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环节多模块(“3 N”)教学模式介绍范文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三环节多模块(“3+N”)教学模式介绍
三环节多模块(3+N)教学模式构建与实践的价值就在于探索一条既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内驱力、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又注重学生个性发展和精神需求,还能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合作探究能力,发展学生创新意识、创新精神的课堂教学模式。

1、三环节多模块(“3+N”)教学模式阐释
三环节多模块(“3+N”)教学模式是在教学改革实践过程中,参研学校以高效课堂为载体,以教法和学法为研究重点,从学习的动机和价值取向切入,优化课堂教学,着力于“发现(知识新发现)、探究(课堂新生成)、提升(能力新发展)”的课堂建模,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个性发展”的需要而产生构建。

模式的“发现、探究、提升”三个环节中,教师可以根据教学需求自主灵活地选择模式中的N个教学模块进行组合和搭配,从而形成不同的课型,所以又简称“3+N”教学模式。

这种新的教学模式,融“教学环节、教学评价、成长升级”于一体,既有固定的操作环节,灵活多变的模块组合,更有教学过程中及时性评价和学习成长值的积累,优化、丰富、发展了新课标的教学模式,是一种系统性很强的复合型教学模式。

2、核心理念
“3+N”教学模式的核心:成就学生,成就教师,成就课堂。

运用系统哲学的理论,让课堂中隐含的多种对立因素能互动发展,衍生演进,与时俱进,多元统一,使教育服务于“人的终身发展”。

(二)“3+N”课堂教学模式设计与实践
发现环节
学生通过亲历学习过程来发现知识、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体会发现的快乐。

发现的“问题”是这一环节的核心,它既可以是学习内容中的疑惑,也可以是学生知识积累
中的缺陷;既可以是研究学习的知识、技能、方法、思想、规律,还可以是学生学习的认知起点。

(一)操作模式
(二)基本阐述
“发现”环节的基本流程为“自主学习---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自主学习流程中有三个教学模块可供灵活选择使用。

1、自主学习
【模块一】问题情境(观察—主动关注)
教学模块目的:关注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创设出丰富多彩的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求知和探究欲望,将沸腾的、变幻的生活及时纳入课堂中,使书本世界与学生的现实世界贴近,与学生的已有经验和背景相符。

【模块二】前置学习(思考—自主学习)
教学模块目的:激发学生“我要学”的求知欲,学会“自主学习”的方法。

需要注意的是“前置学习”非“前置作业”,也非“提前预习”。

所以前置学习的内容具有多元性,形式具有多样性;前置学习的重点是让每个学生体验自主学习的过程,目的是让学生获得课堂学习的主动权。

【模块三】知识前测(尝试—自我检测)
教学模块目的:培养学生大胆尝试的意识,进行学生的“自我检测”。

通过知识前测,发现即将学习的内容,哪些已经掌握了,哪些还存在问题;了解学生学习的起点,掌握学生积累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和基本经验。

2、发现问题
通过自主学习,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

我们每一个人都是生活在“问题”之中。

套用一句名言:学习中不是缺乏问题,而是缺乏发现问题的眼睛。

3、提出问题
别让“困惑”溜走,困惑的产生常常在一瞬间,学会留住困惑,提出有价值的问题。

要留住困惑,不仅要有强烈的好奇心,更要善于用自己的话,把困惑说出来、记下来。

这样,问题就会源源而来,“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

(三)设计和实施:
1、设计和实施的原则:
(1)目的性原则:模块的设计是为了解决当堂课的“核心任务”为目的,以本堂课学习的具体内容和教学目标为依据,便于让学生在活动中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

(2)适切性原则:模块的选择和设计必须是建立在学生已有知识基础和生活经验上提出的,并能准确反映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便于学生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

(3)冲突性原则:通过学习情境的设计,引起学生的认知冲突,引起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激发学生的学习内驱力,让学生在冲突中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

2、具体操作策略:
(1)让“猜想”引领问题的呈现
经历发现问题--提出猜想--进行验证--确认结论的过程。

培养学生的合情推理能力和演绎推理能力,培养出集创造性与严密性于一体的优秀人才。

如学习乘法分配律时,先让学生观察一组算式提出猜想,再举例进行验证。

(2)以“分歧”引导产生问题
设计容易让学生产生意见分歧的问题,以分歧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思考分歧产生的原因,使学生克服思维障碍,实现新知的自我建构。

(3)用“导错”引发反思问题
故意设置问题“陷阱”,逼学生转换思考角度,跳出思维陷阱,重新进行思考和探索。

“导错--辩错”的过程,就是培养学生不怕困难、不怕失败、坚持求真的心理品质,培养学生成长为一个坚毅、勇敢、严谨的人的过程。

如学习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时,先让学生进行猜想,学生可能会猜想个位是3、6、9的数,就能被3整除,但在验证中发现猜想错误,引起学生的反思,从而逐步逼近正确猜想。

(4)用“挑战”引发主动提出问题
根据小学生的心理特点,教师装不明白,让学生讲清楚;装不相信,让学生做出来看;或者利用竞争机制,让学生进行比赛等,使问题更具有挑战性,激起学生的求知欲。

(四)教学评价
1、对小学生在“发现”过程中表现出的情感与态度进行评价。

2、通过定量和定性相结合的方式对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评价。

在定量评价方面,以学生提出“问题”的次数作为确立评价标准的主要依据;在定性评价方面,通过学生的自我评价、同伴评价、教师评价等方式,对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水平和质量作出评价。

(五)学习成长值积累
对学生发现和提出的“问题”,教师和同伴通过定量和定性评价的方式产生“学习成长值”,记录到设计好的《学生学习成就系统记录表格》中便于积累。

探究环节
为了更好的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把课堂的主体真正的还给学生,教师回归到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的位置。

生成一个新的师生双向互动、双向交流、双向影响中共同成长、共享成就,共荣共生的“生态环境”。

(一)操作模式
(二)基本阐述
“探究”环节的基本流程为“自主探索---建立模型---求解验证---归纳提炼”四个组成。

自主探索流程中有两个教学模块可供灵活选择使用或者组合。

1、自主探索
【模块一】独立思考(我想—自主探究)
教学模块的目的:养成学生“独立思考”的习惯。

培养学生遇到问题时,不能或者不急于找别人去要答案,而是自己主动的用一种全新的、理性的、洞察的思维去探究问题,解决问题。

老师的责任在于引导学生独立思考、教会学生独立思考,调控学生独立思考。

【模块二】合作探究(我帮---质疑解惑)
教学模块的目的:养成学生“合作学习”的意识,在合作中进行“质疑解惑”,达到“交流分享”的结果。

合作学习小组要解决的问题分为三个层次:
(一)学生个体问题:组内生生交流---兵帮兵(交流、示范、理解)
(二)组内共通问题:组间生生质疑---组帮组(质疑、合作、探究)
(三)全班共性问题:全班师生分享---师帮生(启发、解惑、分享)
2、建立模型
学生在独立思考和合作探究中,要培养学生“建模”的能力,“建模”的过程,实际上就是“数学化”的过程。

让学生学会“自我归纳”及“交流分享”,把那些分散的知识、涉及到的方法、思想进行归纳,上升为规律性的理性认识。

3、求解验证
对数学模型进行分析,探讨结论的得出是否科学,在过程中反思过程。

否则,如果结论一味与猜想吻合,就会给学生带来负迁移:猜想总归是正确的,又何必浪费时间验证呢?
4、归纳提炼
教师需要引导学生对知识进行归纳和小结,培养学生的系统、发散、创造思维,从而训练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三)设计和实施:
教师的智慧和学生的智慧在对话的过程中得到了相互碰撞,情感得以交融,学生获取知识的过程不再是教师的灌输,而是教师穿针引线的引导作用的结果。

1、设计和实施的原则:
“独立思考”遵循的原则:①时间调控原则;②适时指导原则
“合作探索”遵循的原则:①有序性原则;②有效性原则
2、具体操作策略
“独立思考”采用的操作策略:
①把握独立思考的时机。

课前,要引导学生在课前对前置学习的内容进行独立思考;课中,更要留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和空间对解决的问题进行独立思考;课后,要让孩子带着疑问走出课堂养成学习反思的习惯。

②把握独立思考的时间。

根据问题难易程度和学生的课堂表现来灵活把握独立思考的时间。

③发挥教师主导的作用。

在独立思考的环节中组织学生开展积极的独立思考活动,加强巡视,及时指导鼓励,发挥引导作用。

“合作探究”采用的操作策略:
①“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策略
每个小组都选择具有相似的性别、学业成绩、智力水平、个性特征、家庭背景的组员,使每个小组成为全班的缩影或截面,既为互助合作奠定基础,又为全班各小组间展开公开竞争创造条件。

②“滚动轮换、随机分配”策略
结合学校班级座位“滚动轮换”方式,产生与其相适应的“流动制”学习共同体。

学习团队随每周的座次变化而随机产生,模拟“社会生活”,学会和谐沟通、平等交流,建立人与人、人与社会以及人与自然之间的和平协调的关系。

③“互动交流、有效评价”策略
当重点问题自主探索后的汇报交流时,当解决问题的方法多样时,当学生之间产生巨大争议时,当学生感到困惑时,教师可以用评价来促进生生之间的互动交流:针对补充、质疑、创新性的交流发言进行鼓励性评价,利用个人自评表和小组互评表为学生在互动交流中的行为进行导向。

(四)教学评价:
1、对学生“探究环节”的学习过程进行评价。

①参与程度的评价
②合作意识的评价
③情感态度的评价
④数学思维的评价
⑤学习发展的评价
2、及时恰当的对学生“四基”掌握状况进行评价
我们对学生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掌握情况的评价要结合实际背景和解决问题的过程,更多地关注对知识本身意义的理解和在理解基础上的应用,关注学生在数学活动中对数学思想的感悟和数学活动经验的积累。

(五)学习成长值积累
通过设计《学生个人自评表》和《小组组内互评表》,充分体现学生“独立思考”与“合作探究”的学习效果,我们将评价的标准分为“个人成长值”和“团队成长值”。

“个人成长值”的积累方法:学生每完成一个学习活动,就可获得相应的成长值;同时在学习过程中,学生还可以通过当堂检测获得相应的能力值;也可以通过帮助组员获得相应的经验值。

“团队成长值”的积累方法:全体组员完成学习活动就可获得团队相应的成长值。

提升环节
提升是在学生提出问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的基础上,让学生对自己的“知识、能力、素养”进行拓展,对学生的能力有新的发展,从而成就学生的求知欲、探究精神和自信心。

(一)操作模式
(二)基本阐述
“提升”环节的基本流程为“巩固应用--拓广反思--课后延伸”。

巩固应用中有三个教学模块可供灵活的选择使用。

1、巩固应用
【模块一】反馈测验(我测---基本成长)
教学模块的目的:通过及时反馈,关注全体学生是否完成本课保底的要求,是否达到全体学生的“基本成长”,故检测的内容一定是本课最为基本和最为核心的;同时,反馈测验也是为了监控学生知识的建构过程,以便教师能迅速分析判断,及时调整教学决策,促进学生的发展。

【模块二】自助菜单(我选---个性发展)
教学模块的目的:承认学生的差异性,给学生一个“选择”的机会,培养学生能进行“自我判定、自主选择、主动发展”的能力,让学生有“个性发展”的机会。

自助菜单的设计原则:
①“梯度设计”原则:一方面按照学生能力大小进行分层设计,形成低、中、高三层不同的题型,进行梯度训练;一方面对同一套题型,针对学生的个性差异,能力不同,设计出不同的要求,比如可以对这套题型分别做基本解答、一题多解、一题多变、提炼知识等不同的要求供学生选择。

②“平行设计”原则:按照培养学生不同能力的发展方向,设计出思维要求大体一致的题型,比如设计出培养学生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等发展方向的练习题来供学生选择。

【模块三】变式训练(我变---纵深发展)
教学模块的目的:精心设计变式练习,采用多种形势和方法进行训练,有坡度、有密度、有难度的对本节课的例题变式,让学生感悟思想方法,达到学生思维的“纵深发展”。

2、拓广反思
如果一节课,没有拓广,那就不是一节完整的课。

教师要引导学生用更加宽广的视野去认识知识,弥补不足,拓广知识。

反思是一种有益的思维活动和再学习活动,学生的成长过程中离不开不断的学习反思这一重要环节。

3、课后延伸
课后延伸范围很广,它的目的在于扩充学生的知识与视野,培养学生探讨的兴趣和创新能力。

课后延伸,形式是多样的,可以讨论、可以做试验,可以写调查报告,可以查找资料,可以找事例......当然老师不可以只布置不检查。

(三)设计和实施:
“提升”环节的目的是通过适当的数学活动,让学生的能力有新的发展。

既要使学生掌握现代生活和学习中所需要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更要发挥数学在培养人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方面的不可替代的作用,为学生未来生活、工作和学习奠定重要的基础。

1、设计和实施的原则:
①层次性原则。

②多样性原则。

③个体差异原则。

④灵活性与开放性原则。

2、具体操作策略:
(1)适时组织回顾反思,在反思中学会学习
回顾反思的主体是学生。

学生养成全面反思的意识和习惯,学会多角度的回顾,并
能对知识技能、学习的过程、学习的方法、数学思想及学习过程中的情感体验进行反思。

(2)对教学内容进行“搭桥”,把学习看作一个系统连续的过程。

由于受班级环境、时间、程度等因素的制约,课堂40分钟不能解决所有的问题,部分学有余力的学生的创新精神必须通过课后延伸中得到进一步发挥和提高。

(四)教学评价
评价只是一种手段,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让学生的能力有新发展才是评价的最终目的。

所以在提升环节的评价过程中,老师和同伴都应多一分:①宽容和理解,②鼓励和支持,③信任和赏识,让学生摆脱数学枯燥的练习,摆脱沉重的作业负担,在快乐的环境中学习和成长。

(五)学习成长值积累
(1)关注学生的差异发展,通过丰富多彩的教学模块,引导他们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来,在过程中积累“学习成长值”,并且在这些学习活动中获得成功的乐趣。

(2)避免学生因“学习成长值”积累,产生永恒不变的排名。

这样学生之间会不断的拉大差距,产生掉队学生,其他学生会对学习活动失去兴趣和动力。

(3)引导学生不能一味的为了追求“学习成长值”,而忽视了学习本身。

加强教学内容本身的吸引力,加强教师教学魅力,让学生在学科学习中有成就感,喜欢教师。

总之,“3+N”教学模式,让学生在“发现-探究-提升”中学会学习,学会创新,有利于四基的落实和四能的培养,也有利于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发展;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同时,对“3+N”课堂教学模式的研究和实践,又可以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提高课堂教学效益。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