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科技课题研究论文(五篇):医学科技期刊内容影响因素、医学成果奖励管理启发…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医学科技课题研究论文(五篇)
内容提要:
1、医学科技期刊内容影响因素
2、医学成果奖励管理启发
3、医学生医学科技挑战分析
4、医学院基础医学平台创建
5、医学人才胜任力模型创建
全文总字数:16218 字
篇一:医学科技期刊内容影响因素
医学科技期刊内容影响因素
一、做好期刊内容的策划
古人云: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

在期刊市场竞争日趋激烈的今天,每一个有追求的办刊人都不可有观望、等待和颓废的思想,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创造性地开展工作,其具体体现之一就是对期刊内容的策划。

首先,策划选题。

部室在做未来一年计划时,应集思广益,广泛收集医学学术信息,针对临床医学发展的实际需要,把最新、最急需研究及临床最关注的热点问题作为选题,确定重点论文。

选题要体现主导性和超前意识,对医学研究和临床实践起指导作用。

其次,策划作者队伍,这是选题方案能够顺利实施的保障。

编辑部要有针对性地约请相应作者根据选题内容撰稿,这就要求编辑部做好作者队伍建设的策划工作,了解相关专家学者的专长、特点及论文写作水平,以及与选题相关课题的研究进展情况。

需要注意的是,策划抑或通过
策划而形成的计划不能流于形式,要努力实施之,使之真正用于指导办刊实践。

二、做好拟刊用稿件的选择
目前,科技期刊的约稿并不多,刊用稿件基本为自由来稿。

许多自由来稿作者对投稿期刊的用稿要求缺乏了解,因而稿件总体水平不高,内容针对性不强且分散零乱,多数稿件不符合刊用和出版要求。

对自由来稿的选用,许多科技期刊也无明确具体的要求。

因此,各期刊编辑部应结合本刊实际提出选稿要求。

首先,选用稿件要符合本刊报道范围和栏目设置要求。

其次,对论著类稿件既要求是课题或基金资助项目,也要看文章内容;对内容空洞、研究目的不明、方法及结论不可靠、讨论论证逻辑混乱的论文,即便是基金资助项目也应慎选。

对临床研究类稿件要求紧密结合临床实际,并有创新点和技术含量。

对综述类文章要求内容应是该专业读者所关注的焦点问题,要有广度,有深度,且学术参考价值较高。

如果把办刊比作烹饪的话,色香味美才是佳肴。

三、做好读者调查
提升期刊内容质量,需要有创意的选题、高水平的作者和优秀论文,而所有这一切均为了读者。

编辑在选题组稿之前首先要了解读者需求,这是每期栏目设置及选题的依据。

期刊内容只有让读者愿意看、用得上,才是真正的高质量,才能产生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期刊才
有存在价值和旺盛的生命力。

因此,提升期刊内容质量,必须做好读者调查工作,关注读者需求。

首先,要了解学科发展的动态和趋势,使自己的知识结构与读者的知识结构相匹配。

其次,要积极参加各种社会活动,多渠道了解读者需求,倾听读者意见,使期刊内容更好地服务读者。

三是要了解同类或相关期刊的内容和编辑出版情况,在尽量避免重复和雷同的基础上发现读者的新需求,启迪新的办刊思路,并拓展新的发展空间。

四、做好栏目设计
专业知识积累包括的内容很多,如栏目设计编校工作等。

目前,国内许多医学科技期刊,往往要设置十几或二十几个栏目,这些栏目不是期期出现,而是根据编辑部的总体构思、年度计划及具体情况,分期调整栏目出现频次及位置。

重点栏目必须期期出现,一般栏目可根据情况隔期出现。

也有部分医学科技期刊,栏目设计较少,栏目设置固定,无变化,少新意,引不起读者的阅读兴趣。

因此,科技期刊的栏目设置不能一成不变,要善于创新,从当前热点和学科发展趋势捕捉新栏目,通过新栏目吸引读者、作者和优质稿件。

在栏目设计的总体编辑构思上要突出重点,努力做到点面结合;既注重学术性,又注重实用性;既体现期刊的引导性和前瞻性,同时也能促进学科新技术、新方法的开展。

五、做好编校工作
认真细致的编辑加工是期刊内容质量的重要保证。

编辑加工过程中,责编首先要靠掌握的理论知识看懂文章,评价文章的优劣,判断文章内容的真实性和可靠性,发现文章内容的正确与谬误、优点与不足。

其次,要靠良好的文字功底调整文章结构、篇章布局及表达形势,使文章看起来更顺畅。

三是要消灭科学性差错及文字差错,统一规范名词术语、量和单位、关键词、外文缩写形式及参考文献的著录格式。

但是,编辑毕竟不是专业医务人员,不可能全面了解医学专业不断发展的新知识、新技能。

因此,在编辑加工过程中,责任编辑要充分尊重作者的意见,忌妄改及滥删,对自己不了解或不明白的问题要充分与作者沟通与交流。

校对工作要静心精心,至少保证“三校”,特别要注意“一校”和“互校”的效果,“一校”要保证时间充裕和精力集中,不放过一个细小的错误和疑问。

如“一校”出现疏漏,“二校”“三校”很难补救。

由于编校合一,责任编辑对本期文稿已看过多次,对文稿非常熟悉,越是如此,越易产生懈怠和疏忽,往往对明显的错误视而不见。

“互校”就可以帮助当期责任编辑发现其习以为常、未能觉察的错误。

期刊内容的质量控制涉及多个方面、多个环节,每一环节对保证期刊质量都至关重要。

期刊市场的竞争,是期刊内容的竞争,是读者、作者的竞争,也是期刊编辑对以上各个环节重视程度和把握能力的竞争。

篇二:医学成果奖励管理启发
医学成果奖励管理启发
1医学科技成果奖励管理的内涵
由于世界各国科技管理体制不同,国际上对医学科技成果奖励没有一个统一界定。

比如,美国在医学科技成果奖励管理中使用的是评估(Evaluate)或奖励(Award),英国采用的是研究评估(ResearchAssessment),而德国则大多用科技评价(ScientificandTechnicalEvaluation)〔2〕。

在美、英等发达国家,医学科技成果奖励管理的目的是促进生物医药产业技术创新和成果产业化。

医学科技成果奖励管理的方式是由政府出资,委托一大批高水平、相对稳定的社会咨询评估机构来承担具体的工作,政府自身不是医学科技成果奖励管理的主体〔3〕。

在我国,医学科技成果奖励管理具有评价和审定的双重含义,是指由国家有关管理机构对取得的医学成果、成就,以及某种资格进行评价、审定,并最终给予某种形式的确认的活动。

国家的各级医学科技管理机构既是成果评价的组织者,也是成果评价的监督者〔4〕。

2国外医学科技成果奖励管理的特点
国外医学科技成果奖励管理大多涵盖在科技成果奖励管理的相关规定中。

国外科技成果奖励管理涉及到医学科技成果奖励的规定具有如下特点。

2.1成果管理制度有法律保障
美国的科技成果管理有立法保障,而且有关法律的规定都十分详细和明确,新的医学科研计划项目一经批准,就会以法律形式固定下来。

日本科学技术会议政策委员会早在1986年就编制了科技成果评价指南,国立研究机构的科技成果管理规定了具体的标准〔5〕。

2.2成果奖励申请的标准多样
俄罗斯在对国家科技奖的管理规定中指出:申请国家科技奖的科学成果,应该是公开发表过的;申请国家科技奖的工程技术设施、新型技术,以及新型材料和新的操作工艺必须在投入实际使用不少于1年以后〔6〕。

美国对国家技术奖的管理规定,评委在任职期间及卸任后3年内不得获此奖。

2.3评审委员会专家的组成透明
俄罗斯的国家科技奖的评审委员会一共由69人组成,而且委员会的成员绝大多数为科研人员。

日本国际生物学奖评审委员会广泛地吸收外国专家作为评审成员,其评审委员会包括8~9名外国专家。

美国国家技术奖的评审委员会成员除了技术领域的专家外,还包括相关的风险分析专家,以评估成果的转化能力〔7〕。

2.4成果奖励评审的过程科学
俄罗斯国家科技奖的评审委员会形成决议是以秘密投票的形式进行的,需要得到与会者不少于2/3的票数才能视为通过〔8〕。

法国
科学研究奖的评审委员会按照研究领域分成若干专业评选委员会,各委员会平均召开2~3次会议进行评选,评审委员会召开会议需要达到法定人数的2/3才算有效〔9〕。

诺贝尔生理及医学奖采用“无条件提名-投票制”,其实质是将评审权利全部交给提名人和评选委员会全体成员〔10〕。

2.5成果奖励评审的结果公开
美国国家技术奖的评审委员会在起草、修改评审报告后,要提交给美国国会举行听证会,通过后,方能发布。

日本国际生物奖的评审结果基本上是采用了在因特网上发布和向记者发布的形式。

俄罗斯对国家科技奖的管理规定,评审委员会讨论的备忘录应在授奖前至少3个月对外公布。

美军军医学会奖是在美军军医学会的年度会议上颁发,其获奖名单也将印在大会的议程簿中〔11〕。

3我国医学科技成果奖励管理的特点
3.1科技奖励工作规范
从20世纪50年代起,我国先后制定了一系列关于科学技术成果奖励的法律和条例。

目前,我国科学技术奖励工作执行的是国务院于1999年5月发布,并于2004年1月和2009年1月2次修订的《国家科学技术奖励条例》。

该条例对科技奖励的对象、目标、组织、评审和授予,以及罚则等做出了具体的规定,为科技奖励工作提供了法律
依据。

同时,为了更好地贯彻该条例,国家科技部制定了《国家科学技术奖励条例实施细则》等具体的法规性文件〔12〕。

3.2科技奖励标准多元
我国在进行科技成果奖励时,针对应用医学和基础医学、科学和技术等不同的科研成果的特点、评估时间范围、评估对象及重点,科技奖励标准也更加多元化〔13〕。

比如,中华医学科技奖作为全国性医药卫生领域的最高奖项,涉及基础医学、临床医学、预防医学与卫生学、药学、中医中药学等领域。

奖励标准包括:在医学科学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中阐明自然现象、特征和规律,获得重要发现;运用科学技术知识研制出产品、工艺、材料及其系统等重要医学技术发明;完成医学科学技术创新,应用推广先进科学技术成果,完成重要医学科学技术工程、计划、项目等。

3.3科技奖励评审科学
我国的科技奖励评审在评审专家的选择、评审项目的推荐,以及评审程序的制定等方面,都采取了更加科学的手段。

比如,中国药学会科学技术奖是我国药学领域的科学技术奖,每年评选1次。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计划单列市,以及有关副省级城市的药学会均可向中国药学会推荐项目。

该奖项的评审工作实行初审、终审二审制。

评审方法采取同专业专家评定和无记名投票表决的方式进行。

初审实行差额推荐;终审对初审推荐授予一等奖的项目进行答辩,对二、三等奖的
项目直接投票,并实行差额评定。

项目的初审是由专业组完成,终审是由评审委员会和指导委员会完成。

3.4科技评价方法综合
目前,我国依据《国家科学技术奖励条例》及其实施细则的要求,结合科技奖励评审工作,在不断改进评价指标的基础上,已逐步建立了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科技奖励评价指标体系,并在具体评审工作中实施计算机辅助评审,为具体的评审工作提供了良好方法。

4国内外医学科技成果奖励管理对我军的启示
目前,我军的医学科技成果奖励管理已经有了一些很好的做法和经验,有关部门也正在积极采取各种措施来进一步完善相关的制度。

总结国内外医学科技成果奖励的管理特点和经验,可以为我军开展相关工作提供参考。

4.1医学科技成果管理制度要有法可依
我军的医学科技成果奖励管理制度应与国家的医学科技成果奖励制度相适应。

随着科学和技术的飞速发展,现代科学技术领域发生了重大的变革。

为适应这一发展趋势,包括我国在内的世界各国均对科技成果管理制度进行了调整和改革,比如,简化了评审程序,增加了网络评审等技术手段,强化了监督及处罚机制等,这些都是需要我们关注和考虑的。

4.2医学科技成果奖励评审程序要科学公正
总的来说,医学科技成果奖励的目的就是为了营造医学科技创新环境,突出原始创新和实际应用效果,促进人才脱颖而出和充分施展
才能;而评审过程直接决定着评审结果,以及上述目的是否能够实现。

我军应当总结国内外医学科技成果管理的成功经验,引入第三方(专
业评审机构或中介评估机构)参与到评审过程中来,并结合实际情况
制定科学透明的医学科技成果奖励评审程序,从而实现社会效益和军事效益的双赢。

4.3医学科技成果奖励评价标准要进行分类
美国学术界专家在美国联邦政府支持的科研成果评估中提出:对科研成果进行评估时,应选择与研究项目特点相符的评估方法,针对
不同的科研成果的特点,评估的程序和所需的专家也应不同。

俄罗斯和我国的国家科技奖中,学科成果与工程技术成果的评价标准也并不相同。

因此,我军在制定成果奖励评价标准时,也应考虑不同项目可能具有的特殊性。

篇三:医学生医学科技挑战分析
医学生医学科技挑战分析
1吸收消化新知识、新理论、新科技的素质
新知识、新理论、新科技是现代科学研究的最新成果,它们不但标志着现代科技发展的水平,而且也为医学生了解现代科技发展现状、进行医学研究,提供条件并指明方向。

21世纪的医学生,应当学会
掌握和应用新知识、新理论、新科技,将最新的科技成果应用于医疗实践和医学研究,站在现代科技巨人的肩膀上,攀登科学高峰。

要实现科技上的创新,必须拥有广博的知识积累。

如果没有对已有知识的掌握,就无从创新。

首先,医学生要充分掌握本专业的基础知识和国内外研究现状、发展趋势、关键技术、热点难点等,这是实现创新的基础条件;其次,必须掌握相关研究领域的热点、进展、学科间的交
叉点、渗透点,这是实现创新的重要前提。

美国当代著名的发明家格雷特巴奇于1958年发明植入式心脏起搏器,1970年又研制一种改进的起搏器电池———锉电池,前者被美国国家职业工程师协会列为近50年对社会有重大贡献的10个重大发明项目之一。

他的成功,与其拥有广博的知识技能是分不开的,所研究的全锉电池涉及电化学领域和材料领域。

现在格雷特巴奇正在研究诸如艾滋病和成人T细胞白血病等病毒性疾病的治疗方法,用他自己的话说“我今天的成功,都归功于康奈尔大学的教育,归功于大量工程科技的课程作业,以及我那时掌握比别人多的化学、物理和数学知识。

”表面看来,格雷巴特奇在众多领域中的研究为跳跃式,相互之间毫不相干,其实这是一种建立在渊博知识背景下,在发散思维中,朝着一个既定目标努力的结果[1]。

2主动培养创新性思维
创新性素质是人最重要的素质,因此素质教育应以创新力作为核心,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创新性思维。

我国传统的应试教育模式属于结论性教学,老师所讲内容都是“定论”,没有给学生留出探索和思考的余地。

这种模式下培养的学生不会或不敢对教授的知识提出疑问,缺乏创新性思维,难以适应新世纪对人才的要求,也与素质教育的要求相悖。

1976年3位加拿大学者在美国创办《医学假说》杂志,他
们在发刊辞中指出:目前几乎所有医学杂志刊载的都是临床或实验研
究的证实性文章,即实践经验性材料的结论,好像一切理论性结果只能来自临床实验。

实际上绝大部分临床或实验研究都是事先在某种理论或科学假说的指导下设计和执行的。

为了突出理论思维或科学假说指导和引深临床或实验研究的重要作用,该杂志决定只刊登言之成理而不需要实践检验的属于科学构思或假说的医学论文。

因此,要实现创新,就必须重视、培养、挖掘自己创新性思维的潜能,要倡导客观的依据、理性的怀疑、多源的思考、平衡的争论。

3提高自身的复合型素质
各学科之间相互交叉、相互渗透、相互促进是现代科技发展的基本趋势,医学与其他学科之间的相互联系和影响更加突出。

现代科技发展的重大成果,几乎全部与医学发展有着密切的关系。

所以,现代医学生要了解和吸取最新的科技成果,并善于将它们和医学结合起来,形成新的医学成果。

同济大学吴世明校长指出:深化基础理论,尤其
是注重基本理论中本质问题的渗透和互通,克服本专业学科分割过细、
知识零散的弊端,力图从本质上把握各学科之间的内在联系,强调文理渗透,基础与专业结合,体现知识的广博性、整体性、内在结构性和智能型的发展方向,是时代赋予高等教育、特别是博士生教育的重任。

美国硕士、博士阶段都强调主修、副修结合,文、理、应用学科的渗透。

MIT的成功就在于它不仅有一流的专业教育,而且具备良好的交叉学科基础和文化底蕴,强调学生人文、艺术和社会科学方面的基础教育,注重培养学生用非定量的分析方法对事物作出合理的判断,以求在相关学科领域实现新的跨越。

日本筑波大学不设科系,而以学科群、学科类来划分课程,其目的就是为了实现学科交叉。

同时开设大量的选修课供学生选择。

还通过定期举行的研讨班、外聘专家讲学以及参加国内外学术会议等大量学术活动,开阔学生视野、活跃学生思维。

博士生要搞研究、做学问,没有广博的学科交叉基础知识如何出成果,如何在学科的前沿立足?因此,培养单位要创造条件,让博
士生在打好专业基础的同时,尽可能多地涉猎其他领域的知识,打好学科交叉基础。

这既有利于学生在专业方面的潜能发展,对于学生走向社会多方位适应社会和工作需求也大有益处。

4应用现代科技设备的素质
现代科技设备的发展,为医疗诊断、临床治疗和医学研究提供了先进、精密、准确、高效的手段和工具,使现代医疗的诊治变得越来越快捷、越来越简单,大大提高了危重患者的生存率和康复力,增强了疗效。

但是,先进的设备为医疗服务提供现代化条件的同时,也存
在着设备越来越先进、操作越来越复杂、医生的诊疗对现代设备的依赖性越来越强的问题。

医学生要掌握医疗科技方法,应用现代科技设备从事诊疗、病理、药物、生化等方面实验、检测、化验等工作,为临床诊疗和医学研究提供客观、精确的资料,推动医学科技的发展,就必须学习先进设备的相关知识,提高应用现代科技设备的素质[2]。

5团队协作的素质
人类社会的进步离不开全世界人民的共同努力,任何狭隘的民族思想都将阻碍人类社会进步的进程。

同样,在医学领域,我们应充分重视团队协作精神的培养,“一根筷子和一把筷子”是众人皆知的道理。

医学上重大基础研究与技术变革的工程等,客观上都需要不同学科知识的交叉、综合、互补,需要多方面的思想和宽广厚实的知识群体作为后盾,需要专业侧重点不同的人员汇合起来进行协同作战。

作为一名医学生要想实现自己的人生理想,只靠一己之力是无法有所作为的。

篇四:医学院基础医学平台创建
医学院基础医学平台创建
1实验室体制的改革及建立中心实验室的初步成果
1.1体制改革
经过多年教育教学体制的改革,我校实验室管理体制从旧的以教研室为主体的封闭式体制中逐步解脱出来。

按照实验教学手段、授课方式、使用仪器设备相近的原则,在资源共享理念的指导下,撤销了原隶属于各教研室的实验室,对基础医学实验室进行了科学优化整合,组建了(除解剖、免疫实验室外)机能中心实验室、形态中心实验室和科研中心实验室。

初步解决了实验设备低水平重复购置、实验室规模小利用率低等问题。

1.2初步成果
实验中心的建立,初步实现了“学科融合,资源共享”的目的,逐步开出综合性、设计性的实验。

如:机能中心开出由生理、病理生理、药理学组合的综合性和设计性的人体机能实验项目,实现多学科实验内容融合、仪器设备的共用;形态中心在近年学校扩招,实验室容纳面积紧张的情况下,极大地发挥了实验室共用的作用,不但顺利完成了教学任务,也提高了显微镜的使用效率。

实验中心的建立有利于建设开放型的综合性实验中心,适应了学科渗透、跨学科的科研工作。

如:2006年以来在大学生中开展了科研训练计划(SRTP)的活动,已有上百个项目结题,全面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参与科研工作的能力。

又如:学校省级以上各级别科研项目中标率逐年上升,仅“国家自然基金”课题近几年就中标近百项。

另外,实验中心的建立也有利于实验技术的更新和实验室的科学
化管理。

在一体化的管理机制下,也有利于形成实验技术队伍的群体优势和提高仪器设备的使用效益。

2建立科学合理的基础医学实验平台
实验中心的建立虽然为我校实验室管理体制的改革打开了突破口,但除生理学、病理生理学、药理学实验室整合开出“人体机能学”课程,真正实行了实验内容课程化,实现了实验教学手段、授课方式、仪器设备共享外,其它基础医学实验教学并没有克服学科化的弊端。

虽然实验室合并到了实验中心,可是实验教学仍然归属于某一学科,教学的内容还是围绕着学科的理论教学。

实验教学项目中单一学科性的多、跨学科综合性的少;验证性的多,设计性、创新性的少;传统经典的多,现代先进的少;内容分散、重叠和封闭,甚至出现学科间的内容重复[1]。

以上问题的解决只有从实验室管理体制及运行机制进一步改革创新,建立科学合理的基础医学教学、科研及开放的实验平台,以适应高技术医学人才培养的需要。

2.1教学实验平台的建设
实验教学是高校培养合格人才的重要实践环节,是高校实验室的主要任务之一,因此,建设科学合理的医学教育实验平台,在现代医学高校教育体系中有着重要的地位和作用。

我们根据基础医学实验课程化模式的思路,按照学科及实验手段相近、内容及仪器设备相似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