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交际中的师生阻隔现象与沟通策略.
简析师生沟通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的现状及应对策略
简析师生沟通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的现状及应对策略近年来,随着教育体制的改革和学生素质的提高,对师生沟通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的重要性也逐渐被重视。
师生沟通在语文课堂教学中不仅是信息传递的手段,更是促进学习、交流思想和情感的重要方式。
现实中师生沟通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存在一些现状问题,需要采取相应的应对策略。
一、现状分析1. 师生沟通存在隔阂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师生之间的沟通往往存在一定的隔阂。
由于师生双方在年龄、地位、经验等方面存在明显差异,学生往往对老师的话语不太敢于发表自己的看法和意见,而老师也很少主动了解学生的情况。
这导致了师生沟通的单向性,难以形成真正的交流和互动。
2. 语言表达不清晰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较弱,很多学生往往难以用清晰明了的语言表达自己的想法和理解。
而教师在授课中也未能在语言表达上给予足够的指导和帮助,这导致教师和学生之间的沟通常会因为语言表达不清晰造成误解和阻碍。
3. 交流氛围不活跃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很多班级的交流氛围并不活跃,学生在课堂上表现得较为被动,很少提出问题和意见,而老师也很少给予学生足够的时间和空间进行自由的交流和讨论。
这导致了师生之间的交流变得单调乏味,不能激发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和热情。
二、应对策略1. 构建平等的师生关系师生之间的关系应该是平等的、尊重的和合作的。
老师应当用平等的心态对待学生,尊重学生的个性和思想,给予学生足够的关怀和鼓励。
学生也应该学会用平等的态度对待老师,敢于表达自己的看法和意见,形成真正的师生互动。
2. 注重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语文教学的核心是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老师应当在课堂教学中注重引导学生提高语言表达能力,教会学生如何清晰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和理解,鼓励学生在课堂上大胆地发表自己的看法,形成良好的语言交流习惯。
教师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应该努力营造一个轻松活跃的学习氛围。
教师可以采用各种多媒体和教学工具,设计各种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让学生在轻松和快乐的氛围中愉快地学习。
中小学师生沟通的障碍及其对策
中小学师生沟通的障碍及其对策中小学师生沟通影响着孩子的学习、疆界以及成长,因此它至关重要,但如今随着工作和国家规定,师生之间也存在着许多难以克服的沟通障碍。
其一,由于职业发展和家庭责任,家长和教师之间的沟通人数不足,沟通间隔时间也常受到影响,这使得家长很难及时了解孩子学习和活动状况,孩子对于家庭环境很难获得及时的帮助。
其二,教师和家长之间的文化差异也很大,如教师总是以冷漠的态度讲解学习内容,家长只能端以冷淡的态度接受,师生之间的共情就极度淡化,沟通会显得枯燥无味,无法真正传达沟通的内容。
其三,没有效的沟通渠道影响着师生之间的沟通效率,因为沟通的信息都要从最原始的纸质课件,教材間传送到家长和孩子,无法及时获取实时信息。
解决沟通问题,一是实行小班教学,把孩子管理成小群,增加老师与学生之间的沟通次数,让家长能及时了解孩子学习障碍及问题,及时给予帮助。
二是使用技术和互联网,在学校中搭建好家长沟通平台,让家长与老师之间实时交流,可以通过交流把问题讨论清楚,解决学生的学习困难。
三是给家长宣传关于育儿方面的课程,帮助家长培养与孩子融洽沟通的能力,使家长更好地了解孩子的情况,更明确地把握教育孩子的方法,更有针对性地指导孩子,以便达到良好的学习效果。
四是学校要多安排家庭聚会,让老师及时了解学生的家庭情况,利用社交平台进行沟通,通过放映影片等活动,让老师和孩子的家庭更加融洽的沟通交流等。
此外,学校要加强师生之间的沟通,让学生了解教师们对学习的期望,以免因不知而犯错;家长要及时关注孩子的进步,也要充分理解教师们的工作和责任,多多沟通老师,促进师生之间的关系。
只有搭建起强有力的师生沟通渠道,孩子才能在一个良好沟通的环境下成长。
如何更好地沟通和解决师生之间的矛盾?
如何更好地沟通和解决师生之间的矛盾?师生沟通的桥梁:化解矛盾,共促成长师生关系是教育的核心,而沟通则是这条关系中的关键桥梁。
但在现实的教学过程中,师生之间难免会因为性格差异、学习观念、行为习惯等方面的冲突而产生矛盾。
如何有效沟通并解决这些矛盾,是每一位教育工作者都需努力思考的问题。
一、了解冲突根源,理性分析问题师生矛盾的产生并非偶然,其背后往往隐藏着一些深层因素。
教师应深入了解学生个体差异,进行详细情况分析,尽量避免主观臆想。
认知偏差:学生对学习内容、学习方法、课堂纪律等方面可能存在误解,可能导致与教师的期望产生偏差。
情感冲突:教师的言语、行为或教学方式可能触碰到学生的敏感点,引发学生情绪波动,造成冲突。
价值观差异:学生与教师的价值观、生活背景、成长经历等方面的差异,可能会造成双方在处理问题方面的分歧。
二、积极有效沟通,重新修复彼此信任沟通是化解矛盾的最佳途径,教师应积极寻求与学生交流沟通的机会,建立良好的沟通模式。
平等对话:避免居高临下,以平等的姿态与学生沟通,倾听学生的意见和想法。
真诚表达:将自己的想法和期望真诚地表达给学生,并解释其背后的原因。
情绪管理:保持冷静,尽量减少情绪化的言语,以理性的态度对待学生,引导学生理性思考。
灵活策略:根据不同情况采取不同的沟通方式,如个别谈话、集体谈话、书信交流等。
三、注重学生个体差异,灵活处理矛盾面对不同的学生,教师应采取不同的解决方法,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帮助学生找到解决问题的最佳路径。
引导反思:引导学生反思自己的行为,认识到自己的问题,并寻求改进方法。
共同协商:与学生共同商讨解决方案,并将学生的想法纳入其中,增强学生的参与感和责任感。
寻求帮助:必要时可寻求家长、学校领导或心理咨询师的帮助,共同解决问题。
四、建立积极主动的师生关系,预防和化解矛盾师生关系的建立和维护是预防矛盾发生的根本途径。
教师应积极营造温馨良好的课堂氛围,尊重学生个体差异,关爱学生的成长,确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如何改善师生之间的沟通问题?
如何改善师生之间的沟通问题?慢慢改善师生沟通:建立起有效沟通桥梁师生沟通是教育中不可缺的一环,良好的沟通能够促进师生互动,营造温馨积极的课堂氛围,由此提高教学效率。
但现实中师生沟通问题普遍存在,阻隔了教育目标的达成。
如何彻底改善师生之间的沟通问题,成为教育工作者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
一、问题根源:阻隔师生沟通的“绊脚石”分析师生沟通问题,首先需要明确其根源。
较常见的阻碍因素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1. 沟通模式单一:传统教学模式下,教师往往处于主导地位,以“教师授课式”为主,学生缺乏充分表达的机会,沟通互动相对较少。
2. 沟通技巧缺乏:教师缺乏有效的沟通技巧,表达干巴巴的、缺乏情感,难以引起学生的共鸣,学生容易产生抵触情绪。
3. 师生认知差异:教师与学生存在着认知差异,以及价值观、思维、生活经历等方面的差异,容易造成理解偏差,影响沟通效果。
4. 沟通环境下降:课堂氛围压抑,学生不敢表达自己的想法,缺乏安全和信任的空间,导致沟通障碍。
二、彻底改善路径:构建良性沟通机制针对以上问题,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构建良性的师生沟通机制:1. 转变教学模式:引入互动式教学,鼓励学生积极主动地进行课堂讨论,并提供表达渠道,例如学生小组、课堂辩论、角色扮演等,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
2. 提升沟通技巧:教师要学习有效的沟通技巧,使用积极主动的语言,避免使用命令式、批评式的语气,多使用鼓励、赞赏等语言,共同营造和谐的沟通氛围。
3. 进行沟通技巧训练:学校可以组织教师参与沟通技巧培训,邀请专家教授进行指导,帮助教师掌握有效沟通技巧,提升沟通能力。
4. 建立平等沟通关系:教师要树立尊重学生、平等交流的意识,与学生建立平等公平的沟通关系,认真倾听学生的想法,并给予积极的回应。
5. 营造信任氛围:教师要共同营造安全、信任的课堂环境,热情鼓励学生表达自己的观点,即使出现错误也不要过度批评,让学生感受到被尊重和理解。
6. 积极运用多种手段:除了课堂教学,还可以通过家访、邮件、网络平台等,与学生及其家长进行沟通交流,及时了解学生情况,解决问题。
师生关系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研究
师生关系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研究师生关系是教育领域中非常重要的一环,它直接关系着教育质量和学生的学习效果。
然而,在现实中,师生关系存在着各种问题,这些问题不仅影响了教学效果,还可能给学生带来心理困扰和负面影响。
本文将浅谈关于师生关系存在的问题以及解决对策的研究。
一、师生关系存在的问题1.互动不足。
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下,师生之间的互动往往被忽略,教师主导教学,学生被动接受。
这种模式导致了师生之间的互动不足,学生缺乏发言和表达的机会,教师也缺乏了解学生需求和反馈的途径。
2.权威过于强调。
在一些传统的教学环境中,教师被赋予了过于强大的权威地位,学生则被动接受教师的命令和要求。
这种过于强调权威的教学方式容易导致学生产生依赖心理,缺乏主动性和创造力。
3.忽视学生个体差异。
传统教学模式下,教师通常以平均水平为标准进行教学,忽视了学生的个体差异。
这种情况下,优秀学生可能无法充分发挥才能,而相对较弱的学生又很难跟上教学进度,造成了教学效果的不均衡。
4.师生沟通不畅。
师生之间的沟通是师生关系建立的基础,但是在实际教学中,师生沟通不畅的情况时有发生。
教师可能忽视学生的问题和困扰,而学生也可能由于各种原因,不愿意与教师进行有效的沟通。
二、解决师生关系问题的对策1.提倡互动教学。
互动教学是一种能够激发师生关系的有效方式。
教师可以通过提问、小组讨论、角色扮演等方式,积极促进学生之间和师生之间的互动,创造一个积极活跃的学习氛围。
2.构建平等的师生关系。
在教学中,应该尽量避免过于强调权威地位,而是要与学生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
教师应该对学生给予充分的尊重和信任,在引导学生的同时,也要重视学生的主体性和独立思考能力的培养。
3.个性化教学。
学生之间存在着差异,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不同需求和差异,进行个性化的教学。
通过了解学生的学习特点和学习风格,教师可以采用不同教学方法,促进学生的积极参与和发展。
4.加强师生沟通。
建立良好的师生沟通渠道对于解决师生关系问题至关重要。
如何有效沟通和解决师生之间的问题?
如何有效沟通和解决师生之间的问题?该如何有效沟通和解决师生之间的问题:教育专家视角师生关系是教育教学活动的核心,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不仅促进学生的学习和成长,也能为教师创造良好的工作环境。
而现在,师生之间由于年龄、阅历、认知水平等方面的差异,沟通和互动中免不了会出现矛盾和分歧,引发各种问题。
有效解决师生之间的问题,对于构建和谐的教育生态至关重要。
一、构建有效沟通的桥梁1. 营造积极的沟通氛围:建立信任关系:教师应真诚地在乎学生,尊敬学生的个体差异,用平等自由的姿态与学生交流,建立相互信任的师生关系。
创造宽松的沟通环境:教师要鼓励学生积极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意见,并共同营造一个轻松、舒适、包容的课堂氛围,让学生不畏惧发表自己的观点。
掌握有效沟通技巧:教师要学会运用主动积极的倾听、同理心、非语言交流等技巧,理解学生的想法和感受,并与学生进行有效的沟通交流。
2. 借用多种沟通渠道:课堂互动:课堂是师生沟通的主要场所,教师应利用课堂问答、分组讨论、课堂评价等,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并及时提供反馈。
课后辅导:教师应利用课余时间,与学生进行一对一或小组辅导,帮助学生解决学习上的困惑,了解学生的个体情况,建立更深层的沟通交流。
家校沟通:教师要积极主动与家长沟通,共同了解学生的情况,协商制定教育方案,形成家校联手的育人模式。
二、理性处理师生冲突1. 明确冲突的根源:学习压力:学生面对学业压力,可能会产生焦虑、沮丧等情绪,造成与教师发生冲突。
性格差异:教师和学生的性格差异会造成沟通模式的冲突,例如,一些学生可能更喜欢直接表达,而一些老师则偏好委婉沟通。
价值观冲突:学生和教师在价值观、道德观等方面存在差异时,也会引发冲突。
2. 选择适合的解决策略:冷静分析:教师要保持冷静,尽量避免情绪化,认真倾听学生的诉求,分析冲突产生的根源。
平等沟通交流:教师要以平等公正的态度与学生对话,避免使用命令式语气,并鼓励学生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感受。
简析师生沟通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的现状及应对策略
简析师生沟通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的现状及应对策略师生沟通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它直接影响着教学效果和学生的学习态度。
在实际教学中,师生沟通存在一些现状问题,需要我们正视和解决。
本文将简要分析师生沟通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的现状,并提出应对策略,以期为教师改进教学提供帮助。
一、现状分析1. 师生沟通不畅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师生沟通不畅是一个比较普遍的现象。
一方面,有些老师的教学风格呆板,以讲授为主,缺乏与学生充分交流的环节,导致师生之间的信息交流不足;有些学生对语文课堂教学缺乏兴趣,表现出较低的参与度,导致师生互动不够。
2. 师生语言不相通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师生之间存在语言沟通不畅的问题。
由于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较弱,有些学生在教学中经常表现出听不懂、说不清的情况,导致师生之间的交流障碍,影响教学效果。
3. 师生互动匮乏在小学语文课堂中,师生互动匮乏是一个普遍存在的问题。
一些学生在课堂上缺乏表达的机会,教师主导了整个教学过程,学生的主体地位得不到充分体现。
二、应对策略1. 创设良好的课堂氛围教师应该努力创设一个良好的课堂氛围,营造和谐的师生关系。
可以通过课堂布置、师生互动、情感交流等方式,为学生营造一个愉快的学习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注重师生互动教师应该注重师生互动,不仅仅是单向的讲授,更应该给学生充分的表达机会,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发表意见,培养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教师也要善于倾听学生的声音,及时调整教学方法和内容,保持师生之间良好的沟通。
3. 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教师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可以通过课堂讨论、小组合作、朗读表演等方式,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和文字表达能力,从而使师生之间的语言沟通更加顺畅。
4. 多元化教学方法教师可以采用多元化的教学方法,如故事讲解、角色扮演、游戏互动等,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增强师生互动。
通过多种形式的教学活动,可以使学生更加主动地参与到教学中来,增强师生之间的互动性。
师生沟通与交流策略
师生沟通与交流策略一、形成师生良好沟通的基础师生关系是学校教育中极为重要的一环,而良好的师生沟通是建立良好师生关系的基础。
师生之间的相互关注和尊重是构建良好关系的首要条件。
师生应互相理解,信任和关心对方,建立共同成长的共识,为进一步的交流打下基础。
二、如何提高师生思维交流的效果为了提高师生之间的思维交流效果,师生需要敞开心扉,坦诚相待,避免居高临下和命令式的交流方式。
鼓励学生表达自己的想法和观点,师生间可以进行互动讨论,激发思维火花。
此外,师生应共同制定学习目标和计划,明确责任和期望,以提高思维交流的效果。
三、倾听的重要性倾听是师生沟通的重要环节,师生应相互倾听,尊重彼此的意见和感受。
师生可以通过积极的肢体语言来表达自己的倾听态度,比如眼神接触和微笑等。
同时,要避免打断对方讲话,给予足够的时间和空间,让对方感受到被重视和理解。
四、积极反馈的价值师生之间的积极反馈可以增强彼此之间的信任和建立更好的师生关系。
师生在交流中应有意识地给予对方正面的反馈和鼓励,肯定对方的努力和进步。
同时,要以积极的态度接受和处理负面反馈,寻求改进的方式和方法,实现共同的成长。
五、非语言交流的重要性除了语言交流,师生之间的非语言交流也是沟通的重要方式。
学生可以通过肢体语言、表情和声音等多种方式来表达自己的意思和感受。
师生在面对学生时要观察他们的非语言表达,了解他们的情绪和需求,有针对性地进行交流。
六、尊重文化差异教育是多元的,师生之间的文化差异也是不可忽视的。
师生在交流中应注意尊重对方的文化差异,避免语言和行为上的歧视。
师生可以通过了解对方的文化背景和价值观念,增进相互间的理解和接纳,建立更加和谐的关系。
七、建立积极的学习环境良好的学习环境对师生沟通和交流十分重要。
师生要共同努力,创造积极的学习氛围,使师生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进行交流和学习。
师生间的互动应该富有活力,注重鼓励和支持,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和积极性。
八、借助现代技术促进师生之间的交流现代技术提供了多种便捷的方式来促进师生之间的交流。
师生之间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
师生之间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教师所表现的良好愿望与学生的思想实际有着很大的差距,教师和学生之间到底出现了什么问题?造成师生关系如此紧张,如此淡漠。
我们应该如何构建师生关系呢?对此,我仅代表个人提出以下几个观点及对策:一、教师的教学水平和人格降低了自身在学生心目中的地位。
教师的教学水平,很大程度上影响着教师的威信。
但我们许多教师却不能提升自己的教学水平;不能对课程资源进行深层次的发掘;不能对知识、教学内容的联系进行有效的整合、组织。
过多的时候,只会教教材、念教材,使课堂教学单一化、教条化、抽象化。
激发不起学生的求知欲,造成学生对教师的反感。
人格是影响学生发展的重要因素。
对真善美的追求,拥有火热的激情、正直的怀、高尚的情操、友善的态度、良好的品性。
永远是教育者的人格力量。
但更多的时候教师却忽视了这些力量。
而是以“师道尊严”“师道至尊”的信念,以牺牲学生的尊严来维护自己的地位,来树立自身的威信。
最终造成与学生越走越远的局面。
使得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更加恶化。
二、漠视学生群体在一部分教师眼中,教师就是传授知识、教会学生学会学习、考试能得高分的一个角色。
忽视了个体的发展过程。
因此,只要上课的那几十分钟一过,就一走了之。
很少和学生进行交流,很少会去关注学生。
最终造成教师不了解学生,学生不愿亲近老师的情况出现。
据调查显示,只有12.3%的学生在学习、生活中遇到困难,需要帮助时会找班主任或某个老师。
三、严而无爱、容而无度为了让学生听自己的话,拥护自己。
把所教学科的成绩提高上去,做为教师可谓费尽苦心,施展了浑身的解数。
但更多的时候却收效甚微,效果不尽人意。
甚至让学生越来越恨自己,越来越不听自己的话。
终其原因有二:(一)、严而无爱。
受传统观念的影响,我们总捧着“严师出高徒”“棍棒出能人”的传统思想去教育学生,而忽视了时代的发展、社会的进步;忽视了学生自己的认知经验。
盲目的应用教学方法。
延续着我们那些过时的方法。
于是乎,在学生面前我们总是刻意板着脸,不苟言笑,让学生敬而远之。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师生互动存在的问题及解决策略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师生互动存在的问题及解决策略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师生互动是一项非常重要的教育活动,对于孩子们的成长和学业发展都有着重要的影响。
然而,在实际教学中,我们会发现一些问题存在于师生互动中,例如师生交流不畅、学生参与度不高、师生态度不当等。
下面将通过分析问题和提出相应的解决策略,来探讨如何更好地实现小学语文课堂师生互动。
一、师生交流不畅师生交流不畅是小学语文课堂中存在的常见问题之一。
在一些教师的教学中,师生之间可能出现了言语上的障碍,可能是因为说话方式、语速、用词等方面存在差异,也可能是因为教师没有耐心倾听学生表达的意见或问题。
这种情况下,可能会让学生对课堂产生不满,对语文学习失去兴趣,从而影响学生的成长和发展。
对于这一问题,我们可以采取以下措施来加强师生交流:1. 加强教师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提高教师授课质量。
教师可以通过学习语言学、教育学等方面的知识,来规范自己的说话方式、丰富自己的用语、提高授课的节奏和速度等方面的问题。
2. 倾听学生的意见和问题,鼓励学生参与课堂交流。
教师在授课时可以采用互动式的教学方式,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提问、表达意见,帮助学生培养自信,提高交流的能力。
二、学生参与度不高在一些小学语文课堂中,学生的参与度可能会偏低,可能是因为课堂内容复杂难懂、教学方法过于单一、教师对学生缺乏关注等原因。
这种情况下,学生可能会出现打瞌睡、逃课等行为,从而影响课堂教学效果。
1. 制定有针对性的课堂教学计划。
教师可以根据查漏补缺、梳理知识体系等方法来制定更加科学、系统和实用的课程计划,并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来适时调整教学计划。
2. 采用多元化的教学方法,让课堂更加有趣和富有挑战性。
教师可以采用讲解、讨论、小组活动等多种方式来解释知识点,并提高学生对语文学科的兴趣和热情。
三、师生态度不当在小学语文课堂中,师生关系的良好与否对学生的成长和发展具有极大的影响。
在一些课堂中,教师可能会存在严厉、苛刻的态度,或是学生很不尊重教师,这都会导致师生关系的不良。
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沟通障碍与建立信任
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沟通障碍与建立信任在教育领域,建立良好的师生沟通是一个至关重要的方面。
然而,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沟通经常面临一些障碍,这些障碍可能影响学生的学习效果和教师的教学质量。
本文将探讨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沟通障碍,并提供一些建立信任的方法。
一、语言和文化差异语言和文化差异是教师与学生之间沟通的常见障碍之一。
特别是在跨文化教学环境中,教师和学生来自不同的背景,他们可能有不同的母语和文化习惯。
这种差异可能导致理解上的困难,甚至产生误解。
为了克服这种障碍,教师可以采取以下方法来提升沟通效果:1. 尊重学生的文化差异,尽量了解学生的背景和习惯。
2. 使用简明清晰、言之有物的语言,避免使用复杂的词汇和句子结构。
3. 使用示意图、图片等辅助工具来帮助学生理解。
4. 鼓励学生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意见,尊重学生的多样性。
二、技术和数字沟通现代教育中,技术和数字工具的使用已经成为教学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然而,对于一些教师和学生来说,使用技术工具进行沟通可能是一种障碍。
对于那些不熟悉技术的教师和学生来说,他们可能会感到困惑和无助。
为了克服技术和数字沟通的障碍,教师可以采取以下方法:1. 提供技术培训和支持,帮助教师和学生熟悉使用技术工具。
2. 确保技术设备的稳定性和易用性,以减少技术故障的发生。
3. 提供清晰的使用指南和教学材料, 解答技术方面的问题和困惑。
4. 鼓励教师和学生互相分享使用技术工具的经验和技巧。
三、缺乏共同兴趣和话题教师与学生之间缺乏共同的兴趣和话题也会导致沟通障碍。
如果教师和学生没有共同的话题或兴趣,他们在交流时可能感到尴尬和无话可说。
为了建立共同的兴趣和话题,教师可以采取以下方法:1. 创建一个开放交流的氛围,鼓励学生分享自己的兴趣和爱好。
2. 设计课程和教学活动,涵盖学生的兴趣领域,使学习内容与他们的兴趣相关。
3. 组织学生小组活动和讨论,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和合作,建立共同的兴趣。
4. 教师可以主动了解学生的喜好,通过与学生分享自己的爱好和经历来建立共鸣。
如何有效解决师生之间沟通障碍?
如何有效解决师生之间沟通障碍?师生之间沟通是教育活动的核心要素,良好的沟通能够促进师生之间相互理解、增进情感、提升教学效果。
然而,在现实教学中,沟通障碍时有发生,会影响着教育质量的提升。
因此,如何有效解决师生之间沟通障碍,成为了教育工作者需要认真思考和解决的问题。
一、了解沟通障碍的类型和成因师生之间沟通障碍的类型通常包括:语言障碍:语言表达能力的差异、方言口音、专业术语理解偏差等。
文化差异:学生来自不同的家庭背景、文化背景,导致理解和表达存在差异。
心理障碍:师生之间的信任缺失、情感隔阂、性格冲突等。
认知差异:学生理解能力、学习水平的差异,会造成师生之间理解和交流的障碍。
造成沟通障碍的原因主要包括:教师方面:教师普遍缺乏有效的沟通技巧、沟通态度不积极主动、对学生缺乏了解和尊重等。
学生方面:学生缺乏表达能力、缺乏学习兴趣、存在心理问题等。
外部环境因素:教学设施不足、教学时间紧张、学习压力过大等。
二、解决沟通障碍的策略针对不同的沟通障碍类型和成因,要根据不同情况采取不同的策略来有效解决。
1. 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诚恳尊重:教师要真诚地尊重学生,理解学生的个体差异,平等公平地对待每一位学生。
积极倾听:教师要倾听学生的想法,积极寻求学生的反馈,并认真思考学生的意见和建议。
关心关怀:教师要关注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及时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指导学生解决学习和生活中的困难。
2. 提升沟通技巧:清晰简练:教师要用清楚简明的语言,避免使用过于专业或抽象的术语。
非语言沟通:教师要注重非语言交流,如眼神交流、表情、肢体表达等,使交流更有效。
积极反馈:教师要及时对学生的表达进行反馈,肯定学生的优点,指出学生的不足,帮助学生改进。
3. 共同营造良好的沟通环境:宽松氛围:创建宽松、平等、互信互助的课堂环境,鼓励学生积极主动参与讨论和交流。
有效互动: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如合作学习、角色扮演等,促进师生间积极的互动。
及时沟通:定期组织师生座谈会,及时了解学生对教学活动的意见和建议,解决学生学习和生活中的困难。
如何有效沟通,解决师生之间的矛盾?
如何有效沟通,解决师生之间的矛盾?在教育实践中,师生之间的矛盾是一个普遍存在的问题,它可能会影响课堂秩序、学生学习效率,甚至会影响师生关系的和谐。
作为教育专家,我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分析如何能良好沟通,解决师生之间的矛盾:一、了解矛盾产生的根源师生矛盾的产生是多方面的,我们必须深入了解矛盾和冲突的根源才能对症下药。
常见的矛盾根源包括:学习方面:成绩差距、学习方法、教学内容等心理方面:学生情绪波动、心理压力、师生性格冲突等行为方面:学生触犯课堂纪律、行为习惯、人际交往问题等沟通方面:师生之间沟通不畅、缺乏理解、表达方法错误等二、构建有效的沟通模式主动聆听:教师要放下“权威”姿态,耐心倾听学生的诉求,理解他们的想法和感受。
感同身受:教师要切身处地地站在学生的角度,多换位思考,理解学生的难处。
平等对话:教师要与学生平等交流,尽量减少居高临下,保持谦让和包容。
安慰和鼓励表达:教师要为学生提供一个安全的表达空间,帮助和鼓励他们敢于表达自己的想法。
积极反馈:教师要及时得到学生综合反馈,肯定他们的优点,指出他们的不足,并提供帮助和指导。
三、应用不同的沟通技巧非语言沟通:眼神交流、肢体语言、表情等,可以传达出积极主动的信号,营造和谐的沟通氛围。
主动提问:使用开放性的问题,鼓励学生思考,促进学生主动参与沟通和交流。
清晰表达:清晰简洁明快的表达,避免使用命令式语言,尽量使用积极肯定的语气。
化解冲突:善于运用幽默、调侃等方式化解矛盾,避免情绪矛盾的激化。
寻求帮助:对于无法解决的矛盾,教师可以寻求学校其他老师、家长或心理咨询师的帮助。
四、构建良好的师生关系关心学生:教师要关心学生的学习和生活,了解他们的兴趣爱好,走进他们的内心世界。
尊重学生: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肯定学生的优点,接纳他们的缺点。
信任学生:教师要相信学生的潜力,鼓励他们努力进取,赋予他们自主权。
公平公正:教师要公平公正对待每一个学生,不因成绩、性格等因素而偏袒。
初中教师存在的师生互动缺乏沟通问题及整改措施
初中教师存在的师生互动缺乏沟通问题及整改措施引言在初中阶段,师生互动对于学生的学习和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然而,当前存在着许多初中教师在师生互动中存在沟通不畅、缺乏互动等问题。
本文将探讨初中教师存在的师生互动缺乏沟通问题,并提出一些整改措施以改善这种情况。
师生互动中存在的问题缺乏主动倾听和反馈在许多传统的教师讲授模式中,教师往往以讲解为主,而忽视了学生的观点和反馈。
过度的单向传递导致了学生被动接受的局面,无法实现真正的师生互动。
教师话语权过于垄断有些教师倾向于控制整个课堂,对学生的发言进行限制,导致学生犹豫或者不敢表达自己的观点。
这种情况下,师生互动几乎没有发生,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力得不到发展。
缺乏有效的沟通渠道学生在教师课堂之外的问题无法与教师进行有效的沟通,这限制了教师对学生的了解和指导。
相应地,学生也无法借助教师的指导解决自己的问题。
整改措施建立良好的沟通氛围教师应该在课堂中给予学生更多的话语权,特别是鼓励学生提问和表达观点。
教师还可以通过适当的语言和姿势来表达对学生的尊重,使学生感到更舒适和包容。
提供多元化的互动形式教师可以通过引入小组讨论、问题解决活动和角色扮演等形式,创造更多的互动机会。
这样的互动形式不仅能够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也可以激发学生思维的多样性,进一步提高学习效果。
创建学生与教师之间的联系教师应该为学生提供多种沟通渠道,如课后辅导时间、在线交流平台等。
这些渠道可以让学生在学习之外有更多的机会与教师进行交流,分享问题和体验,增加学生对教师的信任和依赖感。
提供个体化的支持和指导教师应该针对每个学生的个体需求,提供有针对性的支持和指导。
教师可以通过了解学生的学习风格、兴趣爱好和学习困难等,为学生量身定制辅导计划,帮助他们克服学习困难,提高学习成绩。
结论初中教师存在的师生互动缺乏沟通问题严重影响了学生的学习和发展。
然而,通过建立良好的沟通氛围、提供多元化的互动形式、创建学生与教师之间的联系以及提供个体化的支持和指导,可以改善这种状况。
幼儿园教学中师生互动的障碍及解决方法分析
幼儿园教学中师生互动的障碍及解决方法分析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进步,人们对幼儿教育的重视程度越来越高。
幼儿园作为孩子接受教育的第一站,对孩子的成长和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在幼儿园的教学中,师生互动是非常重要的一环,它关系着孩子的学习效果和身心健康。
在实际的幼儿园教学中,师生互动也存在着一些障碍,这些障碍影响着教学的进行和孩子的发展。
我们有必要对幼儿园教学中师生互动的障碍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法。
一、师生互动的障碍1. 师生沟通不畅:在幼儿园中,有时候师生之间的沟通并不是很顺畅,有些老师可能因为性格内向或者其他原因,不擅长和孩子们进行沟通,导致师生之间的交流不够深入和有效。
2. 师生互动时态度消极:有些老师在和孩子交流时,可能会有一些不耐烦或者消极的态度,这样的态度会影响孩子们的情绪和学习积极性,从而影响教学效果。
3. 教学资源不够丰富:有些幼儿园的教学资源比较匮乏,老师们在教学中往往会受到资源限制,难以给孩子们提供多样化的学习体验,这也会影响到教学效果和师生互动的质量。
4. 学生间竞争过于激烈:在一些幼儿园中,由于家庭环境的差异和家长的期望,孩子们的竞争压力可能会比较大,这样就会导致师生互动的环境不够和谐,无法形成良好的互动氛围。
二、解决方法1. 加强师资培训:针对老师在师生互动方面存在的问题,幼儿园应该加强师资培训,提升老师的沟通能力和态度管理能力,使其更好地与孩子们进行交流。
2. 创建良好的互动环境:幼儿园应该注重营造一个良好的师生互动氛围,倡导老师用温暖亲切的态度对待孩子,鼓励孩子们对于老师提出自己的意见和建议。
3. 丰富教学资源:幼儿园应该致力于提供更加丰富多样的教学资源,例如益智玩具、多媒体设备等,这样可以帮助老师们更好地激发孩子们的学习兴趣,增强师生互动的趣味性。
4. 鼓励合作共赢:幼儿园应该积极倡导合作共赢的教育理念,让孩子们明白在学习中互相帮助是一种美德,师生之间也能够达成更好的共识和互动。
小学课堂师生互动存在的问题和对策
小学课堂师生互动存在的问题和对策小学课堂是学生学习和成长的重要场所,而师生互动则是课堂教学的核心。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变革,小学课堂师生互动存在着一些问题,例如师生之间的沟通不畅,学生参与度不高,教学效果不理想等。
针对这些问题,我们有必要关注并提出有效对策,以改善小学课堂师生互动,促进学生的学习和成长。
一、存在的问题1. 师生之间沟通不畅在小学课堂上,师生之间的沟通是学习教育的基础。
由于师生之间的年龄、地位和经验等方面的差异,导致沟通效果不佳。
教师有时候难以理解学生的需求和想法,而学生也往往难以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感受。
这就导致了师生之间的沟通不畅,影响了教学效果。
2. 学生参与度不高在小学课堂上,有些学生缺乏主动参与学习的积极性,对课堂内容缺乏兴趣和热情,导致了学生的参与度不高。
这就使得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影响了教学效果。
3. 教学效果不理想师生之间的沟通不畅和学生参与度不高,直接影响了教学效果。
教师难以准确地了解学生的需求和学习情况,而学生也难以主动参与和掌握课堂知识。
这就使得教学效果不理想,影响了学生的学习和成长。
二、对策建议1. 加强师生之间的沟通为了加强师生之间的沟通,教师可以采取多种途径和方式,例如倾听学生的意见和建议,鼓励学生进行自由谈话和交流,深入了解学生的需求和想法。
教师还可以鼓励学生多参与课堂讨论和互动,建立良好的互信关系。
这样可以使师生之间的沟通更加畅通,有利于改善教学效果。
2.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为了增加学生的参与度,教师可以采取一些有效措施,例如设置有趣的教学内容和活动,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提倡学生自主学习等。
教师还可以及时给予学生积极的鼓励和肯定,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
这样可以使学生更加积极地参与学习,提高教学效果。
3. 提高教师教学水平教师是小学课堂教学的主体,其教学水平直接影响了教学效果。
教师要不断提高自身的教学水平,不断学习和提高自身的专业素养。
如何解决师生之间的沟通问题?
如何解决师生之间的沟通问题?如何能解决师生之间的沟通问题:组建有效的沟通桥梁师生之间有效的沟通是课堂教学顺利进行的关键,也促进学生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的基石。
但,现实中师生沟通问题却并不少见,这不但会影响课堂教学质量,更会阻碍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本文将从教育专家的角度,分析师生沟通问题的根源,并给出一些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案。
一、师生沟通问题的根源分析师生沟通问题,并非单方面原因导致,而是多重因素交织的结果。
1. 认知偏差:师生之间存在着信息不对称和认知偏差,会造成互相理解的误差。
例如,学生可能很难理解老师的教学意图,而老师也难以理解学生的学习困惑。
2. 价值观冲突:不同代际的师生,在价值观、对事物的理解等方面存在差异,可能导致沟通障碍。
3. 沟通模式问题:传统的“一言堂”式教学,严重缺乏师生之间平等地位的交流,不利于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
4. 缺乏有效沟通技巧:部分师生缺乏有效的沟通技巧,可能导致沟通表达不清晰,容易产生误解。
5. 社会环境影响:社会环境的变化,如网络时代的信息爆炸和新媒体的快速发展,也对师生沟通提出了新的挑战。
二、解决师生沟通问题的策略针对师生沟通问题,教育专家建议采取以下策略:1. 建立平等、公平、信任的师生关系:教师要尊重学生,公平对待每个学生,建立起相互信任的师生关系。
课堂上积极主动地鼓励学生提问,营造温馨随意的学习氛围,让学生敢于表达自己的想法。
2. 加强沟通技巧训练:教师要不断学习和提升沟通技巧,学会倾听、理解和共情。
同时也要鼓励学生接受沟通技巧训练,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和倾听能力。
3. 多元化沟通:教师要抛弃传统的单一教学模式,采用多元化的沟通方式,如小组合作学习、课堂讨论、项目式学习等,鼓励师生之间互动交流。
4. 利用新技术促进沟通交流:利用网络平台、手机APP等新技术,拓宽师生沟通渠道,及时了解学生需求,帮助解决学习问题。
5. 完善沟通机制:学校要建立有效的沟通机制,定期组织师生座谈会、家长会等活动,为师生沟通交流提供平台,及时解决学生困惑,促进师生相互理解。
教育教学工作总结:师生沟通的困境与应对
教育教学工作总结:师生沟通的困境与应对教育教学工作总结:师生沟通的困境与应对时光匆匆,转眼已经到了2023年。
回顾过去的教育教学工作,我们所面临的最大困境便是师生沟通的问题。
师生之间的有效沟通对于优质教育的实现至关重要。
但是,我们却发现,师生沟通的困境越来越明显。
本文将围绕师生沟通的困境,探讨其原因,并提出一些应对措施。
一、师生沟通的困境1.信息不对称在信息时代,学生与老师之间的信息流动存在着极大的不对称性。
老师通常拥有更多的信息与知识储备,而学生则相对匮乏。
这种信息不对称性不仅是语言上的不同,更是心态和认知观念上的不同。
2.语言障碍在全球化的大趋势下,语言障碍是师生沟通中难以回避的问题之一。
不同国家、地区的老师和学生使用的语言不同,即使使用相同的语言,地区性差异和方言也可能会加剧双方沟通的难度。
3.沟通方式不当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学生更习惯电子邮件、微信等在线交流方式。
但是,老师与学生之间的信息交流和学业的指导仍然是以面对面的方式为主,这种方式不仅浪费时间,而且可能会加剧双方之间的隔阂和沟通不畅。
二、师生沟通困境的原因1.学生个体化需求不同作为老师,我们需要承认学生之间的差异,因为每个学生都是独立而有个性的。
但是,大部分教师还处于以自己的知识和经验传授给学生的模式中,而这种方式很难满足每个学生个体化需求的不同,也难以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节奏和学科兴趣的变化。
2.教师人员短缺当前,教师人才市场竞争激烈,许多学校、区域都出现教师短缺的现象。
同时,一些地区由于经济条件不足,还很难提供所有培养教师所必要的硬件设施,这就会导致教师缺乏能力和技能,无法应对复杂的教学任务。
3.教育制度的刻板和僵化传统的教育制度已经存在了数百年,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一些规章制度已经不适用于现代的教育实践。
这样的制度会使一些立志于创新的教育者受到限制,让一些教师和学生望而却步,产生心理屏障,从而影响师生的沟通。
三、应对措施1.积极开展师生互动交流提倡师生之间开放式、以问题为导向的交流方式,如“学生向老师提问”、“老师给学生指导”等。
课堂交际中的师生阻隔现象与沟通策略.
课堂交际中的师生阻隔现象与沟通策略何丽明[摘要]好篱笆带来好邻居,课堂交际中的师生阻隔现象是客观存在的,既包括空间阻隔,也包括心理阻隔;既有积极作用,也有负面影响。
有效的沟通能将阻隔状态限制在最有利的状态,沟通主要从认知、情感、人格三个维度进行。
[关键词]课堂交际;师生阻隔现象;沟通西方有句谚语:“Good fences make good neighbours”,意即:“好篱笆带来好邻居”。
邻里两家要相处得融洽,其间有一道隔墙似乎很有必要,否则两家可能会因为界线不清而发生矛盾甚至产生冲突,这个道理用于教学也适宜。
课堂交际从本质上涉及师生关系、生生关系两个方面,其中前者更为突出。
目前来看,对师生关系的研究大多停留在主动、被动、主体、客体等概念层面上。
这些固然重要,但深入研究就会发现,课堂交际中出现的诸如师生阻隔现象该如何看待、如何沟通等问题,恐怕并非主体、客体或双主体等概念能简单解决得了的。
本文试对课堂交际中出现的师生阻隔现象作浅显论述,以期引起更多人士关注此类问题。
一、课堂交际中的师生阻隔现象在课堂上,学生如何接受,教就如何存在,教只有在学生的接受中才能臻于完善。
而课的完备与否、肯定或否定,取决于师生关系的典型体现和相互作用———课堂交际中的阻隔与沟通。
师生阻隔就是师生间的隔膜或差距等师生间难以融合的现象。
课堂交际中的师生阻隔现象可分为:(1)空间阻隔,即空间上的差距。
在课堂中,这种阻隔最明显的界线是讲台,它将师生分离成两个截然有别且难以逾越的世界,各自被“封闭”在一定的空间内进行活动。
教室前部分是教师的“版图”,以讲台、黑板、主要门道等作标志,占教室空间的1/6左右;后部分则是学生的“领地”,横竖排列的课桌紧挨着像秧田。
教师以“版图”为中心进行教学活动,学生在自己“领地”内听课、学习,讲台这一界线所散发出的无形约束力则要求学生必须服从教师,至少在行为上服从。
教师可以随时踏入台下的“领地”,而学生则不大可能被允许踏上台上的“版图”,除非教师主动要求。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课堂交际中的师生阻隔现象与沟通策略何丽明[摘要]好篱笆带来好邻居,课堂交际中的师生阻隔现象是客观存在的,既包括空间阻隔,也包括心理阻隔;既有积极作用,也有负面影响。
有效的沟通能将阻隔状态限制在最有利的状态,沟通主要从认知、情感、人格三个维度进行。
[关键词]课堂交际;师生阻隔现象;沟通西方有句谚语:“Good fences make good neighbours”,意即:“好篱笆带来好邻居”。
邻里两家要相处得融洽,其间有一道隔墙似乎很有必要,否则两家可能会因为界线不清而发生矛盾甚至产生冲突,这个道理用于教学也适宜。
课堂交际从本质上涉及师生关系、生生关系两个方面,其中前者更为突出。
目前来看,对师生关系的研究大多停留在主动、被动、主体、客体等概念层面上。
这些固然重要,但深入研究就会发现,课堂交际中出现的诸如师生阻隔现象该如何看待、如何沟通等问题,恐怕并非主体、客体或双主体等概念能简单解决得了的。
本文试对课堂交际中出现的师生阻隔现象作浅显论述,以期引起更多人士关注此类问题。
一、课堂交际中的师生阻隔现象在课堂上,学生如何接受,教就如何存在,教只有在学生的接受中才能臻于完善。
而课的完备与否、肯定或否定,取决于师生关系的典型体现和相互作用———课堂交际中的阻隔与沟通。
师生阻隔就是师生间的隔膜或差距等师生间难以融合的现象。
课堂交际中的师生阻隔现象可分为:(1)空间阻隔,即空间上的差距。
在课堂中,这种阻隔最明显的界线是讲台,它将师生分离成两个截然有别且难以逾越的世界,各自被“封闭”在一定的空间内进行活动。
教室前部分是教师的“版图”,以讲台、黑板、主要门道等作标志,占教室空间的1/6左右;后部分则是学生的“领地”,横竖排列的课桌紧挨着像秧田。
教师以“版图”为中心进行教学活动,学生在自己“领地”内听课、学习,讲台这一界线所散发出的无形约束力则要求学生必须服从教师,至少在行为上服从。
教师可以随时踏入台下的“领地”,而学生则不大可能被允许踏上台上的“版图”,除非教师主动要求。
(2)心理阻隔,即师生心理上的差距和不融合。
它的形成至少有两种诱因:角色差(师生地位身份不同)和代沟(师生年龄差异),即有地位身份和年龄差异上的心理阻隔。
当师生各自的角色意识太强,年龄意识投射明显时,即便相处在一起,也会感到彼此陌生,而学生间的相对同一性更反衬了教师与学生的不和谐性,这就给教学带来一定的负效应。
从更深的层面上看,师生间的心理阻隔还包含认识上的阻隔和价值上的阻隔。
当一方在特定的情境中对另一方的认识受到障碍或遇到困难时,认识上的心理阻隔就出现了;当主体的需要与客体对主体需要的满足出现差异,有了多重选择的可能性时,价值维度的心理阻隔就出现了。
二、辩证看待阻隔现象一般而言,教师与学生展开课堂教学,空间阻隔及其负面影响总是存在的,所以有人一直想打破它,比如采取全自由的、个别教学的方式,但只要心理阻隔存在,空间阻隔就破除不了。
比如撤走讲台,教师施教的地方就自然会成为无形的讲台。
学生可以与学生紧挨着坐,但他们一般不会与教师紧挨着坐,因为教师站或坐的地方会发出无形的排拒力和约束力,排斥外人进入,约束学生在一个特定的范围内活动或听讲。
因此,心理阻隔对教学的负影响更甚于空间阻隔。
尽管我们都不会忽视学生的主体属性,承认学生的心理世界是自由与开放的。
比如对教师的教,有些学生会与教师产生共鸣,进入教师的情感和精神世界之中,和教师共同思索,从而表现出教学中很重要的师生心理默契;而有些却不愿和教师保持一致,甚至拒绝接受教师传授的内容,这些都是学生心理自由、开放所致的,但心理自由同样源于心理阻隔啊!我们的教学不时呈现出的使人误解的假象(课上学生对教师的讲课不时报以“热烈的”掌声,可是在对整堂课进行评价时,同样是这些学生,却会一面走出教室,一面对教师的教作出严厉而致命的判决:“一派胡闹”,“我根本没学到什么”)。
也恰好表明心理自由的阻隔本质(认识、价值维度的心理阻隔)。
对于这种由心理阻隔导致的教学反应或接受的不—致性,值得我们高度关注,并对此保持清晰的认识和充分的思想准备。
那么,是否只有破除空间的、心理的阻隔才可以彻底消除对教学的严重影响?笔者以为,在班级教学形式占绝对优势的今天,无论是空间阻隔还是心理阻隔,都客观存在,那种没任何阻隔的理想课堂交际状态既不可能达到,也没必要达到。
师生间就应该而且必须保持一定的距离阻隔——空间的与心理的。
首先,教学中永远不存在学生对教师情感共鸣的绝对性和认识的绝对同一性。
阻隔的存在便于学生观察注视教师的活动,可使学生对教师的教保持清醒的头脑,进行理性思考与批判,也能使教师较好地了解学生的现状,从而改进自己的教学。
其次,阻隔能保证师生双方角色意识的明确。
教师看重自己的角色,就能体验角色的情感,使自己从智力、情感、人格等各方面接近或实现教师这一角色,而不是简单地把自己“交给”学生。
这样做看似忽视学生,但事实则不然。
教师进入角色,往往意味着忘我地进入教学的最佳境界,而学生也会“摆正位子”,紧紧地随从教师的思路前行。
如果出现角色混淆,就会带来教学的混乱。
第三,阻隔的存在可以加强教师对学生的吸引力与影响力。
有阻隔就有距离,有距离就有新鲜感和吸引力。
若要教学对学生永远保持有吸引力,就必须永远使教师与学生保持经验上的、心理上的、知识上的距离。
出色的教师犹如一位教学上的魔术师,他既善于用自己思想上的魅力抓住学生的兴趣,又有意与学生保持一定的距离,使他们对教师的教产生瞻之在前、忽焉在后的感觉。
距离的过度缩小既是师生角色的淡化,也是教学本质意义的淡化,距离一旦消除,教师与学生的角色也就失去了,教学在本质上也就不存在了。
可见,目前要完全取消师生间的阻隔,其结果只能使阻隔的积极意义完全丧失,而使其消极意义无限扩大。
曾经一度高呼取消班级教学、取消教师的激进观点的被人冷落和遗忘,就是明证之—。
三、阻隔现象的沟通策略消灭阻隔会招致很多问题,但也决不意味对阻隔肆意扩大置之不理。
关键在于用沟通将阻隔缩小到对教学最有利的状态,也即达到教学中良性的师生相互作用关系,使教学能有效地进行。
沟通实为交流,是一种双方达成相互理解或接近相互理解的过程。
沟通要求关系双方积极参与,任何一方拒绝参与都不能构成相互关系,都不能实现顺利沟通,不能实现相互理解。
空间阻隔要求空间的沟通,心理阻隔需要心理的沟通。
空间沟通已有大量改革与尝试,比如改革甚至破除严格的班级教学,采用个别教学、小组教学、现场教学等形式,意在缩小空间阻隔。
也有在课堂内进行尝试的,意在突破讲台的界限,使教师的教进入讲台下的学生区,教师让学生走上讲台或在课桌上直接参与教学,扮演一个片断的教师,而教师则深入学生区,与学生直接在一起并试图做一个片断的学生等等。
这些改革与尝试已经取得了一些成果,而且还在进行中。
但可以肯定,要想完全消除空间阻隔既不可能,也不应该。
相比之下,心理阻隔对教学的影响更大一些,由心理阻隔到心理沟通更有可为之处,更有意义。
笔者认为,教学中师生的心理沟通可从认知方面、情感方面、人格方面展开。
1.认知上的沟通认知上的沟通是教学最原始的特征所在,也是教学之所以成为教学最重要的依据,是教学最重要的目的之—。
教学就是要进行认知内容的传递,课堂交际的本质就是一方向另一方传递认知信息。
教师传授信息,学生接受信息,同时学生又将接受信息的状态反馈给教师,教师接受反馈信息后再调整自己的后续施教,以更有效的手段继续下一步信息的传授。
双方共同构成1个完整的信息沟通回路,实现认知交流。
当然,要使认知沟通得以实现,信息沟通回路得以构成,学生应具备破译或接受信息所必须的知识体系和经验结构,并具备恰当的理解能力,教师准备实施传递的认知信息要准确而科学,且与学生的基础实现最佳匹配,即与学生的知识基础、能力基础及情感状态达成最佳适应。
这就意味着教师传授认知信息绝不可漫无边际,传授的方式也不能随心所欲。
完全的、理想的认知沟通从本质上面临三大挑战:首先,教师无法保证也无从完全知道每个学生是否都能接受他所传授的认知内容;其次,学生无法肯定也不能全面检验他们所接受的内容是否正是教师想要他们接受的内容,以及是否正确科学;第三,学生的反应不一定有代表性,不一定恰当,不一定积极,教师很难全面而迅速地接受、加工学生发出的反应信息,并立即恰到好处地调整自己的后续行为。
这三大挑战如果得不到恰当解决,随时都有可能阻断流通回路,使沟通不畅。
事实上,这三点挑战几乎是无法克服的,因而我们也许可以谨慎地断定:教学在认知信息的层面上很难达到理想状态。
2.情感上的沟通情感上的沟通也是教学最原始的特征之一。
我们的教学在达到基本的认知沟通的同时,有可能进入情感沟通,但不一定任何教学在任何时候都能达到。
要进入情感沟通状态,教师施教过程中的情感活动必须与学生的情感合拍,学生觉得教师的教符合自己的心情和审美标准,因而在学生心中产生情感共鸣,导致美好的情感享受。
与此同时,学生又采用自己特定的态度给这种教以较高评价,可能是屏息凝神的注视、聆听,也可能是几乎无法觉察的沙沙的笔记声。
这种态度反过来又鼓舞教师的情绪,影响其下一步施教过程,于是教师情绪高扬,产生出他在该段内容教学前还没有的体验,从而造成积极的情感沟通。
但倘若学生觉得与教师的情感有隔膜,情况就不同了。
学生虽然接受着教师传授的内容(有基本的认知沟通),但态度冷淡,连连的呵欠更标示着双方无融洽可言,而学生的这一态度又对教师单方面的热情泼下一盆冷水。
此种状态下,师生双方情感沟通之路就被基本堵塞。
3.人格上的沟通当学生通过认知的、情感的沟通,逐渐把握并认同了教学的思想意蕴和教师的情感世界时,师生双方就走向了人格沟通之路。
学生觉得教学甚至教师个人符合自己的人格理想和智慧理想,心灵距离缩小了,对教师就产生心心相印之意,继而将对教师的言行,甚至对教师所教科目都能给予相当的关注,乐意与教师在一起。
这时,学生就会进入教师的心理人格状态,自觉地摆脱和超越自己旧有的某些心理影响(因为这些影响会妨碍学生进入或接近教师的心理状态)。
这时我们可以说,教师与学生达成了自然深刻的人格沟通。
但倘若师生间无人格沟通,学生对教师便趋于疏远,双方直接交流就趋于被动,教师的影响就是不自然、不深刻的。
从这个意义上讲,出色的教师往往不忧其教,而是忧其受教的人。
如果学生没有获得内心充实和精神的扩展,教学就会留下永远的缺陷。
正因为如此,我们的教学在根本意义上引导学生去学习的应是追求、奋斗、时代精髓的内化,而不是要时间、地点、数字等具体实在的东西。
综上所述,要打破教学沉闷局面,提高教学效果,达到预期目标,必须认真调节好教学中的师生关系。
首先,教师要认清师生间阻隔的种类及其意义,严重阻隔会影响教学效果。
但也不能偏信一些时髦的蛊惑,轻易全面否定师生间的阻隔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