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一年级语文《池上》教学反思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导语】所谓教学反思,是指教师对教育教学实践的再认识、再思考,并以此来总结经验教训,进⼀步提⾼教育教学⽔平。

教学反思⼀直以来是教师提⾼个⼈业务⽔平的⼀种有效⼿段,教育上有成就的⼤家⼀直⾮常重视之。

以下是⽆忧考整理的⼩学⼀年级语⽂《池上》教学反思相关资料,希望帮助到您。

【篇⼀】⼩学⼀年级语⽂《池上》教学反思
《池上》是部编⼈教版⼀年级下册教材中的教学篇⽬,是唐代诗⼈⽩居易的⼀⾸充满⼉童情趣的五⾔绝句。

这⾸诗浅显易懂,读来朗朗上⼝,⼤部分孩⼦读上⼏遍就能初知⼤意,但对诗中的意境以及⼀些关键词的理解还是有⼀定困难。

⽽我认为⽆论低年级段还是⾼年级段,学习古诗都绕不开“朗读”的环节,没有琅琅书声的古诗词学习课堂就像远离⽔⾯⽽试图航⾏的帆船,任何努⼒的解读都是徒然⽽苍⽩⽆⼒的。

因此在备课环节,我确定了以“读”为主的教学策略。

针对低年级的年段和学情特点,在确定教学⽬标和预设具体的教学环节时,我主要思考的问题是:低年级段古诗教学的朗读应当“读”到什么程度以及如何读出层次。

针对这个问题,我的反思如下:
⼀、⾸先要读通诗句,读准字⾳。

低年级段的语⽂学习,“识字与认字”是教学的⼀⼤重点。

作为选⼊教材的范本篇章,即使篇幅较短,古诗同样也是作为孩⼦读书认字的载体。

然⽽实际教学中,往往出现这样的状况:在初读环节,我们发现很多孩⼦在学习前已经能轻易快速的将⼀些古诗“熟读”或者“背诵”出来。

于是产⽣错觉,认为孩⼦已经“会读”了,“初读”的环节也就没有太⼤的必要了。

实际上是否真的如此呢?课堂上,我请学⽣⾃读古诗后,再分⾏出⽰诗句指名请学⽣起⽴朗读。

在这个环节我发现部分同学虽然能把整⾸诗很流利地“读”出来,但是单独朗读⼀⾏诗句或诗中的字词时却出了问题。

有的同学靠着提前接触过这⾸诗,但⾳不对字,所以出现“会背不会读”的现象,例如第⼀句中的“撑”“艇”这⼏个⽐较复杂的字不会读或读不熟;⽽有的同学对照着⽂本把诗读“对”了,但或是⽅⾳影响,或是囫囵吞枣读得太快,字⾳上存在不少问题,如“踪迹”“浮萍”⼏个词中出现的后⿐⾳读不准或读得不到位。

⽽这些,恰恰是我们低年级语⽂课堂上要进⾏纠正和训练的重点。

⼆、在反复诵读中引导学⽣感受韵律,读出节奏。

整个⼩学阶段,我们都不必要求学⽣掌握古诗韵律的专业理论知识。

然⽽,感受古诗中独有的韵律美对于他们⽽⾔却并不是⼀件困难的事。

如何感受呢?当然是通过反复的朗读吟诵。

不同于其它⽂学体裁,古诗对仗⼯整、具有特殊的韵律和节奏,尤其适合诵读。

⼤部分低年级的孩⼦,通过反复朗读和教师的适当点拨,也能较快发现、感受到这种韵律和节奏。

三、适度理解,以“情”促读。

我认为低年级段学习古诗,不必苛求学⽣要对诗作内涵进⾏深刻理解与剖析,但对于关键词句的意思要有正确的把握。

换句话说,学习时不能⼀味只求理解诗意,也不能完全不解诗意。

例如《池上》这⾸诗中,为了帮助学⽣感知诗意,我在教学中采⽤“图⽂结合”的⽅法,对于学⽣⽐较陌⽣的“踪迹”“浮萍”等词语,没有⽤机械的解释,⽽是先出⽰相关的实物图⽚,通过形象的⽅式让学⽣知道“踪迹”原本是⼈或动物留下⾜印痕迹,进⽽引导学⽣想象此处⼩艇划开⽔⾯的浮萍⽽留下痕迹的画⾯。

⽽诗中另⼀个关键词“偷”,我也在课堂上试图唤起学⽣的同理⼼,引导他们回忆⾃⼰的经历,孩⼦们也因此理解了此处“⼩
娃”的“偷”,不是“偷盗”的“偷”,⽽是像同学⾃⼰调⽪时“偷偷吃了⼀颗糖”、“偷偷看了⼀会⼉电视”的“偷”。

学⽣很快进⼊了诗歌描绘的意境之中,在想象与⾓⾊迁移中领悟了“偷”字的真正含义,⽽诗中“⼩娃”的形象也跃然纸上了。

在⼀定的理解基础上,⽣发出了或喜爱或欢快的情感,将这样的情感融⼊朗读中,同学们的朗读⼜多了⼏分韵味和意趣。

在整堂课的教学中,我⼒求根据低年级段孩⼦的学习规律和特点,引导孩⼦们在多种形式的反复朗读中熟读成诵,读出⼀点层次,感悟⼀点诗情。

以课本上的范例为起点,为孩⼦们开启⼀道爱上读古诗、⾃主寻诗韵的窗户,让他们对古诗产⽣阅读兴趣、学会读古诗的⽅法,积极⾃主地去接触学习更多的优秀诗篇,去感受这积淀了中华传统⽂化精髓的⽂学仙葩之魅⼒!
【篇⼆】⼩学⼀年级语⽂《池上》教学反思
《池上》是⼀⾸反映⼉童⽣活,充满⼉童情趣的⼩诗,读来朗朗上⼝。

课堂上⽼师通过这⾸⼩诗应该教给学⽣什么呢?我想到了“童年”的话题。

因为这是表现古代⼉童⽣活的古诗。

现在的孩⼦正处于⽆忧⽆虑的⼉童时期,更易激起孩⼦情感的共鸣。

虽然这⾸古诗难度不⼤,学⽣初读便能理解⼤意,但对诗中的意境及⼀些关键词的正确理解还是有难度的。

如《池上》中“偷”学⽣如果不能正确理解,将会影响对诗主旨的把握。

尤其是如何通过这⾸诗的学习让学⽣掌握学习古诗的⼀般⽅法呢?于是,我把“诗中有画”的审美⽅法巧妙地融于整堂课的教学之中。

“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是苏轼对诗⼈王维诗的评价,它代表着诗与画互相融合的完美境界。

⽽这⾸⼩诗就⽤浅显的诗句描绘了⼀幅幅优美⽣动的画⾯。

《池上》就好⽐⼀组镜头,摄下⼀个⼩孩⼉偷采⽩莲的情景。

从诗的⼩主⼈公撑船进⼊画⾯,到他离去只留下被划开的⼀⽚浮萍,有景有⾊,有⾏动描写,有⼼理刻画,细致逼真,富有情趣。

⽽这个⼩主⼈公的天真、活泼淘⽓的可爱形象,也就栩栩如⽣,跃然纸上了。

教学《池上》时,我让学⽣先美美地欣赏⼀组表现荷塘美景和⼩娃偷采⽩莲的画⾯,然后。

学⽣很快进⼊了诗歌描绘的意境之中,在想象中领悟了“偷”字的真正含义,体会到了⼩⼉天真⽆邪的特点和⽩居易对孩童的喜爱之情。

课尾我布置了⼀个课外作业,出⽰了⼀组描写⼉童⽣活、反映⼉童情趣的古代诗歌,让孩⼦们⽤⾃⼰喜欢的⽅式诵读,想象诗的意境,然后挑选⾃⼰最喜欢的⼀句诗,⽤彩笔画出诗句描绘的画⾯,然后给画⾯配上诗句,让诗画合⼀。

想通过孩⼦们
创作的“诗画合⼀”,培养孩⼦们书写规范、端正,同时增加趣味性。

课已完,但还有⼀些遗憾。

古诗中⽣字的恰当处理,有没有更好的⽅法让低年级学⽣进⼊古诗意境?这些问题都留给我不断思索,促使我在教学中不断研究,不断思考,促使⾃⼰进步。

【篇三】⼩学⼀年级语⽂《池上》教学反思
《池上》这⾸诗中,诗⼈⽤质朴的语⾔,⽩描的⼿法,细腻传神地刻画出⼀个天真可爱的“偷采⽩莲”的乡村⼩娃,⼩娃天真⽆邪的形象在诗⼈的笔下显得栩栩如⽣。

在本课的教学中,我主要引导学⽣⾃主阅读,通过⼩组合作,讨论交流,为学⽣提供畅所欲⾔,各抒⼰见的空间,促使学⽣全⾯深⼊地感悟。

这⾸诗对学⽣来说,理解上没什么⼤的困难,所以我在引导学⽣想象上花了功夫。

如:想象荷花池的美景、⼩娃采莲的原因、采莲的过程等,通过让学⽣想象,感受池塘的美和⼩娃的天真可爱。

在谈对“偷”的理解时教室象开了锅的沸⽔,孩⼦象⼩⿇雀⼀样争论不休。

学⽣在课堂上尽情地发⾔,抒发对问题的感悟与质辩:⼩娃去采⽩莲到底是天真还是“偷”?学⽣从不同的⾓度发表了⾃⼰的。

看法,可以看出学⽣是思考了,是探究了,真正体现了以学⽣为主体,尊重学⽣对教材的不同体验和感受。

最后我们达成共识:如果⼩娃真的有⼼想“偷”,那都不会留下那么明显的踪迹了,所以这个“偷”字更能体现出⼩娃的天真可爱。

课程标准强调:在⼩学各学段要重视学⽣的朗读,加强对阅读⽅法的指导,让学⽣逐步学会读书,正所谓“书读百遍,其义⾃见”。

读书要有重点,同时,在充分挖掘想像⼒的情况下,让学⽣根据简单⽽⽣动的画⾯,配上⾳乐,多种形式的朗读,使其对诗句的理解更透彻。

在教学中紧紧抓住“偷采”、“不解”、“藏踪迹”等学⽣难以体会的词句展开阅读活动,引导学⽣找出⾃⼰感受最深的地⽅反复朗读,悟出作者的情。

在评价中朗读,在朗读的过程中指导学⽣进⾏⾃我评价、互相评价、教师评价,使朗读层层深⼊,体会情感,升华情感。

在想象中朗读,让学⽣运⽤形象思维,品味语⾔⽂字,启发想象,在学⽣想象出现困难时,借助图⽚资源,让学⽣在⼼中产⽣内⼼视像,感悟课⽂情感,达到情感的升华,体会出“⼩娃的天真、可爱、顽⽪”。

可惜的是由于时间关系,没有让孩⼦分⾓⾊演⼀演,这项⼯作可以以作业的形式布置给学⽣,让学⽣对这⾸诗有更真切的体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