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级下册《桂林山水》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四年级下册《桂林山水》
第一篇:四年级下册《桂林山水》
四年级下册《桂林山水》教案
教学目标
1.阅读课文,感受桂林山水之美,受到美的熏陶,体会作者对桂林山水的热爱之情。
2.理解重点句段,学习作者用优美词句表达情意的方法。
3.学习作者细致观察和形象描写景物的方法,培养学生观察、理解和表达能力。
4.指导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积累语言。
重点难点
1.重点:感受桂林山水之美,体会作者对桂林山水的热爱之情。
2.难点:学习作者用优美词句表达情意的方法。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我们的祖国有奔腾的江河、澎湃的大海,有辽阔的草原、茂密的森林……祖国的东西南北中,处处都有迷人的景色。
今天就让我们走进位于我国广西壮族自治区东北的桂林,去领略桂林山水的美景。
(设计谈话导入,一是集中学生注意力,把学生的思维吸引到课堂上来;二是以语言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看看桂林山水会给你留下怎样的印象。
2.检查自读情况,认读生字新词的,相机引导学生初步感知文意。
3.引导梳理文章脉络,初知课文“总——分——总”的结构特点。
(本环节的设计,遵循学生认知规律“整体——部分——整体”,遵照课标对第二学段要求“要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帮助学生梳理课文脉络,认识课文结构,了解课文重要段落,为细致阅读课文
奠定基础;认读生字新词,为学生进一步阅读课文扫清障碍。
)
三、细读课文第一段,初步感受桂林山水名冠天下1.自读课文,想想从课文中你读懂了什么。
2.谈话,了解自读情况,相机引导学生了解“桂林山水甲天下”的意思及其在全文中的作用。
这句诗要追溯到八百年前宋朝时广西提点刑狱王正功,或许还能更早。
历史上,各个朝代均有人慕名游览桂林山水,并且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名句佳作。
意思是说桂林山水之美天下第一。
其中“甲”字高度概括了桂林山水的奇丽之景堪称天下第一,作者以此句总领全文。
(根据课文结构,课文第一段是总起段,就其在文中作用而言,起着引起下文作用,通过阅读让学生体会到这一点,对学生读写都有着重要作用;对“桂林山水甲天下”这一重点句子的理解,体会到赞美之意,更重要的是激发学生阅读下文的兴趣,使学生产生阅读期待)
四、小结全课,练习写字。
(课程标准在实施建议中“关于识字写字汉语拼音教学”中提出“第一、第二、第三学段,要在每天的语文课中安排10分钟,在教师指导下随堂练习,做到天天练”)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1.认读生字新词。
2.说说课文大意及第一段内容,回忆课文脉络并板书。
过渡:是啊,“桂林山水甲天下”,下文就围绕这一句,分别从山和水两个方面作了具体描绘。
唐代韩愈有诗赞道:“水作轻罗带,山如碧玉簪”;清朝袁枚描绘桂林山水“青山簇簇水中生,船在青山顶上行”。
就让我们和作者一起荡舟漓江,去领略桂林山水绝代风姿。
(直接导入后复习已学内容,运用思维迁移规律,使新旧知识无缝对接,使学生自然进入新课学习)
二、细读课文第二段,体会山水之美,学习课文表达方法
1.自由读课文,思考:桂林山、水分别有什么特点?画出能体现山、水特点的句子或词语。
2.小组交流画出的句子,谈谈自己的感受。
3.汇报交流,相机引导品读课文,图文印证,概括桂林山、水各自的特点,体会课文表达方法。
预设:品读句子
① 漓江的水真静啊,静得让你感觉不到它在流动;漓江的水真清啊,清得可以看见江底的沙石;漓江的水真绿啊,绿得仿佛那是一块无暇的翡翠。
通过“读——议——读”的过程,引导学生读句子体会作者抓住漓江水的特点,用排比、比喻等方法形象地描绘了漓江水之美,再把自己体会到的通过有感情地朗读表达出来。
在品读中相机进行仿写训练:
校园的花真多啊,();校园的花真艳啊,();校园的花真美啊,()。
② 我看见过波澜壮阔的大海,玩赏过水平如镜的西湖,却从没看见过漓江的水。
作者在写漓江水特点的时候,开始用对比的方法,凸显漓江水与众不同的特点。
这一点可相机引导学生自读体会。
③ 桂林的山真奇啊,一座座拔地而起,各不相连,像老人,像巨象,像骆驼,奇峰罗列,形态万千;桂林的山真秀啊,像翠绿的屏障,像新生的竹笋,色彩明丽,倒映水中;桂林的山真险啊,危峰兀立,怪石嶙峋,好像一不小心就会栽倒下来。
回忆学习漓江水特点的顺序点拨学法,引导学生自学桂林山的特点,自主体会感悟。
桂林的山形态万千,有的像(),有的像(),有的像()有的像……
④ 我攀登过峰峦雄伟的泰山,游览过红叶似火的香山,却从没看见过桂林这一带的山。
(参看句子②学习要点,让学生自己读、自己说)4.回归整体,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片段。
(第二段是课文的重点段,是需要学生“细致阅读”的。
课程标准在评价建议—阅读—精读中指出:“第二学段侧重考察通过重要词句重要词句帮助理解文章,体会其表情达意的作用”。
因而本环节抓住重点段中的重点句子引导学生细读、理解、品味、体会,从而使学生在读中理解句意,品味语言,体会情感,进而学习课文表达方式,
展开语言练习。
在语言实践中学习阅读,拓展思维,练习写话,达到在学习中运用语言的目的)
三、自学课文第三段,小结课文1.自由读课文,想想自己读懂了什么。
2.指名汇报,相机了解学生对课文最后一句话的理解,在课文中的作用——总结全文。
3.回顾全文,欣赏桂林山水视频,说说自己对桂林山水的感受。
(课文最后一段是全文的总结段,起着总结全文,点名主题的作用。
采取自学汇报的方法,充分发挥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在汇报中理解句子,感受构段作用;同时回顾全文,回归整体,升华主题)
四、拓展阅读 1.配乐朗读:
桂林山水歌
贺敬之云中的神啊,雾中的仙,神姿仙态桂林的山。
情一样深啊,梦一样美,如情如梦漓江的水!水几重啊?山几重?水绕山环桂林城…… 是山城啊,是水城,都在青山绿水中……
2.联系课文,谈谈你对诗歌的理解。
(补充《桂林山水歌》,拓展学生阅读面,增加阅读量,进一步增强学生对桂林山水的认识,从而产生对桂林山水的向往)
五、布置作业
1.读了《桂林山水》一课,请你用笔记下自己学习的收获,或者抒发对桂林上水的感受。
2.收集有关桂林山水的资料,或图片,或文章,或诗歌,或地形地貌解读资料,进行综合性学习,可朗诵诗歌,可当小导游介绍桂林山水,可完成一份手抄报等等。
板书设计桂林山水
桂林山水
水:静清绿山:奇秀险
画中游甲天下
第二篇:四年级下册语文《桂林山水》教案(精选)
《桂林山水》教案
教学目标:
1、认识8个生字;会写11个生字;掌握多音字“似、卷”;能正确读写“波澜壮阔、水平如镜、屏障、危峰兀立”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全文,感受桂林山水的美好。
3、了解作者的语言表达特点,受到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热爱大自然的情感熏陶。
教学重点:
感受桂林山水的美好。
教学难点:
了解作者的语言表达特点,受到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热爱大自然的情感熏陶。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1、教师导言:同学们,在我们幅员辽阔的祖国大地上,有着数不清的美景胜境。
先看看山吧。
(课件出示)著名的五岳各具特点,还有天下第一山——黄山、难识真面目的庐山等,这些山令人赞叹不已;再看看水,浩浩荡荡、滚滚东流的第一大河长江,秀美的西湖,明镜般的天池,这些水让人心旷神怡。
祖国众多美景中有一处非常特别,老师这儿就有一首诗。
(课件出示诗歌及桂林图片)我给大家读读:“诸峰如笋拔垢起,碧玉含翠竖云端。
群峰倒影山浮水,无山无水不入神。
”请你们猜猜它描述的是哪处美景?
2、学生赏图,读诗,交流美景属于桂林风景区。
3、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桂林山水》,共同去领略那里的独特景色。
二、初读课文,学习字词
1、教师导学:下面请同学们把书翻开,自由、大声地朗读课文,借助拼音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学生自由练习,教师巡视。
要求:如果遇到不认识的字或读不好的地方可以多读几遍。
师:课文同学们读完了,本课出现的生字新词大家又学会了多少,我们共同检测一下。
3、学习生字新词。
(1)课件出示“玩赏、无瑕、攀登、屏障、波澜壮阔、水平如镜、峰峦雄伟、拔地而起、奇峰罗列、危峰兀立、连绵不断”等词语,学
生自由练习朗读,遇到不认识的请教同桌。
(2)指名领读。
(课件一个一个出示生词,找2~3名学生领读。
)(3)指导学生开火车赛读。
检查学生对生字新词的掌握情况。
(4)指导书写。
重点指导“澜、瑕、攀、泰”的写法。
注意“澜、攀”的笔顺和结构;“泰”的下部是“”,不要写成“水”。
(5)理解词语。
学生自由汇报自己理解、学会的词语。
(6)引导质疑,集体解决:还有哪些词大家不理解,说出来,我们共同讨论一下。
(学生质疑,集体交流)
三、再读课文,整体感知
师:在大家的努力下,我们将本课生字新词全部学会了,看来集体的智慧是无穷的。
想必大家现在能把课文读得更好了,先自由读一遍,一会儿我们分自然段读课文,比一比谁比刚才有进步。
1、学生自由读课文。
2、指名分自然段读课文。
3、自己说一说你哪里读得更好了。
师:大家的进步要归功于反复练习,这便是朗读的妙处。
朗读还能帮我们了解课文主要写了什么,老师建议大家用默读的方式再读一遍课文,想一想每个自然段主要写了什么。
4、学生默读课文,用自己的话将每个自然段的意思标注出来。
5、学生交流汇报。
6、师生共同梳理出文章的主要内容及“总—分—总”的写法。
四、总结回顾,布置作业
1、说说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
2、作业设计:抄写词语,练习流利地朗读课文。
设计意图:通过让学生谈自己这节课学会了什么,让学生对本节课进行整体回顾;抄写词语,丰富积累,进一步巩固本课所学的生字新词;练习流利地朗读课文,为下一节理解课文作好铺垫。
第二课时
一、复习词语,导入新课
1、课件出示两组词语:
大海
西湖
香山
泰山红叶似火水平如镜峰峦雄伟波澜壮阔(1)指名读,齐读。
(2)现在你能根据课文内容,把两组词语搭配起来,形成一个“的”字结构的短语吗?(波澜壮阔的大海水平如镜的西湖峰峦雄伟的泰山红叶似火的香山)
(3)词语也是有感情、有画面的,让我们通过朗读来读出词语蕴含的情感,展现词语中的画面吧!(引导学生有感情朗读这些短语,引导学生注意“波澜壮阔的大海”与“水平如镜的西湖”在朗读时语气、语调的不同。
)
2、导入:刚才我们复习了课文中的相关词语,这节课让我们再次走入《桂林山水》,去领略桂林山水的美丽。
二、借助图片,直观感受
过渡:先让我们伴着优美的音乐,来欣赏一组精彩的桂林山水图片。
课件出示:“配乐欣赏”。
欣赏的同时,教师做以下文字说明:桂林的山美,水也美,瞧!青山浮水,绿水映山,这山,这水是那么和谐,共同构成了桂林的美景。
这是螺蛳山,它多像一只倒扣着的大海螺啊!象山的夜景多美啊!
这是苹果山,它像不像一只又大又圆的苹果?烟雨朦胧的漓江,又是另一番景象。
这是雪狮岭,多像一只威武的大狮子啊,仔细看它的眉眼都依稀可辨呢!青山绿水,让人觉得好像走进了仙境。
啊!一只多么逼真的大象!
美丽的象山,它可是桂林的象征啊!
师:看到这些,你想说点什么?(桂林山水甲天下)“甲天下”是什么意思?(天下第一)指导有感情地朗读这句话。
三、细读课文,品词析句
(一)了解漓江的水。
1、教师介绍漓江,如诗如画的漓江之所以这么美丽,是因为它有三个特点,你们能在课文中找到吗?
学生齐读描写“静、清、绿”三个特点的句子。
2、静。
(1)请同学们来看视频:漓江的水真静啊,静得让你感觉不到它在流动。
你能不能用一个比喻句来形容一下漓江水的静?
(2)朗读指导:漓江的水多静啊,你能带着赞叹的语气再读一读这句话吗?朗读指导。
(注意“真静啊”,是作者发自内心的赞叹。
)(3)多次指名读后指导背诵。
3、清。
(1)漓江的水很清,到底清到什么程度呢?书上只有文字介绍,同学们肯定觉得不够形象!想知道漓江的水到底清到什么程度吗?
(2)请同学们先来看一段视频,演示“水中倒影”。
(3)看了视频,同学们说说对漓江水的“清”的感受。
(4)朗读指导:漓江真可谓是水清见底,游鱼可数,景色如画。
那么,我们该怎样朗读呢?(5)齐背。
4、绿。
(1)“无瑕的翡翠”是什么意思?
(2)课件出示:桂林“半边渡”的风景图片,学生观赏。
师:桂林这里的气候温暖湿润,有利于植物的生长,所以山上长满了绿色植物,山是绿的,把水也映绿了,看,多绿的水,像不像无瑕的翡翠?
5、朗读描写以上特点的句子。
6、有感情地齐读第2自然段。
(二)了解桂林的山。
过渡:漓江的水那么静,那么清,那么绿,真是太美了,不过你可别只顾低头看水,而忘了抬头看两岸美不胜收的山呀!桂林的山的特点是什么呢?课文第2、3自然段的叙述方法相似,请同学们按照学习第2自然段的方法自学第3自然段。
1、分小组讨论,结合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解决以下问题。
(1)轻声自由读课文,画出描写山的特点的词句。
(2)再读课文,想一想这一自然段与第2自然段在写法上有什么相似之处。
(先用名山作比,然后用排比句写出桂林山的特点。
)(3)观察课件中桂林的山。
问:桂林的山与别处的山有什么不同?有哪些显著的特点?预设:“奇”。
课文从两个方面进行描写。
一是“拔地而起,各不相连”。
一般的山脉逐渐高上去,且连绵不断,桂林的山却是从平地崛起,互不相连。
二是“奇峰罗列,形态万千”。
除了像老人,像巨象,像骆驼,教师还可以补充介绍,有的像背着娃娃的妇女,有的像好斗的公鸡,有的像下山的猛虎,有的像含苞欲放的莲花,有的像捧书而立的书童,有的像敞胸露肚的罗汉……使学生感到桂林的山真是形态万千。
预设:“秀”。
课文打了两个比方“像翠绿的屏障,像新生的竹笋”。
预设:“险”。
课文用“危峰兀立,怪石嶙峋”概括了这一特点,并用“好像一不小心就会栽倒下来”的感觉,突出了桂林山的“险”。
2、动手画一画桂林的山都是什么样子的?可自由发挥想象,比一比看谁画的最好,找几名同学在黑板上演示。
3、启发想象桂林山的“奇”“秀”“险”。
4、指导有感情地朗读描写“桂林的山”这一部分内容。
四、理解“连绵不断的画卷”,总体了解桂林山水
1、“这样的山、这样的水”指哪样的山、水?
2、理解“连绵不断的画卷”。
什么是“画卷”?“连绵不断”是什么意思?课件出示桂林美景。
漓江,像一条青绸,如一条绿带,盘绕在两岸峰峦之间。
一路上风光绮丽,奇峰夹岸,青山浮水,碧水萦回,犹如一幅百里画卷。
说它是一幅连绵不断的画卷真是一点儿也不过分。
3、齐读第4自然段。
4、理解“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
5、再次播放关于桂林美景的视频:让学生说说有没有在“画中游”的感觉。
五、深入读文,感悟写法
1、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全文。
2、思考:描写桂林山水时作者主要用了什么修辞方法?(排比)课文主要写桂林山水,为什么还要在写山水前介绍其他山、水的特点?(通过对比,突出漓江水的静、清、绿;桂林山的奇、秀、险。
)小结:这就是使用排比和对比两种修辞方法的好处,可以增强文章的表达效果。
在今后写景时,我们也可以用上这种方法,这样我们的文章也会更加美妙。
六、布置作业,拓展延伸
学完课文后,写一写自己对桂林山水的印象。
第三篇:四年级下册《桂林山水》教学反思
《桂林山水》是一篇优美的抒情散文,作者紧扣桂林山水的特点,叙述了桂林山水的秀丽多姿。
文章谴词造句严谨,诗化的语言耐人寻味,下面给大家分享《桂林山水》教学反思,欢迎阅读!《桂林山水》教学反思1
《桂林山水》是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第一单元中的第二篇课文。
课文描绘了桂林山水的秀丽风光,赞美了祖国的锦绣河山。
表达了作者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这篇文章是训练用段意归纳课文主要内容的好例子。
课文内容描述生动逼真,其中抓住桂林山水的特点进行具体描写的写作方法,是学生学习习作的典范。
一、梳理文章脉络,培养概括能力。
通过上学期的期末考试发现,学生的阅读能力有待于提高,所以打算本学期从课内入手,提高学生的阅读水平。
这篇文章是训练用段意归纳课文主要内容的好例子。
教学时,以填空的形式让学生完成题目:
A、这篇文章的结构是___________________。
B、这篇文章可分_______段。
第一段:写作者观赏桂林山水的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二段:写了_____和________的特点。
第三段:总起来描写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通过训练,教师的引导,学生很轻松的理清了文章的脉络,为下文的学习,奠定了基础。
二、扶放结合,注重学法迁移。
教学第二段时,先让学生边读边圈出漓江水特点的词语,并用波浪线画出具体描写的句子,边读边想象桂林水的美,这样学生对漓江水有了大体的印象。
接着分析描写漓江水特点:静、清、绿,一是“静”,从感觉上来写;二是“清”,从视觉上来写;三是“绿”,运用比喻,从想像上来写。
又让学生通过句子的比较具体感受漓江的水怎样静、清、绿,这样,层层剖析,步步深入,由语言的变化带动情感的升华,体会赞叹之情,体会漓江水的独特美。
最后通过品读,学生更真切地感受水静、清、绿的特点。
漓江的山与桂林的水在写作方法上是相同的,根据这个相同点,在教学桂林的山时,总结学习漓江水方法:读——找——品——诵,并引导学生自学第三自然段,找出描写了桂林山的特点:奇、险、秀,抓住关键词,如“拔地而起、奇峰罗列、色彩明丽、危峰兀立、怪石嶙峋”等,理解感受桂林的山怎样奇、秀、险,最后通过朗读感悟,加深对文本的理解。
三、对比学习,总结表达方法。
第二段是写漓江的水,由大海和西湖引出漓江,突出它与众不同的特点,然后从三个方面具体描绘了漓江的水的特点,这三个句子,都是表现漓江的静态特点,构成排比,整齐匀称,节奏明快,给人以美的享受。
段落的结尾一句,是写漓江的动态特点,将船的“前进”与岸的“后移”进行比较,并统一起来,富有韵味。
第三段是写桂林的山,也是先由泰山和香山引出桂林的山,然后从三方面具体描写桂林山的特点,而且,每一个特点之中都运用了比喻,增加了形象的美感,很有吸引力。
学习之后,引导学生发现二、三段的在表达方法方面上特点,学生感悟了作者采用排比、比喻、对比的手法给读者描绘了漓江的水美,桂林的山美,激发了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四、认识不足,提升自我。
1。
少数学生还处于假期散漫的状态,思维能力有些慢。
2。
如能在课堂上进行语言文字训练,效果会好些。
在以后的教学中,还要认真思考,不断琢磨反思,从学生的实际出发,从课文内容的重点出发,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提高课堂效率。
《桂林山水》教学反思2
《桂林山水》是小学语文的一篇看图学文,由一幅山水画和一篇文字优美的短文组成,课文抓住桂林山和漓江水的特点,描绘了桂林山水的秀丽风光,表达了作者对祖国山河的无限热爱。
指导学生学习时,不仅要让学生准确地把握漓江水的“静”、“清”、“绿”和桂林山的“奇”、“秀”、“险”,还要着重培养学生四个方面的能力:即审美能力、观察能力、想象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在整个教学中,我运用情境教学法,根据教材的内容及儿童的心理特点,创设情境,把学生带到作品描绘的意境之中。
一、凭借情境,理解词句,训练语言
这是小学语文教学的目的之一,也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在以往的语文教学中,一些老师常常离开具体的语言环境去解词释句,把课文讲得支离破碎,学生也感到索然无味。
在《桂林山水》一课的教学中,对漓江水“静”、“清”、“绿”这个排比句的教学,为了让学生欣赏课文的语言,并懂得作者是怎样把景物写具体的,我采用比较的方法,设计了一个启发学生非说不可的问题,即“漓江的水真清啊!真静啊!真绿啊!”让学生讨论体会老师写的和书上写的哪种好呢?为什么?通过思考,学生有的说:老师说的不好,说得太空洞了,只说了漓江的水又静又清又绿,究竟清到什么程度,绿到什么程度,静到什么程度,别人听了一点也不明白。
有的说:书上写的好,具体写出了漓江水清、水绿、水静。
还有的说:书上写得形象,作者用“无瑕的翡翠”来比喻漓江的水,使我们不但看到了漓江水的颜色,还感觉到了水的光波。
在这个基础上学生既理解了“无瑕”、“翡翠”的意思,又知道了作者是怎样把“水”写具体的。
培养了学生的分析、观察、理解能力,训练了学生的语言表达。
二、启发引导,主动参与,培养能力
小学语文教学中就是要让学生变“要我学”为“我要学”,主动地去发展自己的个性特长,去养成自己的良好素质。
因此教学中教师的作用是“导”,是引导学生从所学知识中去塑造“自我”,完善“自我”。
我在教学《桂林山水》时一开始,就为学生创设情境,通过导入新课,激发学生兴趣,使他们都产生了想去饱览祖国名山秀水的愿望;这时我板书课题,告诉学生今天老师和你们一起去观赏桂林山水好吗?学生感到十分新奇,产生了强烈的求知欲。
然后屏幕出示桂林山水图片,结合文字,引导学生去把握全文内容,去学词学句学篇,让学生从课文的描写中,感受到桂林山水的美,感受到祖国山河壮丽。
教学桂林山的特点时,鼓励学生进行创造思维,启发想象桂林山还有没有别的什么形状,让学生能够主动参与学习讨论,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发挥学生的想象能力。
三、指导方法,掌握钥匙,提高素质
语文教学中一个很重要的目的就是要教给学生的学习方法,让学生自己去掌握开启知识大门的钥匙。
这也是提高学生素质的重要方面。
教学《桂林山水》时,我十分注意对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
指导看图,重点放在怎样观察上;学文,重点放在怎样理解上。
看图时,训练学生明确观察点(在漓江的船上);讲求观察顺序(由近及远,先水后山,再小舟、竹筏、树木、花草等);强调要细致具体,看清每一景物的形状、颜色、特点及空间位置,要求看得准确,看得完整,每一观察都紧扣课文。
学文时,先重点指导学生分析,理解漓江水“静”、“清”、“绿”的特点。
第二课时接着引导学生回忆学习的过程,进而帮助他们总结了“读、想、找、议、悟”的读书方法。
然后利用这样的方法去分析、理解桂林山“奇”、“秀”、“险”的特点,教学生由“学会”到“会学”,这就使学生的读写基本功在训练中得到了巩固,提高了学生素质,培养了学生的能力。
《桂林山水》教学反思3
文章以生动形象的笔触描绘了桂林山水的秀丽风光,开头引用名句“桂林山水甲天下”统领全文。
学习本篇课文,一是让学生通过朗读,感受桂林山水的美,从而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