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教版七年级科学下册3.4牛顿第一定律教案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牛顿第一定律

教案

《牛顿第一定律》教案设计

————第一课时一、教材分析

本节教学选自浙教版初中《科学》七年级下册第三章第四节,共二课时。

教材的内容方面来看,本节教材是属于《科学(7-9年级)课程标准》中物质科学领域中的物质的运动与相互作用主题中的运动和力这一方面内容。教材内容可分为牛顿第一定律、力和运动的关系和惯性三部分。教材这样的安排由简单到复杂,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从教材的地位和作用方面来看,全章重点介绍“运动和力”,本章总共七节内容。作为本章的第四节,中间章节,有必要练习运动与力的关系,为之后学习“二力平衡条件”等知识内容作铺垫。

综上所述,本课具有承上启下的桥梁作用,也是学生知识系统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学情分析

【知识基础方面】学习本节课的学生已经学习了机械运动以及力,对运动与力分别有了初步的认识,本节课对前面所学知识有所加深。

【能力方法方面】本节课要求学生能够通过实验加推理,理解“牛顿第一定律”这一知识点。本节课的内容相对比较抽象,不太容易理解,所以需要教师正确的引导。

【情感态度方面】日常生活中,学生其实经常接触运动和力,但是在学习之前还缺乏系统的认识,所以对其认识仍停留在感性阶段。

三、课时教学目标分析

【知识技能目标】

运用实验加推理的方法,得出牛顿第一定律。

领悟力和运动的关系。建立力并非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而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的观点。

【过程方法目标】

通过教师讲解能够理解实验目的,通过学生实验并对结果进行讨论,推理得出牛顿第一定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在教师的讲课的过程中,学生养成良好的科学习惯和严谨的科学态度。

能根据牛顿第一定律得出的过程,体验到科学规律往往是众多科学家智慧的结晶。

【STS目标】

体会科学知识对认识世界的重要性,体验科学来源于生活而又应

用与生活的理念。

四、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1)通过实验加推理得出牛顿第一定律;

(2)了解力和运动之间的关系;

【教学难点】领悟力和运动之间的关系。确认力并非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而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

五、教学方法

【教法】启发式教学法、设疑法、多媒体辅助教学法

【学法】归纳法、讨论法

六、教学过程

七、板书设计

牛顿第一定律

第二课时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了解牛顿第一定律的科学探究史

(2)知道什么是牛顿第一定律

(3)知道惯性,会用惯性解释生活中的现象。

2.过程与方法

(1)实验探究阻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

(2)活动体验任何物体都有惯性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感受科学无处不在

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掌握牛顿第一定律的历史过程,理解掌握牛顿第一定律,物体的惯性

难点:掌握牛顿第一定律

三、课时安排

四、教学过程

1、新课导入

师:“同学们,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是牛顿第一定律。(写黑板字,内容标题)爱因斯坦说过这样一句话:有一个基本问题,几千年来都是因为它太复杂而含糊不清,这就是运动的问题……那么,运动的问题真的有这么难吗?

首先,让我们根据生活经验来回答一些问题。

1.书本放在讲台上处于静止状态,怎样才能让它运动?

2.静止在水平地面上的小推车,怎样才能让它运动起来?

3.行驶中的汽车在关闭发动机后,将作怎样的运动?

那么我们是否可以根据生活经验得出这样的结论:

必须有力作用在物体上,才能使物体保持运动

2.亚里士多德的观点

2000多年前的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根据生活经验得出结论:力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

亚里士多德的观点统治了世界1000多年的原因:

(1)“虚空”理论的难以辩驳

(2)亚里士多德权威的影响

学生可以通过:撤去拉力后,小车不是马上静止,还需要一段时间的滑行才能停止来进行简单的辩驳

3.伽利略的观点

17世纪伽利略提出了不同的看法:物体的运动并不需要力来维持。物体会停下来是因为受到摩擦阻力的缘故,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

那么到底是亚里士多德的观点正确还是伽利略的观点更接近于事实,下面就让我们来用实验探究一下

4.实验:阻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

探究实验的方法是什么:控制变量法

实验器材有:斜面、小车、毛巾、木板、玻璃板

请同学们设计实验方案来进行探究

我们将小车在斜面顶端由静止释放,在释放的位置做上标记,记录下小车在水平面上运动的距离。

(1)实验一:首先在水平木板上铺一块毛巾,将小车从斜面释放,大家仔细观察,看看小车能在水平面上滑行多远,滑行距离记为L1. (2)实验二:我们在水平面上放一半的木板,重复刚才的实验,大家想一想我们该在什么地方释放小车。为什么呢?。。。。。。在同一个高度下落就能保证小车到达水平面是速度相等,方便我们后面的实验探究。我们在同一高度释放小车,观察小车在水平面上的运动距离(做实验)将这段距离记做L3

(3)实验三:将水平面上放光滑的玻璃板,重复之前的实验。。。将小车在水平面上运动距离记做L3

好了,做完实验,我们一起来填一下这个表格

我们来比较一下L1L2L3的长度大小,从木板上我们很容易就发现了。。。。

L1<L2<L3我们从中可以得出什么样的结论?

实验中水平面越光滑,小车受到的阻力越小,滑行距离越长。那么同学们设想一下,当水平面完全光滑,完全没有阻力时,小车会怎么样。根据实验现象我们进行大胆的猜想,得出这样的结论:当物体所受阻力为0 时,物体就会以恒定不变的速度永远运动下去。也就是说力并不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

17世纪的伟大科学家伽利略通过斜面实验,在实验结论的基础上,通过科学推理得出结论:物体的运动不需要力来维持

英国物理学家牛顿,在总结前人的经验上得出了这样的物理规律:一切物体在没有受到力的作用时,总保持静止或者匀速直线运动状态,这就是牛顿第一定律。

这里需要同学们注意的是,牛顿第一定律并不是由实验直接得出来的,是通过合理的科学逻辑推出来的。

3、惯性

从牛顿第一定律我们可以知道如果物体不受力的作用,原来静止的物体将保持静止,原来运动的物体将保持其速度一直运动下去。一切物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