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滨水绿地的分类与作用分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城市滨水绿地的分类与作用分析
作者:全明宰
来源:《科技资讯》 2011年第36期
全明宰
(吉林松花江三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吉林省吉林市 132013)
摘要:城市绿地是城市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的综合体现,是城市中最能体现生态性的生态空间,是构成城市景观的重要组成部分。
本文对城市滨水绿地进行了分类研究并对其作用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城市滨水绿地分类生态
中图分类号:TU9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
3791(2011)12(c)-0114-01
1 城市滨水绿地的分类
1.1 按水域的性质分类
滨溪型绿地:从邻近溪流而构建的绿地。
滨河型绿地:结合邻近的河流而建的绿地。
滨江型绿地:与毗邻的江水共同营造的滨水绿地。
滨海型绿地:依毗邻的海洋而构建的绿地。
1.2 按水域护岸的整治形式分类
硬质护岸型滨水绿地:以防洪、抗洪为目的的滨水区域,其护岸材料多使用块石、现浇混泥土及钢筋混泥土等。
软质护岸型滨水绿地:防洪、抗汛目的不强,可被水流短期淹没的滨水地区,其护岸构成是由泥土、植物等形成自然草坡、沙滩、卵石滩等。
如滨水湿地型绿地等。
1.3 按空间特征分类
点状滨水绿地:由于无法形成系统的绿地整体,而采用见缝插绿的方法局部设置而成,一般作为小型城市滨水绿地景观节点。
线状滨水绿地:沿水边而建成的带状滨水绿地,宽度从十几米到几十米不等。
面状滨水绿地:面积相对较大的滨水绿地,如滨水公园等。
1.4 按性质分类
滨水广场绿地:沿水边而修建的广场绿地。
滨水公园:沿江、河、湖、海等而修建的公园。
滨水防护林带:沿水边而修建的防护林带。
滨水景观林带:沿水边而修建的具有景观效果的林带。
2 滨水绿地对城市的作用
2.1 对城市生态系统具有重要作用
滨水区有水域及近水陆域两个子系统、水域由水体、滩地、湿地、泥沙石、堤岸、植被及水生生物等因子所构成,近水域由陆地建筑物、地下水、植被及陆生生物等因子所构成。
水域、陆域两大子系统,构成一个复杂的滨水生态系统。
这个大系统如能生态平衡,它就需自洁水体,自调水量,旱时陆滩向水体输水,涝时陆滩又能吸水贮水。
它也能保持生物链平衡、保持生物、植被生存、生长及繁殖,维持滨水景观的灵气。
否则,硬质岸堤切断两域水系的联系,滩地、湿地缩小或消失,水体污染,植被及生物减少,那么系统的输水、贮水及自洁功能就要受损,水体水量失去平衡,旱涝不断,水体污染变质,植被与生物逐渐消亡,滨水景观的灵气也逐渐消失。
在生态层面上,城市滨水绿地的自然因素使得人与环境间达到和谐、平衡的发展,作为城市生态走廊是构筑城市人工生态系统的重要部分;城市生态学认为城市是社会、经济和自然三者的复合巨系统。
城市滨水生态系统作为城市生态系统的子系统,一般具有丰富的生物多样性,是生态信息最丰富的生态敏感区。
对增加动植物物种种源、提高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生产力、进行水土污染治理和保护、稳定河岸、调节微气候和美化环境、开展旅游活动均有重要的现实和潜在价值。
城市滨河绿地作为城市绿化子系统的一部分,也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2.2 与城市的发展紧密相连
滨水区往往是城市发展的起点,从城市发展史来看,都市聚落的形成往往与河流、海洋、湖泊有着相当密切的关系。
古人构成理论中就有“依山者甚多,亦须有水可通舟楫,而后可建”之说;亚历山大也在《模式语言》中就城市水体的利用有过精辟的描述:“保存天然水池和河流,并让河流流经全市,两岸修筑小路,供游人散步,并修筑人行桥横跨河流,河流成为市内天然屏障……”。
在城市形成初期,滨水区域呈现一种自发性的良性发展阶段,从《清明上河图》展现的中国古代滨河生活场所,到保存完好的威尼斯水网景观,鳞次栉比、带有偶然性的建筑布局提供生动的滨水景观。
这个时期的滨河区域,其主要的功能主要是提供城市交通以及日常生活的需要。
滨水区域内建筑密度也较小,自然生态所受到城市建设的破坏较轻微,能通过水体自身的维护功能予以保护区域内的良性循环。
滨水地带成为城市物资和信息的集散地,成了商业文化中心,因而一度成为城市生活、经济发展最活跃的地区,19世纪工业革命以后,工业化时代的社会经济发展给城市滨水区域带来强烈的冲击,河流、湖泊、工厂占据滨水区域,水体遭到工业废水的严重污染,许多城市内河的污染达到触目惊心的地步。
导致到了20世纪30~60年代,河滨地带的空间开发逐步走向衰退,许多欧美城市中产阶级纷纷外迁,再加上交通技术的改进,原来繁荣的水运事业逐步衰退,居住人口开始减少。
政府建设投资的热点也随之转移。
到了20世纪60~70年代,人类社会开始向信息化时代迈进,城市产业的重心开始转向服务业,河滨地区为大工业和大仓库占据的现象有了很大改善,同时水处理技术日益提高,也为减少水体污染提供了技术上的保证,加之20世纪70年代中期,随着能源危机的凸现,欧美大城市中兴起了重返城市中心的潮流,城市滨水地区的再开发成为城市中心区复兴的有效手段。
在这个时期,各城市相继利用滨水区空间建成大量优秀的滨水城市公共绿地形成滨水区域的再度开发热潮。
我国滨水区域开发产生的背景基本相同,但与西方发达国家的情况略有不同。
我国的滨水区域开发则是在地价上升时期,这些地区没有明显的衰退。
开发的主要目的是希望通过改善和改造滨水区的环境,以建设滨水绿地的形式,推动周边区域商业、环境的发展,同时为城市居民争取更多的生活空间。
从城市的构成来看,城市滨水绿地是构成城市公共开放空间的重要组成部分,并且是城市公共开放空间中兼具自然景观和人工景观的区域,水体和绿化的存在尤显其独特和重要之处。
在生态层面上,城市滨水绿地具有强化城乡景观格局的连续性、保护和促进生境和生物多样性、调节温湿度、净化空气、吸尘减噪、改善城市小气候,有效调节城市的生态环境,增加自然环境容量的重要作用;从经济层面上,城市滨水绿地具有高品质的游憩、旅游资源和潜质,对周边商业开发具有重要的连带价值:在社会层面上,城市滨水绿地提高了城市可居性,以水域为焦点,往往构成了城市最具活力的开放性空间;在都市形成的层面上,城市滨水绿地对于一个城市的整体感知意义重大,城市滨水绿地空间,是构成城市骨架的主导要素之一,它增强了城市的可识别性。
2.3 是城市生活的重要地区
许多有魅力的城市,不仅因为它们拥有许多优美的建筑,还因为它们拥有许多吸引人的外部空间。
例如意大利历史名城威尼斯.每当晨曦的夜色还未完全褪去,穿行于大街小巷的船只已经在为整个城市迎来新一轮朝阳,繁忙的河流为她的主人注人新的活力,城市因水而兴,因绿而走向永恒。
城市滨水绿地与市民之间存在着“人造空间,空间塑人”的关系,表现在:一方面滨水绿地空间因水的存在而具有自身的独特性,为市民提供各种生活和休闲空间;另一方面人们对水的认识及人敬水、用水、赏水的各种方式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滨水区的形态、风貌、灵魂以独特的地方特色,城市滨水绿地与社会生活两者有着相互依赖性:前者是后者的容器;后者是前者的内容。
同时社会活动与城市滨水绿地空间之间存在着互动作用。
社会生活来源于人的各种需要,它的发展变化,最终导致对旧的空间概念的否定,因而社会生活是影响城市滨水绿地的活跃因素之一,而空间的灵活多样也会促使社会生活向更新、更复杂的方向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