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师范大学885课程与教学论专业笔记(含考试大纲)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学语文课程与教学论考试大纲
第一编语文课程论
第一章语文课程的性质与功能
1.语文课程的性质
2.语文课程的功能
3.语文课程的地位
第二章语文课程的理念与目标
1.语文课程的理念
2.确立语文课程目标的意义与依据
3.初、高中语文课程目标
4.语文课程目标及其特性
第三章语文课程资源
1.语文课程资源及其分类
2.语文课程资料筛选机制
3.语文课程资源利用的原则和策略
4.语文课程资源开发的领域、策略、途径
第四章语文课程的测试与评价
1.语文课程测试的性质与类型 2.语文课程测试的方法和题型3.语文试卷的编制 4.语文课程评价及其作用
5.语文课程评价的问题、要求、方法
第二编语文教材论
第一章语文教材总论
1.语文教材及其价值 2.语文教材的类型 3.语文教材编写的特点4.地方(乡土)教材的编写 5.语文教材的使用
第三编语文教学论
第一章语文教学论与语文学习论
1.语文教学论和语文教学论的性质、研究对象、任务、研究方法
2.语文学习的性质、类型、内容
3.语文学习过程的意义和特点
4.语文学习的方式
第二章语文教学原则
语文教学原则的内容、确定原则的依据和贯彻原则的途径
第三章阅读教学
1.阅读理念和阅读教学理念
2.体验和感悟的性质和意义3.体验和感悟的目标、方法、原则 4.阅读教学的层次和角度5.阅读教学模式 6.阅读教学基本方式 7.阅读教学基本方法8.分类文体的阅读教学
第四章作文教学
1.作文理念和作文教学理念
2.中学生作文习惯的意义和方法
3.作文教学的原则、要求
4.作文教学过程
5.分类文体的作文教学
第五章口语交际教学
1.口语、口语交际、口语交际的特征
2.口语交际教学和口语交际教学的特征、内容、策略
3.口语交际教学与听话教学和说话教学
4.口语交际教学设计的基本形式
第六章语文综合性学习指导
1.语文综合性学习的理念、目标
2.语文综合性学习的特点、评价
3.语文综合性学习的实施过程
第七章现代语文教学媒体
1.现代语文教学媒体及其特点、作用
2.现代语文教学媒体选用原则和要求
3.语文多媒体教学和语文多媒体教学软件设计的要求
第四编语文教师论
第一章语文教师的使命和素养
1.语文教师的时代使命
2.语文教师的素养、语文教师素养的提高第二章语文教师的教学实践
1.语文教师教学实践的内容:备课、说课、上课、评课
2.备课的内容和方法
3.说课的特点和内容
4.好课的标准和要求
5.评课的原则和内容
第三章语文教师的科学研究
1.语文教师应该成为研究者
2.语文教师科学研究的方法和程序第四章语文教师的教材编写
校本教材编写的原则、体例、类型
中学语文课程与教学论
第一编语文课程论
第一章语文课程的性质与功能
1.模块(10---1):是基于明确的目标,围绕某一特定主题形成的相对完整、独立的学习单元,在普通高中新课标中,模块是构成科目的基本单位,与传统课程中的单元结构方式相比,模块具有更强的综合性。
模块课程的教育价值:①打破学科壁垒;②促进学校生活与社会生活沟通;③培养学生的自主意识
2.大语文教育(11---1):是指语文教学领域的最大化,以课堂教学为主体,包括课外语文教育、社会语文教育、生活语文教育,是全方位、多角度、终身的、大众的、普及的教育而非选拨少数人为主的精英教育。
链接:“大语文”是“大语文教育”的简称。
“大语文教育”是已故的特级教师张孝纯先生创立的一种新型的、带有突破性的语文教育思想。
这种思想主张语文教育以课堂教学为轴心,向学生生活的各个领域开拓、延展,全方位地与他们的学校生活、家庭生活和社会生活有机结合起来,并把教语文同教做人有机结合起来,把传授语文知识同发展语文能力、发展智力素质和非智力素质有机结合起来,把读、写、听、说四方面的训练有机结合起来,使学生接爱全面的、整体的、强有力的培养和训练。
3.语文大阅读观:是指以阅读为本,改革旧的闲散性讲析模式,注重阅读教学的整体感悟,突出广泛而自主的大量阅读,突出全方位的阅读技巧和能力的指导与训练,以多种渠道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以阅读带动听说读写能力的全面提高,突出语文教育的人文熏陶。
4.语文(10---1):是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的合称,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5.语文课程的性质: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性质和基本特点。
表现在:
1)语文课程的工具性(11---1):工具性是语文课程的本质属性,是表情达意、交流沟通的思想工具;是人脑的思维工具;是学习其他学科的工具;是传承文明的工具。
2)语文课程的人文性(13---1):所谓人文性,是指以人性、人道为本位的价值取向。
它处处在展示人性,形成人化的情境,体现在人的情感、态度、价值观之中;在语文教育的整个过程中,关注人的成长,培养人健全的人格,体现人的最终关怀。
6.谈谈你对“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这句话的理解。
(10---3)
1)语文课程的工具性:工具性是语文课程的本质属性,是表情达意、交流沟通的思想工具;是人脑的思维工具;是学习其他学科的工具;是传承文明的工具。
语文课程的人文性:所谓人文性,是指以人性、人道为本位的价值取向。
它处处在展示人性,形成人化的情境,体现在人的情感、态度、价值观之中;在语文教育的整个过程中,关注人的成长,培养人健全的人格,体现人的最终关怀。
2) 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性质,也是其基本特点。
就一般情况而言,语文在作为工具使用的过程中,已渗入了人文内容,语文课程在发挥工具的
功能时,也在发挥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功能。
由于语文表达的含蓄和注重内涵及整体把握,注重物我合一,体现了把工具性和人文性融合在一起的特质。
3)工具性和人文性是相互统一不可分离的。
工具性不能脱离人文性,要做到对语文文字的准确理解是不可能脱离具体的语境的,同样要正确把握其内容也不能脱离它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同时,人文性不能脱离工具性,即不能脱离文本来抽象地、鼓励地进行人文性教育。
因此语文教学不应走工具性或人文性的极端,两者是共存的,相辅相成的,工具性孕育人文性,人文性促进工具性,两者是统一的。
7.语文课程的功能((12---1):
(一)知识传递功能。
1).文字语言知识和文学知识 2).社会知识
(二)能力培养功能。
1).读、写、口语交际能力 2).综合性活动能力(三)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功能。
1)情感教育功能 2)态度教育功能 3)价值观教育功能
(四)文化教育功能。
1)文化知识教育 2)文化熏陶
(五)启迪心智、健全人格功能。
(六)各课程学习的奠基功能。
这些功能反映综合性、复杂性、丰富性。
8. 语文课程的地位:语文课程的多重功能和奠基作用,决定了它在义务教育阶段的重要地位,它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是学生全面发展的基础;又是从事工作和继续学习的基础。
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
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
语文课程的多重功能和奠基作用,决定了它在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重要地位。
9.如何理解语文课程的三维目标。
(|11---3)
1)语文课程的三个维度是: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
其中知识与能力是立足于让学生学会,而过程与方法立足于让学生会学,情感态度价值观则是立足于让学生乐学。
2)语文课程的三维目标旨在通过学习,使学生掌握基本的知识技能,经过知识的形成过程,并能运用所学的知识来解决问题,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在情感态度和一般能力方面都得到充分发展。
它是一个密切联系的有机整体,对人的发展也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它有利于陶冶人的情操,培养人的语文素养,养成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
其中知识与能力的学习以有利于其他目标的实现为前提,是知情意的统一,如果割裂了三者之间的关系,放在三个不同的层面就会顾此失彼,应当以知识与能力为主线,渗透情感态度价值观并能充分地体现在过程与方法当中,这样才可以适应学生身心发展的需要,激发学生对学习的兴趣,并能够在过程中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创新精神,从而使学生能够健全发展,形成健全人格。
10.语感:是对言语的感受、认识、把握的能力,是言语能力的核心,也是语文水平的重要组成部分。
加强语感教学,可以培养学生品悟感受言语的能力,积累语言经验,提高学生感受生活。
认识世界的能力,提高表情达意的能力,提升语文素质。
语感训练要以阅读教学为主要阵地,树立大语文观、大阅读观,从阅读的狭窄圈子中跳出来,做到在生活中感受,在阅读中体悟,在表达中升华。
11.美国教育家克勒斯涅说:“语文学习的外延和生活的外延相等。
”谈谈你对这句话的认识。
1)首先,任何一个人的语文学习和语文活动,都不是从学校教育开始的。
儿童在入学之前就已经进行了长期的语文实践活动。
语文教学一开始,就是在课外活动的基础上进行的;
2)其次,学校教育时期的语文学习,远不限于课内,还广泛存在于课外、家庭、社会生活中。
随着学生年龄增长,语文活动的范围和水平也不断的扩大和提高,对课堂教学不断提出新的要求。
课堂上学到的规律性的知识和能力,要在课外活动中应用、检验和强化,并得到扩展和延伸。
所以任何一个阶段的语文课堂教学,都是在课外活动的基础上进行的;
3)最后,对任何一个人来说学校教育的结束并不意味着语文教育的结束,而是进入了在更广阔的领域里独立进行语文活动和语文学习的时期。
就这个意义来说,语文教育对任何一个人都是终身教育,而学习方式在大多数情况下是非课堂形式。
第二章语文课程的理念与目标
1.《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课程基本理念(13-1):
①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②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
③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④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
2.语文素养(11---1、13---1):即在语文课程学习的过程中,学生通过识字、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内化优秀的语言文化成果,最终在自己身上实现一种新的价值或达到新的水平。
《语文标准》所提的“语文素养”包括:字词句篇的积累,语感,思维品质,语文学习方法和习惯,识字写字、阅读、写作和口语交际的能力,文化品位,审美情趣,知识视野,情感态度、思想观念等内容。
1)语文素养的培养:
1)以整体推进语文素养
①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整体推进;
②阅读、写作和口语交际的整体推进
2)在语文实践中培养语文素养
①在实践中积累语文知识、培养语文能力;
②通过熏陶感染培养情感、态度、价值观;
③关注学习过程和学习方法
2)语文素养的特征:整体性。
语文素养是知识和技能、情感态度价值观。
过程和方法的融合。
阅读、写作、口语交际等语文实践活动是语文素养的外显行为,语文素养的三个维度必然在各种语文实践活动中交融整合。
3)为什么说阅读能力是语文素养的体现?
①在阅读活动中,学生要通过阅读获取生活各个方面的知识和信息。
高效率的阅读、处理信息的能力也是学生语文素养的重要内容。
②阅读活动是一个知识积累、能力培养与情感体验相结合的过程。
③学生在阅读活动中,不仅要运用所学的语言知识理解文章的表面意义,更要调动各种情感体验体悟文章深层的思想内涵。
语文素养各方面的协调作用,使学生阅读文章的过程成为与读者交流对话的过程。
在这一过程中,他们不仅习得了正确的语言知识,提高了阅读能力,更净化了心灵,提升了品格,同时也在对阅读
过程和阅读方法的反思和体验中不断提高自身的语文素养。
4)为什么说写作能力是语文素养的体现?
①在写作活动中,学生细心观察生活,积累丰富的写作素材和生活体验,充分发
挥想象力和创造力,用笔抒写内心的真实情感,表达自身对自然、社会和人生的
独特感悟,不断提高自身的写作能力。
②使学生能够在较短的时间内写出内容充实。
感情真挚的文章。
学生的文章是其
语言功底、文字素养以及价值观等综合素养的表现。
③写作过程不仅是学生对所学语言知识的综合和重组,且融进了学生自己的理解
和感悟,这是语文素养各方面协调作用的结果。
5)为什么说口语交际能力是语文素养的体现?
学生口语交际的过程,是丰富语言积累,实现信息和情感交流的过程。
在这个过
程中,学生需要在了解字面意义的同时,体会说话者的引申意义;学生需要使用
内在的语言积累,准确表述自身观点和情感;学生需要调动各种情感体验与说话
者进行情感的交流。
成功的口语交际活动在积累语言、交流信息的同时也实现了
情感的交流,这是语文素养各方面协调作用的结果。
3.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
(一)语文课程具有丰富的人文内涵
1.重视语文课程的熏陶感染作用。
主要通过优秀作品的鉴赏和体悟,移人性情,提升人格。
具有丰富人文内涵的语文课程对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影响必然是广泛而深刻的,有时也是隐性的、长期的,短期内无法立刻看出。
因此,语文课程的学习不是“立竿见影”的,而是循序渐进的;语文课程的熏陶感染作用也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潜移默化的。
2.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
开卷可能有益,开卷也可能有害。
即便是有益的内容,其“含金量”也可能有差异。
因此,语文课程必须注意教学内容的选取问题。
科学而经典的教学内容不仅能够让学生在语文学习中受益匪浅,而且能够实现精神的成长和人格的健全。
语文教育必须从对人的发展负责、对国家未来负责的高度,选择教学内容,给予学生丰富的精神养料,把社会主流的价值观贯穿到语文教育的全过程。
3.尊重个人的独特体验。
学生对语文材料的理解有一定的共同之处,但由于个体的知识背景、生活经验、体悟角度等方面的差异,会导致学生对作品特别是文学作品产生不同的理解。
因此,语文教育特别需要提倡师生之间的平等对话,也特别需要注意尊重学生的独特情感体验和富有创造性的理解。
(二)语文课程具有很强的实践性
语文课程重在实践,中小学语文教育的过程就是学生听说读写不断实践的过程,是学生在语文实践中受到熏陶感染的过程。
当然,语文教育也是有理论支撑的,语文课程“实践性很强”,不是只要求实践操作,也会涉及到语言、文字、词汇、语法、修辞、逻辑、文学的知识,也可能接触到有关人生、社会、自然方方面面的知识和思想观念。
但语文课程“不宜刻意追求语文知识的系统和完整”,更不应该设计成这样一个系统:语言文学等方面的知识和原理,再加上一些例子和供操作练习用的习题。
突出语文课程的实践性,意在强调学生的言语实践活动,意在更好地体现语文教学的情境性、过程性、综合性及合作性。
(三)学生学习母语重在感性把握
学生在语文课程中学习的是母语,而不是外语。
学习母语和学习外语在方法上是应该有所不同的。
学生在学校学习母语,是有在学前生活中就已获得的母语口语语感作为基础的。
从小学到中学,母语学习的主要任务已经转到书面语,是要在原有的口语语感基础
上,通过识字写字和阅读写作的学习,随着生活经验的丰富和人文素养的提高,培养起书面的语感,与此同时,进一步提高口头表达能力。
学生学习母语,因为有早已具备的语言心理机制为基础,具有对本过国本民族文化背景熟悉的有利条件,身处在使用这种语言的社会环境之中,有丰富的学习资源,有大量的实践机会。
因此,不需要像学习外语一样,从学习语音语法知识和规则入手,围绕这些知识和规则反复操练,通过带有一定机械性质的操练来强化对知识和规则的记忆,从而再形成口语和书面语的语感。
(四)汉语言文字的特点对语文教育具有重要的影响
语文教育应考虑汉字的特点、汉语语法的特点,考虑这些特点对识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和思维发展等方面的影响。
4.自主学习即自觉主动,指学习主体有明确的学习目标,对学习内容和学习过程具有自觉的意识和反应的学习方式。
合作学习指学生在学习群体中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有明确的责任分工的互助性学习。
探究学习即探索研究,指学生独立地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并获得自主发展的学习方式。
特征:问题性、实践性、参与性、开放性
三者关系:自主是合作、探究的基础和前提,合作是促进自主、探究的形式和途径,探究是自主、合作学习的目的和归依,三者有机统一,相互促进。
这是培养学习语文学习技能、形成语文学习习惯的必由之路和科学捷径。
5.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
①.学校语文教育向社会语文教育和家庭语文教育的开放
②.语文课程向其他课程的开放
③.构成语文课程诸因素的开放
Ⅰ教师是语文课程的研究者、建设者、开发者。
Ⅱ学生也是语文课程资源的建设者和开发者。
Ⅲ课程内容的丰富、多元与开放,教材选文贴近社会生活和学生经验
6.六大关键词:课程标准、素养、自主合作探究、课程资源、对话、发展性评价
7.发展性评价:语文课程评价的目的不仅是为了考察学生实现课程目标的程度,更重要的是为了检验和改进学生的语文学习和教师的教学,改善课程设计,完善教学过程,从而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发展。
不应过分强调评价的甄别和选拔功能。
8.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特点:
(一)时代性:
语文新课程的时代性,体现在课程目标上,就是要培养适应现代社会发展所需要
的人才;体现在课程内容上,就是要选择具有时代精神、时代特征的内容反映时
代发展变化;体现在课程实施上,就是要转变教学与学习方式,提高语文课程教
学的效率;体现在课程评价上,就是要采用多种评价方式,进行多元评价。
(二)基础性:
语文新课程提出了面向全体学生的共同基本要求,以便让全体学生都获得必备的
语文素养,充分体现出语文新课程的共同性与基础性。
(三)选择性:
语文新课程注重基础性与均衡性,同时注重多样性与选择性,这是高中语文新课
程的一个重要特点。
9.选修课的价值:
①.必修课程的补充
②.丰富课程结构及内容
③.课程内容的拓展或深化
④.满足学校和学生的个性需求
⑤.体现知识的最新发展
⑥.培养学生的兴趣特长
⑦.为大学的专业学习奠定基础
⑧.为就业做知识技能准备
10六大关键词:
(一)选修课程
(二)对话
(三)课程资源
(四)应用、审美与探究
(五)教师专业发展
(六)个性(17处)
11.如何理解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课程的基本理念?
理念的特征:导向性、反思性、前瞻性、历时性
(一)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充分发挥语文课程的育人功能。
①语文素养即在语文课程学习的过程中,学生通过识字、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内化优秀的语言文化成果,最终在自己身上实现一种新的价值或达到新的水平。
《语文标准》所提的“语文素养”包括:字词句篇的积累,语感,思维品质,语文学习方法和习惯,识字写字、阅读、写作和口语交际的能力,文化品位,审美情趣,知识视野,情感态度、思想观念等内容。
②高中语文课程必须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使学生受到优秀文化的熏陶,形成健康美好的情感和奋发向上的人生态度;应增进课程内容与学生成长的联系,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实践活动,实现本课程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方面的价值追求。
(二)注重语文应用、审美与探究能力的培养,促进学生均衡而有个性地发展。
①高中语文课程,应注重应用,加强与社会发展、科技进步的联系,加强与其他课程的沟通,以适应现实生活和学生自我发展的需要。
②语文具有重要的审美教育功能,高中语文课程应关注学生情感的发展,让学生受到美的熏陶,培养审美感知和审美创造的能力。
③高中学生身心发展渐趋成熟,已具有一定的阅读表达能力和知识文化积累,促进他们探究能力的发展应成为高中语文课程的重要任务。
(三)遵循共同基础与多样选择相统一的原则,构建开放、有序的语文课程。
1.共同基础与多样选择相统一
(1)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养
(2)促进学生特长和个性的发展
2.开放有序
(1)学校、家庭、社会语文教育
(2)与其他学科课程沟通整合
(3)教材开放、教师开放、学生开放
(4)必修、选修,国家、地方、校本,有序实施
12.如何理解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课程目标?
①积累•整合
能围绕所选择的目标加强语文积累,在积累的过程中,注重梳理。
根据自己的特点,扬长补短,逐步形成富有个性的语文学习方式。
了解学习方法的多样性,掌
握学习语文的基本方法,能根据需要,采用适当的方法解决阅读、交流中的问题。
通过对语文知识、能力、学习方法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要素的融会整合,切实提高语文素养。
②感受•鉴赏
阅读优秀作品,品味语言,感受其思想、艺术魅力,发展想象力和审美力。
具有良好的现代汉语语感,努力提高对古诗文语言的感受力。
在阅读中,体味大自然和人生的多姿多彩,激发珍爱自然、热爱生活的感情;感受艺术和科学中的美,提升审美境界。
通过阅读和鉴赏,深化热爱祖国语文的感情,体会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源远流长,陶冶性情,追求高尚情趣,提高道德修养。
③思考•领悟
根据自己的学习目标,选读经典名著和其他优秀读物,与文本展开对话。
通过阅读和思考,领悟其丰富内涵,探讨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以利于逐步形成自己的思想、行为准则,树立积极向上的人生理想,增强为民族振兴而努力的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
养成独立思考、质疑探究的习惯,增强思维的严密性、深刻性和批判性。
乐于进行交流和思想碰撞,在相互切磋中,加深领悟,共同提高。
④应用•拓展
能在生活和其他学习领域中,正确、熟练、有效地运用祖国语言文字。
在语文应用中开阔视野,初步认识自己学习语文的潜能和倾向,根据需要和可能,在自己喜爱的方面有所发展。
增强文化意识,重视优秀文化遗产的传承,尊重和理解多元文化,关注当代文化生活,学习对文化现象的剖析,积极参与先进文化的传播和交流。
注重跨领域学习,拓展语文学习的范围,通过广泛的实践,提高语文综合应用能力。
⑤发现•创新
注意观察语言、文学和中外文化现象,学习从习以为常的事实和过程中发现问题,培养探究意识和发现问题的敏感性。
对未知世界始终怀有强烈的兴趣和激情,敢于探异求新,走进新的学习领域,尝试新的方法,追求思维的创新、表达的创新。
学习多角度多层次地阅读,对优秀作品能够常读常新,获得新的体验和发现。
学习用历史眼光和现代观念审视古代作品的内容和思想倾向,提出自己的看法。
在探究活动中,勇于提出自己的见解,尊重他人的成果,不断提高探究能力,逐步养成严谨、求实的学风。
13.语文能力:指个体与他人交往时能顺利完成某种语文活动所具备的心理特征的总和。
语文能力是一种专业能力,是用语言文字进行理解和表达的双向交流的能力。
语文能力的结构由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和口语交际能力组成。
14.语文课程理念:构建应用性和审美性并重的语文课程;构建民族性与国际性相融会的语文课程
15.语文审美教育:是以美学和审美教育理论为指导,以培养受教育者的审美创造能力和审美心理为直接目的,以塑造全面发展的完美个性为最终指向的形象化的情感教育。
16.语言和言语的关系:区别---语言是全社会约定俗成的完整的符号系统,它对个体的言语行为起制约和规范作用。
言语即社会成员个体对语言的运用及其成果。
语言是社会性的而言语是个人性的,语言是潜在性的,而言语是显在性的;语言是重规则的而言语是重运用的。
联系---语言离不开言语,任何一种语言都必须通过人们的言语活动发挥其交际工具的作用,都须从言语中汲取新的要素不断发展。
言语也离不开语言,任何个体只有借助语言只中的语音、词汇、语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