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由、叛逆和憧憬——从电影《发胶明星梦》看美国60年代“反文化运动”
葛兰西霸权理论下对《乔乔的异想世界》之解读
• 119 •
当地民众之间充满了猜疑与不信任。文化乃运作于民众社会中,观念、机构和他人的影响不是通过控制而是通 过葛兰西所称的积极的赞同实现。统治阶级纳粹政府通过市民社会将其意识形态实成功地“移植”到了被统 治阶级的头脑中,从而借助文化霸权为自身打造出了极为“有效的防御工事”严吨
(二)强制性生活“介入” 此外,统治阶级为了保证当地民众遵从纳粹政府所下达的禁令,便派遣国家秘密警察盖世太保强制性的对 可疑民众的房屋实行“例行检查”。电影中,身穿一身黑的盖世太保们突然出现在乔乔家的门口,在极具讽刺 性的五次“嗨,希特勒”问好后,便立刻闪身进入房屋开始搜查,检查过的物件随手就扔在地上,可见对民众的 私人物品毫无尊重之感。盖世太保的强制暴力行为使乔乔胆战心惊,不敢吭声,唯恐躲在二楼的爱莎被他们发 现。其实当电影情节发展至此时,编剧已经暗示了不幸的事情正在悄然发生,那就是母亲罗茜的地下工作者身 份已经被发现了。在盖世太保检查完房屋准备离开时,不经意的提起该去看看刚刚被上吊的人了,此处指的便 是罗茜。在整部电影中,几乎所有的小孩都在穿着一模一样的军队制服。这是因为纳粹政府强令规定全国十 岁以上少年儿童必须参加希特勒青年团进行初级军事训练,成为二战中纳粹士兵的后备力量 。像乔乔这个年 纪的孩童每天所做的本应该是上学或者玩耍,而不是进行所谓的军事训练,学会如何使用手榴弹。正是因为国 家通过政府对被统治阶级实施强制命令,才导致孩童本该享受幸福童年时光的权利被剥夺。当新生一代过早 地接受各种暴力训练,残忍的习性势必会在他们的心中养成,有着这样后备力量的社会只能是一步一步走向崩 溃与倒塌。 统治阶级——纳粹政府通过政府、军队等国家机器对法肯海姆市的民众实施强制功能,这不仅维护了其自 身阶级的霸权统治,还为市民社会中的文化渗透做好铺垫,从而通过使“大众接受一定的道德观念、行为准则和 价值体系来获取大众对自己统治的'同意'与支持。”[11](P76)
必然的衰落1970—2000年台湾电影分析与阐释
必然的衰落1970—2000年台湾电影分析与阐释重庆大学硕士学位论文学生姓名:徐*指导教师:黄琳教授专业:电影学学科门类:文学重庆大学美视电影学院二OO八年四月Should Have Been Doomed to Be Gloomy Analysis and Explanation of TaiwanMovie from 1970 to 2000A Thesis Submitted to Chongqing Universityin Partial Fulfillment of the Requirement for the Degree of Master of LiteraturebyXu ShanSupervisor: Prof. Huang LinMajor: FilmologyCollege of MeiShi Film college ofChongqing University , Chongqing, ChinaApril, 2008中文摘要摘要2005年中国电影开始办起了自己的100周岁生日庆典,并选出了100部最佳电影,100名导演和100个大明星,香港和内地的电影人各占半壁江山,反观台湾电影,除了侯孝贤和杨德昌孤单支撑着一块地盘之余,看不到任何台湾电影的影子。
而现在随着杨德昌的辞世,就只剩下侯孝贤这个能为台湾电影贴上本土标签的人物了。
台湾电影作为一个产业的消亡,是现实的力量,是台湾电影人的悲哀,也是无奈的历史因素造成的必然结果。
人在一生的前行历程中,所呈现出来的最终状态,必然是可以在他的每一步生命历程中找得到影子和根据的,并不是单一的因素导致了台湾电影的消亡,不是某一个特定的年代致使了台湾电影走向没落,更不是某一个导演的制作风格起到了毁灭性的作用,从70年代琼瑶片的兴盛到2000年新新电影的频频获海外青睐,在每一步前行中,我们都能找到致使台湾电影衰亡的的必然原因。
我认为用鲁迅先生的一句话来作为注脚是很合适不过的了,那就是:“哀其不幸,怒其不争!”。
最新-2018高考语文全球百年十大文化偶像作文素材 精品
语文:2018高考作文素材:全球百年十大文化偶像猫王:胯骨上的摇滚标志风格:疯狂、激情黄金年代:50年代至70年代末从猫王开始,美国青少年发现了自己的臀部,而世界理解了摇滚。
他生前让正统社会震怒,死后成为最赚钱的过世艺人。
作为摇滚音乐史上伟大的先行者,他的女婿是迈克尔·杰克逊,他的对手是列侬。
所以列侬说:“猫王之前,世界一无所有。
”格瓦拉:理想主义的标准像标志风格:桀骜、坚持、乌托邦黄金年代:50年代至60年代末一个严重的哮喘病患者缘何成为一名解救全人类的战士?又缘何成为全球最性感的时髦符号?格瓦拉40载的人生落实了理想主义这个虚幻之词的全部定义。
可可·香奈尔:时尚界的拿破仑标志风格:独立、自尊与欲望黄金年代:20年代至70年代她是出生在贫民收容所的私生女,童年时父母离丧,在孤儿院长大,做过服装店的女店员,然而,与生俱来的优雅让她被同时代的巨擘尊为“欧洲最有灵气的女人”(毕加索语)和“世界流行的掌门人”(萧伯纳语)。
迈克尔·乔丹:想飞就飞标志风格:超越、无所不能黄金年代:80年代至90年代莱特兄弟把轰鸣的发动机装进一大堆伸张开的铁后,才将人类带离了地面;而迈克尔·乔丹只需几步助跑,脚掌轻轻一点地,就自个儿飞了起来。
他创造了刷屏般无可枚举的纪录:职业生涯场均最高(30.123)、次数最多的得分王(10次)、连续得分过两位数的场次最高(866场)……梦露:绅士们都爱的金发美人标志风格:天真的性感、性感的天真黄金年代:40年代至60年代只用记住,她这个明艳不可方物的美国美人,以妩媚而肆意的笑容让一切罪恶分崩离析,却因为诱发了原罪而将自己送入地狱之门。
“给我一双高跟鞋,我可以征服全世界。
”敢这样信誓旦旦的尤物,世间除了梦露,还能有谁?李小龙:半裸的中国武人标志风格:武术的形而上黄金年代:60年代至70年代李小龙不甘于在好莱坞的配角位置,真正的奇迹诞生于他与香港电影的合作,《唐山大兄》、《精武门》、《猛龙过江》接连打破票房纪录。
二十世纪六十年代的美国青年反文化运动
论二十世纪六十年代美国青年的反文化运动010911121 刘健红摘要:在20世纪60年代,美国青年以各种方式攻击美国的主流文化以及社会的规范。
这一运动发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国际因素也有国内环境影响,其表现方式也是及其多样,并且这场激进的运动带来了深远的影响。
关键词:青年反文化运动 60年代嬉皮士反文化运动是指在上个世纪六十年代发生在美国社会的一切抗议运动,运动的主体是青年们。
它既包括校园民主运动、妇女解放运动、黑人民权运动、反战和平运动、环境保护运动、同性恋权利运动等政治方面的“革命”,也包括摇滚乐、性解放、吸毒、嬉皮文化及神秘主义、自我主义的复兴等方面的文化“革命”。
有人将这场运动称为“嬉皮士运动”或“美国的文化革命”,而探究美国的这场反文化运动之所以能如火如荼的展开是与其国际国内背景离不开的。
一、反文化运动的背景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的美国是建国以来最不稳定的时期之一,与苏联的冷战、越南战争泥潭的深陷、约翰·肯尼迪总统的遇刺、国内民权运动的兴起以及社会转型过程中发达工业社会对人性的压抑、基督教新教伦理精神的衰落等问题。
这一系列的问题加剧了青年人对国家和社会的不满,尤其是在1963年肯尼迪遇刺身亡之后,使人们的梦想破灭。
并且对于从1964年起的越南战争,很多年轻人是及其厌恶的,在他们看来国家的想法就是把他们从学校直接送向战场。
所以对这一代的年轻人来说,越战和征兵是最令人恐惧的事情。
因此反文化运动的爆发与越战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正是在1968年美国更深入地卷入越战之后,反文化运动才发展至高潮的。
20 世纪50年代中期以来,在马丁·路德·金为代表的民权运动领袖领导下,美国黑人以非暴力的方式,对美国的种族歧视与隔离制度展开了广泛的斗争,并取得了一系列立法上的成果。
然而法律上的平等并不代表事实上的平等,在教育、住房、就业与社会保障等方面,黑人并没有得到太多的实惠。
到20世纪60年代中期,美国黑人运动从非暴力群众行动直接走向城市造反的新高潮,黑人群众逐渐意识到,光是依靠法院斗争,并不能使他们获得真正的平等权利。
六十年代的美国反文化运动与摇滚乐的兴起
六十年代的美国反文化运动与摇滚乐的兴起1960年代美国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美国经济由战后繁荣期转向了新一轮周期性衰退,社会问题进一步恶化,种族歧视导致了以黑人争取种族平等为目标的“民权运动”和女性群体以反对性别歧视为目标的“女权运动”。
而随着60年代新左派学生运动、黑人运动和妇女运动的迅速发展、50年代所谓沉默一代,已为抗议的一代所取代。
与这种普遍高涨的社会抗议浪潮、特别是青年抗议浪潮相呼应,反正统文化运动在美国风靡—时。
可以说,它是60年代美国青年在思想文化领域对正统价值标准的公开反叛和挑战也是对战后美国社会主流文化的第一次大规模冲击。
其影响在美国至今还余音犹存。
反文化运动是1960年代在青年人当中流行的以反战和反主流文化为特征的—种价值观、文化和生活方式,广义上可以囊括60年代发生在美国社会的一切抗议运动,既包括校园民主运动、妇女解放运动、黑人民权运动、反战和平运动、环境保护运动、同性恋者权利运动等方面的政治“革命”,也包括摇滚乐、性解放、吸毒、嬉皮士文化及神秘主义和自我主义的复兴等方面的文化“革命”。
反文化运动的主体是青年学生,因此又被称为青年文化运动[1]。
与任何社会现象一样,反文化运动绝不是凭空出现的。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西方社会进入了一个经济迅速增长的时期。
人们长久渴望的“丰裕社会”正在来临。
但是,随着人们物质需求的日益满足,精神需求和生命意义作为一个重要的问题被报到了历史的前台。
工作方式和生活方式的单调,科学技术和工艺制度对人类生存环境的直接的和潜在的威胁,既反衬着人们精神生活的空虚,也加剧着人们内心深处的焦虑[2]。
特别是对于美国的很多中产阶级青年来说,富足的生活更加加剧了对自身生活状态的担忧。
在失望和焦虑情绪的驱动下,他们以放浪形骸的方式走上了一条反抗正统社会规范的叛逆道路,这些人后来被称作“嬉皮士”。
嬉皮士(英语Hippie或Hippy的音意译)这个名称是通过《旧金山纪事》的记者赫柏·凯恩普及的。
垮掉的一代
“垮掉的一代”是二次大战后在美国产生的第一个现代主义文学流派, 也是一场病态的青年造反运动。
当初, 由于这个流派的轮廓不清、形象怪诞, 曾激起众多的讥讽、不断的惊愕与困惑。
随着时间的推移, 批评家和社会学家们却逐渐重视它对美国以至整个资本主义世界的文学、文化和社会发展所造成的影响。
本文试从“垮掉的一代”的形成和发展过程入手, 探究这一复杂现象的性质和特征, 以期引起对它应有的注意。
一“垮掉的一代”的畸型怪状从何而来? —这是大战后美国社会异化、反动政治高压、保守文化三者合力钳制的恶果。
杜鲁门—艾森豪威尔时代的美国, 可谓站在它力量与繁荣的峰巅了。
统治阶级耀武扬威, 不可一世, 偏偏忽视了它面对的精神危机和信仰危机。
高度发达的科学技术、物质文明没有为美国的前途作出历史和道德的判断, 反而用种族灭绝、控制论、精神分析学等等新观念摧垮了传统价值标准。
人们刚从大战的杀戮、法西斯集中营和广岛原子弹的梦魔中摆脱出来, 又被冷战、热战的阴云笼罩。
于是生活中失去了安全感, 物质变成了压迫精神的重担, 人的价值在这毫无理性的资本主义世界上也越来越难以确定。
另一方面, 由于对共产主义的恐惧, 统治阶级在国内施行高压政策, 造成了美国人民“有史以来不曾有过的惧伯和心灵受栓桔的情况。
”麦卡锡主义煽起的反共迫害狂波及社会每个角落, 间谍审讯、忠诚宣誓和联邦调查局听证会更加疏异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使人们孤癖离群、谨小慎微, 在不满现实的同时又缺乏勇气去反抗它。
当时的文学领域, 在保守的新批评派和纽约文人集团统治下, 也是一派停滞僵化的景象。
三十年代轰轰烈烈的左翼文学运动巳经成为人们不敢或不愿提起的往事, 再度中兴的现代派文学主流尚在欧洲大陆盘桓,因而出现了美国文学史上这一段“批评的时代”。
小说、诗歌、电影和杂志不是受麦卡锡主义的污染, 就是因批评家们学究式的苛责、挑剔而变得毫无生气, 日益局限于高稚的知识圈子里。
种种压抑在青年一代身上造成了一种日益蔓延的衰败迹象。
第24课 音乐与影视艺术 (3)
C.当代音乐发展的趋势:呈现大众化、多元化趋势;
原因:第三次科技革命发展;传播技术的革命和交通发达;经济全
球化发展;各国间的文化交流日益频繁;音乐家的努力。
④影响:
A.流行音乐改变人们的娱乐方式和生活方式;
B.在交流中,加深了对不同民族音乐的理解和尊重,推动着世界音乐
的繁荣。
蓝调音乐:始于二十世纪初美国南部。本为贫苦黑人劳动时呐喊的短曲,而 其中亦混合了在教会中类似朗诵形式的节奏及韵律。这种音乐有一种很明显 的特式,便是使用类似中国民俗唱山歌的“一呼一应”的形式进行,英文叫 作“Call and Reponse”。乐句起初会给人们一种紧张、哭诉,无助的感觉, 然后接着的乐句便像是在安慰、舒解受苦的人。就好像受苦的人向上帝哭诉, 而其后得到上帝的安慰与响应!所以蓝调音乐很看重自我情感的宣泄和原创 性或即兴性,这种即兴式的演奏方法,后演变为各种不同类形的音乐,如 Rock and Roll、Jazz......所以蓝调是现代流行音乐的起源。 至于口琴被广泛 用于蓝调音乐中是起始于约二十年代中,并渐渐常被用作吹奏蓝调音乐。
圣”式伟大人物。26岁时失聪后以惊人毅力与命运抗争,创作大量不朽的 音乐作品,如《第3(英雄)交响曲》《第5(命运)交响曲》《第9(合唱) 交响曲》《月光奏鸣曲》等。他崇尚民主与自由,关注个人自由和尊严, 他的英雄主义形象可以用"通过苦难--走向欢乐;通过斗争--获得胜利"加 以概括。他的墓碑上铭刻着:"当你站在他的灵柩跟前的时候,笼罩着你的 并不是志颓气丧,而是一种崇高的感情;我们只有对他这样一个人才可以 说:他完成了伟大的事业……。"
德国波恩贝多芬广场
天 鹅 湖 剧 照
2.20世纪世界的音乐发展 (1)20世纪现代主义音乐兴起 ①原因:
答案解析:1993-2000年阅读题答案解析
1993年阅读真题Passage 121.依据第一段最后一句话,得出[B]是正确答案。
22.依据第三段第二句的意思,确定[C]是正确答案。
23.依据第五段第三句,确定[C]是正确答案。
原文中的even more incredible和题干中的exceptionally remarkable是同义替换。
24.正确答案是[B],从第五段的第一句可以得出[A],从第五段的第二,第三句可以推断出[C],尤其是是短文中有pick out和selective近义。
从第四段第一句的前一个分句可以推断出[D],而且其中fixed一词与考题中的definite近义。
25.从第四段第一句中的but可以推断出[D]是正确答案。
全文参考译文就像食物一样,语言也会是人类的基本需求吗?在生命的关键时期,孩子如果没有语言就会饿死或者受到损害?从13世纪弗雷德雷克二世所作的那个强有力的实验来判断,这是有可能的。
他当时希望能够发现孩子在没有听到任何母语的情况下,会说什么语言,因此他嘱咐护士们都保持沉默。
所有参加试验的婴儿在第一年都死了。
然而,显而易见,除了缺少语言之外还有更多的原因,那就是缺少良好的母亲抚养。
如果没有母亲的照料,初始的生命特别是在第一年的生存能力将受到严重影响。
现在,已经不存在弗雷德雷克所人为制造的的那种严重的语言缺乏的情况了。
尽管如此,一些孩子在语言表达能力方面的发展仍然滞后。
通常,发生这种情况的原因是因为孩子的母亲对婴儿发出的信号不够敏感、,而婴儿的大脑天生在这个时候能够很快地学习语言。
如果这些敏感期被忽略掉,那么获得语言技能的理想时间就错过了,而这些技能可能再也无法如此容易地学会。
鸟儿在合适的时期学会唱歌和飞翔,但是一旦这些关键时期过去之后,这种学习进程就会变得缓慢和艰难。
专家们指出,人类语言的阶段往往是通过一个固定的顺序和一个恒定的年龄来达到的,但却存在有一些特例,有些孩子掌握语言能力的时期较晚,但最后却变成了高智商的人。
考研英语阅读真题1997解析
1997考研英语阅读真题解析Text 1核心词汇bitter[5bitE]a.(有)苦(味)的;痛苦的,厉害的;严寒的,刺骨的calm[ka:m]a.(天气,海洋等)静的n.平静v.(使)平静certificate[sE5tifikit]n.证书(certif(y)+ic+ate),certify证明,ic形容词后缀,ate作名词后缀表“物”,于是“具证明性质的东西”→证书diagnose[5daiE^nEuz] v.诊断domino[5dCminEu]n.多米诺骨牌euthanasia[7ju:WE5neiziE]n.安乐死(eu+than+asia),eu谐音“已有”,than比,asia亚洲,“安乐死在亚洲之外的地方已有了”incurably[in5kjuErEbli]ad.不能矫正地,不可治地(in不+curably)即in+cur+ably,in 否定前缀,cur词根“治疗”,ably可……地;形容词形式为incurable←in+cur+able objection[Eb5dVekFEn]n. 反对,异议, 缺陷, 妨碍, 拒绝之理由。
同根词:reject→re (=back)+ject→扔回去→拒绝;inject→in+ject→向里扔→注入parliamentary[7pB:lE5mentEri]a.议会的,国会的(parliament+ary)suspicion[sEs5piFEn]n.怀疑,猜疑;一点儿,少量(sus+spic+ion→在下面看→怀疑)terrify[5terifai]v.使害怕,使惊恐(terr+ify动词后缀)territory[5teritEri]n.领土;版图;领域,范围(terr+itory表示场所范围→地的范围→领土)难句剖析难句1After six months of arguing and final 16 hours of hot parliamentary debates, Australia’s Northern Territory became the first legal authority in the world to allow doctors to take the lives of incurably ill patients who wish to die.[分析]句子主干是“...Australia’s Northern Territory became the first legal authority...”,其中,句首是表示时间的介词词组作状语:after six months of arguing and final 16 hours of hot parliamentary debates,后面的动词不定式to allow doctors to take the lives of incurably ill patients who wish to die相当于定语从句which allows doctors to...,修饰legal authority,who引导定语从句who wish to die修饰前面的patients。
2011参考文献1-娱乐营销革命-电影的魔力
娱乐营销革命——电影的魔力娱乐营销革命/[美]李伯曼,[美]埃斯盖特著;谢新洲等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电影的魔力塞缪尔·泰勒·科尔里奇(Samuel Taylor Coleridge)把戏剧称做“怀疑情绪在一时之间的自动解除,取而代之的是如同对待诗歌那样的虔诚”。
而绝大多数现代制片人则更倾向于用“投资理智的自愿丧失”来形容当前投资和制作影片的种种非理智行为。
电影营销不仅可以有效地避免失败,而且也是推动影片成功的强大支援体系。
面向市场想象一下:当一部电影的制片成本高达1亿美元的时候,它在拷贝胶片和广告方面所投入的平均预算最低可能只有2 500万美元,最高也不过5 000万美元。
假如某部电影拥有“飞毛腿”(指的是该影片在影院的上映时间较长,而且票房表现比较理想),能够在较长一段时间内保持良好的票房纪录,那么这一预算数字可能就会陡然增长。
尽管影片的上映时间有长有短,上映范围也各不相同,但一般来说,所有这些预算都将在四个星期或更短时间内耗尽。
这一过程其实非常简单:首先从母带上复制拷贝,然后为其配音。
这一程序大概要花费2 000美元左右。
假如一部大片的放映渠道很广(指的是该影片将在1000到2000个电影院放映),那么制片公司需要大量的拷贝,并继而为此支付一定的运输费用。
这一成本约为400万美元左右。
如果由于重新剪辑或需要补充拍摄若干镜头,那么航空运输和快递服务将大大增加电影的成本。
电影必须在预期上映日按时播放,否则影院只能关门停业。
当然,影院也可以播放那些早已淡出市场的电影,但仅限于那些胶片还没有归还原制片公司的影片。
账单上接下来的条目是广告预算。
蒂尤·卢克在其大作Movie Marketing:Opening the Picture and Giving It Legs(Lukk,Tiiu,Movie Marketing:Opening the Picture and Giving It Legs(Los Angeles:Si Lnan-James Press,1997 ) 中对不同类型电影的广告计划和预算进行了深入的分析。
迷茫、压抑和反抗——从电影《毕业生》看美国60年代“反文化运动”
迷
茫、 压
抑
和
反
抗
从 电影 《 业 生》 关 16 年代 “ 文化 运 动” 毕 看 10 反
席 晓 兰
( 州工 业 职业技 术学 院 公 共英 语 教研 室 , 苏 苏州 苏 江 25 0 ) 1 1 4
摘
要 :16 年 , 影 《 业 生 》 出 现 , 志 着 好 莱 97 电 毕 的 标
运 动 ” 。
坞 电 影 从 纯 属 “ 避 现 实 ” 消 遣 品 转 向 了“ 映 现 实 ” 逃 的 反 的
美 国 历 史 学 者 西 奥 多 ・ 斯 扎 克 于 16 年 出 版 的 《 罗 99 反
艺 术 作 品 .影 片 获 得 了如 潮 好 评 和 各 种 评 奖 委 员 会 的 肯
BEN: l…h t( 拉 多 克 先 生 :担 心 R DO K: b u a? 布 w 什 么? )
B N:g e s b u my uue( f 的前 程 。 ) E I u s a o t ftr.本 我
MR B AD C W h t b u ? 布 拉 多 克 先 生 : R DO K: a a o t t ( i 前
化 运 动 ” 。
保 护 运 动 、 性 恋 者 权 利 运 动 等 方 面 的 ‘ 治 革 命 ’也 包 同 政 。
迷茫 压抑 反 抗 括 摇 滚 乐 、 解 放 、 毒 、 皮 文 化 , 神 秘 主 义 和 自我 主 性 吸 嬉 及 义 的 复 兴 等 方 面 的 ‘ 化 革 命 ’ ” 主 体 是 来 自 中产 阶 级 文 。其 的 白 人 青 年 、生 活 在 社 会 底 层 的 黑 人 及 来 自其 他 民 族 的 后裔 、 女 , 等 。 妇 等
文化逆子——六十年代美国电影中的年轻人
⽂化逆⼦——六⼗年代美国电影中的年轻⼈
⽂化逆⼦——六⼗年代美国电影中的年轻⼈
沈映梅
【摘要】六⼗年代的美国⽂化被打上了激情和反叛的烙印.当时的美国好莱坞通过塑造⼤批以年轻⼈为主的⽂化叛逆者影像真实地反映着那个时代,这些⽂化逆⼦形象以不同的姿态展现了当时青年们的精神和⽣活状态,为⼈们了解、洞察美国当代⽂化提供了⼀个崭新的视觉.
【期刊名称】《电影评介》
【年(卷),期】2008(000)012
【总页数】2页(P5-6)
【关键词】六⼗年代;美国电影;反⽂化运动;年轻⼈
【作者】沈映梅
【作者单位】红河学院外国语学院
【正⽂语种】中⽂
【中图分类】教科⽂艺
√ j? 《 k鬈 - 耋} 事 J .⼿中⽂化逆⼦六⼗年代美国电影中的年轻⼈【摘要】六⼗年代的美国⽂化被打上了激情和反叛的烙印。
当时的美国好莱坞通过塑造⼤批以年轻⼈为主的⽂化叛逆者影像真实地反映着那个时代,这些⽂化逆⼦形象以不同的姿态展现了当时青年们的精神和⽣活状态,为⼈们了解、洞察美国当代⽂化提供了⼀个崭新的视觉。
【关键词】六⼗年代美国电影反丈化运动年轻⼈在美国的历史发展长河中60 年代是⼀个喧嚣的时代,当时的美国⽂化呈现出。
“自我”的挣扎
“自我”的挣扎作者:戴建伟来源:《电影评介》2010年第14期摘要“芙蓉姐姐”之所以能够突破“文化工业”的话语霸权,以另类的执著而声名鹊起,在于它代表了转型社会中人的精神家园在“偶像文化”的重压之下,对于张扬“自我”的向往和认同,是互联网将传播推进到“个性化时代”的一个必然现象和产物。
没有互联网这样的现代信息传播形态,就不可能有“芙蓉姐姐”对于“偶像文化”的突围。
关键词大众文化意识形态美学2010年上半年国内影艺界最“雷”人的新闻,莫过于芙蓉姐姐“触电”——在这位网络红人的处女作《A面B面》首映造势会上,从不吝啬炫耀的芙蓉姐姐,不仅以一身“豹纹”装“雷”倒了现场观众,更以“我就是徐静蕾的票房终结者”、“我要冲进奥斯卡”等豪言“雷”倒了圈内圈外的舆论。
据说,抢在“五一”黄金档高调上映的《A面B面》果然了得,无论是票房还是网络关注度都超乎想象。
其实,芙蓉姐姐自从进入公众视野之初,就不愧是一个“焦点”制造者:2005年,她以平淡无奇的容貌和臃肿乏味的体态,顽强地在被视为精英文化核心的名校网中(准确说是在清华、北大的BBS上),不断张贴大量轧不出半丝精英文化“油水”的“S型性感写真”和近平偏执的自恋文字,竞匪夷所思地成为席卷全国“网络明星”。
一度创出5000人同时在网等待其“写真”发布,以及高达124万的“百度”搜索结果等“壮观景象”;2009年“芙蓉网”荣膺“中国互联网经济领袖论坛最具影响力个人网站”……一个在才、色等各方面,都与传统标准和现代偶像大异其趣的女性,何以能打破传媒霸权、冲破海量信息的淹没,迅速形成让文化界和产业界都大跌眼镜的流行文化现象々在其背后,又透射出什么样的历史文化背景?“审美”抑或“审丑”对于“芙蓉姐姐现象”,不少人将之归结为猎奇心理下的“审丑”欲求。
超级女声评委、正大唱片音乐总监胡吗个说:“看着别人出丑,自古有之,围观的人都是不怀好意的。
”尽管这种观点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支撑芙蓉姐姐走红的某些心理特征,却并不能解释芙蓉姐姐之“丑”何以能形成如此汹涌而持久的传播势头?客观说,芙蓉姐姐并不丑,其身上更多的是“邻家大姐”般的平庸,而非“丑”出特色刺激。
好莱坞青年反叛电影与六十年代美国大学生运动
一、好莱坞青年反叛电影出现的背景
世纪 6 年代上半期, 美国战后规模庞大的婴儿潮一代即将陆续成年, 但这一现象并未为好 2 0 0 莱坞重视, 青年没有成为电影叙述的主题。直到 1 年及前后, 它才表现出对青年文化与大学生 9 6 7 激进政治的浓厚兴趣, 开始推崇青年伦理和同情学生激进政治。这种变化, 是由以下一系列内外因 素综合促成的。 从内部因素来看, 好莱坞陷入生存危机及由此引发的影业格局变化, 是促使其走向新好莱坞的 主要动因。 世纪 6 年代, 与美国丰裕社会的繁荣和兴盛相悖的是, 好莱坞影业陷入了严重的生存危机。 2 0 0
从60年代后期至70年代末丹尼斯霍珀迈克尼科尔斯阿瑟佩恩弗朗西斯福特科波拉乔治卢卡斯史蒂文斯皮尔伯格约翰卡萨维斯特萨姆佩金帕彼得波格丹诺维奇罗伯特阿尔特曼马丁斯科西斯维廉弗里特金等人组成了美国电影界的文化左派主导整个影坛
好莱坞青年反叛电影与六十年代美国大学生运动
胡小芬
摘要: 六十年代, 好莱坞与大学生运动、 反文化运动一度结缘, 这给好莱坞与运动造成了很深的 影响。它使好莱坞走出了危机, 又因追随运动时尚而面临风险; 好莱坞向体制内叙事的回归中, 运 动烙上的“ 青年印记” 仍无法消除。对于运动来说, 年开始, 好莱坞以青年文化、 学生政治为创 1 9 6 7 作主题, 赋予了运动合法性, 对运动起着推波助澜的作用。而 1 年及其后, 好莱坞回归“ 安全叙 9 7 0 事” , 将大学生激进政治及反文化置于质疑之下。这种新转向促进了运动的快速退潮。 关键词: 六十年代 好莱坞青年反叛电影 美国大学生运动
迷茫_压抑和反抗_从电影_毕业生_看美国60年代_反文化运动_席晓兰
电影《毕业生》的主人公是一个刚步出大学校门的毕 业生— ——BEN, 父母和周围的朋友都认为他有着美妙的 前程, 但是BEN却对未来生活和选择感到 茫然。 MRS. ROBINSON是BEN父亲的生意伙伴的妻子, 在她的引诱 下,BEN开始与她幽会。 但是同时, 在父母辈的安排下, BEN又无奈地和MRS.ROBINSON的女儿ELAINE约会,并 且两个年轻人相互吸引。 MRS.ROBINSON知道后坚决反 对,想拆散两人的交往。 BEN找到机会向ELAINE表白了 爱意,并告之了自己的堕落。 ELAINE原谅了他,但她看出 了BEN说的那个女人就是自己的母亲。 伤心之下,她仓促 决定与别人结婚。 BEN得知后,倾其所能,从教堂中拉着 穿着结婚礼服的ELAINE,冲破层层阻挠,坐上巴士,奔向 未知的未来……
一、confused(迷茫) MR BRADDOCK:What is it,Ben?(布拉多克先生:怎 么了? 本) BEN:I’m just...(本:我有点……) MR BRADDOCK:Worried?(布拉多克先生:担心? ) BEN:Well...(本:嗯) MR BRADDOCK:About what?(布拉多克先生: 担心 什么? ) BEN:I guess about my future.(本:我的前程。 ) MR BRADDOCK:What about it?(布 拉 多 克 先 生 :前 程怎么了? ) BEN:I don’t know.I want it to be...(本:我不知道,我想 让它……) MR BRADDOCK:To be what?(布拉多克先生 :怎么 样? )
2009年11月号中旬刊 ○ 文化艺术研究
understand what I...(鲁滨逊夫人:如果这次你不想和我睡 觉,我希望你知道,如果你愿意,你可以随时给我打电话。 我们可以做一些安排。 你明白我的话吗……)
青年亚文化
青年亚文化青年亚文化所代表的是处于边缘地位的青少年群体的利益,它对成年人社会秩序往往采取一种颠覆的态度,所以,青年亚文化最突出的特点就是它的边缘性、颠覆性和批判性。
问题在于这种处于破坏、颠覆状态的亚文化容易使涉世未深的青少年产生错觉,从而将全部媒体上的青年亚文化内容当作主流文化来接受,把亚文化宣扬的价值观念当作主流的健康的价值观念来吸收。
其实,青少年就是借助使用媒介这一活动来实现对成年人掌控世界的逃避和抵抗,由于这一亚文化是青少年自己亲身参与创造的,因而它媒体多于传统媒体等。
青年亚文化研究的历史可以追溯到20世纪六、七十年代,英国伯明翰大学的学者集体撰写了一部叫《仪式抵抗》的著作,对英国工人阶级青少年的亚文化给予了广泛的关注。
研究者认为,青少年中流行的亚文化构成了对体现中产阶级价值观的英国主流文化的反抗,在当时的社会情景下,阶级的对立也表现在文化领域,平民阶层的青少年因无法进入主流文化而自创了一种时尚文化,这一文化富有反抗的象征意味。
例如,光头仔的行为表面上是在追求一种粗野彪悍的形象或风格,但在其背后却隐藏着一种意识形态企图。
S·霍尔指出,尽管这种离经叛道的亚文化缺乏明确的政治目标,但它仍是“对一种前革命的社会、政治和组织问题的后革命的文化反应。
”“但是,一些亚文化仅仅是在特定的历史时期出现:它们浮出水面,变得可辨认并被贴上标签;它们一度控制公众注意的舞台,然后它们淡出、消失或被广泛传播以至于失去了它们的独特性。
这里,正是亚文化结构的后一种,主要与我们有关,无赖青年、摇滚客或光头族的奇特、前卫的着装风格、关注点和环境等等……”迪斯科夜总会、光头党、朋克、嬉皮士、摇滚乐……直至群居、吸毒等从文化到生活各个层面,这些一度成为英、美60年代的一道文化景观。
青少年就是通过这些活动来创造新的大众文化形式,因而,这种带有反叛色彩的青年文化具有后现代的倾向。
青年亚文化在当代的变化,突出地表现为那种“披头士列侬式”“充满愤怒”的抗争意识弱化,即反叛阶级、种族、性别主流文化的意识弱化了,取而代之的是以狂欢化的文化消费来抵制成年人文化。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就运动本身而言 , 它包涵以下 几方 面内容 : ( 1 ) 民权 运动 ; ( 2 ) 反战和平运 动; ( 3 ) 文化反抗 运动 ,即以青
年学生 为主体 的,反抗一切现存文化的运动。 美 国是一个典型的移 民国家 , 西方人文主义传统深 刻 地影响着美 国。 人文主义的核 心是 以人为 中心来 考 察 自然 、字宙及人类社会 的发展 ,强调人的 自南 、
视 赍选秀 节 目一夜成名 的胖女 孩翠西 的励志 故事。
切抗议运动 , 既包括校 园民主运动 、 妇女解放运动 、
黑人 民权运动 、 反 战和平运动 、 环境 保护运 动、同 性恋者权利运动等方面的 ‘ 政治革命 ’ ,也包括摇
滚乐 、 性解 放 、吸毒、嬉皮文化 ,及神秘主义和 自 我主义的复兴 等方 面的 ‘ 文化革命 ’ 。 ”其主体 是来 自中产阶级的 白人青年 。而翠西无
好未来的憧憬 :
Th e r e’ s a d r e a m i n t h e l f l t u r e Th e r e’ s a s t l ’ u g g l e t h a t we h a v e y e t t o wi n An d t h e r e’ p r i d e i n my h e a r t ‘ Ca u s e 1 k no w whe r e I ’ m g o i n gy e t I d 0
的独特 。
关键词 : 《 发胶 明星梦 》 ;反文化运动 ; 自由;叛逆 ;幢憬 中图分类号 :K7 1 2 文献标识码 :A
2 0 0 7年 7月 ,新 版电影 《 发胶明星梦 》在全
球上 映 ,赢 得过 亿美元票房 。《 发胶 明星梦 》原是 1 9 8 8 年拍摄 的歌舞 片 , 讲述 了上世纪 6 0年代 囚电
.
畏抗争 , 与 电视业 的种族歧视做起 了斗争 。 翠西一 直暗恋着英俊帅气 的白人男孩林克 , 却受到双方母 亲的质 疑和反对。 执着 的翠西用 自己的方式和努力 对 抗 当时的 主流文化 ,最终 取得 了这 场斗争 的胜
文章编号 :1 0 0 8 - 8 7 1 7( 2 0 1 3 )O l 0 - 0 0 5 3 — 0 2
自由 、叛 逆 和憧 憬
— —
从电影 《 发胶明星梦》看美 国 6 O 年代 “ 反文化运动”
李 强
( 天津外 国语大学英语学 院 , 天津 3 0 0 2 0 4)
摘
收 稿 日期 :2 O l 3 O 5 . 1 2 作者简 介:李强 ( 】 9 7 7 一) ,男,山东德州人 ,天津外国语大学英语学院讲师 ,硕士,研究方 向:英 语 国 家社 会 文 化 研 究 。
5 3
式试 图注重人性 ,回归 自然 ,追求 自南和平等 。 《 发胶 明星梦 》 中的主人公翠西 是一个肥胖平 凡 的黑人女孩 , 心怀梦想 , 励志成 为电视歌舞 比赛 中最受瞩 目的明星 ,却 受到邪恶 的舞 台皂后艾 巴・
女人 , 异性恋者与同性恋 者 ,皆是矛盾 、 歧视和冲
版的 《 反文化的诞 生 : 反思技术社会及其年轻人 的 反 叛 》一书 中 ,首次明确 了 “ 反文化运动”这个概 念, 并 将其定 义为 :“ 6 0年代 发生在美周社会的一
突, 青年们在这种 冲突 中提 出质疑 , 并 以 自己的方
第2 2 卷
第 1 0 期
牡丹 江 大学 学报
J o u r n a 1 o f M u d a n j i a n g U n i v e r s i t y
V o1 .2 2 No .1 0
2 0 1 3 年 1 0月
O c t . 2 0 l 3
要: 从 电影 到音 乐剧 再到 电影 , 《 发胶 明星梦 》 主题始终 未变,只要有信念就 能 自由生活 , 体型 、
种族和性 别 。都 无法 阻挡梦想的 实现 。该片故事背景设置在 1 9 6 2年 ,可以说 是一 个极其特殊的年代。观 众们随着音 乐感受到美 国 6 0 年代 的 自由风潮。 电影 《 发胶 明星梦 》能体现 出美 国 6 0年代 “ 反文化运动 ”
该片故事背景设 置在 1 9 6 2年 ,正逢美 国民权运 动 斗争激烈之时 , 在 当时的美 国 , 黑 人和白人 一起 跳
舞、 一起上学是不可想象 的 , 所 以很 多人为了平 等
来 自其他民族 的后裔 、妇女 ,等 。”
一
去争取权 益 。《 发胶 明星梦 》从 侧 面反映 了这个情 况 ,它表达的主题是 :只要有信念就能 自南生活 , 体型、 种族和性别 , 都无法 阻挡梦想 的实 现。美 国 上世纪 6 0年代是一个开放 、自我和颠覆 的年代 ,
深入思考和质疑 。“ 反文化运 动” ,“ 新左派运动 ” , 跨掉 的一代 , 嚎叫的一代 , 成为这个混乱急变时代 的代名词 。电影 《 发胶 明星梦 》则体 现了美 国 6 0
年代 “ 反文化运动 ”的独特 。 美 国历 史学者西奥 多 ・ 罗斯扎克于 1 9 6 9年 出
平等 ,强调发挥 纯粹属于人 和人性 的品质 。美 国 6 0年 代 ,人 文主义与人 的异化之 间的冲突使青年 人 深刻反思 当时的主流文化。黑人 和白人 , 男人和
、
自由
自南和平等是美 国文化价值观的核心。 无论作 为一个人还是一个 民族 , 在美 国人的 自我感觉和意
识 中,没有任何其他的概念 比自南更为至关重要。 反 文化运动 的主要 口号是 : 爱、 正义 、 自由和和平 。
所有 的传统思想都 以极 端的形式被颠覆 、反战争 、
反传统 、 反政 府的运 动风起云涌 , 代表 了物质文 明 高度发达后 的社会对正 义 、 民主 、 和平等伦理道德 问题和生存 、 死亡 、 个性 、自我等人类终极 问题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