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美术_奇妙的爬行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学情分析
由于小学一年级学生活泼好动、思维活跃,教师应充分体现引导者的作用,发挥学生年龄特点,因此我运用生动的语言,活泼的教态,贴近学生。

并充分通过实物展示,多媒体使用,吸引学生。

常言道: “授人以鱼不如教人以渔”,科学的学习是一把开发学生智能的金钥匙, 也是学习取得成效的必要条件。

教育要达到的目标之一就是要教会学生会学习,低年级的学生注意力保持时间短,自控能力差,要让他们能积极主动的学习,选择方法是很重要的。

在本课中我设想运用多次的观察、比较、互相讨论总结、创作环节等多种教学方法, 帮助启发学生学会观察、自己去看、自己去想、去画,从而使学生能更大胆自由的进行想象创作。

本课设计的目的是引导学生观察分析生活中爬行动物的特点并体会其美感,使学生能够大胆想象、创作。

教师要通过生动的语言、丰富的自然知识,引领学生来到一个奇妙的爬行世界,从而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感,体验细微之间蕴涵的美,开阔学生的视野,同时培养学生对未来世界勇于探究的精神。

效果分析
本课以美术新课程为理念,结合以年级学生年龄特点、心理特点,以求实、创新的思路来展开。

在教与学的关系上,既强调教师“教”的重要性,同时也突出学生“学”的主体地位。

在教学模式上采用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发展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在教学方法上,突出个性发展的思想,力求不同层次的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都有所提高。

在教学过程中,开拓学生的创作思路,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本课根据新课程改革的要求,运用语言提问法、诱导练习法、讨论归纳法等多种教学手段来进行教学。

引导学生从热情的联想进入理性的观察,引导学生去欣赏和分析书中的艺术作品和学生作品与自然界爬虫的异同。

从而进一步激发学生主动参与学习,对美术的热爱及兴趣。

同时也拓宽了学生的创作思路。

让学生在充满愉快的艺术氛围中进行创作,有所参考,拓宽视野,活跃思维,让他们在无形中受到了美的熏陶。

在创作过程中我还会鼓励学生大胆想像,构思,思考自己打算画一个怎样有趣独特的爬行动物的爬行,引导学生把多种以前学过的作画方法结合使用,画出和别人不同构图的画。

这样就能激励学生创新,提高了学生的创作能力。

这堂课基本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标。

但也有一些不足之处:没有调动起部分学生的积极性,学生的参与性还不够。

教材分析
本课教学内容属于“造型.表现”领域,是《出壳了》和《我和昆虫》两课后,又一节以关注自然生命为主题,表现动物世界的学习内容。

正如课标中提到,“美术教学活动要引导学生关注自然环境和社会活动,培养学生亲近自然、融入社会、关爱生命的情感态度与行为习惯,逐渐形成他们的环境意识、社会意识、生命意识”。

出于天性,很多学生都很喜欢小动物。

动物们形态各异的外貌和姿态不一的爬行动作,常常会吸引孩子们驻足观望,引起无限的奇妙遐想。

因此,学生们也更喜欢将动物的故事表现在自己的美术作品中。

希望通过《奇妙的爬行》的学习,让学生认识动物、了解动物生活习性等活动中,学习关爱动物、关爱自然,热爱自然生命,能够与大自然和谐相处。

测评练习
1、蒙上眼睛从神秘的盒子中摸出小动物猜一猜并说说它的样子。

2、从老师发送的动物图片中找出哪些是爬行动物迅速做出判断,上传答案。

3、你还知道哪些爬行动物,向同学们介绍。

4、怎样画出小蜗牛向前爬行的动态。

5、如果你是一只会爬行的小动物,你想变成谁,你要去干什么。

课后反思
教学之初,我就想到了学生在完成作品时会有一定的难度。

一是对爬行的动物平时缺少耐心细致的观察和了解。

二是学生容易忽视这些生命个体的潜在活力。

针对第一点,尽管课前我曾布置学生进行相应的搜集,却没有给予学生有效的引导,致使课上仅有一名学生带来了文字资料,而且他根本就读不懂家长帮其查找的资料。

细究原因,我认为是自己将课前搜集程式化了,要求学生只要牺牲一些时间找来材料即可。

其实课前可以是信息的搜集与整理,还可以是学生自主观察后的反馈或者是学生课前的大胆尝试等。

否则我们课前准备的再充分,课讲得再精彩,学生也很难与我们产生共鸣。

针对第二点,要让学生意识到再弱小的动物也有它昂扬向上的生命活力。

为了灌输这一思想,我在授课中让学生画出向前爬行的样子。

让学生通过作品对比,感悟画法不同所形成的不同画面效果。

使学生注意到了要突出体现这一特点,不光要抓住爬行的姿态,还要关注爬行的路线,创设一种你追我赶的画面情境。

让我高兴的是有一名学生还提出要画几滴汗水在小动物旁边,这样就显示出了他们努力向前爬行的状态。

说的多好呀,连我都没有想到,可见学生的内心世界有许多等待我们去开发的宝藏。

课标分析
本课《美术课程标准》中提到,“美术教学活动要引导学生关注自然环境和社会活动,培养学生亲近自然、融入社会、关爱生命的情感态度与行为习惯,逐渐形成他们的环境意识、社会意识、生命意识”。

在学习中,教师应该帮助学生明确爬行动物是泛指所有具备爬行本领的动物,引导学生寻找并发现动物世界中可以爬行的生命,它们可能是落叶中穿行的蚂蚁,又或是冲锋陷阵杀灭害虫的七星瓢虫,还有可能是四处爬行寻找食物的乌龟、鳄鱼和可爱的变色龙等。

动物们生动的造型、绚丽的色彩、多变的花纹,甚至是憨态可掬的动态,都能被学生们尽收笔底,以此激发他们热爱生命、探究生物空间的热情。

在《出壳了》和《我和昆虫》两节课的学习中,学生们已初步掌握了正确观察动物、发现其特征和大胆表现的方法,在此基础上学习本课内容,侧重点放在引导学生发挥想象力,鼓励学生运用发散性思维,以独特的角度去表现我们习以为常的世界。

教师借助有趣的故事、和谐变换的音乐和视觉影像为学生创造出无限的想象空间,引导学生将自己对动物的了解,以及丰富的情感和创造想象融合在一起,帮助学生通过本课的造型表现活动,大胆、自由地表达自己的观察、感受和想象,体验造型活动带来的无穷乐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