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层螺旋CT在胆囊癌临床诊断中的价值分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多层螺旋CT在胆囊癌临床诊断中的价值分析
多层螺旋CT在胆囊癌临床诊断中的价值分析
临床上胆囊癌为胆系比较常见的一种恶性肿瘤,在早期由于临床特征不典型,起病隐蔽,因此早期诊断困难,在发现时多发展至晚期,预后效果不理想。
近几年多层螺旋CT技术在临床诊断中得到广泛应用【1】。
本次研究中出于对多层螺旋CT在胆囊癌临床诊断中的价值进行评价分析的目的,对临床病理确诊的胆囊癌患者的CT影像资料展开了回顾性分析,现汇报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研究中资料来源于本院收治的临床手术病理确诊为胆囊癌患者,抽取其中的46例作为研究对象,包括男18例,女28例,年龄51~82岁,平均(6
2.4±14.3)岁,主诉上腹疼痛者27例,食欲减退者31例,出现黄疸体征者12例,右上腹压痛、触及包块者6例,肠梗阻体征者3例。
所有患者均在术前接受了多层螺旋CT检查,术后病理确诊为胆囊癌。
1. 2 方法
1. 2. 1 研究方法将以上统计研究对象的临床资料进行整理,针对患者术前CT影像资料、术后病理诊断结果展开回顾性分析,分析多层螺旋CT对胆囊癌的诊断结果。
1. 2. 2 检查方法CT检查所需仪器为本院SOMATOM Definition AS 64排CT机,扫描时患者取仰卧位,首先展开腹部扫描定位,而后自膈顶至双肾下极水平进行扫描。
首先展开平扫,而后行增强扫描,包括动脉期、门脉期、平衡期,造影剂选用35%碘海醇100 ml,注射速度控制在3.0~3.5 ml/s。
扫描层厚为8 mm,层距为8 mm,经多层面重组对胆囊癌分型、邻近组织浸润情况进行分析。
1. 3 诊断标准多层螺旋CT对胆囊癌的分型标准为:肿块型:病灶直径>3 cm,呈现肿块征;结节型:病灶直径3.5 mm【2】。
2 结果
2. 1 CT诊断结果和分型结果本组46例患者术前经多层螺旋CT确诊41例,诊断率为89.13%,误诊为胆囊炎者3例,误诊为胆囊息肉者1例,误诊为原发性肝癌者1例,误诊率为10.87%。
41例CT确诊患者中包括肿块型者9例(21.95%),结节型者10例(24.39%),厚壁型者22例(5
3.66%)。
2. 2 CT表现肿块型:CT表现主要为胆囊区呈等密度和稍低密度,肿块在胆囊体积中占较大部分,囊腔明显缩小,形态不规则,病灶边缘相对模糊,部分患者胆囊基底分界模糊,增强扫描后发现肿块不均匀强化。
结节型:CT表现出胆囊壁局部结节样或者是乳头样软组织影,突入到腔内,结节与胆囊壁宽肌相连,经增强扫描发现病灶呈高密度强化。
后壁型:CT表现主要为胆囊壁着呢过后,本组22例厚壁型患者中局限性增厚者5例,弥漫性增厚者17例,部分患者合并胆囊壁僵硬,增强扫描发现胆囊壁强化明显。
误诊为胆囊炎的3例患者中,CT表现出胆囊壁增厚,厚度均匀,增强扫描发现明显水肿带,胆囊黏膜相对完整,轮廓僵硬;误诊为胆囊息肉者CT表现出胆囊壁结节,向腔内
突入,边缘相对光滑,增强扫描呈现均匀强化;误诊原发性肝癌者CT表现出胆囊区片状低密度影,增强扫描时,动脉期、门脉期强化明显,延迟扫描呈现为弱强化。
3 讨论
流行病学调查结果显示,在消化系统疾病中,胆囊癌为常见恶性肿瘤,一般情况下发病年龄在40~80岁之间,女性多于男性,由于早期临床症状不具有典型性,因此诊断困难。
晚期时患者会表现出腹痛、黄疸、发热等症状,一旦发展为晚期,病情进展速度加快,预后效果较差,因此胆囊癌的早期诊断临床价值显著【3】。
多层螺旋CT技术在临床疾病诊断工作中已经被广泛应用,其具有较高的分辨率,在胆囊癌诊断中,多层螺旋CT的直接征象包括胆囊内肿块、结节以及胆囊壁增厚。
近期有文献报道,经多层螺旋CT技术对胆囊癌进行诊断的准确性较高【4】。
本次研究中对46例手术病理证实为胆囊癌患者的术前CT影像资料进行了回顾性分析,结果发现,术前CT确诊为胆囊癌者41例,误诊5例,诊断率为89.13%,这一结果与相关文献报道结果一致,证实了CT诊断胆囊癌的准确性较高。
本组41例患者经CT分型为肿块型者9例,结节型者10例,厚壁型者22例,不同分型者CT表现存在明显差异,由此可推断CT在胆囊癌分型中同样存在一定优势。
值得注意的是,尽管CT扫描在诊断中的准确性较高,但依旧存在一定的误诊率,临床应对其给予注意。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