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南京市鼓楼区2019-2020学年七上语文期中试卷(Word版,含解析答案)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9~2020 学年第一学期七年级期中质量监测卷
七年级语文(鼓楼区)
(全卷满分100 分考试时间120 分钟)
注意事项:
1.本试卷 6 页,共 100 分,考试时间为 120 分钟。

2.答案一律用黑色墨水笔写在答题卷上,不能写在本试卷上。

一(25 分)
1. 请用正楷字抄写下面的句子。

(3 分)
君子之交淡如水
2. 下列选项读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2 分) A .姊妹 zĭ 应和 hé 人迹罕至 hǎn B .棱镜 líng 嘹亮 liáo 混为一谈 hùn C .匿笑 nì 倜傥 dǎng 美不胜收 shèng D .祷告 dǎo
徘徊 huái
疲倦不堪 kān
3. 找出下面语段中的两个错别字,并订正。

(2 分)
读《散步》,我们在一家人的分岐中,读懂了生命的责任;读《金色花》,我们在孩 童与母亲的嬉戏中,看到了母子的相互依恋;读《荷叶·母亲》,我们在荷叶护莲的情景中,感受到了母亲对子女的荫蔽;读《秋天的怀念》,我们在母子痛苦的决别中,领悟到了生命的真谛。

(1)
改为
4. 用诗文原句填空。

(8 分) (2)
改为
(1)子曰:“ ,思而不学则殆。

” (《<论语>十二章》) (2)水何澹澹, 。

(曹操《观沧海》) (3)峨眉山月半轮秋, 。

(李白《峨眉山月歌》) (4)乡书何处达? 。

(王湾《次北固山下》)
(5)遥怜故园菊, 。

(岑参《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
(6)
,一夜征人尽望乡。

(李益《夜上受降城闻笛》) (7)夕阳西下, 。

(马致远《天净沙·秋思》)
(8)
,有铁一般的胳膊和臂膀,他领着我们上前去。

(朱自清《春》)
七年级 3 班举行了“有朋自远方来”综合性学习活动,请你参与,完成 5-6 题。

5. 在小组搜集整理有关交友的诗文时,同学小谷和你展开了以下讨论。

请根据括号中的要 求
,将下面的对话补充完整。

(6 分)
小谷:有关友情的诗句,小学时我们曾经学过高适的“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我:进入初中后,我们也学过不少能体现友情的古诗文名句,比如“(1) ,
”。

(用古诗文原句填空)
小谷:经你这一提醒,我想起了最近阋读的名著《朝花夕拾》,这本书中也有文章回忆友情,例如: (2)
(概括事例
)
我:读这些有关友情的诗文,我对友情有了更深的理解,友情好像雨季的一把伞,撑起了一片晴空。

小谷:是啊,。

(仿照上面划波浪线的句子,写一个形容友情的比喻句)6.下面是小楼同学在自我展示环节活动中的主持词,请你根据要求完成相关题目。

(4 分)
大家好!我是今天活动的主持人小楼,首先非常感谢各位老师垂念,惑谢你们在百忙中参加我班的风采展示活动。

众所周知,交益友可以促成长,而交友的第一步就是展示自己,让朋友认识我们。

下面同学们将分组展示。

结束后,恳请老师不吝赐教。

(1)主持词中有一处敬辞使用不当,请找出并修改。

(2 分)
(2)主持词中加粗词语不属于动词的一项是( )(2 分)
A.是
B.感谢
C.活动
D.可以
二(45 分)
(一)阅读下面古诗,完成 7-8 题。

(5 分)
晚秋江上遣怀①
(唐)杜牧
孤舟天际外,去路望中赊②。

贫病远行客,梦魂多在家。

蝉吟秋色树,鸦噪夕阳沙。

不拟③彻双鬓,他方掷④岁华。

[注释]①遣怀:抒发情怀。

②赊:长、远。

③拟:打算,准备。

④掷:抛,扔。

7.诗中体现“秋晚”的句子是“,。

”(2分)
8.全诗抒发了诗人哪些情感?(3 分)
(二)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 9-12 题。

(14 分)
【甲】
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

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

”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

”公大笑乐。

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选自《世说新语·言语》)
【乙】
谢公①与人围棋,俄而谢玄淮上信②至,看书竟③默然无言徐向局。

客问淮上利害。

答曰:“小儿辈大破贼。

”意色举止,不异于常。

(选自《世说新语·雅量》)[注释]①谢公:即谢安。

②淮上信:从淮水派来的送信人。

③竟:终了,完毕。

9.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意思。

(4 分)
(1)俄而雪骤
(3)未若柳絮因风起
(2)撒盐空中差可拟(4)不异于常
10.用“/”划分句子停顿,划两处。

(2 分)
看书竟默然无言徐向局
11.用现代汉语解释下面句子。

(4 分)
(1)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

(2)谢公与人围棋,俄而谢玄淮上信至。

12.从以上两文中可以看出谢太傅是一个怎样的人?请结合文章内容分析。

(4 分)
(三)阅读下面文章,完成 13-16 题。

(12 分)
立秋
赵丰
看见立秋两个字,心便清爽起来。

自然,这是心理的作用。

实际上,除了早晚,白天的气温仍是热浪袭人。

但毕竟是秋天了,夏天两个字成为了过去时。

从此,“一场秋雨一场寒”。

立秋是秋天的一扇大门,进去,就走进了一片清爽的世界。

在周代,立秋那日,天子亲率三公九卿诸侯大夫到西郊迎秋,举行祭祀仪式。

宋代时,这个日子要把栽在盆里的梧桐移入殿内,立秋的时辰一到,太史官便高声报奏。

奏毕,梧桐应声落下一两片叶子,以寓报秋之意。

秋雨如约而至,夏天在雨中戛然收尾。

天空失踪了夏日暴雨前的翻滚乌云,只是蒙蒙的一层乌云。

雨不再是夏天里的一个疯孩子,没心没肺的随时变脸,晴空里忽就暴雨滂沱,莫明其妙地来了,又神神秘秘地走了。

秋天的雨有了秩序,有了节奏,有了规律,沙沙而落,凄凄切切,清清爽爽。

像一个风姿卓然的女人,爱与恨都无限坦白。

一种情感的倾诉,静静地释放在宁静的空间,萦回于亘古的缠绵。

立秋的大幕启开,蛐蛐的演出便开始了。

其实,在立秋的前几天,它已跃跃欲试,吹响了寒笳①。

屋角、墙根、草丛间,到处可闻“瞿瞿”之声。

夜静,秋月的清辉洒在窗棂上,户外虫声合奏,室内蛐蛐欢叫。

悉心静听这清纯的自然之音,在美妙的天籁声中安然入睡。

小时候,每到立秋,孩子们便结伴去捕捉蛐蛐。

踏着月色,我们蹑手蹑脚地向蛐蛐鸣叫的地方悄悄靠近。

机警的蛐蛐仿佛有某种感应,我们走到这边,它便在那边鸣叫;我们到了那边,它却又在这边亮开歌喉,仿佛在与我们玩着捉迷藏的游戏。

捕得一两只后,小心翼翼地装进
用麦秸秆儿编织的小笼里,悬挂在墙壁上,放些带露水的南瓜花儿,让它吃饱喝足后摩翅鸣唱。

孩子们喜斗,把两只蛐蛐放进盆子里,用一根草撩拨它们的尾部,它们就展开搏斗。

聆听胜利者的报捷声,是我们最大的欢乐。

蛐蛐,这小小的精灵,用歌声启开了立秋的大幕。

立秋是一种心情。

逃.脱.了夏天的热笼子,凉爽带给人们的是心情的释放和愉悦。

叶子渐渐变黄,像时光的旧镜头。

偶尔的一片落叶,宛若心境的抖颤。

我在秋风中摇.曳.,在秋雨里潮湿。

以这样一种清爽的心境步入秋天,仿佛梦幻般的感觉。

(节选自《2016 中国散文排行榜》,百花洲文艺出版社,2017 年1 月第1 版,有删改)[注释]①笳:古代北方的一种乐器。

13.阅读全文,找出文中最能概括立秋这个节气特点的词语。

(2 分)
14.文章第3 段作者写夏天的雨有何用意?(3 分)
15.品读下列语句,按括号中的要求回答问题。

(4 分)
(1)其实,在立秋的前几天,它已跃跃欲试,吹响了寒笳。

(从修辞手法的角度赏析句子)(2 分)
(2)逃.脱.了夏天的热笼子,凉爽带给人们的是心情的释放和愉悦。

(“逃脱”一词能否换成“离开”,说说你的理由。

)(2分)
16.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章语言优美,构思巧妙。

开篇简洁、中部展开、结尾收束,以“盼秋—绘秋—迎秋—赞
秋”串联成篇,有一气呵成之感。

B.文章第 2 段写到古代的立秋仪式,说明中国人对立秋这个节气的重视由来已久,也凸显了
这个节气的重要性。

C.“悉心静听这清纯的自然之音,在美妙的天籁声中安然入睡”这句可用舒缓的语气来读,这
样能突出秋天带给人的宁静之感。

D.文章末段中“摇曳”一词本指摇摆、摇荡,在这个语境中指“我”身心的悠游自在,有了
一种沉醉于秋天的意味。

(四)阅读下面两篇古文,完成17-20 题(15 分)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节选)
鲁迅
出门向东,不上半里,走过一道石桥,便是我的先生的家了。

从一扇黑油的竹门进去,第三间是书房。

中间挂着一块扁道:三味书屋;扁下面是一幅画,画着一只很肥大的梅花鹿伏在古树下。

没有孔子牌位,我们便对着那扁和鹿行礼。

第一次算是拜孔子,第二次算是拜先生。

第二次行礼时,先生便和蔼地在一旁答礼。

他是一个高而瘦的老人,须发都花白了,还戴着大眼镜。

我对他很恭敬,因为我早听到,他是本城中极方正,质朴,博学的人。

不知从那里听来的,东方朔也很渊博,他认识一种虫,名曰“怪哉”,冤气所化,用酒一浇,就消释了。

我很想详细地知道这故事,但阿长是不知道的,因为她毕竟不渊博。

现在得到机会了,可以问先生。

“先生,‘怪哉’这虫,是怎么一回事?……”我上了生书,将要退下来的时候,赶忙问。

“不知道!”他似乎很不高兴,脸上还有怒色了。

我才知道做学生是不应该问这些事的,只要读书,因为他是渊博的宿儒,决不至于不知道,所谓不知道者,乃是不愿意说。

年纪比我大的人,往往如此,我遇见过好几回了。

我就只读书,正午习字,晚上对课。

先生最初这几天对我很严厉,后来却好起来了,不过给我读的书渐渐加多,对课也渐渐地加上字去,从三言到五言,终于到七言。

三味书屋后面也有一个园,虽然小,但在那里也可以爬上花坛去折腊梅花,在地上或桂花树上寻蝉蜕。

最好的工作是捉了苍蝇喂蚂蚁,静悄悄地没有声音。

然而同窗们到园里的太多,太久,可就不行了,先生在书房里便大叫起来:
“人都到那里去了?!”
人们便一个一个陆续走回去;一同回去,也不行的。

他有一条戒尺,但是不常用,也有罚跪的规矩,但也不常用,普通总不过瞪几眼,大声道:
“读书!”
于是大家放开喉咙读一阵书,真是人声鼎沸。

有念“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的,有念“笑人齿缺曰狗窦大开”的,有念“上九潜龙勿用”的,有念“厥土下上上错厥贡苞茅橘柚”的……。

先生自己也念书。

后来,我们的声音便低下去,静下去了,只有他还大声朗读着:“铁如意,指挥倜傥,一座皆惊呢~~;金叵罗,颠倒淋漓噫,千杯未醉嗬~~……”
我疑心这是极好的文章,因为读到这里,他总是微笑起来,而且将头仰起,摇着,向后
面拗过去,拗过去。

先生读书入神的时候,于我们是很相宜的。

有几个便用纸糊的盔甲套在指甲上做戏。

我是画画儿,用一种叫作“荆川纸”的,蒙在小说的绣像上一个个描下来,像习字时候的影写
一样。

读的书多起来,画的画也多起来;书没有读成,画儿的成绩却不少了,最成片断的是《荡寇志》和《西游记》的绣像,都有一大本。

后来,因为要钱用,卖给一个有钱的同窗了。

他的父亲是开锡箔店的;听说现在自己已经做了店主,而且快要升到绅士的地位了。

这东西早已没有了罢。

17.作者回忆了在三味书屋学习期间的哪些趣事?请概括。

(3 分)
18.品味下列句子,回答括号中的问题。

(4 分)
(1)“铁如意,指挥倜傥,一座皆惊呢~~;金叵罗,颠倒淋漓噫,千杯未醉嗬~~……”
(此处为什么详写先生读书的内容?)(2分)
(2)这东西早已没有了罢。

(体会这句话蕴含的情感。

)(2分)
19.文中的寿镜吾先生有哪些看似矛盾的表现?你如何评价他?(4 分)
_
20.鲁迅先生在《朝花夕拾》中回忆过他的另一位老师。

根据下面的材料,回答问题。

(3 分

但不知怎地,我总还时时记起他.,在我所认为我师的之中,他是最使我感激,给我鼓励的一个。

有时我常常想:他的对于我的热心的希望,不倦的教诲,小而言之,是为中国,就
是希望中国有新的医学;大而言之,是为学术,就是希望新的医学传到中国去。

他的性格,
在我的眼里和心里是伟大的,虽然他的姓名并不为许多人所知道。

(1)材料中的“他”是(人名)。

(1 分)
(2)根据名著内容,说说鲁迅为什么认为“他是最使我感激,给我鼓励的一个”。

(2 分)
三(30 分)
21.请以“你就是这样的人”为题,写一篇不少于 500 字的记叙文。

(30 分)要求:①叙事要完整。

②写出人物特点。

③文中不要透露真实的校名和人名。

2019~2020 学年第一学期七年级期中质量监测卷
七年级语文(鼓楼区)解析
1.略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书写。

需要做到整洁、规范。

2.D
【解析】A项,“应和”的“和”应读为hè;B项,“棱镜”的“棱”应读为lén g;“倜傥”的“傥”应读为tǎng。

本题考查字音,需要同学们在平时注重积累和掌握,好记性不如烂笔头。

3.(1)“岐”改为“歧”
(2)“决”改为“诀”
【解析】本题考查字形,在学而思的课前测中也考察过这两个字,需要学生在平时注重积累和掌握。

4.(1)学而不思则罔
(2)山岛竦峙
(3)影入平羌江水流
(4)归雁洛阳边
(5)应傍战场开
(6)不知何处吹芦管
(7)断肠人在天涯
(8)春天像健壮的青年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的课内背诵与默写,这些诗句在学而思的课前测以及期中复习讲义中都出现过,需要学生注重平时背诵的准确性。

5.(1)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课内古诗文的掌握和灵活运用。

注意题目限定要求“进入初中后”学习的古诗文。

(2)我与范爱农原先互厌弃,之后却成了知己。

【解析】本题考查《朝花夕拾》的阅读熟练程度,需要同学们在阅读的过程中注意总结鲁迅和其它人物之间的关系以及他们之间发生的事情。

注意本题要求概括事件而不是填写篇目名称。

(3)友情好像冬日的一团火,燃起了一轮暖阳。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仿句能力,需要在仿写的过程中注意例句格式、词性、内容匹配。

6.(1)“垂念”应该为“赏光”
【解析】“垂念”为敬辞,称对方(多指长辈或上级)对自己的关心挂念,用在此处不合适;“赏光”为敬辞,用于请对方接受自己的邀请。

(2)C
【解析】本题考查词性的判断,“活动”在这里是名词,不是动词。

7.【答案】蝉吟秋色树,鸦噪夕阳沙
【解析】考查对诗句内容的理解,诗句中体现“秋晚”的有“秋色树”“夕阳沙”。

8.【答案】全诗抒发了诗人远离家乡、独身在外漂泊的孤独之感,对家乡的思念以及对年华易老、怀才不遇的感慨。

【解析】此题考查学生对诗词内容的理解,对诗人思想感情的把握。

回答此题时,需要掌握句子翻译,从而理解诗词内容,体会诗人的感情。

9.【答案】(1)急(2)相比(3)趁、乘(4)不同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课内外文言实词的翻译,课外文言文实词注意结合文章语境,“不异于常”意为和平常没什么不一样。

10.【答案】看书竟/默然无言/徐向局
【解析】文言文断句。

先通读一遍,了解大意,再按照意思仔细断句,最后检查一遍看是否通顺。

该句大意为:谢安看完信,默不作声,又慢慢地下起棋来。

11.【答案】
(1)谢安在寒冷的雪天把家里人聚集在一起,和他子侄辈的人讲解谈论文章的义理。

(2)谢安和客人下围棋,一不久谢玄从淮水战场上派出的信使到了。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翻译文言句子的能力。

拿到句子之后,应先回归文本,在具体语境中翻译句子。

文言翻译要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同时注意字字落实。

(1)句中重点的词有:内集:把家里人聚集在一起;儿女:泛指小辈,子侄辈;文义:文章的义理。

(2)句中的重点词有:围棋:下围棋;俄而:一会儿;至:到。

12.【答案】甲文中的谢太傅在寒雪日与子侄讨论文章义理,说明他是一个重视家庭教育、善于营造和睦的家庭氛围的人。

乙文中的谢太傅与客人下棋时受到战争大捷的来报,神色、
举动和平时没有两样。

可见他沉得住气、非常沉稳有城府。

【解析】这道题分析人物形象。

这种题把握文章的主要人物做了什么事情,人物说了什么,
有什么神态等角度来思考他的性格特点。

参考译文:
【乙】
谢安(谢太傅)和客人下围棋,不久谢玄从淮水战场上派出的信使到了,谢安看完信,默不作声,又慢慢地下起棋来。

客人问他战场上的胜败情况,谢安回答说:“手下大破贼兵。

”说话间,神色、举动和平时没有两样。

13.【答案】清爽
【解析】这是一道信息筛选与概括题,需要在文章中找出出现频率较高、出现在文章开头、或者是每段开头的词汇。

14.【答案】首先,作者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将夏天的雨比做了夏天里的疯孩子,生动形象
地写出了夏天的雨变化无常的特征。

其次,作者将秋天的雨比做了风姿卓然的女人,将夏天的雨的特征与秋季的雨进行了对比,突出了秋天的雨的规律、节奏、秩序,抒发了作者对秋雨以及秋日的喜爱与期盼。

最后,在结构上,作者由写夏而进入写秋,与第一段“夏天两个字成为了过去时”呼应,对于夏雨的描写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解析】这是一道句段作用题。

在作答的过程中需要从内容、结构两个方面来分析。

内容上的作用,可以分析作者运用了什么修辞、描写手法,体现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是否做了对比等;结构上的作用,可以根据句段的位置来判断。

本句处于文章中间,一般承担的是承上启下、引出下文、过渡的作用。

15.(1)【答案】这句话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将蛐蛐人格化,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蛐蛐叫声
出现之早、分布之广。

同时,这句话也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将蛐蛐的叫声比做寒笳,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蛐蛐叫声的悦耳、凄凉,抒发了作者对于秋季的喜爱与期盼之情。

【解析】这道题目为修辞手法赏析题。

可以运用我们在秋季课中学到的修辞手法赏析的
“点、析、评”三步走进行回答,点出句子的修辞手法,评析对象特点,评价作者情感。

(2)【答案】不能。

因为“逃脱”本义是“逃离、脱离”的意思,在句中的意思是大家终于从夏天的炎热中解脱了出来,其中包含着一种作者逃离夏天的喜悦以及对于秋日终于到来的欣喜与快意之感。

而“离开”则仅仅包含着离去的意思,表达不出作者丰富的情感。

【解析】这是一道字词含义题。

作答的时候需要先答出原词的本义、语境义,以及在句中的表达效果。

之后再与替换的词汇进行对比,评述优劣。

16.C
【解析】这句话出自文章第四段,作者写立秋时蛐蛐开始鸣叫,所以此时的秋天是不宁静的,C 项中“带给人的宁静之感”不正确。

17.【答案】我”给先生行礼、“我”向先生请教“怪哉”,“我观察先生读书,“我”在先生读书时描绣像。

【解析】本题为事件概括题,概括时注意格式:XX(人物)做了……通读选文,理清线索,以“我”为主语概括。

18.【答案】(1)句中“呢”“噫”“嗬”是先生读时加上去的语气词,“~”是声音的延长,表示先生读到末尾声音的颤动。

这样写表现了寿镜吾先生读书时顿挫抑扬,沉浸其中,如痴如醉,忘乎所以的情态。

(2)这句话表达了作者对绣像本消失的遗憾以及童年时代书塾生活的留恋与怀念。

【解析】第一题较为特殊,这句话不仅内容上有特色,标点符号也很有特色,结合文章中对于寿先生朗读的描写可得知这句话主要是为了写寿先生读书十分投入。

第二题属于主旨理解题,结合前文内容分析作者情感即可。

19.【答案】①寿先生对“我”要求严格,却“不常用戒尺”,“不常有罚跪的规则”,连孔子的牌位也没有,也从侧面反映了他的宽厚和蔼和开明,反映了他在某种程度上表现出的对“正统”的封建教育的怠慢和疏离。

②他是一位方正、质朴、渊博的人。

【解析】考查考生对名著的阅读理解和人物的掌握能力。

首先寻找人物的主要事件中有哪些矛盾的地方,从而分析人物形象。

20.【答案】(1)藤野先生
(2)因为在日本留学期间,藤野先生工作认真负责,待人诚恳热情,还没有民族偏见,为我修改讲义,担心我不肯解剖,关心我的学习和生活,还在分别时送我照片,因此我深受鼓励,也十分感激他。

【解析】考查考生对名著的阅读理解和掌握能力。

结合原文,概括藤野先生关怀鲁迅先生的事件即可。

21.这道作文题为“你就是这样的人”,是一道写人记事类的命题作文。


对写人记事类的作文,考生可以按照以下几个步骤入手写作:
首先,确定对象,聚焦情感。

在确定写作对象的过程中,需要明确你对作文的主人公主要的情感,比如说对于朋友的怀念、感激;对于母亲的敬爱、依赖;对于师长的感激、敬佩等,全文需要围绕感情的中心来展开。

其次,确定结构,填充细节,突出特征。

对于写人的文章来说,可以按照时间顺序展开叙述,也通过某一个典型的事件突出人物的性格,也可以采用情感由浅入深的方式进行叙述。

在叙述的过程中,需要注意运用细节描写,通过人物的动作、语言、神态、外貌、心理描写展现人物特征,同时,也需要恰当运用环境描写、侧面烘托等方式完善文章细节。

最后,首尾呼应,处处点题。

文章需要主题明确,在文章中注意围绕一个主题处处点题,首尾呼应,结构完整。

这类写人叙事类的作文,不仅在学而思的暑期、秋季课中给同学们了大量的范文,同学们也可以借鉴我们在阅读课中讲解的“人物描写赏析”一节中讲到的人物描写方法,不过需要注意在描写的过程中贴合人物形象、符合实际,不做过分的夸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