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庭中有奇树》教学设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部编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庭中有奇树》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通过配乐吟诵,链接文章,让学生兴发感动,知晓本诗在文学史上的重要地位,并直观感受演绎诗歌抑扬绵婉的音韵美。
(重点)
2.通过抽丝剥茧,层层设疑,让学生观词磨句,探究该诗的行文妙,用字奇,蕴情长。
(难点)
3.通过追本溯源,举一反三,让学生比较阅读,追溯国人“折芳寄远”的浪漫传统,激发其沿袭人与自然共生共情的美好生活。
教学方法:
1.诵读法——教师配古琴曲《寻隐者不遇》诵读,根据诗歌本身的抑扬重缓,引领学生诵读,领悟诗歌的音韵美;
2.提问法+小组讨论法——设疑解惑,互动分析,探寻诗歌的用字、结构、蕴情;
3.绘制流程图法——分析诗歌视角的转换,以及折芳人情绪的变化;
4.互动迁移法——追本古人“折芳寄远”的传统,链接阅读《涉江采芙蓉》。
教学时长: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板书题目,打开PPT,说导语:
陆机在《文赋》中有云:“遵四时以叹逝,瞻万物而思纷,悲落叶于劲秋,喜柔条于芳春。
”是啊,人,生于天地,长于自然,没有什么比四时变化,缤纷万物更能引起我们的兴发与感动了,正所谓“少女怀春,壮士悲秋”。
而我们今天就要走进一个千年前的庭院,看到一棵枝繁叶茂花香馥郁的奇树,以及一个默默无言素手摘花的庭中人。
他是谁?他为何而摘花?他又为何而久久地伫立,默默无言?
(二)第一环诵读有感
1.示范范配乐诵读
教师可以配古琴曲《寻隐者不遇》进行诵读,并引导学生欣赏老师的诵读时,注意字词的读音,并及时标注在书上。
2.注音,查韵,文识答疑
(1)引导学生正音正义,联系教材上的注释进行解读。
重点强调“华”、“荣”和“遗(wèi)”,在此处,依据教材读法,“华”依旧读二声。
并让学生标注好平仄,并关注本诗每行上半句尾部的仄声,以及下半句句尾韵脚,细腻绵婉的上平四“支”部。
体悟本诗音韵上,上句起下句平的起伏连绵之感,以及前三句缓柔,最后半句沉重戛然的音节之感。
(2)学习《古诗十九首》的文学常识
《古诗十九首》最早见于《昭明文选》,是南朝梁昭明太子从传世无名氏古诗中选出的代表当时诗歌创作最高成就的十九首编入《文选》而成,被世人视为是继《诗经》《楚辞》后,又一文学高峰。
既
有乐府民歌的朴素自然,又有文人骚客的雅致用典,是乐府古诗文人化的显著标志,更被刘勰誉为是“五言之冠冕”……
附历代文学家对《古诗十九首》的评论。
“文温以丽,意悲而远,惊心动魄,可谓几乎一字千金。
”——钟嵘
“兴象玲珑,意致深婉,真可以泣鬼神,动天地。
”——胡应麟“千古五言之祖。
”——王世贞
“谓之风余,谓之诗母。
”——陆时雍
……
3.学生诵读
(1)引导学生“以声节之”,听学生自由读第一遍,并注意观察其中的优者与失误者。
(2)以备第二轮学生个人读时,择优示范并解读,或者纠错示范并解疑。
(3)然后PPT出示已经标好断句、重音长音等诵读示范表,让学生再次齐读。
(三)第二环解诗悟情
1.理解诗意,分析结构,探索本诗的行文“妙”。
(1)先让学生结合注释来散文化诗句。
(2)引导学生根据意象追溯本文的行文脉络(让学生关书后根据老师的提示填空,梳理行文脉络):
在一方庭院中,主人由惊奇树到观绿叶,由观绿叶到赏华滋,由赏华滋到折其荣,由折其荣到遗所思,由遗所思到悟路远,由悟路远到生恼怒,由生恼怒到感别时。
感受本文起承转合,浑然天成之妙。
(3)梳理填空,庭中人的情绪变化线索。
惊奇观树—愉悦/急切折花—香盈静思—心生恼怒—无奈伤时。
“忽说物可贵,忽说物不足贵,何等变化!”——朱筠
“层层写来,以见美盛,而以一语反振出‘感别’便住,不更赘一语,正如山之蜿嬗迤逦而来,至江以峭壁截住。
格局笔力,千古无两。
”——张庚
2.炼字磨词,展开想象,分析本诗之用字“奇”。
(1)先自主探究觉得写得好,感兴趣或者有疑义的词。
(2)让学生根据老师的引导,深入探索“奇”、“华”、“滋”、“条”、“荣”、“盈”这几个字。
根据学生的自主探究进行答疑与汇总,重点讲解如下字:
奇:为什么不用“佳”、“美”、“贵”这些字?
“奇”:惊奇,奇异。
这个字本身就包含着一种赞叹与惊喜之意;同时还传达着一种新鲜感,让平日里熟悉的草木变得不平常起来。
更能凸显庭中人见到这棵树时的惊叹与喜悦,背后传达出物候更新给人带来的时间流逝之感,更能与结尾的“但感别经时”相映。
华和荣:此处都是指花,但不用“花”,而用这两个字确实更能显出花的华美娇艳与荣盛繁茂。
滋:能表现出新开花朵的滋润娇柔,仿佛带着水汽盛开一般。
条:比“枝”更显出繁盛华重之感,足以想见花叶的繁茂。
盈:形容花香满溢而出,缭绕身畔,可闻不可见,如同那悄然而生的相思之情般。
让人印象深刻,更是影响后代的诗作,如李清照的“暗香盈袖”。
3.深入文本,幽幽问情,分析本诗蕴情“长”。
陆时雍在《古诗镜》里评《古诗十九首》“深衷浅貌,语短情长”,而朱自清认为本诗最能担当此评论。
结合这八字,思考如下问题。
(1)庭中人是谁?所思者为谁?
可让学生放飞想象,而不拘泥于旧时思妇和游子。
同时点出本诗作者佚失后给读者带来更多解读空间的可能。
(2)为何要折芳寄远?这背后传达出怎样的情意旨趣?
猜测学生答案:
①花象征着他们过往愉悦的相处时光,花前月下。
②这是奇树的花,只有这庭中有,十分珍贵。
③花是浪漫的象征,是赠人的佳品,是生机的体现。
④花可能就象征着女主人公自己,提醒游子,有花堪折直须折,莫待无花空折枝。
⑤花也可能就是庭中人目前所感到愉悦的东西,让对方体验到和他一样的快乐。
⑥反映出庭中人的高雅幽洁,对自然的敏锐感受,虽身处富贵,但不以俗物为重。
……
(四)第三环他山攻玉
1.链接他山,比较阅读。
让学生回忆学过的其他有关折芳寄远的诗句。
让其师生互动,赏析老师给出的诗句,探索千古以来国人折花怀情寄远的生命轨迹。
(1)维士与女,伊其相谑,赠之以勺药。
——《郑风·溱洧》(2)自牧归荑,洵美且异。
——《邶风·静女》
(3)采芳洲兮杜若,将以遗兮下女。
搴汀洲兮杜若,将以遗兮远者。
被石兰兮带杜衡,折芳馨兮遗所思。
折疏麻兮瑶华,将以遗兮离居。
——《楚辞·九歌》
(4)忆梅下西洲,折梅寄江北。
——《西洲曲》
(5)赠范晔诗·陆凯
折花逢驿使,寄与陇头人。
江南无所有,聊赠一枝春。
(6)杂诗三首·其二·王维
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
来日绮窗前,寒梅著花未?
(7)涉江采芙蓉,兰泽多芳草。
采之欲遗谁?所思在远道。
还顾望旧乡,长路漫浩浩。
同心而离居,忧伤以终老。
——《古诗十九首》
最后这首《涉江采芙蓉》可以和《庭》进行比较阅读,让学生思考采花地点的更替,采花人是谁?情感又是如何波动,如何传达等。
一个看似明快干脆,一个深曲思绵,各中曲折,冷暖自知。
但其中所传达出的人因自然花草而感发,热爱生活,心怀真诚,细腻绵柔,生就一个有情人等美感美德都是共存亦可共享共感,足以化人。
2.再诵此诗,再生幽情。
最后再诵读一遍诗歌,在声韵悠悠中结束此课。
结语:一方庭院,一树繁华,一人孤寂。
一个深闺女子的寂寞小宇宙,时空被压缩又被无限放大,别情被割裂,思念也在花开花落间疯长。
表面上确是静水流深,克制而内敛。
可终究是以花怀人无处寄,万里相思终悲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