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辩证法概论讲义2-6(现代自然观的新发展2)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其二,自然界具有主体价值。从价值本体论的角 度,不仅人是主体,其它生命形式也是主体。在 生态学中,既有以人为主体的生态(人类生态学) 和以生物为主体的生态(包括个体生态学、种群 生态学和群落生态学),又有以生物圈所有生物 为主体的生态(全球生态学),在这里,每一方 都有实实在在的主体性,也应被另一方实实在在 地对待。价值主体具有多样性,多样性的价值主 体必然带来需求与满足的多样性,从而使得价值 意义在自然界的各个层次各个方向上展开。

1、生态伦理观的形成 生态伦理观是人与自然关系的道德问题的 观念,生态伦理观的形成主要基于对下述 问题的思考: (1)我们怎样认识自然界?自然界是否有 不依赖人类的价值?自然存在物是否只具 有工具价值?它是否拥有内在价值?这些 价值是主观的,还是客观的?自然界有无 持续存在的权利?怎样界定这种新的权利?


生态伦理观试图用道德来约束人对自然的行为, 表面看只是伦理的边界扩大,但实质上蕴含着一 场观念上的革命。传统伦理观只关注人这一个物 种的福利,而生态伦理观关注的是千百万个物种 的福利。生态伦理观向人们提出了全新的道德要 求,这意味着人类的一次深刻的角色转变,即由 自然的征服者变成自然的调节者,实现这一角色 的转换不仅需要强制性的政策法规,更需要道德 的力量。生态伦理观便是要为人类适应这种新的 角色建构起系统的道德准则和行为规范。




(2)评价标准问题。如果我们承认有人与自然关 系合理性的标准和最终根据,那么,这个标准和 最终根据的科学基础是什么?人们在实践中究竟 应以什么作为评价人与自然关系的合理性标准和 最终根据? (3)义务的对象问题。为什么我们有义务维护生 态系统的完整和稳定?我们究竟对人之外的其它 存在物是否负有直接的道德义务?如果没有,理 由是什么?如果有,根据又何在?一个存在物获 得道德关怀的根据是什么?我们应根据什么原则 来解决人对人的义务与人对自然的义务之间的冲 突? (4)我们怎样才能为上述问题的解答提供一个恰 当的认识方法?

由于自然界的权利包含了各种生物对维持 其生存所必需的各种生存条件的拥有权利, 因而一旦破坏了生物赖以生存的环境和能 量供应系统,也等于剥夺了生物的生存权, 从而侵犯了自然界的权利。保护自然环境 不仅是为了人类的生存权,也是为了非人 类生物的生存权。在生存权问题上,人类 并不凌驾于其它生命形态之上,这是一种 平等的关系。因此,人类对自然的道德关 怀和生态义务是人对自然的应有责任。


2、自然权利 所谓自然权利,即指生命和生态系统所固有的、按 照生态规律生存和发展的权利。自然权利这一定义 包含两方面的内容:一是权利所有者要求它的生存 利益受到尊重。二是这种权利要求是合理的,权利 所有者对侵犯它们利益的行为提出挑战。在人与自 然的关系中,当人类破坏自然的行为,构成对生物 和自然界的利益的严重损害时,它以生态规律对人 的盲目的破坏作用报复人类,对人类提出挑战,迫 使人类尊重它们的生存利益,这是自然界的权利; 环境破坏的后果表现了自然界对人类的报复,人类 被迫采取保护环境的行动,表示对自然的尊重,这 是自然权利的表现。 自然权利具有主体性、自然性和平等性。
从历史的角度看,伦理关系总是处在不断 扩展的变化过程中,它经历了从最初的血 缘关系扩展到亲缘关系再扩大到种族、国 家及全体人类的历史发展过程。然而,传 统伦理观就此止步了。 生态伦理观则试图在人类根深蒂固的价值 与伦理观念中来一场新的启蒙,把权利和 义务关系赋予非人类的物种、自然物和整 个生态系统。在它看来,人与自然伦理关 系的确定有助于结束人与自然数百年的敌 对状态。
一、 自然生态观

全球面临的生态危机,使人们开始注意到问题的 严重性,为维护生存权利,保护环境和自然资源 的合理利用,有人倡导了环境保护运动,大规模 的环境保护运动有三次,第一次是发生在19世纪 末20世纪初美国的资源保护运动,第二次以1972 年斯德哥尔摩召开的世界环境保护大会为代表, 第三次则以1992年里约热内卢召开的世界环境与 发展会议为代表。与这些环境保护运动相伴随, 产生了现代意义上的自然生态观。


1、强人类中心主义和弱人类中心主义。 强人类中心主义主张,人是一种自在的目的,是最高级的 存在物,因而他的一切需要都是合理的,可以为了满足自 己的任何需要而毁坏或灭绝任何自然存在物,只要这样做 不损害他人的利益,把自然界看做是一个供人任意索取的 原料仓库,人完全依据其感性的意愿来满足自身的需要, 全然不顾自然界的内在目的性。只有人才具有内在价值, 其它自然存在物只有在它们能满足人的兴趣或利益的意义 上才具有工具价值,自然存在物的价值不是客观的,而是 由人主观给予定义:对人有价值还是没有价值。


(2)生物中心论。这种观点认为,自然界是一个 相互依赖的系统,人只是其中的一个成员,因此人 并非天生比其它生物优越,所有有机个体都是生命 的目的中心。 (3)生态中心主义。莱奥波尔德(ALeopold)的 “大地伦理学”认为,人类中心主义思想是环境问 题产生的根源,主张突破传统道德仅仅强调人与人 之间关系的界限,希望将伦理学的应用范围扩展到 人与非人存在物(包括动物或所有生物或生态系统) 之间的关系。




(二)自然价值与自然权利 非人类中心主义的自然生态思想的核心在于两点:其一, 承认大自然拥有独立于人类利益的“内在价值”。其二, 人类必须尊重“自然的权利”。 1、自然价值 传统哲学和伦理学从人出发只关注人的价值,不承认自 然界的价值。其实,自然界首先是价值之源,其次,才 是一种资源。自然界的价值是自然界的属性,是由自然 系统或自然物质的结构决定的。当自然价值以和谐的生 态关系表现时,可以有两个层次的价值,一是生物学层 次,即生物与非生物环境的自然关系价值,二是文化层 次,即人类与环境关系的价值。也就是说,自然界不仅 具有以人为尺度的价值,即工具主义的价值,而且具有 以它自身为尺度的价值,即非工具主义的内在价值。

一、 自然生态观 (一)自然生态观的转向 (二)自然价值与自然权利 (三)协调人与自然关系的生态伦理 二、可持续发展观 (一)可持续发展思想的提出 (二)可持续发展的定义和内涵 三、 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一)绿色技术 (二)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

目录

当我们跨入二十一世纪的时候,威胁人类 生存的阴影,已经不是二十世纪上半叶袭 来的核战争,而是铺天盖地日益迫近的全 球生态危机,我们这个时代的主题,也已 经不是所谓的“战争与和平”,而是“和 平与发展”、“环境与发展”。“可持续 发展战略”正在成为人类走向未来的共识, 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正在成为人类构思的 美好远景。
自然界的工具价值是以人为尺度的价值, 大约有十种: ①经济价值,②生命支撑价值, ③消遣价值,④科学价值, ⑤审美价值,⑥生命价值, ⑦多样性与统一性价值, ⑧确定性与自发性价值, ⑨辩证的价值,⑩精神价值。



自然界的“内在价值”,是指自然界以自身为尺 度的价值。自然界的内在价值主要表现在下述三 个方面。 其一,自然界具有创造性。“凡存在自发创造的 地方,都存在着价值”。人们面对的是一个创造 万物的自然,一个永不停息、充满各种创造物的 自然。“它能够创造出有利于有机体的差异,使 生态系统丰富起来,变得更加美丽、多样化、和 谐、复杂”。自然界作为一个创造万物的系统, 是有内在价值的。
(三)协调人与自然关系的生态伦理 科学技术把人类的文明提升到了空前的高 度,也使人类征服和改造自然的能力大大 增强。人类已拥有了巨大的创造能力,甚 至能够把地球未来的命运也掌握在自己的 手中。然而,如果没有道德力量的约束, 现代技术运用中的任何一种力量都可能显 现出其破坏性特征,其结果必定会成为一 种难以挽回的毁灭性力量。因此,人类不 仅需要必要的技术能力,而且需要有伦理 规范的约束。



这些问题构成了生态伦理观的基本思考框架。围绕 着这些研究产生的不同看法,形成了生态伦理观不 同的思想流派。这些理论流派反映出截然不同的泛 人道主义伦理倾向和生态主义伦理倾向: 泛人道主义伦理倾向大多否认生命和自然具有内在 价值,试图将以人为中心的伦理向外延伸到未来的 子孙后代以及非人类的生命和自然界,如现代人类 中心论、动物解放论和动物权利论。 生态主义的伦理倾向却是基于生态学的观点,即人、 生物和自然界的所有因素相互联系、相互依赖和相 互作用的观点,承认生命和自然界具有内在价值, 把保护生命和自然界看成是人类的一种道德责任。 如生物中心论、大地伦理学、深层生态学和自然价 值论。
(一)自然生态观的转向 近代的自然生态观是人类中心主义的自然 生态观。它将人类的利益作为价值原点和 道德评价的依据,并且只承认人的价值主 体地位。其核心观点包括: ①在人与自然的价值关系中,只有有意识 的人才是主体,自然是客体。价值评价的 尺度必须掌握和始终掌握在人的手中,任 何时候说到“价值”都是指“对于人的意 义”。

其三,自然界具有目的性。控制论创始人维纳认为, 人、生物和无机自然界具有三个不同层次的目的性: 一是人的目的性。它是人类自觉的和有计划的追求 和行为。二是动物和植物的目的性。它是生物有机 体对外界环境的一种适应性,一种本能。三是无机 自然的目的性。这是在负反馈机制作用下,使得一 个自然过程得以维持或趋向一种特定的稳定状态, 即目标值(目的)。当代自组织理论的研究也表明, 目的性并非人类独有的,自组织系统也具有这一属 性。普里高津创立的耗散结构理论认为,形成耗散 结构的先行条件是远离平衡态,失去稳定性,进入 非线性区,才能形成新型的目的性结构,它表现为 依靠正反馈机制,自动搜寻目标,从而自行产生和 维持这样的结构。
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新发展 ()
(生态自然观)
陈红兵
东北大学文法学院
chenhb2066@
内容要点
阐述人和自然界的相互联系、相互依赖和相 互作用,强调生命和自然界具有内在价值, 保护生命和自然界是人类的一种道德责任。 阐述可持续发展的观念和原则为我们建设资 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提供了重要理论 基础。



②在人与自然的伦理关系中,应当贯彻人是目的 的思想,最早提出“人是目的”这一命题的是康 德,这被认为是人类中心主义在理论上完成的标 志。 ③人类的一切活动都是为了满足自己的生存和发 展的需要,如果不能达到这一目的的活动就是没 有任何意义的,因此一切应当以人类的利益为出 发点和归宿。人类中心主义实际上就是把人类的 生存和发展作为最高目标的思想,它要求人的一 切活动都应该遵循这一价值目标。

弱人类中心主义认为,应该对人的需要作某些限 制,在承认人的利益的同时又肯定自然存在物有 内在价值。人类根据理性来调节感性的意愿,有 选择性地满足自身的需要,虽然其理论落脚点和 归宿点也是人类的生存和发展的需要,但是它主 张对人的利益和需要进行理性的把握和权衡,反 对将人的利益和需要绝对化。自然存在物的价值 并不仅仅在于它们能够满足人的利益,它们还能 丰富人的精神世界,自然物也有内在价值。它虽 然承认人的优越性,但也承认其它有机体是生命 共同体的成员,我们有义务从道德上关心它们。

2、非人类中心主义 非人类中心主义有几个重要的理论。 (1)动物解放论和动物权利论。前者主要由澳大 利亚伦理学家辛格(P Singer)提出。辛格把感受苦 乐视为一个存在物获得道德权利的根据,动物也具 有感受痛苦和愉快的能力,因此,动物应从人那里 获得“平等的关心”的道德权利。他还以黑人解放、 妇女解放等要求扩展道德应用范围的运动为依据, 证明“动物解放”的合理性。动物权利论的思想以 美国的雷根(T.Regan)为代表。雷根认为,人之 获得道德尊重的“天赋价值”在于人是生命的主体, 而使人成为“生命的主体”的各种特征,如“期 望”、“愿望”、“感觉”、“记忆”、“未来意 识”、“感情生活”等,动物也都具有,所以动物 也是生命的主体,也具有道德权利。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