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新闻传播史模拟试题及详解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新闻传播史模拟试题(一)
一、名词解释:
1.《中兴日报》(98名)
2.《民报》
3.“国新社”(01新名)
4.《新民丛报》
5.《中央日报》
6.《湘江评论》
7.开元杂报
8.“一报三禁”报禁(04传名)
9.《遐尔贯珍》(99新名)
10.牌报
二、简答:
1.从同盟会成立至武昌起义前资产阶级革命派在上海创办哪些报刊?对其五种简介。

(93,01新论涉及)
2.简述瞿秋白的报刊活动
3.简述“九一八”事变后的《申报》的进步与改革。

4.简述新华通讯社的转移及其军事报道
三、论述:
1.试述国人第一次办报高潮及特色。

2.试述大革命时期中共报刊的发展和办报思想
参考答案
一、名词解释:
1.《中兴日报》(98名)
答:同盟会新加坡分会机关报。

1907年创刊,由[陈楚楠]、[张永福]等创办,[胡汉民]、[汪精卫]等担任该报主笔。

尽管困难重重,该报与当地保皇派报刊仍进行了论战,推动了革命
力量的发展。

2.《民报》
答:中国[同盟会]机关报。

1905 年11 月创刊于东京,是一份[综合性月刊]。

孙中山指导了创办和前期编撰。

[“三民主义”]是该报主要的宣传内容,并对亚洲国家的民族解放运动
作了很多报道。

为了扫除革命发展的思想障碍,该报主动向《新民丛报》发起论战。

虽然该报对帝国主义抱有幻想,带有[狭隘民族主义]色彩等缺点,但它总体把握了人民要求革命的
时代脉搏,成为进步舆论的中心。

3.“国新社”(01新名)
答:1938年9月,在周恩来的指导下,[范长江]以[“青记”]骨干为基础,在汉口筹办合作社性质的通讯社——[国际新闻社],即国新社。

4.《新民丛报》
答:康梁保皇会最主要的言论阵地。

1902年创刊于日本横滨,梁启超为实际主编,撰稿人。

该报宗旨在于[“开民智”],[“造新民”],政治倾向总体上是[保皇立宪]。

虽曾一度倾向于
民主共和,但最终回到改良老路,攻击民主革命,为当时青年所厌弃。

该报虽未站在时代前列,但该报对西方政治学说的介绍和提高民族素质的倡导,客观上起到了一定作用。

其[“新民
文体”]也风靡报界和文坛。

5.《中央日报》
答:国民党办的中央报纸,[1927年 3 月]创刊于[汉口],1928 年2 月迁到上海,1929年迁到南京,由国民党中央宣传部长[叶楚跄]兼任社长。

其方针除[“阐明党义,宣扬国策”] 外,又提出[“拥护中央,消除反侧,巩固党基,维护国本”]为职志。

九一八事变后,成为[攘
外必先安内宣传]的急先锋。

6.《湘江评论》
om
答:毛泽东在五四时期创办的一份报纸,也是[湖南学生联合会]机关报。

1919 年7 月
c
.
b
在长沙创刊。

该报把时事报道和政论相结合,以[述评]为主,丰富多彩,引人注目。

毛泽东
c
署名发表的政论、述论、杂文将近40篇。

李大钊评价该刊[是全国最有份量、见解最深的刊
100xw
物]。

.
7.开元杂报
www
答:唐代的官报,原件已不可考,留下来的记载见于[孙樵所写《读开元杂报》]。

开元杂报也是孙樵杜撰的名称,意为[开元时期政事消息的杂乱报道]。

它虽然为报,但没有固定
的刊期和报头。

它说明[中国开始有报纸的时期不会晚于唐玄宗开元年间]。

8.“一报三禁”报禁(04传名)
答:台湾当局为了加强对报刊的控制,作出的规定。

1951 年6 月10 日台湾“国民政府行政院”以全省报纸、杂志“已达饱和点”和“节约用纸”为理由,宣布对今后新申请创办的报纸、
杂志、通讯社“从严限制登记”。

第二年又以行政命令宣布“停止报刊登记”。

上述禁令被台湾新
闻界习惯称为“报禁”,它包括“三限”,除上面的限证外,还有限张、限印。

9.《遐尔贯珍》(99新名)
答:香港最早出版、最早使用铅印的中文报刊,也是中文报刊首次登载[新闻图片]的报刊。

该报于1853年创刊,英国传教士[麦都思、奚礼尔]先后任主编。

内容上以时事新闻为主,
大量介绍[西方国家的政治、历史、地理和科技知识],重视新闻报道。

它对启迪民智、开阔
视野具有积极作用。

10.牌报
答:是写有信息的木牌,类似[榜文、告示]的新闻传播工具。

其形状大小和书写形式无
统一规定,内容包括[战报、法令和声讨檄文]。

即提供新闻信息,又进行宣传鼓动。

在明末
李自成领导的农民起义中发挥过重要作用。

二、简答:
1.从同盟会成立至武昌起义前资产阶级革命派在上海创办哪些报刊?对其五种简介。

(93,01新论涉及)
答:1905年8月,在孙中山领导下,兴中会、华中会、华兴会等联合组合中国同盟会,
成为领导全国革命运动的中心,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进入高潮,革命报刊宣传也随之进入了第二阶段。

在武昌起义前,上海租借先后出版[《中国女报》]、[《神州日报》]、[《民呼日报》]、
[《民吁日报》]、[《民立报》]、《越报》、《锐进学报》、《大陆报》等10 余家革命或明显倾向
革命的报看。

他们大多以刊载时事政治材料为主的综合性报刊。

其中,秋谨创办的《中国女报》、于右任创办的《神州日报》和“竖三民”更有革命特色。

《中国女报》,见名词解释《神州
日报》,见名词解释《民呼日报》,革命派著名报纸。

1909 年 5 月于右任创办于上海。

该报
以“为民请命”为宗旨,革命色彩比同期《神州日报》鲜明。

《民吁日报》,革命派著名报纸。

1909
年10月在法租界创办。

曾连续报道日本[伊藤博文]在中国东北的阴谋活动,后伊被朝鲜志士
暗杀后,报纸对[安重根]大家赞扬,受到日方震怒。

《民立报》,辛亥革命时期国内最有影响
的革命报纸。

1910年10月,在上海法租界创办。

该报言辞激烈,痛斥立宪分子为“[汉奸]”。

痛斥清廷“[倒行逆施]”。

1911年,同盟会中部总会成立后,成立该会机关报和联络机关。

2.简述瞿秋白的报刊活动
答:瞿秋白是中国共产党早期领导人和报刊活动家,是我国最早的无产阶级新闻记者。

1919 年,在北京俄文馆学习期间,受新思潮的影响,积极参加五四运动,同年11 月,他和
郑振铎等创办[《新社会》]旬刊,宣传[民主主义]思想。

1920 年,离开北京,成为中国采访
报道列宁领导的苏维埃俄国实际情况的第一批新闻记者。

他坚持在苏联采访两年,采写了数十篇新闻、通讯、写了著名散文集[《俄乡纪程》]、[《赤都心史》]等书。

1922年,中共中
央第一个政治机关报[《向导》]在上海创刊,首任主编是蔡和森,瞿秋白担任第二任主编,集中全力宣传中共二大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纲领。

1925 年,中共的第一张日报[《热血

报》]在上海创办,瞿秋白担任主编,撰写社论、政论
共计21 篇,还写有20 多篇小言论及大众化文艺作品。

1927 年,中共地下报刊[《布
尔塞维客》]在上海出版,它是中共中央理论机关刊物,由瞿秋白担任编委会主笔。

3.简述“九一八”事变后的《申报》的进步与改革。

答:1931——1935年,九一八事变后的几年中,相继发生了1932 年的“一二八”淞沪会战、
1935年的“一二九”学生运动。

史量才主持的民营大报《申报》,九一八后改变了以前[保守的
政治态度]和[单纯的营业]性质,转向爱国进步立场,要求抗日和民主,批评国民党的内政外交政策,在报纸业务上也进行了重大改革。

1931 年9 月,《申报》发表了[《本报60 周年纪念宣言》]后,立即进行管理体制和人事改革调整,成立报社总管理处统辖全局,史量才自任总经理兼事业部主任。

聘[陶行知]为总管理处顾问,[黄炎培]、[戈公振]分任设计部副主任。

民主进步人士的加入,使其加快了改革步伐。

1932 年11 月,发表了[《计划宣言》] 改革后的主要变化是:首先,言论态度鲜明,加强政治时事评论。

其次,革新副刊[《自由谈》],聘请青年作家[黎烈文]担任主编。

改变长期庸俗的趣味主义编辑方针,主张文艺的不与近代
化。

再次,聘请[李公朴]等主持、开展社会文化服务事业,相继举办了申报流通图书馆、新
闻函授学院等。

一系列改革即服务了社会,又增强了报纸声誉,促进了销售.
4.简述新华通讯社的转移及其军事报道
答:1947年3月,国民党军队进攻延安,[3月14日,新华通讯社总社按预定计划分两
队撤离。

]第一队“昆仑支队”,由廖承志率领,东渡黄河,向太行涉县转移,与设在那里的新
华社临时总社会合。

第二队“四大队”,由范长江率领,留在陕北,跟随中共中央行动,转战各
地。

[1948 年 4 月,中共中央东渡黄河后到达河北省平山县西柏坡村,与在那里的中共中央
工作委员会会合。

]根据中共中央的指示,在太行山腹地的新华社总社向平山转移,4 月16 日与“四大队”会合,这样,新华社的两支队伍在撤离延安一年多后又会师了。

[解放战争时期,
新华通讯社的突出贡献是它的军事宣传报道。

]在战争发展的各个阶段,新华社精心选择宣传
重点,组织有力的宣传队伍,报道剖析战局的发展,极大地鼓舞了解放区军民必胜的信心,瓦解了敌人的军心,推动了解放战争的胜利发展。

[刘邓大军渡过黄河,进军中原,揭开了人
民解放军战略反攻的序幕,]新华社全力以赴,播发了一系列大反攻的新闻和各战区的捷报。

随着战略反攻阶段的到来,形势发展迅速,军事报道更加突出和重要。

新华社总社多次向各分社发出急电,要求全力投入军事宣传,组织军事稿件。

人民解放战争的第三年进入战略决战阶段,中共中央连续组织了辽沈、淮河、平津三大战役,在三大战役中,新华社大批军事记者以普通一兵的身份,深入前线,写出许多消息报道。

三、论述:
1.试述国人第一次办报高潮及特色。

答:1897年后,随着维新运动的深入,各地维新志士以极大的热情创办报刊。

1898年“百日维新”期间,光绪皇帝发布准许官民办报的诏书,更进一步促进了各地报刊的飞速发展。


70年代兴起的国人办报活动,在维新变法运动中走向高潮,打破了外报在中国舆论界的垄断地位,使中国人的报刊成为社会舆论的中心。

因此,维新变法运动期间的国人办报活动,史称第一次国人办报高潮。

特点一是,[报刊数量大]。

近代中国人自办的报刊,自1873 年至1895 年的20 余年间,总共有30 种左右。

维新运动兴起后,特别是“百日维新”期间,
各地维新志士以极大的热情创办报刊,自1896 年8 月《时务报》创刊到1898 年9 月戊戌
政变发生的两年零一个月时间内,各全国各地创办的报刊达70 余种,为70 年代以来国人自
办报刊总数的两倍多。

特点二是,[办报地区广]。

外报绝大部分是在上海、天津、广州、香港
等沿海城市,而国人自办的报刊则不仅在上海等基地发展,还深入到长沙等内地中小城市。

特点三是,[报刊品种多]。

除了以政论见长的综合性报刊继续迅速发展外,还出现了专业性报
刊、纯商业性报刊、文艺娱乐性报刊以及以青年、妇女、儿童等各类社会群体为对象的报刊、图画报刊、白话报刊,其中不少是我国新闻事业史上第一次出现的类型。

特点四是,[创办人
是维新派],并以宣传维新为主旋律。

2.试述大革命时期中共报刊的发展和办报思想
答:1924‐1927 年,是中国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也称为大革命时期。

此时,中国
处于北洋军阀的统治之下,新闻事业受到迫害。

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后,于1922年在
上海创办第一个中央机关报《向导》,首任主编蔡和森,为办好党报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1923 年,中共又创办《新青年》季刊等中央机关报,共青团报刊,工人报刊也初有发展。

1923年
创刊的《中国青年》受到广大青年欢迎,恽代英成为最受青年读者欢迎的作者和编辑。

《劳动
周刊》、《工人周刊》等工人报刊,在罢工运动中,发挥了工人喉舌的作用。

五卅运动中,中共创办了《热血日报》,瞿秋白任主编,并为它写了许多评论文章,上海新闻界曾组成广泛的
爱国反帝统一战线,回击帝国主义的反动宣传,批评了一些报刊的妥协行为。

1924 年开始的
国共合作,为革命报刊发展创造了有利的条件,改组后的国民党,加强了宣传。

一些由共产党员主持,用国民党名义出版的报刊,发挥了重要作用。

中共早期办报思想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报刊的性质和作用:明确提出了报刊的阶级性质,指出[不同阶级的报刊总是为了不同阶级利益服务的]。

第二,报刊的任务和工作方法:[应为人民服务,正确宣传和贯彻党的民主革命纲领和策略,反映社会和民众的实际需要],报道评论国内外时事真相,廓清反动势力的欺骗宣传,用马克思主义战胜各种思想,是无产阶级党报的主要任务。

李大钊等人创造了重视读者调查,了解读者需求,重视事实,报道评论求真,提倡朴实动人的文风,发扬党报工作者的作风。

中国新闻史模拟试题及详解(二)
一、名词解释:
1.恽代英
2.《敬告青年》
3.史量才之死(97名)
4.《字林西报》(99传名,05新名)
5.《天津学生联合会报》
6.《大江报》案(02新名)(《大乱者救中国之妙药也》)
7.《对华北记者团谈话》
8.牌报
9.《国闻报》(02传名)
10.《民报》
二、简答:
1.简述大革命时期新闻教育和研究的发展
2.简述上海“孤岛”时期抗日报刊及其抗日宣传和斗争。

3.简述新华通讯社的转移及其军事报道
4.简述瞿秋白的报刊活动
三、论述:
1.试述五四时期我国新闻的重大改革。

(94 论)
2.试述五卅运动中,革命报刊的活动状况。

参考答案(打得比较急促,有点错误,自己看看)
一、名词解释:
1.恽代英
答:中国青年运动的杰出领导,卓越的无产阶级政治家、宣传活动家,《中国青年》的首
任主编。

恽代英一生从事报刊宣传活动16 年,主编或参与编辑的报刊有10 多种,撰写报刊
文章500 多篇,具有丰富的报刊工作经验,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对中共党报思想理论建设作
出了贡献。

2.《敬告青年》
答:陈独秀在《新青年》创刊号上发表的带有发刊词性质的文章。

针对封建思想文化的
束缚,打出了“科学”和“民主”的大旗,向青年读者提出了六个方面的要求,明确了科学和民主的努力方向。

3.史量才之死(97名)
答:史量才是爱国进步的民族资本家、报业家。

“九一八”后,主持改革《申报》成为宣传抗日救亡的重要舆论阵地。

“一二八”松沪会战后,发起组织[上海市民地方维持会],出任会长,
帮助稳定上海金融,社会次序。

后市民维持会解散,又当选为上海地方协会会长,成为上海握有舆论大权的实力派代表人物。

蒋介石企图收买不成,亲令军统特务组成特别行动组,于[1934年]杀害了史量才。

这一事件使得独立办报,发挥舆论作用的幻想破灭了。

4.《字林西报》(99传名,05新名)
答:中国近代出版时间最长、影响最大的[外文报纸]。

其前身是[《北华捷报》],1850
年创刊于[英租界],是一份[商业周报],[英商奚安门]创办。

该刊大量刊登航务、商业等方面
的信息,并开始重视新闻报道,重视言论。

基本态度是[为英美侵华活动辩护],反对中国人
民的革命斗争事业。

5.《天津学生联合会报》
答:周恩来在五四时期主编的刊物,也是[天津学生联合会]的机关报。

1919年7月在天
津创刊。

该报本着[民主主义]的精神,密切配合政治形势的发展,进行强有力的反帝反封建的
宣传鼓动。

该刊推动了[天津舆论界斗争]的步伐。

6.《大江报》案(02新名)(《大乱者救中国之妙药也》)
答:清末著名报案,发生在武汉。

[1911年]7月17 日,《大江报》发表[何海鸣]时评[《亡中国者和平也》],引起清廷注意。

7 月26 日,该报又发表[黄侃]撰写的评论[《大乱者救中国之妙药也》]。

文章引起湖北当局震恐,遂将主编[詹大悲]等人逮捕,查封报纸。

此事件引
起国内舆论哗然,当局慑于民情,对詹等人只好从轻发落。

.
7.《对华北记者团谈话》
答:1948年9、10月间,中共中央在其所在地[河北平山县西柏坡]举办由人民日报社、
新华社华北总分社的部分记者参加的学习班。

10月2日,刘少奇亲自去学习班作长篇讲话,
即著名的《对华北记者团谈话》。

刘少奇在讲话中表达了党中央对新闻工作的重视,为新闻工
作者适应新的形势、完成新的任务提出了明确的努力方向。

一是[深刻阐明了新闻工作的作用
和任务];二是[提出了党和人民的新闻工作者必需具备的四个条件]。

8.牌报
答:是写有信息的木牌,类似[榜文、告示]的新闻传播工具。

其形状大小和书写形式无
统一规定,内容包括[战报、法令和声讨檄文]。

即提供新闻信息,又进行宣传鼓动。

在明末
李自成领导的农民起义中发挥过重要作用。

9.《国闻报》(02传名)
答:维新派在华北的重要舆论阵地,也是维新派创办的第一份日报。

1898 年10 月创刊
于天津租界。

主要内容有电传渝旨,路透电报,本地新闻,各省新闻和国外新闻。

主要创办人是近代启蒙思想家、报刊活动家[严复]。

天演论就在其旬刊《国闻汇编》上发表。

10.《民报》
答:中国[同盟会]机关报。

1905年11 月创刊于东京,是一份[综合性月刊]。

孙中山指导了创办和前期编撰。

[“三民主义”]是该报主要的宣传内容,并对亚洲国家的民族解放运动
作了很多报道。

为了扫除革命发展的思想障碍,该报主动向《新民丛报》发起论战。

虽然该报对帝国主义抱有幻想,带有[狭隘民族主义]色彩等缺点,但它总体把握了人民要求革命的
时代脉搏,成为进步舆论的中心。

二、简答:
1.简述大革命时期新闻教育和研究的发展
答:(1)这一时期,全国约有12所高等学校先后设立有报学系科,为中国高等新闻教育
打下了基础。

①北京[平民大学报学系],1923年创办,首任系主任徐宝璜,课程有《新闻学概论》《新
闻事业发达史》等,成立新闻学研究会,办有《平民大学报学系级刊》[燕京大学报学系],1924年创办,美国新闻界和新闻教育人士资助开办基金5 万元。

[北京民国大学],法政大学
也一度开办报学系或新闻学课。

②上海[圣约翰大学报学系],1920 年,该大学在普通文科增设报学专业。

《密勒氏评论报》主笔毕德生兼职授课,出有《约大周刊》,1924年,成立报学系,美国人武道任系主任。

设有
新闻、编校、社评等课程。

[南方大学]报学系和专修科,创办于1925年春,《申报》协理[汪英宾]兼任系主任,设有《报学原理》、《广告原理》等课程。

[复旦大学新闻系],1924年,复
旦大学首先在中文系开设新闻学讲座,1926年扩充为新闻学组,由邵力子主持,1929年正式
组建新闻系,后发展成为全国较有影响的新闻系。

此外,1926 年前后,上海沪江大学、大夏
大学、光华大学也一度设有报学系。

上海,曾主讲过新闻学。

1921年,陈嘉庚创办的厦门大
学设有报科学科。

(2)新闻学研究
①新闻学著作1922年至1927年,出版新闻学著作和译本约16 种,主要有任白涛[《应用心理学》]、邵飘萍[《实际应用新闻学》]和[《新闻学总论》],戈公振的[《中国报学史》]
是这一时期的优秀著作。

②此前新闻学刊物有[《新闻学报》],1927年2月,北京新闻学编印出版,黄天鹏主编。

③对外学术交往这一时期,中国新闻界与国际新闻界交往开始增多,近1921 年到1922 年,有北岩、麦高森,诺伊斯等人,他们在各地讲学。

1921 年,中国新闻界代表 6 人参加[檀
香山世纪报界]第二次大会,这是中国第一次出席国际新闻会议。

1923年美商控股的上海[《新
闻报》]创刊30周年,出版纪念册,促进了中西报纸经验的交流。

2.简述上海“孤岛”时期抗日报刊及其抗日宣传和斗争。

答:上海沦陷后,太平洋战争爆发前,上海以英美势力为主的公共租界尚未被日军占领,而孤立于日占区包围之中,称为孤岛。

[中国爱国的新闻工作者利用美英与日本的,在孤岛公
开在报刊上发表反日言论。

]遭到日军压迫,强制停刊的有《救亡日报》、《立报》、《时事新报》、
《大公报》、《申报》。

为了另辟抗日宣传的阵地,共产党人、抗日爱国人士利用外国商人名义,
创办了一批中文抗日报刊。

这些报刊请外国人任发行人,挂起洋商招牌,被称为“洋旗报”。

有《译报》、《导报》等共产党领导的报纸,还有一些爱国人士以外商的名义创办抗日报刊,影
响较大的有《文汇报》,一些国民党报纸和原有的资产阶级报纸也以外商饿名义出版,如国民党的《中美日报》、《正言报》等,由于中国编辑人员的努力。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洋旗报”,
是孤岛抗日宣传阵地的主力军,他们联合一切抗日报刊,振奋了上海人民的抗战意志,树立了持久抗战的信心。

]斗争[1939 年,汪伪来到上海后,加剧了对抗日报刊的迫害,手段极其
残忍。

]《大美晚报》编辑朱惺公收到恐吓信后,就在他主编的副刊《夜光》发表公开回答信,
痛斥日伪特务的阴谋,表达了宁死不屈的爱国精神,结果第一个被特务暗杀。

被暗杀的还有《大美晚报》负责人张似旭、大光通讯社的邵虚白、《申报》记者金华亭,《华美晚报》主持人朱作同等多人。

[为了坚守阵地,共产党领导下又新办了一些刊物,如《学习》半月刊,《上
海周报》、《求知文丛》等,这些刊物注意实行公开和秘密相结合的原则,加强掩护,作者常使用笔名。

]太平洋战争后,孤岛沦陷,这时候的战争转入地下,有以下几种:一,由党领导
下的工人、学生等群众团体出版印刷的或手抄的小型刊物,有的秘密出版,有的半公开。

二,支持和影响一些出版而没有明显倾向的刊物,保持一些健康有益的宣传。

三,利用日伪与国民党顽固派的矛盾,投稿占领日伪的宣传阵地。

太平洋战争爆发后,由于苏联和日本当时订有互不侵犯条约,共产党领导的报刊工作者可以在租界内以苏商的名义出版中文报刊,《时代》
杂志,介绍苏联社会主义事业的卫国战争的状况,鼓舞了上海市民。

3.简述新华通讯社的转移及其军事报道
答:1947年3月,国民党军队进攻延安,[3月14日,新华通讯社总社按预定计划分两
队撤离。

]第一队“昆仑支队”,由廖承志率领,东渡黄河,向太行涉县转移,与设在那里的新
华社临时总社会合。

第二队“四大队”,由范长江率领,留在陕北,跟随中共中央行动,转战各
地。

[1948 年 4 月,中共中央东渡黄河后到达河北省平山县西柏坡村,与在那里的中共中央
工作委员会会合。

]根据中共中央的指示,在太行山腹地的新华社总社向平山转移,4 月16 日与“四大队”会合,这样,新华社的两支队伍在撤离延安一年多后又会师了。

[解放战争时期,
新华通讯社的突出贡献是它的军事宣传报道。

]在战争发展的各个阶段,新华社精心选择宣传重点,组织有力的宣传队伍,报道剖析战局的发展,极大地鼓舞了解
放区军民必胜的信心,瓦解了敌人的军心,推动了解放战争的胜利发展。

[刘邓大军渡过黄河,
进军中原,揭开了人民解放军战略反攻的序幕,]新华社全力以赴,播发了一系列大反攻的新
闻和各战区的捷报。

随着战略反攻阶段的到来,形势发展迅速,军事报道更加突出和重要。

新华社总社多次向各分社发出急电,要求全力投入军事宣传,组织军事稿件。

人民解放战争的第三年进入战略决战阶段,中共中央连续组织了辽沈、淮河、平津三大战役,在三大战役中,新华社大批军事记者以普通一兵的身份,深入前线,写出许多消息报道。

4.简述瞿秋白的报刊活动
答:瞿秋白是中国共产党早期领导人和报刊活动家,是我国最早的无产阶级新闻记者。

1919 年,在北京俄文馆学习期间,受新思潮的影响,积极参加五四运动,同年11 月,他和
郑振铎等创办[《新社会》]旬刊,宣传[民主主义]思想。

1920 年,离开北京,成为中国采访
报道列宁领导的苏维埃俄国实际情况的第一批新闻记者。

他坚持在苏联采访两年,采写了数十篇新闻、通讯、写了著名散文集[《俄乡纪程》]、[《赤都心史》]等书。

1922年,中共中
央第一个政治机关报[《向导》]在上海创刊,首任主编是蔡和森,瞿秋白担任第二任主编,集中全力宣传中共二大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纲领。

1925 年,中共的第一张日报[《热血日
报》]在上海创办,瞿秋白担任主编,撰写社论、政论共计21 篇,还写有20 多篇小言论及
大众化文艺作品。

1927年,中共地下报刊[《布尔塞维客》]在上海出版,它是中共中央理论
机关刊物,由瞿秋白担任编委会主笔。

三、论述:
1.试述五四时期我国新闻的重大改革。

(94论)
答:一,[白话文的新式标点的应用]:《新青年》发起新文化运动,提倡白话文,反对文
言文,引起了中国文体的空前变革。

新文化运动前,中国报刊文字绝大多数是文言文,戊戌变法,曾出现过少量白话报刊,但当时用白话文写作,只是出于通俗宣传的需要,《新青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