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哲学有关文献汇总(36)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给〈祖国纪事〉杂志编辑部的信》:全称《欧根·杜林先生在科学中实行的变革·哲学·政治经济学·社会主义》。

恩格斯为批判德国小资产阶级思想家欧根·杜林,并系统阐述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一部经典著作。

写于1876年9月—1878年6月间,载于1877年1月3日—1878年7月7日的《前进报》及其副刊上。

1878年在莱比锡以《欧根·杜林先生在科学中实行的变革》为名发行单行本,在1879年11月14日给奥·倍倍尔的信中,恩格斯开始称其为《反杜林论》。

中译本最早由吴黎平翻译,1930年由上海江南书店出版,同年上海昆仑书店出版钱铁如翻译的《反杜林论》上册。

现中译文收入《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一版第20卷、第二版第26卷,《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9卷。

1871年的德国统一大大加速了资本主义的发展,随之而来的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之间的阶级斗争也日益加剧,德国也逐渐取代法国成为欧洲工人运动的中心。

面对日益尖锐的阶级斗争,德国资产阶级为了巩固自己的统治地位,一方面积极支持资产阶级政府对无产阶级革命运动的残酷镇压,另一方面在理论上散播各种庸俗经济学和折衷主义,在国内大肆围剿马克思主义理论。

尤其是在德国社会主义工人党实现统一之后,受拉萨尔主义的影响,各种机会主义和反马克思主义的思想流行起来,其中尤以小资产阶级思想家欧根·杜林最具代表性。

欧根·杜林一开始公开反对马克思主义,曾于1867年对《资本论》第1卷进行过“批判”。

可到了19世纪70年代,他却宣布改信社会主义,自诩为社会主义“行家”和“改革家”,先后出版《国民经济学和社会主义批判史》《国民经济学和社会经济学教程》《哲学教程——严格的科学世界观和人生观》等著作。

在这些著作中,杜林以激进的言辞抨击当时德国的现实社会,积极贩卖自己的小资产阶级“社会主义”理论,一时间蒙骗了包括德国社会民主党在内的许多人,并且在党内形成了一个以他为核心的宗派小集团。

杜林的学说不仅对马克思主义理论造成了严重危害,而且直接威胁到刚刚合并的德国社会民主党的团结统一。

为了捍卫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驳斥和清算杜林的各种错误观点,避免杜林错误观点影响德国工人运动的正确方向,使德国社会民主党统一在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的旗帜下,恩格斯在马克思的支持下撰写了《反杜林论》,全面彻底地批判了杜林的错误观点,系统地阐述了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等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

《反杜林论》全书主要由恩格斯写作完成,其中政治经济学编第十章是马克思写的。

恩格斯把《反杜林论》一书分为哲学编、政治经济学编和社会主义编,先是有针对性地批判和揭露杜林在这些领域的无知、谬论与谎言,继而从正面阐发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

第一,在哲学编中,恩格斯主要从唯物辩证法的基本原理、辩证法的规律以及辩证的认识过程等三个方面批判了杜林的错误观点,系统地阐明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观点。

首先恩格斯批判了杜林在本体论、运动观上的错误观点,论述了唯物辩证法的基本原理。

杜林提出世界统一于存在的本体论观点,恩格斯指出杜林的这一观点是一种折衷主义的观点,真正的马克思主义本体论明确主张世界统一于物质。

恩格斯还批判了杜林关于物质、运动、时间等问题的谬论,论证了运动与物质的不可分性、时空与物质的不可分性以及运动的绝对星等观点。

具体来讲,恩格斯指出运动是物质存在的方式,时间和空间是物质存在的形式,运动具有绝对性而静止具有相对性。

其次,恩格斯在对杜林上述形而上学谬论进行批判的基础上,指出“辩证法不过是关于自然界、人类社会和思维的运动和发展的普遍规律的科学”,其中最为重要的就是唯物辩证法的三大基本规律:矛盾统一规律、质量互变规律和否定之否定规律。

再次,恩格斯批判了杜林在认识论上的错误观点,论述了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和真理观。

杜林提出人的认识是从某些“原则”出发,恩格斯指出他这一观点就是典型的唯心主义先验论,而作为唯物主义反映论,马克思主义认识论认为人的思维、意识、认识是对物质的反映,“原则不是研究的出发点,而是它的最终结果”。

最后,恩格斯批判了杜林在道德和法问题
关系。

恩格斯接着指出道德、自由和平等都是历史范畴,只有在共产主义社会消灭了阶级之后,真正的道德、自由和平等才会出现。

第二,在政治经济学编中,恩格斯批判了杜林庸俗经济学的错误观点,全面准确地论述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基本原理。

首先,恩格斯指出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和方法,阐述了政治经济学关于生产、交换、分配的关系与过程,批判了杜林把生产和流通这两个虽互相制约但本质上不同的过程混为一谈,“把生产和交换合而为一,泛称为生产,然后使分配同生产相并列,把它当作同第一个过程毫不相干的、完全外在的第二个过程”,这显然是错误的。

其次,恩格斯深刻地批判了杜林对经济和政治暴力关系的歪曲。

杜林主张“一切经济现象都应该由政治原因来解释,即由暴力来解释”。

恩格斯指出,社会发展的决定性因素不是暴力,而是经济条件。

“暴力虽然能够改变占有状况,但是不能创造私有财产本身。

”再次,恩格斯批判了杜林把价格和价值混为一谈的错误观点。

杜林混淆了价值和价格,他认为价值就是价格,价值和价格的区别就在于一个不是用货币来表现,一个是用货币来表现。

对此,恩格斯指出价值是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人类劳动,商品价值量的大小由生产商品时所耗费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而价格只是价值的货币表现,价格会因供求关系的变化围绕价值上下波动。

复次,恩格斯批判了杜林不加区分地使用“劳动时间”的错误观点。

恩格斯指出,劳动从其复杂程度上可分为简单劳动和复杂劳动。

在衡量商品价值时,同样的劳动时间,因为有简单劳动和复杂劳动的区分,所以也是有差别的。

最后,恩格斯批判了杜林对马克思剩余价值论的曲解。

杜林歪曲了马克思关于资本的观点,错误地指出马克思是主张资本由货币产生。

恩格斯指出杜林的歪曲和误解掩盖了资本与货币的本质区别,指明了作为一般等价物的货币与作为资本的货币的本质区别:前者的流通公式是商品—货币—商品,而后者的流通公式是货币—商品一货币。

第三,在社会主义编中,恩格斯揭示了杜林“社会主义”的实质,指明了杜林的小资产阶级社会主义不是从分析资本主义的现实经济条件出发,而是以臆想的两个男人的完全平等为基础,按照“普遍的公平原则”建立起来的。

杜林的“社会主义”是小资产阶级平均主义幻想,他对未来社会的种种设想,都没有超出普鲁士资本主义社会的模式。

首先,恩格斯从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出发,论证了社会主义取代资本主义的历史必然性。

恩格斯详尽分析了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社会化大生产与资本主义的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并指出这一基本矛盾具体表现为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之间的对立以及个别工厂中生产的组织性和整个社会生产的无政府状态之间的对立。

而资本主义世界周期性爆发的经济危机正是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集中体现。

据此,恩格斯指出,若要解决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只能是无产阶级取得国家政权,并且实现生产资料的社会占有。

第四,其次,恩格斯批判了杜林在社会分工和城乡差别上的错误观点,指出建立社会主义制度,实现社会化大生产就能消灭旧的社会分工以及城乡之间的对立。

再次,恩格斯指出,商品生产是一个历史范畴,它不是从来就有的,也不是永恒存在的,到了共产主义社会实现了生产资料的社会占有和生产的社会化时,以交换为特征的商品生产就自然消失了。

最后,恩格斯阐述了马克思主义的国家观。

杜林出于为资产阶级国家辩护的目的,指出国家是永恒存在的。

恩格斯强调,国家是一个阶级和历史范畴,它是历史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阶级矛盾发展到不可调和阶段的产物,是阶级斗争的工具。

因此,国家不是永恒存在的,到了共产主义社会,随着阶级的消亡,国家最终也必然消亡。

《反杜林论》是马克思主义在19世纪70年代最杰出最光辉的著作,它总结和概括了《共产党宣言》发表后30年来的哲学、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最新成果,是革命性与科学性相结合的典范著作。

恩格斯在批判杜林错误观点的同时,以百科全书的形式,第一次全面系统地
义为核心,以哲学和政治经济学为理论基础的不可分割的完整体系;唯物辩证法和唯物史观作为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贯穿于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理论的创立,使社会主义由空想变为科学,“这两个伟大的发现——唯物主义历史观和通过剩余价值揭开资本主义生产的秘密,都应当归功于马克思。

由于这两个发现,社会主义变成了科学”。

列宁曾评价《反杜林论》“同《共产党宣言》一样,都是每个觉悟工人必读的书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