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心护理在心血管疾病患者护理中的应用现状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双心护理在心血管疾病患者护理中的应用现状
发布时间:2022-12-14T02:58:17.927Z 来源:《中国医学人文》2022年24期作者:范明静、李雪(通讯作者)、王骞慧、王亚杰
[导读] 心脏疾病和心理疾病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其共病问题已经成为目前最严重的健康疾患之一,
范明静、李雪(通讯作者)、王骞慧、王亚杰
武警北京市总队医院
摘要:心脏疾病和心理疾病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其共病问题已经成为目前最严重的健康疾患之一,在临床工作和护理工作中被引起高度重视。

本文从双心护理和现代护理观念出发,介绍了心脏病患者合并的心理问题,系统阐述了双心护理疾病国内外发展现状并全面阐述基于医护支持、社会支持、延伸支持、健康宣教、心理护理、情绪调节、运动干预、行为干预等八个方面的护理干预方法和研究进展,对双心护理在心血管疾病患者护理中的应用现状做出较为全面的综述,以推动未来双心疾病护理干预措施在心脏疾病治疗中的推广,为临床护理人员指导心脏康复患者提供依据。

关键词:双心护理; 心血管疾病;临床护理、综述
早在 1818 年,德国精神病学家 Heinroth提出心身疾病的概念。

随着对心身疾病认识的不断深入和双心医学的发展。

医学模式也由过去单纯的生物医学模式转变为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进而双心医学概念受到重视,同时双心护理模式得到建立和发展。

心理因素对冠心病的发生机制、病情的变化和预后都有重要意义,除对患者进行生理护理外,还应注意对其进行心理护理,做到“双心护理” [1]。

近年来,有关学者对冠心病患者存在的主要心理问题以及干预措施和双心护理的应用效果等方面进行了研究,笔者对其研究现状和进展综述如下。

1 双心护理和现代护理理念
双心护理模式既注重对患者的整体护理,又强化心理护理,体现了“以患者为中心”的服务理念,体现了时代精神,不但重视患者的身体健康,还重视其心理健康[2]。

而现代护理理念也是以人为核心,它强调人有维持健康的权利。

可见双心护理模式是以现代护理理念为指导,并根据病人所存在的问题而建立产生的,它们的共同目标都是维持健康、促进健康、预防疾病、恢复健康及减轻痛苦。

2 心脏病患者合并的心理问题
2.1 心脏病合并焦虑
焦虑是一种复杂的情绪反应,包括紧张、焦急、忧虑、担心和恐惧等感受,是个体在特定情境下感觉受到威胁而又无法预测、控制或获得满意结果时所产生的消极情感状态[3]。

通常冠心病人会因为担心自己病情的发展和在生活、经济、安全感等方面造成严重影响产生焦虑情绪。

临床上的研究也揭示了焦虑是冠心病事件和心源性死亡的独立危险因子,它与冠心病不良预后之间有关系。

2.2 心脏病合并抑郁
抑郁症是以情绪低落、思维迟缓、意志活动减退为主要表现的一种常见的心境障碍[4]。

由于疾病知识缺乏和对医院环境的陌生与害怕,患者会出现反应迟缓、表情呆板、肢体活动僵硬、全身发抖等情况。

这都不利患者疾病的恢复和发展。

Shimbo等[4]用平均19.4年时间对冠心病患者进行随访,发现合并抑郁症的冠心病患者,尤其是合并中到重度抑郁症患者发生心源性死亡的机会明显高于无抑郁症的冠心病患者,增高比例达69%,而且发病后5 ~ 10年死亡危险度增加 84%,10年以后再增加72%。

2.3心脏病合并多重心理问题
在临床实践中,冠心病患者的焦虑或抑郁很少孤立发生,它们常常相伴存在,相互促进。

有研究显示,84.0%的焦虑患者共病抑郁,51.2%~ 79.0%的抑郁患者共病焦虑。

同时由于患者躯体症状的不适、痛苦,和担忧其前途、工作、家庭等社会能力,患者还会产生恐惧、烦躁、疼痛过激或者强忍等心理问题。

因为这些心理问题同时存在,即便是患者本身通过手术其本身心血管的器质性病变问题得到解决,但多重心理问题的存在对患者病情的恢复和发生并发症的风险大大增加,同时数月至数年后这些患者在最初的心脏事件之后发生再梗死和死亡的风险也增加。

3 双心护理
3.1 医护支持
心血管疾病往往发病突然,患者毫无思想准备,在发病后往往手足无措,易产生焦虑、恐惧等不良情绪。

大部分患者和家属不能识别情绪障碍,有时抑郁或焦虑所引起的不适症状,易被理解为心血管疾病的加重,从而再次加重患者的精神心理负担,形成恶性循环,导致心血管疾病的不良预后。

由于护理人员在患者治疗过程中与其最密切,能及时发现患者的病情变化,因此护理人员需热情、主动的与患者沟通,仔细观察患者情绪变化,及时发现不良情绪的苗头,全面评估患者心理状态,适时对患者给予鼓励和安慰,增进其对护理人员的信任度,并引导治疗效果,讲解治疗成功的案例,使患者正确认识疾病并树立治疗信心,提升治疗依从性[5]。

并且护理人员还应了解患者出现各类不良心理的原因,并以此为依据制定个性化的护理方案,尽量争取患者家属的支持,共同为患者服务,以提升临床疗效。

3.2社会支持
家属在治疗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护理人员需积极与患者家属交流沟通,嘱咐其给予患者关心和照顾,家属的心理状况可影响患者的心理状况,而采取家庭支持疗法则无疑是对患者康复重要的措施,家庭可为患者提供经济和精神支持,良好的支持有利于患者康复,而劣性支持则严重损害患者的健康。

对患者进行专业心理疏导,同时告知前来探病的家属、朋友、同事多帮助和理解患者,强化社会支持。

以帮助患者调整心态、改善不良情绪,并保持积极的生活态度。

3.3 延伸支持
王绣芳[6]研究表明,心理护理和健康教育对改善患者的负性情绪具有一定的作用。

尽早对出院患者进行心理干预,把患者视为对自己康复有优先发言权的参与者和学习者。

通过电话随访、按时复查、定期开展座谈会和讲座等方式,了解患者心理状态、病情、生活质量等,并给予指导,实现全程照顾目标。

3.4健康宣教
护理人员加强理论学习,丰富知识,是做好宣教工作的保证。

生活中护理人员可以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向患者讲解疾病相关知识、生
活注意事项、个人保健相关知识,告知用药目的,开展多种形式的健康宣教,入院宣教、宣传册、健康宣教知识宣传展板等。

护理人员指导病人预防并发症以及疾病的发展,是提高生存质量的关键。

科室可以举办宣教活动,邀请病房、出院患者及家属参与相关疾病知识的宣教,让他们充分了解身疾病的发展及转归的,加强患者对健康知识的掌握。

帮助患者正确认识、判断疾病,提高依从性,提高对疾病发作的应激能力。

护理人员加强沟通,做好心理护理,是治疗工作顺利进行的保证;帮助患者进行自我调节,提高心理承受能力,让患者平衡过渡到患者角色中去。

进而及时有效的心理疏导及治疗能显著改善患者不良情绪,从而提高患者治疗配合度,提高治疗疗效并改善预后。

所以护理人员在健康宣教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3.5心理护理
患者被确诊为冠心病后,患者会产生焦虑、抑郁、恐惧等不良情绪,这些不良情绪还会伴发呼吸困难、心悸、疲倦、心前区隐痛,多在劳动或精神紧张后发生或加重,这都是自主神经平衡失调所引起心血管功能紊乱的结果。

所以如果情绪不佳,不能调整好心态,就会加重病情。

精神状态会影响到身体,身体的功能也会影响到人的精神。

所以必须提高心理素质和修养,加强对情绪的自控能力,树立自身价值观,能够正确面对生理变化和生活压力,使自己的情绪坚强饱满,保持健康的心理和愉快的心情。

所以护理人员要密切观察患者的状态和情绪,并做好疏导工作,向患者详细讲解对患者的治疗措施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同时还应增加同类疾病患者相互沟通的机会,使患者之间有共同语言、共同目标并且有互相鼓励、共同康复的勇气,增强患者心理素质,为控制躯体疾病打下坚实的堡垒。

3.6 情绪调节
有研究显示,冠心病患者或多或少会存在一些不合理信念,这些不合理的信念往往会影响患者病情的恢复,甚至加重病情。

为此医护人员可以运用合理情绪疗法经常与患者谈话(聊天),了解患者内心的真实想法及思维方式。

合理情绪疗法通过与患者不合理的信念进行辩论,纠正患者的不合理信念,帮助患者形成合理的思维方式,可以明显改善患者的心理健康,从而促进患者的生理健康。

如,面对病人角色强化的患者,应给予积极引导,避免负面信息的传递,让其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指导患者用语言及视觉想象诱导心理放松,深呼吸配合全身整体放松训练,运用音乐疗法增强患者心理适应能力,音乐有镇痛、解除紧张、焦虑、抑郁情绪的作用。

面对角色缺如的患者,要强化他的疾病意知识,使其了解生活行为态度和对疾病发展的影响,加强其遵医行为,正确使用系统脱敏疗法、负性强化法等措施来干预患者不良的生活习惯。

3.7 运动干预
由于患者病情的个体差异,护理人员可根据患者的实际病情制定具有针对性的运动干预措施。

一般要指导患者以轻体力有氧运动为主,选择慢跑、游泳、骑单车和走路等,避免剧烈运动和竞争性运动。

由于患者多为老年人,身体各脏器有一定程度的功能减退,耐受性较差,护理人员可指导患者打太极拳、散步、练气功等,运动强度逐渐增大并控制好运动量、运动时间及运动频率。

3.8 行为干预
具有行为心理从心理学角度认为任何新闻经由适当的奖励或处罚,便可操纵其行为[7]。

根据患者的心理卫生状况和性格特征,采取不同的心理治疗措施,以改善和纠正患者的不良认知行为模式,建立正确的应对方式和行为模式,包括饮食习惯、运动方式和运动量等。

综上所述,双心护理模式的实质就是通过护理人员语言、行为、态度等途径对患者进行恰当的心理干预,使其积极配合治疗和护理工作,以促进其早日康复[8]。

所以对心血管疾病患者进行双心护理,是促进患者病情恢复的有效途径。

[参考文献]
[1]夏萍,唐丽群 .冠心病患者的“双心”护理[J].当代护士,2009,(8),65-66.
[2]孟克勤.“双心护理”在慢性心功能不全患者中的应用[J].中国民间疗法,2017,25(6):87-88.
[3]孙静,陈春.“双心病”的研究进展 [J].中国医药科学,2015,5(19),26-19.
[4]Shimbo D,Davidson KW,Haas DC,et al.Negative impact of depression on outcomes in patients with coronary artery disease:machanisms treatment consideration,and future directions [J].J Thromb Haemost,2005,3(5):897-908.
[5]付晓娥.双心护理模式在心血管内科患者护理中的应用效果[J]. 医学信息,2016,29(36):159-160.
[6]王绣芳. 综合护理干预对冠心病患者负性情绪的影响[J].河北医药,2013,35(7):1104-1105.
[7]孙义兰,李翠荣,刘燕平,等。

急性冠脉综合征双心护理干预研究[J]。

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电子杂志,2020,03(8)105-107.
[8]李凡平,曹一波.双心护理在冠心病患者中的应用现状[J].中国疗养医学,2017,26(2):137-14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