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瓦尔登湖》教案及同步练习人教新课标必修二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瓦尔登湖》教案及同步练习
一、教学目标
1、了解作者的生平及其作品《瓦尔登湖》。

2、体会和学习文中写景的技巧。

3、理解作者在文中表达的理念和朴素的思想,学习梭罗热爱大自然、热爱生命的态度。

二、教学重点:1、品味文中含意丰富的句子,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情感。

2、体会和学习文中写景的技巧。

三、教学难点:理解作者在文中表达的理念和朴素的思想。

四、学法:自主合作探究。

五、教时:一课时。

六、教学过程:
〔一〕导入:
田园诗人陶渊明曾写了一篇《桃花园记》,在作者笔下,桃花园那种超然世外、宁静安逸的田园生活成了许多现代人向往的生活环境。

在100多年前美国的诗人梭罗写了一此题为《瓦尔登湖》的散文随笔,里面的湖光山色美不胜收,也成了许多现代人追求的生活。

现在,我们一起走进瓦尔登湖,看看他到底有什么吸引人之处。

〔二〕简介作者及写作背景:
亨利•梭罗,美国作家、哲学家。

1837年毕业于哈佛大学,毕业后他先教书后在著名作家爱默生的支持下开始写作。

28岁时他抛开尘世生活,在瓦尔登湖畔自建小屋,自耕自食两年,《瓦尔登湖》是他对两年林中生活所见所思所悟的记录。

他通过自己生活实验,鼓励人们简化生活,将时间腾出来深入生命,品味人生。

〔三〕学习生字词:
1、字音
2、词义
湛蓝:深蓝〔多用来形容天空、湖海等〕。

熠熠:闪光发亮。

上溯:从现在往上推〔过去的年代〕。

嬉戏:游戏。

璀璨:形容珠玉等光彩鲜明。

如许:如此这样。

罕有其匹:很少有与它相当的。

〔四〕学生快速阅读课文,思考:
1、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来写瓦尔登湖的?全文的结构特点是什么?
明确: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介绍瓦尔登湖的面积、周围环境及湖水的特点。

第二部分〔2——3自然段〕,描写湖水的奇幻的颜色。

第三部分〔4——6自然段〕,写湖水的清澈。

第四部分〔第7自然段〕,感叹世事更替,但湖水依旧清纯、碧绿,充满生机。

3、湖水的特点是什么?在课文中找出相应的词。

明确:深邃、清澈(清亮、深碧)
4、第三自然段从哪些角度描写湖水颜色的变化?
明确:角度:〔1〕同一观察点:忽蓝忽绿
〔2〕不同的观察点:山顶——蓝天的色彩
湖边——黄澄澄
再远一点——淡绿
更远——黛绿
〔3〕不同的时间:在阳光的映衬下——鲜嫩的碧绿
晴空万里时——亮蓝
5、章的第三部分是怎样写湖水的清澈的?
明确:
湖水的清澈
6、最后一自然段抒发了作者怎么样的情感?
明确:运用了丰富美妙的想象,抒发了作者对瓦尔登湖的赞美之情,表达了作者热爱自然、融入自然的情怀。

〔五〕小结:学习了这篇课文你有什么感想?
《瓦尔登湖》中的描写充满诗意的情趣。

他没有华丽的语言,一切都只是平平道来,就像瓦尔登湖那样平淡、感性和透明,给人视觉神经的冲击和心灵感受。

只有当作者消除了所有尘世的杂念,与瓦尔登湖的自然之美融为一体,才能对那一鸿如许清澈的湖水的体察做到细致入微,并且充满着诗意,给人宁静志远的力量。

〔六〕作业
坐落在马萨诸塞州康科得镇的一个普通湖泊——瓦尔登湖,因亨利•戴维•梭罗而闻名于世。

一百多年前,梭罗凭着一把借来的斧头,在湖边建造了自己的小木屋,然后渔猎、耕耘,过者最简单最质朴的生活。

他在孤独与审慎中,倾听、阅读、沉思,写下了独具特色的《瓦尔登湖》。

读过《瓦尔登湖》的人中,不乏梭罗生活方式的羡慕及模仿者。

梭罗本人并不赞同这样的模仿。

他说:“我并不希望任何人以任何借口模仿我的生活方式。

因为,或许还没有等他学会我的这一种生活方式,我又换了另一种生活方式。

我希望世上的人,生活越千姿百态越好。

但我更愿每一个人都能慎重地寻找到并坚持他独有的生活方式,而不要去采纳他父亲的、或是他母亲的、或是他邻居的生活方式。

〞梭罗明确地告诉人们,不要模仿他,也不要模仿自己的父母或邻居。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瓦尔登湖,你要以自己的方式去寻找。

请你以《心中的瓦尔登湖》为题,写一篇不少于400字的片段。

瓦尔登湖同步练习
一、基础知识
1.以下选项中注音有误的一项为哪一项〔〕
A.镶.边〔xiānɡ〕掠.水〔luè〕尘垢.〔ɡòu〕蓟.草〔jì〕
B.栅.栏〔zhà〕下瞰.〔kàn〕港埠.〔bù〕颤.栗〔zhàn〕
C.玷.污〔diàn〕弥.补〔mí〕拂.拭〔fǔ〕俯.视〔fǔ〕
D.嬉.戏〔xī〕锚.索〔máo〕船舶.〔bó〕瘟.神〔w
ēn〕
答案:A
2.以下词语中字形全部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
A.姿容山涯恍然大悟圆弧
B.黝黑梭鱼漪澜扰动
C.颤粟喷涌分辨甜蜜
D.精细泛舟干躁凝望
答案:B
3.以下句子中不是比喻句的一句是〔〕
A.一个湖是风景中最美、最有表情的姿容。

B.当你倒转了头看湖,它像一条最精细的薄纱张挂在山谷之上。

C.你还常常可以看到一片更平滑、更黝黑的水,好像有一张看不见的蜘蛛网把它用其余的隔开似的,成了水妖的栅栏,躺在湖面。

D.或许,还会有一只鸭子在整理它自己的羽毛,或许,正如我说过的,一只燕子飞掠在水面上,低得碰到了水。

答案:D
4.在下面的括号中,填写合适的动词。

在远处,有一条鱼在空中〔〕出了一个大约三四英尺的圆弧来,它〔〕时一道闪光,〔〕入水,又一道闪光,有时,全部的圆弧〔〕了,银色的圆弧;但这里或那里,有时会〔〕一枝蓟草,鱼向它一〔〕,水上便又〔〕水涡。

答案:画跃起降落展露漂着跃激起
5.下面对课文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
A.《瓦尔登湖》是一篇写景抒情散文。

B.梭罗是一个择居在瓦尔登湖畔的作家,他远离了社会生活。

C.课文中运用了大量的拟人、比喻修辞手法,这使文章显得形象生动。

D.《瓦尔登湖》越来越受到人们的欢迎,跟工业化的社会中大气污染越来越严重有一定的关系。

答案:B
6.仿句练习。

请仿照泰戈尔的诗句“天空不留下鸟的痕迹,但我已飞过〞的立意〔喻义〕,另用一个比喻的说法来表达。

答案:玫瑰的清香飘逝了,但我已尽力开放过。

二、拓展训练
阅读下文,完成7~10题。

山的呼唤
琼瑶
梦中,总听到那山的呼唤。

从小,热爱山,热爱水,热爱大自然那渺无边际,不可捉摸的神奇与旖旎。

童年,在故乡湖南的乡间曾有那么一座山,使我喘息过,使我迷惑过,使我喜悦而又使我沉迷,至今,那山仍清晰地萦绕于我的脑际。

那山并不高,遍布着松树,高大的直入云霄,小的只有半个人高,泥土是红色的,土质松而软,没有杂草,没有荆棘,只是,遍地洒布着一颗颗的松果。

而我穿梭于那松林间,奔跑着,呼喊着,收集着那些松果,竟日濒连,乐而不疲。

玩累了,我会选择一棵巨大的松树,倚着它坐下来,让那如伞般的松枝遮蔽着我。

闭上眼睛,我静静地倾听那风声穿过松林发出的簌簌声响,幻想着它在诉说些什么。

我一直是个爱做梦的孩子,我就在那儿制造着,酝酿着,堆积着我最初的、童稚的梦。

长长久久地听着那山的倾诉,山的声籁,和山的呼唤。

这座童年时期影响着我的山,始终活在我心中。

它带着一股烧灼般的力量压迫着我。

一座山!我总觉得自己要攀一座山,而我也总觉得自己在攀一座山。

我开始写作,迫切地想写出我对山的那份感觉,我写了很多以山为背景的小说,像《深山里》,像《苔痕》,像《船里的卡堡山》……而真正能写出我那份感觉的,只有一篇《幸运草》。

于是,两年前,随着拍摄《幸运草》的外景勘察队,我上了一座山。

我这一生真正地爬上了一座“山〞,再度感受到那份令人喘息,令人迷惑,令人喜悦而又令人沉迷的滋味。

那座山,那座高不可攀,深入云霄的山,那座远离尘嚣,没有丝毫人间烟火味的山!那座半是梦境,半是幻境,半是仙境的山!
那山高达海拔一万三千多英尺,名叫“玉山〞。

再没有什么比登上一座“高山〞的感觉更踏实,也再没什么感觉比登上一座“高山〞的感觉更虚幻了,那山半在云封雾绕中,半在氤氲迷离中。

岩石高插入云,松树伸展着枝桠,像一只只巨人的手,托住了整个的天空。

站在那儿,世界在你的脚底,寒意深深的云层乌黑着你。

浓密的松树,高大,挺拔,苍劲,树枝上全挂着一串一串的苍苔,云所带来的水汽凝聚在苍苔上,成为一颗颗晶莹的水滴,顺着苍苔向下滴落。

云飘浮在脚下,在眼前,在身边,忽而来,忽而去,忽而凝聚,忽而飘散。

太阳的光芒透过树梢,透过云层,一条条闪烁的光带,遍洒在整个山头。

一会儿,你会浴在阳光的灿烂里,一会儿,你又会置身在岩石的阴影下。

你身边所有的景象,瞬息万变,使你不能不一次又一次地惊叹,惊叹那造物的神秘与神奇。

夜里,寒月当头,流星数点。

山林浴在月光下,一片清幽,一片朦胧。

处处是岩石与巨木的幢幢黑影,给人一份说不出的震慑与肃穆的感觉。

山中的夜并不宁静,风在林中穿梭,时而尖啸,如一声壮烈的呐喊。

时而低吟,如一支柔美的清歌。

除了风声,有隔山的飞瀑,在不停不休地飞湍奔流。

有不知名的鸟啼,此起彼应地互相唱和。

有树枝偶然的断裂声,有小虫的唧唧,有草丛中不明原委的簌籁……这种种的声浪,汇合成了一股“山的呼唤〞,那样让人震慑,让人感动,让人迷惑。

似乎在不住地低喊着:
“来吧!来吧!来吧!来上一座山。

看看山会带给你什么?来吧!来吧!来吧!〞
这就是那山的呼唤。

梦中,我总听到那山的呼唤。

我知道,我将重去,我将攀登,一次又一次。

因为,那山在呼唤着我。

7.联系全文看,“那山〞具体指的是什么?
答案:那山指的是:①作者童年时,在她故乡湖南乡间的一座山;②两年前,作者随着拍摄《幸运草》的外景勘察队所登上的玉山。

8.作者提到自己的作品《幸运草》的写作和拍摄,在表达上有何作用?
答案:《幸运草》的写作和拍摄起了一种过渡的作用。

由往事回忆转入现实描写,由第
一座山过渡到第二座山。

9.“梦中,总听到那山的呼唤。

〞纵观全文,“呼唤〞的内涵有哪些?
答案:①对童年、对故乡浓烈的思念;②对大自然神奇的惊叹与沉迷。

10.以下对文章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A.文章的开头和结尾反复点明:“梦中,我总听到那山的呼唤。

〞文章写得似真似幻,朦胧迷离,“梦中〞是文章的基调,文章的大部分内容应是作者的艺术想象。

B.此文写于1970年,作者阔别故乡已21个年头,对童年生活的回忆融入了作者梦绕神牵、剪不断的缕缕乡愁。

C.文章描绘登临玉山所见的优美景色,按照时间顺序,分别摄取了清晨和夜里两个对比反差极大的特写镜头,层次清晰而又摇曳多姿。

D.冰心的一首小诗说:“满蕴着温柔,微带着乡愁,欲语又停留。

〞恰恰可以形容琼瑶这篇散文的艺术风格,女性作家特有的温馨柔美,溢于言表。

E.文章语言委婉含蓄,复沓的短语,使文章显得隽永玲珑。

象征手法的运用,更使文章言短意长,余韵无穷。

答案:AE
鉴赏提示:
作者琼瑶〔1938~ 〕,湖南衡阳人。

1949年离开大陆赴台湾。

陆续发表的长短篇小说有《窗外》《心有千千结》《月朦胧鸟朦胧》等,被称为台湾当代言情小说家。

此文写于1970年,作者阔别故乡已21个年头。

对故乡的思念引发了作者对童年美好生活回忆:青山、松树、红泥、松果,穿梭其中的是一位热爱山,热爱水,热爱大自然的小姑娘,这幅画面绘声绘色,充满生机。

作者着力用她那支生花妙笔,细腻而有序地描绘了玉山所见的优美景色。

按照时间顺序,分别摄取了清晨和夜里两个对比反差很大的特写镜头。

作者笔端贮满了诗情画意,写出了造物者的神秘与神奇。

篇末点题,卒章显志,戛然而止,余韵无穷。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