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内部审计转变的途径和形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析内部审计转变的途径和形式
摘要
近年来,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经济结构呈现多元化和多渠道的态势。
传统的以“查错纠弊”为主的审计,已不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
因此,为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必须转变审计理念,改变审计方法,使内部审计由“检查职能”向“控制职能”转变。
内部审计转型既是经济发展对内部审计提出的要求,也是内部审计自身发展的需要。
正确认识和准确把握这一转变的精神实质,采取创新的转变措施,积极推进内部审计实现转型,是时代发展对内部审计提出的新要求,关系到内部审计发展前景。
关键词
经济发展创新转变形式转变途径
正文
经济发展是随着不断融入市场经济而逐步发展壮大起来的。
当前,经济进入快速发展轨道,与市场经济接轨规模不断扩大,伴随资本的引进和输出,经营管理日趋呈现复杂化态势,表现为管理层次多极化、管理规模扩大化、管理手段多样化、经营地域广泛化、创收形式复杂化等等,这些变化使单位的受托责任由财务领域扩展到经营管理领域,面临着传统事业单位管理模式下不曾有过的各种风险。
基于经济发展的现实状况,在思考内部审计服务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形式和途径时,要充分认识并把握当前的经济环境和内部审计环境,创新内部审计机制制度,不断提高内部审计作用力水平,才能真正意义上实现内部审计向风险性和绩效型的根本转变。
一是在审计理念上,对内部审计本质的认识由检察向管理的认识转变,由注重结果、重在治理向注重过程、重在治本转变;二是审计的职能上,由单纯监督向监督与服务并重转变;三是在审计的目标上,从查错纠弊向内部控制评价和风险评估转变;四是在审计内容上,由财务控制向业务控制和信息系统控制转变;五是在审计的方式上,由事后监督向事前、事中全过程监督转变;六是在审计的手段上,由手工操作为主向利用机、信息技术为主转变。
应该说,这一观念的提出,既符合当前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的客观要求,也体现了我国内部审计工作噶站的必然趋势。
1.经济发展和内部审计工作的关系
1.1经济发展对内部审计转变服务方式的影响
在市场经济初始阶段,财经领域的违法违纪时有发生,单位内部会计控制和财务管理不规范,传统的财务收支审计在维护财经纪律、保障经济健康发展方面做出了积极贡献。
当时,内部审计业务开展以财务收支审计为主,具有财务检查的显著特征。
审计的主要目的是查错防弊,审计的范围是当前的和追溯的财务记录,审计方法是传统的财务检查方法,审计的主要职能是检查,审计的作用是纠弊,审计的标准是财务制度和会计准则。
目前,我国经济与市场经济接轨日益深入,经营收入逐步增多,各项管理制度和监督检查机制逐步健全,经济运行处在又好又快发展时期。
伴随着市场经济规模不断扩大,经营管理日趋呈现复杂化态势,这些变化使单位的受托责任由财务领域扩展到经营管理领域,面对新的形式,内部审计已处在一个需要转型时期,即:由监督型向监督服务性转变;由传统的财务审计向管理审计转变;由财务报表事项审计向内控制度、风险管理和公司治理事项审计转变;由为管理者提供服务向为投资者提供服务转变;由监督、评价职能向保证、咨询职能转变;由事后监督向事前事中全过程监督转变;由手工操作向网络信息技术转变。
通过内部审计工作职能转变,提高内部审计在经济法战中增值作用。
1.2转变方式是内部审计工作发展的客观要求
内部审计转变服务方式既是经济发展对内部审计提出的要求,也是内部审计自身发展的需要,是不以人们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
传统审计向管理效益审计延伸是内部审计发展的必然要求。
传统的审计工作侧重于差错纠弊,这种方法属于消极防御,只能起到亡羊补牢的作用。
这种事后检查纠正的做法不能起到堵漏的作用,而且无法弥补已经造成的损失,单位在整改过程中花费大量精力,但效果甚微,不能杜绝屡查屡犯的现象,审计成果很难为单位接受。
内部审计重点既要倾向于管理,又要倾向于效益,内部审计是控制系统,而不是检查系统,内部审计要以效益审计和管理审计为主,要以事前事中审计为主。
这是对内部审计定位提出的新理念,是内部审计工作发展的方向和目标。
实现内部审计服务方式的全面转变,促进内部审计制度化、规范化、现代化建设,是对我国内部审计经验和规律的总结,是经济发展形势对内部审计的客观要求,是完善和发展内部审计制度的内在需要。
2.创新是转变服务方式的重要举措
内部审计转变服务方式是一个过程,它是随着经济发展逐步完善的。
因此,服务方式的转变既要在立足于传统审计的基础上逐步提高和完善,又要适应形势发展和审计工作自身发展的要求,不断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采取新措施,推动审计工作与时俱进。
即通过审计理念创新,审计方式、审计技术等审计实务创新,审计计划编制、审计成果运用、队伍建设等审计管理创新,使的审计宏观作用更加突出、职责履行更加到位、技术方法更加先进、审计管理更加科学、队伍建设更具实效。
最终实现审计服务方式的成功转变。
2.1审计理念的创新
2.1.1 形成内部审计新思路,树立大局观念
实现内部审计转型,首先要转变思路。
审计人员必须充分认识到内部审计工作转型的必要性和紧迫性,关注内部审计发展的新动向,积极拓展内部审计领域。
以往的内部审计聚焦于财务事项,审计报告的提交为审计结束的标志,内部审计工作以自我为中心,以监督者的形象出现。
在新的审计模式下,这种审计工作思路必须转变。
由监督向服务转变;由结果审计向过程审计转变;由财务审计向管理审计转变;由注重当前向注重战略性和长远行转变;由独立行为向互动行为转变,树立审计工作新思路。
要着眼全局,树立全局观念和大局意识。
要改变过去单纯以查错纠弊为目标的传统理念,向以绩效审计为主的服务型目标转变;要改变多年来以审了多少单位、开展了多少审计事项、查处了多少违纪违规资金的单纯监督型,向以督促整改、促进规范、注重成效的监督服务并重型转变,使内部审计工作提升到为推进企业健康发展,推进社会经济健康发展服务为中心的层次上来。
2.1.2 树立服务和监督一体化理念
审计工作的监督和服务是一体的,监督是服务的重点,服务是监督的升华。
查处和揭露问题固然是审计的第一职责,但这并不是唯一目的,通过监督为经济社会和谐发展服务才是审计的最终目的与归宿。
内部审计人员要牢固树立“监督也是服务”的思想理念,做到真诚为基层、为群众、为经济建设服务,使审计成为维护经济生命、保证经济健康发展的“免疫系统”。
2.1.3 树立为社会服务理念
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和文化生活需要是经济社会发展的根本目的。
审计监督是维护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重要保障,担负着保障和改善民生的神圣职责和使命。
各级审计机关要围绕构建和谐社会的总体目标,关注国家宏观政策的贯彻落实,就经济社会发展的重点和热点问题开展审计,以增强审计工作的针对性、
超前性和预见性。
以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为重点,加大对民生专项资金的审计监督力度,坚决查处各种损害群众利益的案件和问题,切实保护广大群众和弱势群体的切身利益,履行好审计机关作为公众受托人的责任,当好人民群众利益的
“保护神”。
2.1.4 树立责任理念
审计是一种权利,更是一种责任。
审计工作涉及面广、情况复杂、政策性强、敏感度高,稍有不慎就会犯错误。
审计机关要进一步加快管理创新,加强自身建设,努力培养造就一支政治过硬、业务精湛、清正廉洁的干部队伍。
通过从严治理审计队伍,内抓管理,外抓纪律,建立起权责明确、行为规范、监督有效、客观公正的审计工作机制和过硬的审计干部队伍,切实提高审计的公信力和执行力。
2.2审计实务的创新工作
审计转变服务方式即是审计实务创新的源动力,又为审计实务创新提供了广阔的实践舞台,内部审计人员要加快推进审计实物的创新。
2.2.1做好内部审计服务方式转变基础工作
财务收支审计是向现代审计转型的基础,现代审计是要建立在财务信息的真实性和财务管理十分健全的基础之上的。
审计转型初步阶段,要通过财务收支审计掌握第一手资料,在此基础上对审计结果进行分析研究,发现管理上存在的不足和漏洞,
确立管理审计的主攻方向,有目的的开展管理审计,提出管理上的审计意见和建议,以供单位领导及时决策,使问题得以控制。
2.2.2把内部审计落脚点放在注重单位效益上
内部审计是一项立足和服务于本单位,具有很强的内向性的监督工作。
作为单位领导最关心的是经营目标的实现和经济发展质量,经营政策和分配方案是否与经营目标相适应。
所以内部审计人员要在日常审计工作中注重单位经济运行机制各环节,通过内部控制、风险管理和管理审计,对单位经济运行做出分析,科学评价影响目标实现的主要风险,为领导当好参谋。
要通过对各级经济组织领导人经济责任审计,分析评价其在履行责任期间利用资源的经济性、效益性和有效性。
转变审计职能,从侧重于监督只能的发挥转变为服务与监督并重,寓监督于服务之中,为单位经营管理服务,为提高经济效益服务,为领导决策服务。
2.2.3转变审计内容
既注重财务信息,又要重视非财务信息的搜集、分析。
现代审计要求对财务信息和相关的非财务信息进行全面了解,既要对单位资源总量、构成进行分析,更要对经济运行面临的机遇和风险进行研究。
审计内容不仅仅局限在单项审计项目上,而是在原有审计内容
基础上拓展和外延。
如:把内控制度审计和管理效益审计及风险审计融入到任期经济责任审计中,在原经济责任审计基础上,审查经营决策、资源配置、财务管理、资金运作、对外投资、利益分配、经营风险,评价内控制度的有效性,分析经济运行存在的深层次问题,提出有前瞻性的意见和建议。
2.2.4转变审计方式
一是从侧重于发现、纠正和处理问题,向分析研究苗头性、倾向性、普遍性问题,加强宏观管理,防范风险方面转变。
对领导关心的问题、群众关注的问题、影响重大的问题实施专项审计或审计调查。
二是由单一审计向多功能、多方位审计转变。
例如对企业年度经济责任考核,除对各级经济责任人经济指标完成情况审计外,进行资产管理、资源利用、项目管理,投资收益、资本运作、资金回收力度等方面的审计,客观评价经济效益,预测经营风险。
三是把现代审计融入到传统审计中。
把内控制度、管理审计融入到传统审计项目中,使传统审计项目内容得到扩展,同时使得审计方法更加灵活,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2.2.5采用计算机审计手段
熟练掌握计算机审计软件使用是现代内部审计人员必备素质,借助计算机辅助审计手段,实现审计与财务信息共享,审计技术从过去以手工操作对会计凭证、账簿、报表进行审
查为主,发展到应用计算机现场辅助审计和创造条件实施联网审计,缩短数据传递距离,减少误差,提高审计效率。
同时,加快审计信息化建设的进程,积极探索信息化环境下新的管理方式,提高审计管理能力和水平。
采用现代先进审计技术方法,推行采用计算机平台的系统审计管理;
加快审计数据库建设和被审单位的信息联网,提高审计工作的效率和质量。
2.3审计管理的创新
审计管理的创新,是着力提高审计水平的重要保障。
以审计创新为动力,以提升审计成果质量为核心,以加强审计业务管理为基础,以“人、法、技”建设为保障,全面提高审计工作水平,基本实现审计工作法制化、规范化、科学化。
审计管理的创新必须进一步从国家审计制度的构建、审计转型的要求、审计实务创新的需求等方面进行思考和重构。
2.3.1 加强审计计划管理
强化源头管理,审计质量管理要从计划抓起,这是做好项目的前提,也是确保质量的前提。
内部审计计划的制定必须按照服务于企业中心工作、有助于发挥审计在服务宏观管理和完善制度机制的要求来统盘考虑。
要优化配置审计资源,改变按照审计对象分类轮审的办法,突出重点资金、重点单位、重点问题进行重点审计,坚持
“覆盖全局,重点审计”的原则。
2.3.2 加强审计质量管理
确立在新形势下的质量意识,把满足企业领导班子需求、为改革和发展服务、经得起历史的检验、规避审计风险作为审计质量控制的主要内容。
一是强化审前调查,要把审前调查作为提高审计项目质量的关键举措来抓,使审计目标更加明确,审计方案更加可行,审计实施更有针对性。
二是强化过程控制,严格执行《审计法》等各项法律法规及规章制度,健全质量控制措施,强化审计质量检查与考评。
坚持审计业务会议、三级复核、审计责任追究等制度。
三是强化后续管理,完善审计质量考评制度。
以审计质量检查、审计项目评优、审计项目点评、审计质量控制辅助为载体,加强审计质量管理,推进审计质量全面提升。
2.3.3 加强审计成果管理
审计成果是审计价值的体现,要十分重视审计成果的提炼、分析、整合,提高审计报告质量,在围绕制度建设、有针对性地提出审计建议上下功夫。
要注意加大对同类问题、同类单位审计成果的整合力度,并从体制、政策和管理的层面剖析成因,形成一批有质量、有见地、有影响的综合报告。
要树立科学的信息观,综合运用审计信息、审计专报、调研报告等有关载体,增强信息时效,提高信息编报质量。
要做好审计公告工作,适度加大审计公告的力度,审计公告要注意严格把关,征求被审计单位意见,确保公告内容准确无误。
要加强对审计决定执行和审计建议采纳情况的跟踪检查,各个审计项目结束后,审计部门必须加强对审计决定执行和审计建议采纳情况的跟踪检查,有效促进整改提高。
2.3.4 改善审计策略,建设高素质塑造审计队伍
审计人员要牢固树立服务意识,加强与单位的沟通。
审计工作中要采取参与、合作的审计策略,取得被审计单位的积极配合,与被审计单位共同研究分析存在的问题和原因,商讨解决问题的对策,关注执行效果。
目前内部审计人员素质参差不齐,对转型所要求的知识和技能还较为欠缺。
内审人员要加强学习,提高认识,增强技能。
开展内控制度、绩效审计和计算机辅助审计,拓宽知识层面,更新知识,开阔视野,以适应内部审计转型和经济发展需要。
同时通过主动开展新型内部审计,显示新型内部审计成效,促使领导重视内部审计队伍建设。
内部审计能不能与时俱进,首要的是看审计人员的思想认识能不能不断前进,勇于和善于根据内部审计实践的要求进行创新。
只有把坚定信念和更新观念很好的统一起来,才能更好地与时俱进。
推进内部审计转变服务方式是经济发展的需要,是时代的要求。
创新是推动审计事业不断向前发展的不竭动力,在内部审计工作中审计部门和审计人员必须强化创新意识和理念,只有创新转型,不断提高审计质量和水平,才能有效地防范审计风险,内审工作者要转变观念,积极探索,依靠领导,努力工作,为推动内部审计服务经济发展的要求作出应有的贡献。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