等
一般情况下,掘进面前后<20m 时1~2次/天;掘进面前后<
50m 时1
次/2天;掘进面前后>50m 时1次/1
周。
管片水平位移管片竖向位移地表沉降水准仪、沉降标建筑物竖向位移水准仪、高精度倾斜仪光学
观测仪与可伸缩量尺
建筑物倾斜
注:当盾构穿越重要地段、建筑物或需要加强监控的地段沉降速率过大时,除白班外还需加设夜班
监测,每日测量3~4次,并应根据实际变形情况进行及时调整。
4.5监测控制值
编制依据:最新版施工图纸设计要求及(城市轨道交通工程监测技术规范
GB50911-2013).
(1)设计与施工初期应按表4-4中控制值标准执行,并经评估后予以确定。
表4-4 施工监控量测控制值
监测项目方法及工具允许累计值
变化速率巡视检查目测为主,配常规
工具
1次/天
管片净空收缩水准仪、钢尺,收敛尺;无尺监控量
测等0.2%D 3mm/d
管片水平位移20mm
管片竖向位移地表沉降水准仪、沉降标30mm
建筑物竖向位移水准仪、高精度倾斜仪光学观测仪与可伸缩量尺
沉降:30mm 倾斜:0.002
建筑物倾斜
注:松花江江大堤:沉降≤
20mm ,报警值为10mm ,沉降变化率报警值为2mm/天。
5 垂直位移监测基准网
5.1基准网水准观测的技术要求
垂直位移监测控制网按照《城市轨道交通工程测量规范》之Ⅱ等级垂直沉降监测控制网主要技术要求进行布设和观测。
仪器使用SDL1X 型水准仪(配套标尺、尺承),仪器、标尺经过检验和定期检定(有效期一年)。
在作业开始前和过程中,应对所用水准仪进行i 角检查。
检查结果满
足规定要求后使用。
本区间原则上采用主体标段已有基点,若点位不满足施工要求自行布设基准点。
工
作基点设置以便于长期保存、方便施工监测为目的,工作基点需加强保护严谨破坏,对
工作基点周围加设围挡和警示标识,工作基点应按要求每个月进行一次与基准点联测,
当监测数据出现异常时应及时对工作基点数据进行复测。
垂直位移监测控制网基准点应设于盾构掘进路线外不小于95m,且不应少于3个;为了保证测量数据的可靠性,根据现场施工进度定期对基准网进行复测。
基准点应埋设
在变形区外的基岩露头上,密实的沙卵石层或原状土层中,也可埋设在稳固建筑的墙上,并且应在视野开阔的地方以利于观测。
水准路线测量须采用往返测并与附近已知水准点
联测,所有测段应组成若干个闭合环线。
垂直位移监测控制网有关技术要求规定如表5-1、5-2所示:
表5-1 Ⅱ级沉降监测的技术要求和测量方法
等级高程中误差
(mm)
相邻点高差中
误差(mm)
往返较差、附合或环
线闭合差(mm)
使用主要仪器、监测方法
及主要技术要求
Ⅱ±0.5±0.30.3n使用SDL1X数字水准仪,按国家二
等水准测量技术要求作业
注:n为测站数
表5-2 二等水准测量技术要求
视线长度(m) 前后视距差(m) 前后视距差累积(m) 视线高度(m) 两次读数高差之差(mm) ≤30 ≤0.5 ≤1.5 ≥0.3 ≤0.4
往返较差及环线闭合差(mm) 检测高差之差(mm) 测站高差中误差(mm) ≤0.3n≤0.4n≤±0.3 注:数字水准仪观测重复读数次数3次,n为测站数。
完成外业观测后,首先应对外业数据进行相关检验,检验项目主要有:测段高差往
返测不符值、附合(闭合)线路闭合差、外业观测每千米高差偶然中误差等三项检验,
外业观测数据经检验合格后利用平差软件对整个控制网进行平差计算。
5.2 基准点破坏补救措施
由于施工现场条件限制,当基准点被意外破坏后,及时在原基准点附近位置重新布
设基准点,并及时和其他基准点联测,确定新布设基准点的测量成果,以确保基准点高
程值准确可靠。
6水平位移监测基准网
水平位移监测控制网是墙顶等工程施工水平位移监测的控制基准。
基准网可采用导
线网、三角网、边角网、基准线和卫星定位等形式和方法,当采用基准线控制时,基准
线上必须设立检核点;
基准点应设于盾构掘进路线外不小于95m,按变形监测精度要求可建造具有强制对
中标志的观测墩,也可采用对中误差小于0.5mm的光学对中装置。
水平位移监测基准网的基准点不应少于3个。
水平位移监测控制网观测主要技术要求见下表6-1。
表6-1 水平位移监测控制网主要技术要求
等级相邻基准点的
点位中误差
(mm)
平均
边长
(m)
测角中
误差
(″)
最弱边相对
中误差
全站仪标称精度
水平角观
测测回数
距离观测测
回数
往测返测
Ⅱ±3.0 150 ±1.8 ≤1/70000
±2",
±(2mm+2ppm×D)
9 3 3
7 各项监测实施细则
7.1现场巡查
本区间采用盾构法施工,盾构机采用泥水平衡式盾构机;巡视检查开挖面是否稳定,是否发生管涌、坍塌、地表塌陷等情况,确保盾构施工具有足够对开挖面的支托和稳定
能力。
7.1.1巡查内容
(1)施工工况
1)盾构始发端、接收端土体加固情况;
2)盾构掘进位置(环号);
3)盾构停机、开仓等的时间和位置;
4)联络通道开洞情况;
5)其他。
(2)管片边形
1)管片的破碎、开裂、错台情况;
2)管片、渗漏水情况;
3)其他。
(3)周边环境
1)建(构)筑物、桥梁墩台或梁体、既有轨道交通结构等的裂缝位置、数量和宽
度,混凝土剥落位置、大小和数量,设施的使用状况;
2)地下构筑物积水及渗水情况,地下管线的漏水、漏气情况;
3)周边路面或地表的裂缝、沉陷、隆起、冒浆的位置、范围等情况;
4)其他。
7.1.2 巡查频率
对盾构开挖后尚未支护的围护土层、裂缝应随时进行观察并作记录,对开挖后的支
护状态以及施工区域内邻近地表和建筑物,每天巡查一次。
对于巡查或监测发现有问题
的项目,应当根据实际情况,增加巡查次数。
出现异常情况,宜在每天开始监测前和结
束监测离开现场前各进行一次巡查,巡查安排在早、晚各一次。
7.1.3 巡查方法
现场巡查采用人工目测方法,并辅助以量尺、锤、放大镜、照相机、摄像机等器具。
巡查人员以填表、拍照或摄像等方式将观测到的有关信息和现象进行记录,巡查日报表
见附录A所示,并及时整理巡查信息。
巡查信息应与仪器监测数据进行对比分析,发现异常或险情时,按规定程序及时通
知建设方及工程监理等相关单位。
7.2地表沉降监测
地表沉降监测包括盾构的始发端、接收端、泄洪桥桥桩及区间当中的周边地表沉降
监测内容。
(1)仪器设备
选用SDL1X型精密数字水准仪、铟瓦条码尺一副(带尺垫、稳定杆)。
水准仪主要技术指标:望远镜分划板横丝与竖轴的垂直度0.6′;望远镜最短视距1.18m;i角不大于15";调焦运行误差:0.2mm;补偿精度:0.2″;补偿范围:15′;1km往返水准测量标准偏差0.3mm;最小显示单位:0.01mm。
(2)测定方法
沉降观测点按国家二等水准测量技术要求进行施测,并应满足其高程中误差
≤±0.5mm;相邻点的高程中误差≤±0.3mm;闭合差≤±1.0n mm。
(3)数据处理
完成外业观测后,首先应对外业数据进行相关检验,检验项目主要有:测段高差往
返测不符值、附合(闭合)线路闭合差、外业观测每千米高差偶然中误差等三项检验,
外业观测数据经检验合格后利用平差软件进行整网平差计算得到各点沉降值。
(4)埋设要点
监测点埋设的原则:根据设计图纸、规范、第三方监测的有关技术要求,并结合XX 市冬季寒冷等特点,本站地表沉降测点埋设穿透冻土层,将其埋设在较坚实的地层中
(通常深度不小于 2.3m),同时设置保护套管及铁盖。
具体做法见下图:
沉降监测点放样:按照已有监测布置图要求,在实地对地表沉降监测点进行图纸
坐标点放样,定出盾构轴线位置,摸清盾构结构范围线与管线的相对位置关系,明确
主要影响区和次要影响区范围。
7.3 盾构隧道周围建(构)筑物沉降(倾斜)监测
(一)基坑周边的主要建(构)筑物
(1)仪器设备
选用SDL1X型精密水准仪、铟瓦条码尺一副(带尺承、稳定杆)。
水准仪主要技术指标:望远镜分划板横丝与竖轴的垂直度0.6′;望远镜最短视距1.18m; i角不大于15";调焦运行误差:0.2mm;补偿精度:0.2″;补偿范围:15′;1km往返水准测量标准偏差0.3mm;最小显示单位:0.01mm。
(2)测定方法
沉降观测点按国家二等水准测量技术要求进行施测,并应满足其高程中误差
≤±0.5mm ;相邻点高差中误差≤±0.3mm;闭合差≤±1.0n mm。
(3)数据处理
测量数据通过高程平差计算得到各点沉降值,最后通过两点之间的差异沉降与距离计算出建筑物各监测部位的倾斜值。
(4)埋设要点
在建筑物外墙上打水平钻孔,孔径24mm,孔深150mm,然后清(吹)洗掉钻孔内壁的岩粉,再采用植筋胶将“∟”型监测标芯植入钻孔,并用混凝土砂浆对四周进行填筑,并做标识。
如图2:
图7.2建筑物沉降监测点位示意图
7.4 盾构隧道周围建(构)筑物裂缝监测
该项监测对象主要包括:基坑周边的主要建(构)筑物。
(1)仪器设备
刻度钢尺、相机、放大镜、DV 等。
(2)测定方法
应在盾构开挖前记录监测对象已有裂缝的分布位置和数量,测定其走向、长度、宽度和深度等情况,现场标示具有可供量测的明晰端面或中心,定期量测,量测时采用刻度钢尺配合放大镜读数,并用相机或者DV 进行拍照(摄),通过相邻两次监测的读数
差即可计算出裂缝的变化量及变化速率。
7.5管片净空收缩
(1)仪器设备
选用DX-101AC 高精度全站仪、反射贴片、反射棱镜。
DX-101AC 全站仪标称精度:测角±0.5″,测距±(1mm+1ppm*D )。
(2)测定方法
采用全站仪自由设站法(作业流程见下图
7.7.1),分别测取两个收敛监测点位的
三维坐标(X 、Y 、Z ),然后按下式1即可计算出收敛监测基线的长度。
2
21
2
21
2
21
2
1
)
()
()
(i i
i i
i i
i Z Z Y Y X X D 式1
图7.7 采用全站仪自由设站法测量隧道净空收敛流程图
(3)埋设要点
管片结构净空收敛监测点应在管片拼装完成并脱出盾尾70m(具备安装埋设及观测条件)后埋设,埋设时先用冲击钻在拱腰部位打孔,孔径12~14mm,孔深8~10cm,成孔后清(吹)洗掉钻孔内壁的岩粉,再采用植筋胶将专用监测标志(图片见下图7.7.1)植入钻孔。
本区间设计图纸未明确给定管片结构净空收敛监测点布设的位置及数量,只给出一个隧道内主断面测点布设示意图(见下图7.6.2)。
但一般情况下应与拱顶沉降监测点布设在同一断面上,并尽量与地表沉降监测点共同组成监测断面,以便于监测数据的对
比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