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人教部编第一次世界大战和战后初期的世界材料专项试题(1)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最新人教部编第一次世界大战和战后初期的世界材料专项试题(1)
一、第三单元第一次世界大战和战后初期的世界材料辨析论述题
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苏联一五、二五计划期间工业产量年均增长率统计表
(1)1928-1937年间苏联最高领导人是谁?苏联模式形成的标志是什么?
(2)小历认为“这一时期苏联工业生产实现了快速而全面的发展。
”小历的看法是否正确?请简要说明理由。
【答案】(1)斯大林;1936年苏联新宪法的颁布。
(2)不正确;斯大林模式下苏联工业生产偏向发展重工业,忽视农业也轻工业,造成国民经济比例失调,所以苏联工业生产不可能实现了全面的发展。
不完全正确,1937年苏联的工业产值跃居欧洲第一世界第二,但斯大林模式下苏联工业生产偏向发展重工业,忽视农业也轻工业,造成国民经济比例失调,所以苏联工业生产是实现了快速但不全面的发展。
【解析】
【分析】
【详解】
(1)第一问依据所学可知,1928-1937年间苏联最高领导人是斯大林;第二问依据所学可知,1936年苏联新宪法颁布,标志着斯大林模式初步形成。
(2)开放性题目,不正确;斯大林模式下苏联工业生产偏向发展重工业,忽视农业也轻工业,造成国民经济比例失调,所以苏联工业生产不可能实现了全面的发展。
不完全正确,1937年苏联的工业产值跃居欧洲第一世界第二,但斯大林模式下苏联工业生产偏向发展重工业,忽视农业也轻工业,造成国民经济比例失调,所以苏联工业生产是实现了快速但不全面的发展。
2.社会主义革命和事业是20世纪影响最为广泛的事件。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我们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
——毛泽东(1)十月革命爆发于俄国的哪个城市?其性质是什么?
材料二1913—1925年俄国[苏俄(联)]粮食产量变化表
年份
1913年1921年1923年1925年
项目
粮食产量(亿普特)39.7922.1334.5544.24
——《历史——经济成长历程》(2)根据材料二归纳出1913—1921年俄国(苏俄)粮食产量变化趋势。
并结合所学分析一下产生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
(3)概括1921—1925年苏俄(联)粮食产量的变化趋势。
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出现这一变化趋势的主要原因。
材料三我们不得不付出代价,为苏联经济体制所固有的过分依赖原料工业和国防工业而损害日用消费品生产的发展付出代价……为限制甚至压制企业、个人的创造性和进取精神付出代价。
今天我们在收割那几十年的苦果,既有物质上的,也有精神上的。
——普京《千年之交的俄罗斯》(4)结合所学知识回答,材料三中“苦果”的根源是什么?
【答案】(1)城市:彼得格勒。
性质:人类历史上第一次获得胜利的社会主义革命。
(2)趋势:1913-1921年俄国(苏俄)粮食产量下降。
原因:第一次世界大战和三年国内战争的影响;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3)变化趋势:逐步增加(上升)。
主要原因:实行新经济政策。
(4)苏联模式(或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
【解析】
【详解】
(1)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十月革命爆发于俄国的彼得格勒。
1917年11月6日晚,列宁秘密来到彼得格勒的起义总指挥部--斯莫尔尼宫,亲自领导起义。
起义者迅速占领彼得格勒火车站、中央发电站、电话总局和国家银行等站略要点,7日晚,以“阿芙乐尔”号巡洋舰的炮声为信号,工人、士兵向冬宫发起了猛烈进攻。
次日凌晨,起义者攻克临时政府盘踞的最大据点——冬宫,彼得格勒武装起义取得了胜利。
俄国十月革命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获得胜利的社会主义革命,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由此诞生,十月革命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的统治,推动了国际社会主义运动的发展。
鼓舞了殖民地和半殖民地人民的解放斗争。
十月革命人类历史上第一次获得胜利的社会主义革命。
(2)据材料二“1913~1925年苏俄(联)粮食产量变化表”可知,1913-1921年俄国9(苏俄)粮食产量下降。
1913~1921年苏俄粮食产量变化的原因是一战和三年国内战争的影响。
俄国十月革命胜利后,新生的苏维埃政权准备进行社会主义建设,但内外的敌对势力不甘心失败,它们联合起来。
企图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扼杀在摇篮里。
加上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影响,1918年夏,苏俄进入艰难困苦的三年国内战争时期。
面对敌人的强大攻势,苏维埃政权为了集中全国的物力、财力,支持红军、战胜敌人,在经济领域采取了一系列非常措施,包括:实行余粮收集制、大中小工业企业全部实行国有化、取消自由贸易和实行普遍义务劳动制。
这些措施兼有“战时”和“共产主义”两种特色,被称为“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3)据材料二“1913~1925年苏俄(联)粮食产量变化表”可知,l921~1925年苏俄粮食产量逐步上升。
出现这一变化趋势的主要原因是实行新经济政策。
1921年,苏俄放弃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开始实行新经济政策。
到1925年底,苏联国民经济恢复工作基本完成。
新经济政策把社会主义同市场、商品货币关系和资本主义直接联系起来,对小农占优势的
国家走社会主义道路具有深远的指导意义,促进了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巩固了苏维埃政权。
(4)据材料“…为苏联经济体制所固有的过分依赖原料工业和国防工业而损害日用消费品生产的发展付出代价…为限制甚至压制企业和个人的创造性和进取精神付出代价。
今天我们在收割那几十年的苦果,既有物质上的,也有精神上的”,可知“苦果”的根源是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即斯大林模式,为此,苏联付出的最沉重的代价是1991年底苏联解体。
【点睛】
注意对材料的解读,识记俄国十月革命、战时共产主义、新经济政策、斯大林模式的相关知识。
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观察漫画《争吵与签约》
材料二日本借第一次世界大战之机独占了中国若干年,势力扩张不少。
这极大地损害了英、美的利益,在战争已经结束,对战败国处置已经完成的情况下,英、美必然要改变日本独占中国的局面。
……出于遏制日本的长远考虑,英、美在不损害它们利益的前提下,在________________上对中国的要求给予了一定的支持。
——《____________关于山东问题“边缘谈判”的始末》(1)材料一中的漫画反映了这些国家在哪次会议上的争吵?在会议上起主导作用的是哪三个国家?
(2)会议最后签订了什么条约?你怎样看待这个条约?
(3)材料二中的两处横线处应填写什么会议?说出该会议召开的时间及地点。
该会议签订了诸多条约,它们对世界产生了什么深远影响?
【答案】(1)巴黎和会。
英、法、美三国。
(2)《凡尔赛条约》。
这个条约对德国的处置极为苛刻,并没有从根本上解决战胜国与战败国之间的矛盾,从而为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埋下了祸根。
(3)华盛顿会议。
1921—1922年;美国华盛顿。
调整了战胜国在东亚和太平洋地区的关系,构成了“华盛顿体系”。
【解析】
【详解】
(1)据题干漫画《争吵与签约》内容,可知漫画反映了这些国家在巴黎和会上的争吵。
在会议上起主导作用的是英法美三国。
(2)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919年1月,巴黎和会召开,会议由英、法美三国控制。
战胜国怀着分赃和称霸的企图参加会议。
1919年6月,战胜国与德国签署了《凡尔赛和约》,这个条约对德国的处置极为苛刻,并没有从根本上解决战胜国与战败国之间的矛盾,从而为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埋下了祸根。
(3)据材料二“这极大地损害了英、美的利益,在战争已经结束,对战败国处置已经完成的情况下,英、美必然要改变日本独占中国的局面”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英美在不损害它们利益的前提下,在华盛顿会议上对中国的要求给予了一定的支持。
为了解决美、日在东亚和太平洋地区的矛盾,在美国的倡议下,1921-1922年,美、英、法、日、意、中等九国在华盛顿举行国际会议,签订了《九国公约》等一系列条约,确立了战后帝国主义在东亚、太平洋地区的统治秩序,构成“华盛顿体系”。
为美国在中国的扩张提供了便利,中国又回复到由几个帝国主义国家共同支配的局面。
4.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1870年—1913年英、法、美、德在世界工业生产中比重的变化(%)
材料二:在19世纪最后的三十年里,西方列强掀起了有史以来规模最大、范围最广的海外扩张狂潮,世界被列强瓜分完毕。
列强在殖民地面积上所占位次情况如下:英国居第一位、法国居第二位、德国居第四位、美国居第五位。
——据《世界近现代史精要》整理材料三:让别的国家分割大陆和海洋,而我们德国满足于蓝色天空的时代已经过去,我们也要求阳光下的地盘。
——德国外交大臣皮洛夫请回答:
(1)材料一中,到1913年,英德两国的工业实力发生力怎样的变化?材料二中,英德两国在殖民地所占位次上有何不同?
(2)材料三中,德国所要求的“地盘的”是什么?为了得到“阳光下的地盘”,德国是怎样做的?而为了对付德国,英国是怎样做的?
(3)依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你认为英德两国产生矛盾的根源和实质是什么?【答案】(1)变化:英国的工业实力由1870年时的第一位下降为第三位;德国由1870年时的第三位上升到第二位。
位次:英国居第一位,德国居第四位
(2)地盘:殖民地。
德国:与奥匈帝国签订了《德奥同盟条约》,拉拢意大利加人德奥同盟。
英国:先后与法国和俄国签订军事协定。
(3)根源:帝国主义政治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改变了列强之间的力量对比。
实质:争夺殖民地、重新瓜分世界
【解析】
【详解】
(1)根据材料一中表格数据可知,到1913年,英国的工业实力由1870年时的第一位下降为第三位;德国由1870年时的第三位上升到第二位。
根据材料二的内容可知,英国所占殖民地居第一位,德国居第四位。
(2)依据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三中,德国所要求的“地盘的”指的是殖民地;为了得到“阳光下的地盘”,德国与奥匈帝国签订了《德奥同盟条约》,拉拢意大利加人德奥同盟。
为了对付德国,英国先后与法国和俄国签订军事协定,组成了协约国集团。
(3)依据上述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英德两国产生矛盾的根源是由于帝国主义政治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改变了列强之间的力量对比。
英德两国产生矛盾的实质是为了争夺殖民地、重新瓜分世界。
5.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19世纪末20世纪初,围绕巴尔干问题的争端,在欧洲形成了两个军事剧团,正是那两个军事集团之间的争斗酿成了第一次世界大战。
材料二:战役进行的极为惨烈,人们已经很难找到一块没有遭到炮弹袭击的土地,人马尸体随处可见。
整个战役中双方先后投入了近百万人,这次战役是第一次世界大战中伤亡人数最多的战役之一。
(1)材料一中的“两个军事集团”指的是什么?
(2)材料二中所述“这次战役”的名称是什么?“这次战役”对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进程有何影响?
(3)第一次世界的性质是什么?一战后,巴黎和会和华盛顿会议的召开形成了什么样的世界格局?
(4)结合材料,谈谈你对战争的看法?
【答案】(1)三国同盟、三国协约。
(2)凡尔登战役;法军开始由战略防御转入战略进攻(或一战的转折点)。
(3)帝国主义战争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4)战争给人类带来深重灾难;珍爱和平,反对战争;各国要加强合作与交流;避免世界大战悲剧重演等等。
【解析】
【详解】
(1)依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一中的“两个军事集团”指的是三国同盟、三国协约。
19世纪末20世纪初形成的德、意、奥“三国同盟”和英、法、俄“三国协约”
疯狂的扩军备战,最终引发了第一次世界大战。
(2)依据材料二的“整个战役中双方先后投入了近百万人,这次战役是第一次世界大战中伤亡人数最多的战役之一”可知材料二中所述“这次战役”的名称是凡尔登战役;凡尔登战役是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转折点,法军开始由战略防御转入战略进攻。
(3)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第一次世界大战是西方列强重新瓜分世界、争夺世界霸权而发动的一场帝国主义战争。
一战后,巴黎和会和华盛顿会议的召开形成了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4)综合题干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战争给人类带来深重灾难;我们要珍爱和平,反对战争;各国要加强合作与交流;避免世界大战悲剧重演等。
【点睛】
解答第一问的关键是了解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背景。
解答第二问的关键是识记凡尔登战役的相关知识。
解答第三问的关键是识记一战的性质和战后形成的世界格局。
解答第四问需要从两次世界大战中得到启示。
6.阅读材料
“社会主义究竟是个什么样子,苏联搞了很多年,也并没有完全搞清楚。
可能列宁的思路比较好,搞了个新经济政策,但是后来苏联的模式僵化了。
”
——邓小平请回答:(1)新经济政策是哪一年实施的?为什么说它比较好?
(2)材料“后来苏联的模式僵化了”的“模式”指什么?它的特点是什么?
(3)中国应从苏联模式中吸取哪些教训?
【答案】(1)1921年;新经济政策把社会主义同市场、商品货币关系和资本主义直接联系起来,对小农占优势的国家走社会主义道路具有深远的指导意义,有利于经济的稳步恢复和发展。
(2)苏联模式;苏联模式表现为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国家的所有决策权集中于党的最高领导机构,最终集中在斯大林个人手中。
(3)开放性题目,制定政策要从国情出发,实事求是。
【解析】
【详解】
(1)第一问依据所学可知,新经济政策是1921年实施;第二问依据所学可知,新经济政策把社会主义同市场、商品货币关系和资本主义直接联系起来,对小农占优势的国家走社会主义道路具有深远的指导意义,有利于经济的稳步恢复和发展,故说它比较好。
(2)第一问依据材料信息结合所学可知,“后来苏联的模式僵化了”的“模式”指苏联模式;第二问依据所学可知,20世纪二三十年代,斯大林创建了这一时期的苏联经济政治体制,即斯大林模式。
经济上,苏联模式表现为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以国家工业发展为唯一目的,以行政手段管理经济,限制商品货币关系,片面发展重工业,导致农业和轻工业长期处于落后状态;政治上,党政不分,国家的所有决策权集中于党的最高领导机构,最终集中在斯大林个人手中。
(3)开放性题目,制定政策要从国情出发,实事求是。
7.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罗斯福新政是在传统的自由放任政策再也不能适应生产力巨大发展的时候开辟的一条新的发展道路。
其核心内容是用国家的力量扩大消费,调整供给与需求的矛盾,缓和社会矛盾。
新的经济模式后来被一些主要资本主义国家所借鉴。
资本主义经过这一重大调整,获得了新的发展空间和活力。
新政标志着资本主义告别自由放任时代,进入了政府大规模干预经济的时代。
(1)材料一表明罗斯福的“新政”开创了市场经济的新模式,它“新”在哪里?“新政”在资本主义发展史上有何作用?
材料二1933—1937年,罗斯福政府拨款120亿美元,用于筑路、造林、水利等工程,解决了数百万人的就业问题。
1935年,美国国会通过了《社会保险法》。
它的内容包含:养老金制度;失业保险制度;向残废、无谋生能力者提供救济。
(2)你如何评价材料二中“新政”在社会保障方面的措施?
【答案】(1)“新”:国家政权干预经济。
新政标志着资本主义告别自由放任时代,开创了国家干预经济成功的范例。
(2)体现了人道主义精神,缓和了美国的社会矛盾,稳定了资本主义社会秩序。
【解析】
【详解】
(1)依据所学可知,罗斯福新政是在不改变资本主义制度的前提下,加强国家对经济的干预和指导,这就是罗斯福新政“新”的方面;通过“新政”,资本主义制度得到调整、巩固与发展,资本主义国家对经济的宏观控制与管理得到加强。
新政标志着资本主义告别自由放任时代,开创了国家干预经济成功的范例。
(2)从材料“罗斯福政府拨款120亿美元,用于筑路、造林、水利等工程,解决了数百万人的就业问题”和“美国国会通过了《社会保险法》。
它的内容包含:养老金制度;失业保险制度;向残废、无谋生能力者提供救济。
”可知,“新政”体现了关注弱势群体的人道主义精神,这缓和了美国的社会矛盾,稳定了资本主义社会秩序。
8.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13~1914 年列强的经济实力及其占有殖民地的情况
材料二一位美国历史学家在谈到一战前的欧洲形势时说:“欧洲变成一只‘火药桶’,只等一粒火星将它引爆。
”
材料三 19世纪末,帝国主义矛盾激化,德国外长皮洛夫宣称:“让别的国家分割大陆和海洋,而我们德国满足于蓝色天空的时代已经过去,我们也要求阳光下的地盘。
”
材料四这是一次被称为“绞肉机”的战役。
一位战地记者曾这样记述道:“整个树林被削平得像割去谷穗的田地,所有覆盖物弹痕累累……到处都是残骸、击破的战车、碎成一块一块的尸体、击毁的大炮,几个月都是如此。
”
(1)由材料一可知,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2)材料二中提到的引爆这个“火药桶”的“火星”是指哪一历史事件?
(3)材料三中德国和“分割大陆和海洋”最多的国家分别形成的两大军事集团是什么?此后两大军事集团之间爆发了一场什么性质的战争?
(4)材料二中的“绞肉机”指的是哪次战役?这次战役被称为“绞肉机”说明了什么?【答案】(1)帝国主义国家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
(2)萨拉热窝事件
(3)三国同盟和三国协约帝国主义掠夺战争
(4)凡尔登战役残酷性
【解析】
【详解】
(1)依据课本所学,在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推动下,资本主义国家的生产力获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
后起的资本主义国家如德国等经济发展了,但是政治地位没有提高,所占殖民地较少。
导致帝国主义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
后起的帝国主义国家要求重新分割世界,与老牌帝国主义国家展开了激烈的争夺,形成了两大军事集团。
两大集团疯狂扩军备战,最终导致了一战的爆发。
(2)依据课本所学,欧洲巴尔干半岛地位位置优越,长期以来由于列强之间的争夺和其他复杂因素,巴尔干半岛素有欧洲“火药桶”之称。
1914年萨拉热窝事件发生后,德、奥匈帝国向塞尔维亚宣战,第一次世界大战在欧洲爆发。
(3)依据材料三德国表达自己的态度要争夺殖民地,要通英国争夺殖民地。
结合课本所学,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十分尖锐。
后起的帝国主义国家如德国要求重新分割税,与英、法、俄等老牌帝国主义国家展开激烈的争夺。
争夺霸权的结果,形成了两大敌对的帝国主义侵略集团——德国、奥匈帝国、意大利组成的三国同盟和英国、法国、俄国组成的三国协约;这两大军事集团的疯狂扩军备战最终导致一战爆发,因为交战双方是为争夺殖民地,瓜分世界而发起的战争,可得一战是帝国主义掠夺战争。
(4)依据课本所学,1916年德、法两国军队在法国的凡尔登展开了一场历时约10个月的阵地战。
这场战役异常惨烈,交战双方损失近百万人。
由于死亡人数太多,战役的残酷性,凡尔登战役被称为“绞肉机”。
9.(分析数据﹣﹣解释历史现象)
(1)分析图一,说明 1921﹣1925 年苏联粮食产量发生了什么变化?变化的原因是什么?(2)分析图二,说明 1937 年苏联工业在世界上处于什么地位,形成这种变化的原因是?【答案】(1)持续增长;新经济政策的实施。
(2)第二位;苏联的两个五年计划的实施。
【解析】
【分析】
【详解】
(1)由图一可知,1921﹣1925 年苏联粮食产量持续增长。
由苏俄(联)粮食产量统计图,结合所学可知,1921年列宁开始以新经济政策代替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新经济政策用固定的粮食税代替余粮征集制,促进了农业的发展,到1925年,苏俄经济恢复到战前水平。
可见,影响苏俄(联)1921-1925年粮食产量变化的主要原因是新经济政策的实施。
(2)由图二可知,1937 年苏联工业在世界上处于第二位,这主要得益于苏联的两个五年计划。
通过两个五年计划,苏联由一个落后的农业国变成了一个强盛的工业国。
10.阅读下列材料,请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13—1914年列强的经济实力及其占有殖民地的情况
国别占世界工业总产量(%)殖民地面积(万平方千米)殖民地人口(万人)英国14335039350
俄国 2.617403320
法国610605550
德国162901230
美国3830970
材料二一战爆发时,交战双方都满怀信心地期待着短时间内就能取得胜利,反战声音微
乎其微。
各国的民众积极支持战争,英国志愿入伍者簇拥在征兵处……在德国,出征的士兵斗志高昂,妇女们争相向士兵枪管里插入鲜花,运兵车上写着“圣诞节回家”……
——以上材料——整理自高中历史选修《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材料三不久他们便发现自己被一场持久的、残酷的战争折磨。
凡尔登战役双方死伤近一百万人。
一位战地记者写道:“整个树林被削平得象割去谷穗的田地,所有覆盖物弹痕累累……到处都是残骸、击破的战车、碎成一块一块的尸体……”
——整理自岳麓书社《世界历史》(九上)材料四
(1)由材料一可知,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的原因是什么?
(2)对比材料二、四,人们对战争的态度有何不同?请用材料三的史实概括影响人们态度转变的因素。
(3)当今世界仍不太平,从科索沃到伊拉克,再到叙利亚……可谓是炮声隆隆,硝烟弥漫。
以古鉴今,一战给我们今天留下了什么启示?
【答案】(1)主要帝国主义国家的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
(2)不同:
材料二:满怀信心、积极支持等。
(答出其中一点态度即可)
材料四:绝望、恐惧、厌恶、逃避等。
(答出其中一点态度即可)
因素:一战持久而残酷;造成人员的大量伤亡;给社会带来巨大的破坏。
(3)战争给人类带来深重的灾难。
我们要珍惜和平,反对战争;世界各国要加强合作交流,以和平方式解决国际争端。
(战争的影响,对待战争的正确态度需答出两点)
【解析】
【详解】
(1)依据材料一“1913-1914 年列强的经济实力及其占有殖民地的情况”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的原因是主要帝国主义国家的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
第二次工业革命后,在资本主义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的影响下,帝国主义国家间围绕着争夺殖民地、争夺霸权展开了激烈的斗争。
各帝国主义大国出于自身的利益,拉帮结派,重新组合,导致帝国主义两大军事集团的形成。
两大军事集团的形成,严重威胁了世界和平,最终导致了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
(2)依据材料二“一战爆发时,交战双方都满怀信心地期待着短时间内就能取得胜利,反战声音微乎其微。
各国的民众积极支持战争,英国志愿入伍者簇拥在征兵处……在德国,出征的士兵斗志高昂,妇女们争相向士兵枪管里插入鲜花”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二人们对战争的态度是满怀信心、积极支持等。
依据材料四“耶稣基督啊,救我出去吧。
请求基督行行好吧。
只要您救我一命,您说什么我都干。
我相信您,我要告诉世上每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