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届浙江省新高考基础演练试卷(一)历史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20届浙江省新高考基础演练试卷(一)
历史
★祝考试顺利★
注意事项:
1、考试范围:高考范围。

2、答题前,请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填写在试题卷和答题卡上的相应位置,并将准考证号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

用2B铅笔将答题卡上试卷类型A后的方框涂黑。

3、选择题的作答:每个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选择题答题区域的答案一律无效。

4、主观题的作答:用签字笔直接答在答题卡上对应的答题区域内。

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的答案一律无效。

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答案;不准使用铅笔和涂改液。

不按以上要求作答无效。

5、选考题的作答:先把所选题目的题号在答题卡上指定的位置用2B铅笔涂黑。

答案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写在答题卡上对应的答题区域内,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选修题答题区域的答案一律无效。

6、保持卡面清洁,不折叠,不破损,不得使用涂改液、胶带纸、修正带等。

7、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题卷、答题卡、草稿纸一并依序排列上交。

试卷Ⅰ选择题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35小题,每小题2分,共70分。

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不选、多选、错选均不得分)
1.古代某思想家认为:“圣人苟可以强国,不法其故;苟可以利民,不循其礼。

”与此观点相似的是
A. “民贵君轻”“君舟民水”
B. “制天命而用之”
C. “不期修古,不法常可”
D. “兼相爱、交相利”
【答案】C
【解析】
据材料“苟可以强国,不法其故;苟可以利民,不循其礼”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反映了法家反对因循守旧、主张变法改革思想,“民贵君轻”“君舟民水”属于儒家思想,故A 项错误;“制天命而用之”属于儒家荀子思想,故B项错误;“不期修古,不法常可”体现
了法家变法改革思想,故C项正确;“兼相爱、交相利”属于墨家思想,故D项错误。

故选C。

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是紧扣材料关键信息“不法其故、不循其礼”,学生应该可以结合所学知识判断这属于法家思想,据此对选项进行逐一分析对比,即可排除其它学派思想,得出正确答案。

2.下图是某学者对中国古代某一时期思想发展状况的叙述。

据此推测他叙述的是
A. 春秋战国百家争鸣
B. 汉代儒学的发展
C. 宋明理学重建信仰
D. 明清之际新思想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对君权的限制、儒学的意识形态化”“思想一致的时代”并所学知识可知,董仲舒的新儒学,以儒学为基础,阴阳五行为框架,糅和诸子百家思想,进而形成新的儒学体系,其中天人感应有约束君权的一面,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使儒学成为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推动了思想的统一,因此材料反映的是汉代儒学的发展,故B项正确;春秋战国时期思想领域处于百家争鸣时期,与思想一统相矛盾,故A项排除;宋明理学未凸显君主的意义,强调的是“理”,故C项排除;明清之际新思想的萌芽在政治上批判君主专制,经济上发展工商业,与材料无关,故D项排除。

【点睛】“对君权的限制、儒学的意识形态化”“思想一致的时代”是解题的关键。

3.明代一位著名的思想家认为“破山中贼易,破心中贼难”,“若诸贤扫荡心腹之寇,以收廓清之功,此诚大丈夫不世之伟绩。

”以下属于这位思想家的主张是
A. “正君心”
B. “发明本心”
C. “知行合一”
D. 众治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破山中贼易,破心中贼难”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中思想家是指王阳明;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王守仁也主张“知行合一”,故C项正确;主张“正君心”的是朱熹,故A项排除;“发明本心”是陆九渊的主张,故B项排除;D项是顾炎武的主张,排除。

4.“夫治天下犹曳大木然,前者唱邪,后者唱许。

君与臣,共曳木之人也。

”这句名言出自
A. 《明夷待访录》
B. 《日知录》
C. 《天下郡国利病书》
D. 《船山遗书》
【答案】A
【解析】
【详解】材料“君与臣,共曳木之人也”体现出君臣平等的思想;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这是黄宗羲的思想主张;A项是黄宗羲的著作,符合题意;BC项是顾炎武的著作,排除;D项是王夫之的著作,排除。

【点睛】首先明确“君与臣,共曳木之人也”的内涵;然后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出答案。

5.1240年,蒙古军队进攻波兰利格尼兹城,波兰军队见一“怪物”腾空而起,一声爆炸,喷射出烟雾,恶臭难闻,不等看清楚,蒙古铁骑已经冲杀上来。

波兰历史学家记载此战时称波军败于“妖术”。

此“妖术”
A. 有利于信息的记录与传播
B. 最早记载于《梦溪笔谈》
C. 在唐末宋初的中国已有应用
D. 经海路外传至阿拉伯
【答案】C
【解析】
【详解】依据材料“一声爆炸,喷射出烟雾”可知,这一“怪物”指的是火药武器,结合所
学可知,火药是我国古代炼丹家发明的,在唐末至宋初的战争中,已经开始使用火药箭、火炮等火药武器,故C项正确;火药与信息的记录和传播无关,故A项排除;火药用于军事和有文献记载最早出现于唐代,不是宋代的《梦溪笔谈》,故B项错误;火药通过陆路传至阿拉伯,不是海路,故D项排除。

【点睛】“一声爆炸,喷射出烟雾”是解题的关键。

6.(德)利普斯在《事物的起源》一书中认为:“这就为‘知识普及’口号打开道路,标志着我们心目中所谓书籍的开端。

”这段材料表明中国造纸术的西传
A. 促进了欧洲文化的发展
B. 改变了欧洲人的阅读方式
C. 消除了人们对宗教的迷信
D. 促进了欧洲近代科学复兴
【答案】A
【解析】
材料中的“知识普及”等字眼意在强调中国造纸术的西传促进了欧洲文化的发展,选A是符合题意的,正确;材料不涉及阅读方式的问题,选项B不符合题意,排除;材料未体现宗教的迷信消除的问题,选项C不符合题意,排除;材料只是强调知识普及而未涉及科学复兴,选项D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A。

7.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的一书法作品被评论为:“其风神洒荡,长波大撇,提顿起伏,一波三折,意韵十足,不减遒逸《兰亭》,直逼颜氏《祭侄》”。

下列书法作品的字体特征最符合描述的是
A.
B.
C.
D.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长波大撇,提顿起伏,一波三折”“不减遒逸《兰亭》,直逼颜氏《祭侄》”可知,材料中的字体是指行书;根据所学知识可知,A项是小篆,排除;B项是隶书,排除;C项是行书,符合题意;D项是草书,排除。

8.下图是宋代画家文同的《墨竹图》,该图
A. 讲究布局,气势雄壮
B. 对比强烈,富有个性
C. 技法上吸收了西方绘画的文化特色
D. 反映了中国传统绘画注重诗意的特点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墨竹图》是文人山水画,反映出中国绘画注重写意的特点,故D项正确;材料中没有体现出气势雄壮,富有个性,故AB项排除;《墨竹图》属于中国传统的绘画,没有吸收西方绘画的特色,故C项错误。

9.电视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使李清照又一次被人们所关注。

下列对李清照及其相关成就表述正确的是
A. 善以清浅婉约的语言乃至口语入词,善用白描的笔法
B. 打破了诗与词的界限,使词走向了更广阔的社会人生
C. 对山河破碎有切身感受,作品蕴涵对国家兴亡的感慨
D. 其作品中强烈的慷慨悲壮的情绪,是豪放派集大成者
【答案】C
【解析】
【详解】李清照亲身尽力了北宋的灭亡,南宋的兴起,故其对河破碎有切身感受,作品蕴涵对国家兴亡的感慨,C项符合题意。

A项描述的是柳永,排除;B项描述的苏轼,排除;D项描述的是辛弃疾,排除。

【点睛】文学作品的风格与作者身处的社会背景有关,故学生结合时代特征即可作出判断。

10.中国古典文学四大名著家喻户晓,其中的故事、场景深深地影响了中国人的思想观念,下列对四大名著的介绍有误的是
A. A
B. B
C. C
D. D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三国演义》是中国第一部长篇小说,它是古典历史小说的典范,故A表述正确。

与设问不符,排除。

《水浒传》开创了英雄传奇和武侠小说的先河,为后世的英雄传奇小说创作树立了楷模,故B表述正确。

与设问不符,排除。

《西游记》堪称神魔小说的典范,表现出要求个性解放、冲破传统思想束缚而积极进取的精神,故C表述正确。

与设问不符,排除。

《红楼梦》是深刻反映现实的百科全书式的巨著,不是民间故事,而是贵族家庭故事,故D项错误,所以选D。

11.林则徐在广州期间,为了解西方国家,让幕僚把英国人慕瑞所著的《世界地理大全》翻译出来,亲自加以润色、编辑,撰成《四洲志》一书。

有关《四洲志》,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 介绍英法等国历史、地理和政治概况
B. 是鸦片战争战败刺激的产物
C. 为当时的抗英斗争提供参考
D. 是近代中国第一部系统的世界地理志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四洲志》是近代中国第一部比较系统地介绍了英法等国历史、地理和政治概况,为当时的抗英斗争提供了参考,故ACD项正确,不符合题意;《四洲志》是在鸦片战争之前编译的,故B项错误,符合题意。

12.鲁迅于20世纪初提出了改造国民性和“立人”两个相关的命题,认为中国“国民性”中
存在的某些严重缺陷和弱点是由几千年的封建思想所造成。

为此,他
A. 宣扬科学,摒弃愚昧迷信
B. 倡导民主,反对封建专制
C. 提出“文学革命”的口号
D. 著文以批判传统伦理道德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中国‘国民性’中存在的某些严重缺陷和弱点是由几千年的封建思想所造成”可知,鲁迅认为中国的“国民性”出了问题,因此他通过文学革命批判传统道德,故D 项正确;根据材料问题的症结是封建思想而非迷信思想,故A项排除;根据材料无法体现政治上的问题和诉求,故B项排除;高举文学革命大旗,正式提出“文学革命”口号的是陈独秀,故C项错误。

【点睛】“中国‘国民性’中存在的某些严重缺陷和弱点是由几千年的封建思想所造成”是解题的关键。

13.1902年梁启超在《新民丛报》发表文章,提到马克思及其学说,并预言“社会主义必将磅礴于二十世纪”;同盟会早期会员朱执信1905年翻译《共产党宣言》部分内容;1917年李大钊发表《庶民的胜利》《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

上述史实表明了
A. 马克思主义已经在中国思想界产生影响
B. 马克思主义理论已经在中国得到了实践
C. 各政治派别都主张中国走社会主义道路
D. 中国知识分子关注资本主义制度的危机
【答案】A
【解析】
根据材料可知,马克思学说在中国逐渐被传播,反映了马克思主义已经在中国思想界产生影响,故A项正确。

材料信息体现马克思主义理论在中国逐渐被传播,而不是已经得到实践,排除B。

材料信息体现各派别提及马克思主义,不能推断出各政治派别都主张中国走社会主义道路,排除C。

材料体现马克思主义理论在中国逐渐被传播,而不是中国知识分子关注资本主义制度的危机,排除D。

点睛:本题属于概括性选择题,此类型问题一般是设置一个问题情境,而且这个情景是带有
历史发展性的。

如马克思主义在不同历史时期的传播,通过设置的情境让学生理解材料,逐一分析、判断选项即可知道答案。

14.卢梭认为:“允许个人保有财产,保存私有制,但是要防止财产走向极端,不能让它超过了必要的限度。

”孙中山新三民主义中的哪一思想与卢梭的这一观点相似
A. 民粹主义
B. 民族主义
C. 民权主义
D. 民生主义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民粹主义不是孙中山三民主义的内容,故A 项错误;民族主义是反对民族压迫,反对满洲贵族对中国的专制统治,与“允许个人保有财产,保存私有制,但是要防止财产走向极端,不能让它超过了必要的限度”不符,故B 项错误;民权主义是推翻君主专制政体,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中华民国,国民一律平等,与“允许个人保有财产,保存私有制,但是要防止财产走向极端,不能让它超过了必要的限度”不符,故C 项错误;民生主义是解决以土地为核心的财富重新分配问题,平均地权,与“允许个人保有财产,保存私有制,但是要防止财产走向极端,不能让它超过了必要的限度”相符,故D 项正确。

15.毛泽东在中国革命中总结出许多理论成果,有学生整理出其部分成果的轨迹。

下列成果的取得与图中位置形成对应关系的是
甲:1925年发表《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 乙:1930年发表《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丙:1937年发表《论持久战》 丁:1949年发表《论人民民主专政》
A. 甲—①
B. 乙—②
C. 丙—③
D. 丁—④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甲是国民革命时期发表的,对应的是③,故A项错误;乙是土地革命时期在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发表的,对应的是①,故B项错误;丙是全面抗战时期在陕甘宁边区发表的,对应的是②,故C项错误;丁是解放战争时期发表的,对应的是④,故D 项正确。

16.属于《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报告内容的是
①解放思想,实事求是
②保障人民民主和加强社会主义法制
③必须进行经济体制改革
④停止“以阶级斗争为纲”,将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
A. 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①③④
D. ①②③④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内容包括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保障人民民主和加强社会主义法制,必须进行经济体制改革等内容,故①②③正确;④是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内容,排除。

所以答案选A项,BCD项排除。

17.“南方谈话”中,邓小平指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我们自己这几年,离开科学技术能增长得这么快吗?要提倡科学,靠科学才有希望。

近十几年来我国科技进步不小,希望在90年代,进步得更快。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这一论断科学解释了社会主义的本质
B. 这是邓小平首次明确提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C. “近十几年来我国科技进步”的重要表现有“神州1号发射成功
D. 邓小平概括了科学技术在生产力和社会经济发展中的变革作用
【答案】D
【解析】
【详解】从材料中的“我们自己这几年,离开科学技术能增长得这么快吗?”可以看出,邓小平强调科学技术在生产力和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的巨大作用。

故答案为D项。

材料探讨的是科学技术与生产力的关系,没有涉及社会主义的本质,排除A项; 1988年6月邓小平在全国科学大会上提出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论断,排除B项;神州1号发射成功是在1999年,在邓小平“南方谈话”之后,排除C项。

18.有学生整理出新中国成立以来科技事业的部分标志性成就。

下列科技成果的取得与图中位置形成对应关系的是
甲:1964年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乙:1965年人工合成结晶牛胰岛素研制成功
丙:1970年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发射成功
丁:1984年第一颗试验通信卫星发射成功
A. 甲—①
B. 乙—②
D. 丁—④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964年第一颗原子弹在新疆罗布泊爆炸成功,故A项错误;1965年人工合成结晶牛胰岛素在上海研制成功,故B项正确;1970年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1号在酒泉发射成功,故C项错误; 1984年第一颗试验通信卫星在西昌发射成功,故D 项错误。

19.“中国共产党走过90多年的历程,期间实现了马克思主义的两次飞跃,第一次是毛泽东创造性地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取得了中国革命的胜利。

第二次是邓小平创造性地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取得了中国改革开放的成功。

”这两次飞跃解决的核心问题是
A. 民族、民生
B. 民权、民生
C. 民族、民权
D. 富国、强国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该题属于材料型选择题,旨在考查学生的史实记忆与对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的核心问题的总结归纳能力。

毛泽东思想解决的是近代民族独立和解放的问题,邓小平理论解决的是社会主义的发展问题,故A项对应的核心问题是正确的。

考点:20世纪以来中国重大思想理论成果·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
20.2018年是纪念欧洲“发现”好望角530周年。

1488年2月初,一欧洲船队首次航行到达南纬33度线的一个深入海洋很远的地角。

船长明白自己真的找到通往印度的航线,把它命名为“风暴角”,后改为好望角。

这位船长是
A. 迪亚士
B. 达·伽马
C. 哥伦布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纪念欧洲‘发现’好望角”“1488年”“首次航行”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中航海家是指迪亚士,故A项正确;达•伽马到达了印度,故B项排除;哥伦布发现了美洲,故C项排除;麦哲伦进行了环球航行,故D项排除。

【点睛】“纪念欧洲‘发现’好望角”“1488年”“首次航行”是关键信息。

21.刘宗绪在《世界近代史》中指出:“它改变整个社会的经济结构,开始摆脱长期以来的传统的农业社会,代之以工业化、技术化和城市化的近代工业社会。

”这里的“它”最早兴起于
A. 德国
B. 英国
C. 法国
D. 美国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19世纪上半期英国开展了工业革命,瓦特改良蒸汽机克服了自然条件的限制,工厂逐渐集中到城市,促使城市地域的扩大,故B项正确;德国、法国和美国都晚于英国,故ACD项排除。

22.某班历史兴趣小组在自主学习和探究《走向世界的资本主义世界市场》这一专题之后,有四人分别写出了历史小论文,他们立论的题目是:甲:《工业革命是从蒸汽机的投入使用开始的》乙:《工业革命使英国成为“世界工厂”》丙:《第二次工业革命使世界进入“电气时代”》丁:《第二次工业革命使德国凭科技优势超越英国成为世界经济霸主》。

其中符合史实、说法正确的有
A. 1个
B. 2个
C. 3个
D. 4个
【解析】
工业革命是从珍妮纺纱机的使用开始的,故甲错误;英国最先完成工业革命,这使英国成为“世界工厂”,故乙正确;第二次工业革命以电力的发明为主要标志,使世界进入“电气时代”,故丙正确;第二次工业革命并未使德国成为世界经济霸主,故丁错误。

故说法正确的有2个,故选B。

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是熟练掌握两次工业革命的相关知识,再紧扣题干关键词,逐一分析判断选项,即可排除错误的选项,得出正确答案。

23.下列两次工业革命的发明中存在因果关联的是
A. 骡机——机床
B. 联动式蒸汽机——内燃机轮船
C. 飞梭——活塞
D. 大功率发电机——留声机
【答案】D
【解析】
根据题意和所学知识可知,骡机是第一次工业革命期间纺纱机的一项重要成就;机床是指制造机器的机器;两者无因果关系,排除A。

瓦特改良的联动式蒸汽机是工业革命的显著成就;内燃机是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成就,两者无因果关系,排除B。

凯伊发明飞梭提供纺织效率,活塞为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成就,两者无因果关系,排除C。

大功率发电机为留声机的出现创造条件,故D项正确。

24.交通运输业的发展极大地促进了世界市场的发展,下列交通运输业的重大事件按照发生的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①富尔顿发明汽船
②史蒂芬孙发明蒸汽机车
③本茨开始生产四轮汽车
④福特制造出美国第一辆汽车
A. ①②③④
B. ①④②③
D. ①②④③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①是1807年,②是1814年,③是1886年,④是1896年,因此正确顺序是①②③④,故A项正确,BCD项排除。

25.1933年罗斯福宣誓就任总统,在短短的一年中成为美国最受欢迎的总统。

这得益于他
①果断放弃自由放任主义政策
②以“炉边谈话”的形式解释新政
③迂回前进又敢于突破的作风
④建立社会保障体系助推社会稳定
A. 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①③④
D. ②③④
【答案】A
【解析】
【详解】依据所学知识可知,1933年罗斯福就任总统后果断放弃自由放任主义政策,为了让民众理解新政采取了“炉边谈话”的形式,为了使新政措施落实采取了迂回前进和果断突破的策略,这些是罗斯福成为美国最受欢迎的总统,故①②③正确;1935年罗斯福建立社会保障体系,故④错误。

所以本题答案为A项,BCD错误。

26.有人这样评价罗斯福的“以工代赈”:联邦政府的大笔资金,经过工人的口袋、通过不同渠道和消费,又回到了资本家手中,成为以政府投资刺激私人消费和个人投资的“引动水”。

此材料旨在说明“以工代赈”
A. 用于解决就业问题
B. 可以保护民众自尊
C. 利于解决产销矛盾
D. 受资本家大力支持
【解析】
【详解】注意题目限制是“此材料旨在表明”即其最核心的意思,而非部分角度。

根据“成为以政府投资刺激私人消费和个人投资的‘引动水’”,表明“以工代赈”促进了消费,利于解决产销矛盾,故C正确;“以工代赈”有利于解决就业问题、保护民众自尊,但不符合“成为以政府投资刺激私人消费和个人投资的‘引动水’”,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AB;材料信息无法说明“以工代赈”受资本家大力支持,排除D。

27.1993年1月克林顿在就职演说中说:“我们必须做前辈从未做过的事情……让我们决心把我们的政府变成如富兰克林·罗斯福说的一个‘大胆、持久实验’的地方,一个为我们的明天、而不是我们的昨天的政府。

”下列不属于克林顿执政期间“实验”之处的是
A. 实施“宏观调控、微观自主”的经济政策
B. 把赤字政策、刺激消费作为干预经济的目标
C. 通过增加供应来刺激新需求,再用新需求来促进经济的持续增长
D. 扶持高新技术产业,重点发展“新经济”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克林顿执政期间放弃之前美国多年奉行赤字政策,故B项说法错误,但符合题意;克林顿执政期间实施“宏观调控,微观自主”的经济政策;通过增加供应来刺激新需求,再促进经济;扶持高新技术产业,重点发展“新经济”,故ACD项正确,但不符合题意,排除。

28.1949年到1963年,阿登纳接连四次担任德国总理,以“铁肩”支撑危局,使一个战败的、几乎气息奄奄的民族经受住了考验。

他在任期内所做的努力有
①废除中央统制经济
②推动欧洲煤钢共同体的建立
③用收入调节政策来实现相对的社会公平
④通过缩减政府开支解决赤字问题
A. ①②③
B. ①②④
D. ②③④
【答案】A
【解析】
【详解】阿登纳政府废除以行政控制为特征的中央统制经济;建立完善的社会保障制度,用收入调节政策来实现相对的社会公平;推动欧洲煤钢共同体在1952年建立。

①②③说法正确,故答案为A项。

阿登纳政府没有实行通过缩减政府开支解决赤字问题的政策,排除含有④的B、C、D项。

【点睛】本题属于组合式选择题,可以采用排除法来解答。

联系史实可知,联邦德国阿登纳政府没有实行通过缩减政府开支解决赤字问题的政策,即④说法错误,不符合史实,排除含有这一说法的选项,剩下的就是正确答案。

29.有学者指出“我国经济高速增长的特点,不是每个企业经济活动的简单累加,而是政府亲自定调,采取一切手段来协调企业进行高积累。

”材料中的“我国”指的是
A. 法国
B. 英国
C. 德国
D. 日本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信息“政府亲自定调,采取一切手段来协调企业进行高积累。

”可知是政府主导型市场经济。

二战后的日本主要制定经济计划,指导经济发展,避免生产的无政府状态,保证经济运行的有序状态,故D项正确。

二战后的法国、英国和德国主要实行国有化,建立国营企业,发展混合经济,故ABC三项排除。

30.罗伯特舒曼(1886—1963),法国政治家,舒曼年轻时曾就读于波恩、慕尼黑和柏林,第一次世界大战时参加了德军,一战后加入法国国籍。

舒曼对法德之间的历史宿怨有亲身体会,渴望能够彻底结束法德之间的敌对状态。

为此,二战后,时任法国外长的舒曼实施一场外交革命——“舒曼计划”。

下列有关舒曼计划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筹划建立一个超国家的煤钢联营机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