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单元 第17课 苏联的经济改革
合集下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材料二] “他摆弄这个国家,就像家庭主妇摆弄卷心菜 一样。他认为只要把外面的烂叶子剥掉,就会有里边的好心 子,他不停地剥下去,一直到剥光为止。”
——一位苏联杂志主编讽刺戈尔巴乔夫 有人曾形象地说:“戈氏改革的手术刀不是挥向党身上 的肿瘤,而是挥向了党的脖子。” (2)材料二反映了戈尔巴乔夫改革的过程是什么?其后果 如何?
不实和喧嚷的表现。”这表明当时苏联政府
()
A.把农业作为改革重点
(2)20 世纪 70 年代下半期,苏联与美国的 军备竞赛 日益加剧,
经济发展速度放缓。到 20 世纪 80 年代初,经济全面滑坡。
三、戈尔巴乔夫的经济改革 1.背景:1985 年,在苏联社会陷入危机边缘的时刻,戈尔巴乔 夫出任新一届的苏共中央总书记。 2.过程
(1)改革经济体制,用 经济方法 代替行政命令管理经济;打破单 一的 公有制 形式,允许个体经济存在。
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戈尔巴乔夫改革的比较
赫鲁晓夫改革 勃列日涅夫改革 戈尔巴乔夫改革
侧重 点
农业
工业
前期是经济领域, 后期是政治领域
异 结果 取得一定的成就,最后失败
失败
失败 原因
未改变原有体制,对斯大林体制 进行修修补补
进行根本性改革, 但背离社会主义 方向
①目的:解决斯大林模式的弊端;②内容:在农 同 业、工业方面进行调整;③结果:成效都不显著,
期实行的,并没有从根本上改变斯大林模式,只是对其造成 一定的冲击。新经济政策是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相对应的, 是列宁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有益探索。 2.戈尔巴乔夫改革是导致苏联解体的重要因素但不是根本原 因。苏联解体的根本原因是斯大林模式的弊端长期得不到 纠正,从而积累了大量的矛盾和问题,戈尔巴乔夫改革激 化了这些矛盾,从而导致苏联解体。 3.东欧剧变、苏联解体只能说明斯大林模式的失败,而不能说 明社会主义制度的失败。
——《苏联经济体制改革史》
(1)材料一是如何看待赫鲁晓夫改革的? [教你读史] “但是”作为转折词,把材料分为两层;承认赫鲁晓 夫是一位改革者,但又是一位改革失败者。 [提示] 材料表明,赫鲁晓夫的经济改革一定程度上冲 破了传统观念的束缚,并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是,赫鲁晓 夫改革在理论上没有突破斯大林模式,只是在维持原有经 济体制的基础上进行局部改革,改革不会成功。
经济改革,后进行政治改革
劳动者 地方、企业和个人的 在一定程度上能调动地方、企业
态度 生产积极性不足
和个人的生产积极性
分配 制度
“大锅饭现象”严重
实行物质奖励和多劳多得政策
二、多角度理解苏联的经济改革 1.知识角度:斯大林模式的弊端是二战后苏联多次改革的 根源。赫鲁晓夫改革主要侧重于农业方面,勃列日涅夫改革主 要侧重于工业方面,二者都没有突破斯大林模式,而戈尔巴乔 夫制定经济发展的加速战略,用经济管理方法代替原来的行政 命令,但缺乏具体可行的配套措施,改革阻力重重,后转向政 治体制改革,但背离了社会主义方向,最终以苏联解体而告终。
C.疏于解除思想禁锢
D.鲜有触及经济领域
解析:材料中“并未真正解决包括经济领域在内的管理体制等
方面的问题”说明赫鲁晓夫改革并没有冲破斯大林模式,故 A
项正确。
答案:A
题组二 勃列日涅夫、戈尔巴乔夫改革
4.勃列日涅夫指出:“农业改革要必须坚决抛弃行政命令、包办
集体农庄和国营农场的领导者和专家的工作的做法,根除华而
3.1964 年 10 月,赫鲁晓夫辞职下台后曾自豪地说:“也许我 做过的最重要的事情是这一件——那就是,他们只需要投票 就能让我下台,而斯大林则会把他们全部抓起来。”但舆论
却认为其在位期间并未真正解决包括经济领域在内的管理
体制等方面的问题。这实际上反映了赫鲁晓夫改革 ( )
A.并未冲破原有模式
B.无从改善政治环境
可以说是失败的改革
二战后苏联经济改革的不足及教训 [材料一] 赫鲁晓夫所进行的经济管理体制改组作为战后苏联 经济体制改革的开端,对后来的苏联经济体制改革和整个国民经济 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应该承认赫鲁晓夫是一位社会主义经济体 制改革的开拓者。他勇于突破旧的模式,探索新的道路本身就是一 种难能可贵的精神。但是,他毕竟受到历史局限性的束缚,对社会 主义传统经济模式的弊病和社会主义经济规律还缺乏全面的、深刻 的认识,因此也就不可能产生成熟的改革理论和思想。
3.评价 (1)积极:一定程度上冲破了传统观念的束缚,并取得一定成效, 但最终失败。 (2)局限: ①在理论上没有突破,只是在维持原有经济体制的基础上进行局 部改革。 ②“20 年建成共产主义”的目标严重脱离了苏联的实际。 ③改革缺乏全面和一贯的战略方针和思路,带有很大的 盲目性 。 ④赫鲁晓夫个人 作风急躁 ,反复无常,造成混乱,也阻碍改革的 进行。
各地气候、土壤条件,强求各地扩种玉米,乱指挥,导致粮食
减产,故选 B 项。答案:B
2.有人评价赫鲁晓夫“是徘徊在新旧时代十字路口的一名代表人
物,他的一只脚跨进了新时代,而另一只脚又由于历史的原因,
仍然深陷Baidu Nhomakorabea旧时代的泥淖之中而不能自拔”。这里“仍然深陷
在旧时代的泥淖之中而不能自拔”的主要含义是
()
A.未改变农业水平落后的局面
一、战后苏联针对斯大林模式弊端的改革
斯大林模式的问题
赫鲁晓夫改革、勃列日涅夫改革 和戈尔巴乔夫改革的措施
管理 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 下放权力到地方、在一定程度上
体制 体制
放松经济管理
产业 结构
赫鲁晓夫将改革的重点放在农业
重点发展重工业,轻 上;勃列日涅夫将改革的重点放
工业和农业落后
在工业方面;戈尔巴乔夫先进行
第 17 课
苏联的经济改革
一、赫鲁晓夫改革 1.原因: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苏联进入和平建设时期, 斯大林体制的弊端日益暴露。 农业 问题尤为突出。
2.措施 (1)农业改革: ①用收购制代替农产品义务交售制。 ②允许集体农庄庄员拥有自留地和饲养牲畜。 ③开垦荒地,扩大谷物生产,开展大规模 种植玉米 运动。 ④将拖拉机等农机卖给 集体农庄 等。 (2)工业改革: ①将部分 企业管理权 下放到加盟共和国。 ②给予企业调整部分工资等权力。 ③尝试推行“ 物质利益原则 ”,承认企业和个人的物质利益。
[材料二] 勃列日涅夫改革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为 20 世纪 60 年代中期至 70 年代初,苏联工业年均增长率为 8.4%。 第二阶段为 70 年代初到 70 年代末,1971~1975 年,工业总产 值年增长率为 7.1%,比前五年下降 1.3%,其后五年又下降 2.6%。第三阶段,从 70 年代末到 80 年代初,1982 年工业总产 值仅增长 2.8%。
二战后苏联改革的不足之处及经验教训 1.不足之处:赫鲁晓夫对斯大林的全盘否定,有利于推动对 斯大林僵化模式的改革,但也造成人们思想混乱,增添改革的阻力; 勃列日涅夫宣布苏联已经建成“发达社会主义”社会的做法,忽视 了对经济困难的充分认识,阻碍了改革的进程;戈尔巴乔夫经济改 革的宏观决策缺乏具体可行的配套措施,改革中阻力重重,转向政 治体制的改革太快,导致国内局势逐渐失控。 2.经验教训:社会主义国家的改革要处理好政策、发展、稳 定三者之间的关系;社会主义改革必须走改革开放和适合本国国情 的道路;社会主义改革必须以发展社会主义生产力为宗旨。
题组一 赫鲁晓夫改革
1.“顶上阴谋家的帽子刚脱,头上便戴上了改革家的桂冠;策略
家的徽章未送进门庭,蛮干家的门牌就已挂出”。这是对苏联
一位政治家的评价,这位政治家的“蛮干”主要表现在( )
A.实行余粮征集制
B.开展种植玉米运动
C.实现农业全盘集体化
D.废弃部门管理体制
解析:本题考查赫鲁晓夫改革的内容。赫鲁晓夫不顾具体苏联
——齐世荣主编《当代世界史资料选辑》
(1)根据材料一指出赫鲁晓夫在重大决策问题上所犯的错 误。从其经济改革措施中举一例加以说明。
[教你读史] 抓住关键信息“在最近十年(1961~1970 年)里……在按人 口平均计算的产量方面将超过……美国”进行分析。 [提示] 错误:赫鲁晓夫对社会主义建设缺乏科学认识,犯 了急躁冒进的错误。说明:他大规模垦荒,提倡种植玉米,提高 粮食产量,但严重破坏了生态环境,使许多地方变成了荒漠。
(2)提出“ 加速发展战略 ”,并把重点放在重工业上,改革效果
不佳。 3.结果:改革陷入困境,经济继续滑坡,于是戈尔巴乔夫把改革
的重点转向 政治体制 改革,国内局势逐渐失控, 1991 年苏联解体。
[轻巧识记] 苏联社会主义改革
[易错提醒] 1.新经济体制不同于新经济政策。新经济体制是勃列日涅夫时
[教你读史] “把外面的烂叶子剥掉,就会有里面的好心子”“剥光为 止”“肿瘤”“挥向了党的脖子”形象地说明戈尔巴乔夫改革 的失败。 [提示] 戈尔巴乔夫剥卷心菜的过程就是其改革的过程,先 改革经济,未取得成效后转向政治改革;在政治上,倡导“民 主化”“公开性”,实行多党制,最后把问题全都暴露,导致 苏联解体。 戈尔巴乔夫的改革并没有指向“肿瘤”,“肿瘤”指高度 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的弊端,而是“挥向了党的脖子”;体现 了戈尔巴乔夫否定了党的领导,否定了社会主义方向,从而造 成苏联解体。
二、勃列日涅夫改革 1.措施
(1)工业:推行新经济体制,注意运用 价值规律 ,扩大了企业
的经营自主权,收到了一定效果。
(2)农业:扩大农场和农庄的 自主权 、降低农产品收购计划指
标、提高农产品价格、放松对个人副业的限制等政策。 2.结果 (1)改革没有突破原有经济体制的框架,勃列日涅夫执政后期
趋于保守,改革陷于停滞。
B.未突破旧有的经济发展模式
C.一味强调优先发展重工业
D.未改变苏联原来的社会制度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赫鲁晓夫改革只是在维持原有经济体 制的基础上进行的局部改革,故“仍然深陷在旧时代的泥淖 之中而不能自拔”的主要含义是 B 项。“仍然深陷在旧时代 的泥淖之中”是指没有改变原有体制,并非单单指农业方面, 故 A 项不选;一味强调优先发展重工业是斯大林的政策,故 C 项不选;苏联的改革目标并不是改变苏联原来的社会制度, 而是改革斯大林模式的弊端,故 D 项不选。 答案:B
[名师点拨] 全面认识苏联的经济改革 赫鲁晓夫改革和勃列日涅夫改革是对斯大林模式的局部 改革,而戈尔巴乔夫改革则是对斯大林模式的彻底否定,放弃 了社会主义制度。赫鲁晓夫和勃列日涅夫改革的侧重点不同, 赫鲁晓夫改革侧重于农业,勃列日涅夫改革侧重于工业;戈尔 巴乔夫改革则侧重于政治体制改革。
1.赫鲁晓夫首先进行了改革,其重点在农业方面,但由于没有突 破斯大林模式并脱离苏联实际而最终失败。
2.史观角度:从全球史观的角度考虑,在苏联社会主义改 革时期,全球经济的发展呈现出“半球化”的发展模式,即世 界上主要存在着资本主义市场经济和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二者 互相斗争、此消彼长可以带来很多值得深思的经验和教训。
3.热点角度:中国独具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模式, 给中国经济带来了空前的发展活力。从这一现实热点出发,对 苏联改革留下的经验和教训进行总结和深思是非常有必要的。
——《历史必修 2·历史材料与解析》 (2)根据上述材料指出勃列日涅夫执政时期苏联经济的发展 趋势及其原因。
[教你读史] 抓住关键信息“从 70 年代末到 80 年代初,1982 年工业 总产值仅增长 2.8%”进行总结归纳。 [提示] 趋势:苏联经济的发展日趋迟缓,经济增长率逐 年下降,进入停滞时期。原因:没有突破计划经济体制;对苏 联社会实际发展水平的错误判断,阻碍了改革进程;推行霸权 主义外交政策,与美国进行军备竞赛,背上了沉重的经济负担; 个人作风专断。
2.勃列日涅夫改革以工业为重点,促进了重工业特别是军事工业 的发展,但最终使苏联陷入危机边缘。
3.戈尔巴乔夫改革从根本上突破了斯大林模式,但国内外局势逐 渐失控,1991 年苏联解体。
苏联经济体制改革的比较
[材料一] (赫鲁晓夫提出)在最近十年(1961~1970 年)里,苏 联在建立共产主义的物质技术基础上,在按人口平均计算的产量 方面将超过最强大最富裕的资本主义国家——美国。在第二个十 年(1971~1980 年)结束时……苏联将基本上建成共产主义社会。 完全建成共产主义社会将在下一个时期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