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汉语——汉字的结构与演变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课 汉字的结构与演变
通论:
关于文字的知识,很重要。

1.汉字的结构与演变
2.汉字的结构与词义探索
3.古书的用字。

本课常识共讲三个大问题:一、汉字的性质。

二、汉字的结构。

三、汉字形体的演变 第二个问题最重要。

重点提示:
一、汉字的性质
文字是记录语言的符号。

口语的要素有两个:语音和语义。

文字也有两大类:表音文字和表意文字。

汉字属于表意体系的文字,它的形体结构是通过描写事物的外形或勾画事情、动作的情境来反映词义。

最早是象形字,手段不断增多,又有了指事,会意字。

构意手段的最高阶段是用义符和声符拼合的方式来反映词义,这就是形声字。

汉字是因义构形,它所记录的词义,可以从字形中来探求。

这是就是汉字的形义统一规律。

二、汉字的结构
掌握汉字的构形规律,才能通过字形分析本义。

六书:是汉代人根据小篆的形体分析而归纳、总结出来的分析造意的方法。

重点是前四书造字之法。

后二书一般了解。

每一书的定义要理解记住,例字更要记住。

(一)象形
象形是一种通过勾勒事物的轮廓来构拟字形的造字方法。

许慎说:“象形者,画成其物,随体诘诎,日月是也。

”诘诎犹言直、曲,是说象形的造字方法是描绘物体的轮廓图形,随着物体外部的轮廓而确定线条的直兴曲。

(二)指事
许慎说:“指事者,视而可识,察见意,上下是也。

”指事是用形体简单的符号记录词义,如“上、下、一、二”等;或是在象形的基础上加抽象的指事符号或区别符号以构成新字。

所谓指事,含有标识事物、指明事物的意思。

指事字所记录的词义无法用单纯的象形手段构拟字形,因此用指事性或区别性符号来提示。

(三)会意
会意是根据事物问的某种关系而组合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独体字来构成新字的造字方法。

许慎说:“会意者,比类合谊,以风指撝,武信是也。

”“类”指事类,“谊”同“义”,“指撝”的意思是“旨意”。

会意就是会合两个或两个以上字的意义合成一个新义的造字法,这种组合造字,在造字法上是一种进步。

会意字有两种类型:第一种是形合会意字;第二种是义合会意字。

(四)形声
许慎说:“形声者,以事为名,取譬相成,江河是也。

”所谓“以事为名”,即根据事
类(指意义)而造成或选取一个字作为义符,再取一个读音相同或相近的字来标声,即取譬相成,构成新字。

“江”“河”二字,原本是为专指长江和黄河而造的字,由于江河均属水类,所以都用“水”来作义符,然后又根据口语中“江”“河”的发间分别选取了读音相当的“工”“可”来作声符。

1.形声字的类型
最早的形声字是在原有的象形字上增加声符构成的。

原有的象形字本来已经是形音义的结合体,增加声符,是对原字的读音起一种强化作用。

后来的形声字是为了分化词义而增加义符构成的。

2.形声字义符的表义特点
形声字的义符只能表示字义即词义所属的范围,而不能标明这个字所记录的词的具体词义。

义符既然只是表示词义的范畴,那么范畴可以有大小宽窄之别,因而同用一个义符的诸多形声字,其具体含义虽然彼此相关联,但是这种关联可能是相同、相近、相通,也可能是相逆、相反。

3.义符和声符在形声字中的位置分析
在形声字的结构中,义符和声符的位置是多种多样的。

4.省声字和省形字
为了字形结构的匀称或出于简化的目的,省去字的形符或声符的一部分,这类字被称为省形字或省声字。

(五)转注
许慎说:“转注者,建类一首,同意相受,考老是也。

”由于许慎对“转注”的解释过于简单,因此人们对许慎这段话的理解可谓众说纷纭,莫衷一是。

学术界通常认为“转注”指的是汉字孳乳的一种方式。

即某一个字由于意义的引申而产生分化字,分化字之间就是转注的关系。

“建类一首”,是指源字兴分化字义类相同,用同一部首;“同意相受”指两个字的意义具有引申关系。

(六)假借
许慎说:“假借者,本无其字,依声托事,令长是也。

”假借和转注一样,也不是汉字结构的类型。

只是补足早期字不足的一种手段,或者是因为有些虚词无法造字,只好借用一个兴该词同音的字来记录。

三、汉字形体的演变
古文字阶段:甲骨文、金文、战国文字、小篆。

今文字阶段:隶书、楷书。

(一)殷商甲骨文
形体特点:笔划瘦削,多有方折,刀笔很浓。

甲骨文主要是象形文字。

例字要记住。

(二)西周金文
金文是铸刻在青铜器上的文字。

金文中新的象形很少出现,形声字大大增加。

(三)战国文字
“战国文字”是根据文字的通行时代而命名的,是对战国时代周王室的和各诸侯国所有的品类文字的统称。

(四)小篆
小篆象形性减弱,符号性增强。

小篆的线条粗细均匀,分布均衡,由象物性线条演变为符号化线条。

为汉字向笔划文字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五)隶书
将篆文的圆转笔道改为方折笔划。

隶变对汉字形体结构的影响很大。

A.使得许多部首的形体简化了。

B.简省或讹变。

C.混同。

(六)楷书
去掉隶书的蚕头雁尾和波势挑法,变成“横平竖直”的完全符号化的笔划。

文选
夫子至于是邦也
子禽问于子贡曰:“夫子至于是邦也,必闻其政。

求之兴?抑兴之兴?”子贡曰:“夫子温、良、恭、俭、让以得之。

夫子之求之也,其诸异乎人之求之兴?”
重点提示:
实词:义:邦、与、夫子、让。

虚词:于、是、其、之、与、抑、之、其、乎
文字:与后作“欤”
注释:
1.本篇选自《论语?学而》。

题目为后加。

《论语》是我国第一部语录体论说文集,主要记载了孔子的言行,约成书于战国初期。

2.子禽:孔子弟子,姓陈名亢。

子贡:孔子弟子,姓端木,名赐。

3.“兴之”的“兴”表示“给兴”,动词;另两个“兴”是表揣度的疑问气词,多用在选择问句后,可译为“呢”,后作“欤”。

抑:转折连词,可译为“还是……”
4.温、良、恭、俭、让:温和、善良、共度、节俭、谦逊
5.其:句首语气词,表示委婉语气。

诸:补充音节,无义。

乎:介词,引进比较的对象,相当于“于”。

贫而无谄
子贡曰:“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子曰:“可也,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禩者也。

”子贡曰:“《诗》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谓兴?”子曰:“赐也,始可兴言《诗》已矣。

告诸往而知来者。


提示:
实词:谄、切、磋、琢、磨
虚词:而、也、其、之、也、斯、与、矣、诸、者
句法:1.宾语前置:其斯之谓与
2.活力:始可与言诗已矣。

文字:通假:“无”通“毋”
注释:
6.本篇选自《论语?学而》。

题目为后加。

本篇记载了孔子教育弟子在人格上应该安贫乐道,在学习上应该能够举一反三。

谄(chǎn):奉承巴结。

7.切、磋、琢、磋:分别是加工骨器、象牙、玉器、石器的过程的名称。

8.斯:供词,此。

本句为宾主前置,“斯”作“谓”的前置宾语,用代词“之”复指。

9.赐:子贡的名。

子贡是孔子的弟子,故孔子称其名。

在《论语》中,孔子称其弟子
皆称名。

10.兴:介词,同,跟,省略了宾语“之”。

11.诸:“之于”的合音。

之,代词,这里指子贡。

于,介词,引进动作涉及的对象。

吾十有五而志于学
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
心所欲,不踰矩。

提示:
实词:踰、矩
虚词:而、于
文字:“有”通“又”
注释:
1.本篇选自《论语?为政》。

题目为后加。

孔子谈自己在每个年龄段所达到的境界
2.立:批学问品德达到一定的境界,能在社会上立足。

3.惑:迷惑,胡涂。

耳顺:听见什么都觉得习以为常了,不再感到什么话会逆耳了。

4.不踰矩:不会超越法度。

矩,法度,常规。

哀公问社
哀公问社于宰我。

宰我对曰:“夏后氏以松,殷人以柏,周人以栗。

”曰:“使民战栗。

”子闻之,曰:“成事不说,遂事不谏,既往不咎。


实词:社、遂、谏、咎
虚词:于、以、既
注释:
5.本篇选自《论文?八佾》。

题目为后加。

本篇记载了鲁哀公问宰我,祭祀土地神时,
用什么木料做牌位的事情。

宰我:姓宰,名予,字子我,孔子学生。

社:土地神,这里指
社主,即社神的牌位。

6.周人以栗:周朝人用栗子树制作社主的牌位。

7.遂事:已为既成事实的事情。

遂,成。

谏:下级给上级提意见。

8.既:副词,表已然状态,已经。

往:过去的(事情)。

咎:责备。

我未见好仁者
曰:“我未见好仁者,恶不仁者。

好仁者,无以尚之;恶不仁者,其为仁矣,不使不
仁者加乎其身。

有能一日用其力于仁矣乎?我未见力不足者。

盖有之矣,我未之见也。


提示:
实词:恶、尚、加
虚词:者、无以、其、乎、盖
句法:宾语前置,我未之见也。

注释:
9.本篇选自《论语?里仁》。

题目为后加。

本篇记载了孔子谈“好仁”兴“恶不仁”应
该达到的境界,慨叹当时致力于仁的人难得一见。

10.好:喜欢,喜好。

恶:讨厌。

者:特殊代词,指代“……的人”。

11.无以:没有什么用来……。

尚:动词,加在……之上,即超过。

之:代词,指代
“好仁者”。

12.矣:语气词,相当于“也”。

13.加:凌越,超越。

14盖:句首语气词,表示揣度,可译作“大概”。

我未之见也;宾主前置,否定句中代词“之”作宾语,置于动词“见”前。

之,代词,指没有足够的力量行仁义之事的人,孔子的意思是人人都有能力做仁义之事。

女与回也孰愈
子谓子贡曰:“女兴回也孰愈?”对曰:“赐也何敢望回?回也闻一以知十,赐也闻一以知二。

”子曰:“弗如也。

吾兴女弗如也。


提示:
实词:女、愈
虚词:以
注释:
1.本篇选自《论语?公冶长》。

题目为后加。

在孔子心目中的好学生能够“闻一知十”,他慨叹一般人难以达到。

2.女(rǔ):你,第二人称代词。

孰:疑问代词,谁,哪一个。

愈:胜过。

3.也:句中语气词,表示提顿。

赐:子贡自称。

颜渊季路侍
颜渊季路侍。

子曰:“盍各言尔志?”子路曰:“愿车马衣轻裘与朋友共,蔽之而无憾。

”颜渊曰:“愿无伐善,无施劳。

”子路曰:“愿闻子之志。

”子曰:“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


提示:
实词:侍、盍、共、伐、施
虚词:尔、与
词类活用:安、信、怀
注释:
5.盍(hé):“何不”的合音。

尔:第二人称代词。

古代汉语中代词单、复数同形,此为复数,你们。

6.愿:希望。

“轻”字是衍文,即古文在传抄过程中误增的字。

裘:皮衣。

共:共享。

7.敝:形容词使动用法,使……破旧。

之:代词,指代车马和衣裘。

憾:抱怨,不满。

8.无:与“毋”通用,不要。

伐:自夸,自我表白。

施:夸大。

劳:功劳。

9.安:形容词使动用法,使……安逸。

信:动词使动用法,使……信任。

怀:归附。

季氏将伐颛臾
季氏将伐颛臾。

冉有、季路见于孔子曰:“季氏将有事于颛臾。

”孔子曰:“求!无乃尔是过与?夫颛臾,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且在邦域之中矣,是社稷之臣也。

何以伐为?”
【注释】
[1]本文选自《论语?季氏》。

本文记录了孔子针对“季氏将伐颛臾”一事,批评辅佐季氏的冉有、季路的失职,表现孔子反对兼并,反对贪欲,主张平均、和睦、安定的治国方略和以道德力量感化附属小国,反对武力征讨的对外政策。

[2]冉有和季路当时都是季康子的家臣。

见(xiàn):请求接见,求见。

[3]事,指军事。

[4]求:冉有的名。

无乃……与:由情态副词“无乃”与疑问语气词“与”构成的固定
格式,是委婉的反问句,可译作“恐怕……吧”。

尔是过:宾语前置,“尔”作动词“过”
的前置宾语,用代词“是”复指。

尔,第二人称代词,你。

过,动词,责备。

[5]夫(fú):句首语气词。

东蒙主:东蒙山的祭主。

东蒙,山名,即蒙山,在今山东蒙
阴县南。

主,祭主,即被祭祀者(死者)的替身。

[6]是:指示代词,指颛臾。

社稷:社,指土神,稷,指谷神。

社稷是祭祀谷神和土神
的祭坛。

有国者必立社稷。

国亡,社稷被覆盖起来废掉,故社稷为国家的象征。

这里指鲁国。

何以伐为:为什么要攻打它呢?何以:为什么。

为:语尾助词。

冉有曰:“夫子欲之,吾二臣者皆不欲也。

”孔子曰:“求!周任有言曰:‘陈力就列,不能者止。

’危而不持,颠而不扶,则将焉用彼相矣?且尔言过矣,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是谁之过与?”
【注释】
[7]夫子:季康子。

[8]周任:古代的史官。

陈力:摆出力量,即量力。

陈,陈列,摆出来。

就列:走向职位。

就,靠近,走向。

[9]危:不稳定,这里指盲人走路不稳。

持:把着。

颠:跌倒。

扶:搀着。

相(xiàng):扶着瞎子走路的人。

[10]兕(sì):独角犀。

柙(xiá):关猛兽的笼子。

是:指示代词,作主语,可译作“这”。

冉有曰:“今夫颛臾,固而近于费。

今不取,后世必为子孙忧。

”孔子曰:“求!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

丘也闻: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

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

夫如是,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既来之,则安之。

今由与求也相夫子,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邦分崩离析而不能守也;而谋动干戈于邦内。

吾恐季孙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也。


【注释】
[11]固:指城墙坚固。

近:靠近。

费(古读bì):季氏的私邑,即今山东费县。

[12]疾:厌恶,讨厌。

夫:远指代词,可译作“那种”。

舍:舍去,在此可译为“回避”。

为之辞:双宾语,替自己想做的事找借口。

之,代词,指代“欲之”,即想做的事,作直接宾语。

辞,托辞,借口,作间接宾语。

[13]丘:孔子的名。

古代自称其名是谦称的一种表达方式。

也:句中语气词,用在主
语后表示提顿。

有国有家者:指诸侯、大夫。

国:诸侯统治的政治区域。

家:卿大夫统治
的政治区域。

者,特殊代词,指代“……的人”。

[14]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根据上下文,这两句当为“不患贫而患不均,不患寡而患不安”,因抄写而致误。

寡:指人口少。

[15]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财物分配均匀,就无所谓贫穷;国家上下和睦团结,就无所谓人口少;国家安定,就没有倾覆的危险。

盖,语气词,表示一种论断语气,可不译。

[16]如是:如此。

是,指示代词,指代“均无贫,安无倾”,作动词“如”的宾语。

来(lài):动词使动用法,使……来(归附)。

之:代词,指代“远人”。

安:形容词使动用法,使……安定。

[17]相:(xiàng)辅佐。

[18]萧墙:国君宫门内迎门的小墙,又叫做屏。

因古时臣子朝见国君,走到此必肃然
起敬,故称“萧墙”。

萧:古通“肃”。

这里借指宫廷。

提示:
实词:见、过、就、列、危、相、过、疾、舍、相、分崩离析
虚词:夫、焉、彼、于、盖、则、以、与、而
固定格式:无乃尔是过与?
双宾语:为之辞
使动:来之、安之、不能来也
子适卫
子适卫,冉有仆。

子曰:“庶矣哉!”冉有曰:“既庶矣,又何加焉?”曰:“富之。

”曰:“既富矣,又何加焉?”曰:“教之。


提示:
实词:适、仆、庶
宾主前置:又何加焉
使动:富之
【注释】
1.本篇选自《论语?子路》。

题目为后加。

孔子阐述了治理天下的方法:先使百姓富裕
起来然后进行教化。

2.适:动词,到……去。

仆:驾车。

3.庶:众,指人多。

矣哉:陈述语气词“矣”和感叹语气词“哉”连用,句子语气的
重点在感叹语气上。

4.何加焉:对他们增添些什么?宾语前置,疑问代词“何”作宾语,置于动词“加”前。

焉:兼词,相当于“于是”。

于,引进动作涉及的对象;是,指代百姓。

5.富:形容词使动用法,使……富。

阳货欲见孔子
阳货欲见孔子,孔子不见,归孔子豚。

孔子时其亡也,而往拜之,遇诸涂。

谓孔子曰:“来!予与尔言。

曰:怀其宝而迷其邦,可谓仁乎?曰:不可。

好从事而亟失时,可谓知乎?曰:不可。

日月逝矣,岁不我与。

”孔子曰:“诺,吾将仕矣。


提示:
实词:诸、仕
虚词:予、亟
通假字:归、时
分化字:涂、知
宾语前置:岁不我与
使动:迷其邦,阳货欲见孔子
【注释】
1.本篇选自《论语?阳货》。

题目为后加。

阳货用激将法想迫使孔子出来从政。

孔子不
愿意与阳货合作,但表示自己将要出仕。

2.阳货:又叫阳虎,季氏家臣。

季氏在鲁国专权,阳货又是季氏家臣中最有权势的人。

欲见孔子:想使孔子拜见自己。

见(xiàn),求见,拜见,动词使动用法,使……见,第二
个“见”是一般用法,仍读jiàn。

归:“馈”的借字,改读kuì。

豚:小猪,这里指做熟
了的小猪。

3.时:“伺”的借字,改读sì,窥视,探查。

亡:外出。

当时的礼俗,“大夫有赐于士,不得受于其家,则往拜其门”。

阳货利用这一礼俗,趁孔子不在家时“归孔子豚”,迫使孔
子回拜自己。

孔子不想见他,也打听到他不在家时登门回拜。

4.遇:出乎意料的相遇。

诸:“之于”的合音。

之,代词,代阳货。

于,介词,引进动作发生的地点。

涂:路途,后作“途”。

5.这一段除了最后一句是孔子的回答之外,都是阳货在自问自答。

宝:宝物,这里喻指才能。

迷其邦:听任自己的国家陷于混乱状态。

迷,动词使动用法,这里是“听任”的意思。

此处的“曰”和下面两个“曰:‘不可’”都是阳货的自问自答。

6.好(hào)动词,喜欢。

从事:从政。

事,指政事。

亟(qì):屡次。

时:时机,机会。

知:聪明、智慧,后作“智”。

7.日、月、岁:时光,岁月。

岁不我与:宾语前置,否定句中代词“我”作宾语,置于动词“与”前。

与,给予。

8.诺:应答之辞。

仕:出仕,出来作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