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2排32层螺旋CT在下肢血管造影术的应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82 影像研究与医学应用 2021年1月 第5卷第2期
下肢动脉急性闭塞,早期明确闭塞血管位置及闭塞长度对患者保肢有重要价值;慢性糖尿病足及下肢动脉硬化血管闭塞,都表现为远端皮温降低、感染、溃疡经久不愈,部分患者发展为骨髓炎,明确主动脉是否闭塞、闭塞程度,是否有侧枝循环形成及侧枝循环情况,对患者是否截肢、做皮瓣及胫骨横向搬移及其他临床治疗都有非常重要价值。
近年来,16排及以上螺旋C T越来越多应用于肢体C T血管造影(CT angiography,CTA)的检查,且检查技术已基本成熟,临床运用中可对下肢动脉及其病变区进行全面、直观、清晰的显示,有利于医生对狭窄程度进行准确分级,为临床治疗提供重要诊断依据[1];常规C T A检查中,糖尿病足、下肢动脉闭塞导致下肢正常静脉回流机制破坏,肢体长期慢性溃疡破坏了下肢闭合的压力,下肢血管阻力降低,会导致静脉提前回流给动脉造成污染。
所以“准确把握触发扫描时机,减少静脉回流”具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2]。
本研究回顾性运用赛诺威盛双32排容积C T对160例患者进行下肢血管C T A 进行分析。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收集重庆九龙坡区长城医院2019年10月—2020年7月60例急性外伤后远端血供不良患者、慢性糖尿病足及动脉硬化远端慢性感染溃疡形成及色素沉着患者各50例为研究对象。
纳入标准:符合下肢糖尿病足及下肢动脉硬化、闭塞性脉管炎诊断标准,本研究经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患者均自愿参与研究并签署知情同意书。
排除标准:无严重心律不齐,无严重的心、肝、肾功能不全,无碘过敏,无甲状腺机能亢进的患者。
患者男性89例,女性71例;年龄25~75岁,平均年龄(55±2)岁;纳入患者的临床一般资料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
进行正常的下肢血管C T A准备工作,取出患者随身携带及检查床的高密度物体,对下肢装有外固定架的患者在支架与皮肤之间及对侧肢体之间放置液体水带,容积CTA成像图像质量影响因素中,准确检测阈值并准时触发扫描占50%,合理的造影剂剂量占40%,患者的配合情况占10%[2],可见注射速度和患者的良好配合是相当重要的。
同时注意肢体制动在检查过程中的重要性,推注对比剂时全身可能出现的反应,安抚情绪紧张的患者,必要时辅以吸氧消除其紧张情绪[3]。
1.3 对比剂注射方案
对比剂为非离子型注射液(商品名:碘海醇注射液)含碘浓度为350mgI/ml。
注射方案,监测腹主动脉腰3、4椎间隙水平,尽量避开血管壁钙化,采用单筒高压注射器,药量体重*2+20ml,注射速度4.0~5.0ml/s,触发阈值220,自动触发扫描。
选择右前臂粗、直、弹性较好、易于固定的静脉穿刺,预留好18G静脉留置针。
我们将160例病患按注射方案不同分为A、B、C、D四组,对V R结果进行评估。
扫描参数一致的情况下,注射方案分为A组、B组、C组、D组四组,见表1。
表1 注射方案分组
组别注药量注药速度达到阈值后延迟时间(s)A组体重*2+20ml 4.5ml/s4
B组体重*2+20ml 4.5ml/s10
C组体重*2+20ml 5.0ml/s7
D组体重*2 4.0ml/s4
32排32层螺旋CT在下肢血管造影术的应用
王亚兵1,田 林(通讯作者)2,卢小军3,李 超4,王永强4
(1重庆长城医院放射科 重庆 400041)
(2重庆长城医院外科 重庆 400041)
(3重庆市人民医院放射科 重庆 400041)
(4赛诺威盛科技<北京>有限公司 北京 100176)
【摘要】目的:探讨双32容积CT在下肢血管造影术(CTA)的扫描方法,以尽量减少静脉回流对动脉的污染干扰。
方法:收集重庆九龙坡区长城医院2019年10月—2020年7月60例急性外伤后远端血供不良患者、慢性糖尿病足及动脉硬化远端慢性感染溃疡形成及色素沉着患者各50例,行双32排容积C T双下肢血管成像,采取智能追踪技术;同时根据患者身高、体重及下肢是否开放及溃疡的深浅调整扫描参数扫描。
灵活运用各种图像后处理技术,对股动脉、股深动脉、旋股外侧动脉、腘动脉、胫腓前、后动脉及腓动脉、足底动脉影像进行显示。
结果:本组病例对比剂用量在120 m l~150 m l,这种扫描方法可以明显减少下肢静脉回流的干扰,提高下肢动脉血管的清晰度。
在实际工作中,选择A、B两组注射方案更利于足背动脉及足背动脉远端的显影,且A组注射方案明显优于B组,在静脉不污染或少污染的情况下可以更好的展示足部远端血管。
结论:采用这种特定的对比剂注射方案及扫描方案,并结合各种图像后处理技术,能保证图像质量、提高诊断效率,是一种安全、可靠、无创、经济、环保、快捷的检查方法,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关键词】双32容积CT;智能追踪;个性化扫描方案;减少静脉回流
【中图分类号】R445.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6-3807(2021)02-0182-02
183
1.4 血管评估
采用双盲法进行血管评估,两位高年资放射科主治医师分别对髂外动脉、股动脉、股深动脉、旋股外侧动脉、穿动脉、腘动脉、胫前动脉、胫后动脉、腓动脉、足底动脉进行评估,V R 能显示足背远端血管且静脉不污染记为Ⅰ级,V R 能显示足背远端静脉且静脉污染记为Ⅱ级,VR 能完整显示胫前后动脉及腓动脉记为Ⅲ级,VR 不能完整显示胫前后动脉及腓动脉记为Ⅳ级。
1.5 设备及扫描方案
采用赛诺威盛公司生产的32排32层螺旋C T 扫描仪,信冠S E A C R O W N 高压注射器。
扫描参数:管电压100 KV,管电流160 mAs,准直32×0.625 mm,转速0.5 s/r,扫描范围为自腰3层面至足底部,扫描长度约1000~1200 ㎜;扫描步骤:患者采取仰卧位足先进,连接好高压注射器,告知患者可能出现的不适反应,同时观察高压注射器监测屏注射压力曲线平稳状态,发现压力异常及时终止扫描。
采用智能追踪技术,达到阈值后再延迟5~8 s 开始扫描,下肢一般扫描时间为30~34 s,根据患者具体下肢开放的程度及是否合并深溃疡,合理选择延迟时间及造影剂,其间要密切关注患者有无异常举动,随时准备停止注射或扫描,及时处理患者,以确保生命安全。
顺利完成扫描后,让患者在休息区等候观察15~30 m i n,确保无任何不适后拔出留置针,嘱其多喝温开水,以减少对肾脏的损伤。
1.6 图像后处理
扫描完成后,在C T 机上进行图像离线重建,重建参数层厚0.625 mm 或1.25 mm,重建层间隔0.625 mm 或1.25 mm;传输到SINOVISION IVW 图像工作站对图像进行重组处理,具体处理技术为:3D 容积后处理(VR),最大密度投影(MIP),多平面重建(MPR),曲面重建(CPR)等各种后处理技术显示不同的组织和结构,利用血管专用处理工具AVA 对血管狭窄、闭塞等进行评估,以帮助准确诊断。
2 结果
Ⅰ级A 组37.5%,B 组25%,C 组32.5%,D 组0.05%;
Ⅱ级A 组30%,B 组55%,C 组15%,D 组0%;Ⅲ级A 组62.5%,B 组25%,C 组12.5%,D 组0%;Ⅳ级A 组0%,B 组0%,C 组87.5%,D 组12.5%。
Ⅲ级中A 组表现明显优于其他组;Ⅱ级B 组占比最大;综上在实际工作中,选择A、B 两组注射方案更利于足背动脉及足背动脉远端的显影,且A 组注射方案明显优于B 组,在静脉不污染或少污染的情况下可以更好的展示足部远端血管。
见表2。
表2 A、B、C、D 四组单腿血管VR 图像效果评估
组别Ⅰ级Ⅱ级Ⅲ级Ⅳ级A 组3020264B 组2444120C 组5020100D 组
70
10
3 讨论
CTA 在医学上又叫非创伤性血管成像技术,血管造影是介入检测方法的一种,其作用原理是把显影剂注射到血管里,因为X 光检测本身无法穿透造影剂而显现出图像。
血管造影正是利用这一特点,通过显影剂在X 光下的影像来诊断血管病变部位。
CTA 检查可以清晰显示下肢血管的解剖特点,且全方位的对病变位置进行观察,对对管腔狭窄程度、狭窄范围、管壁斑块以及周围其他病变等均可进行评估[4],在临床诊疗方面提供了有力的依据。
运用双32容积CT 扫描对下肢皮肤软组织深度溃疡或者软组织大面积缺损及长期开放性慢性感染患者,达到阈值后延迟时间设定为7 S 可以明显减少患侧下肢的静脉污染,并能很好的显示远端血管,对下肢闭合状态打破血液流通阻力减低,长期慢性感染静脉回流机制异常的血管较为明显。
本研究显示,在实际工作中,选择A、B 两组注射方案更利于足背动脉及足背动脉远端的显影,且A 组注射方案明显优于B 组,在静脉不污染或少污染的情况下可以更好的展示足部远端血管。
此次由于高压注射器使用单筒,使用造影剂偏多,可以考虑使用双筒高压注射器,降低造影剂用量,增加盐水,亦能达到相同效果。
综上所述,CTA 是一种安全、可靠、无创的检查手段[5],能给清晰、清楚的检测对下肢皮肤软组织深度溃疡或者软组织大面积缺损及长期开放性慢性感染患者的病变情况,在明显减少患侧下肢静脉污染的同时很好的显示远端血管,能清晰显示下肢动脉硬化的狭窄和闭塞程度、范围,达到诊疗的目的。
【参考文献】
[1] 刘衡,冉启胜,邓洋,等.CTA 诊断糖尿病下肢动脉临床分期及下肢
动脉狭窄程度的应用价值[J].西部医学,2019,31(4):620-624.[2] 郭静丽,高伟,刘浩.CTA 在诊断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中的应用价
值[J].中国医疗装备,2015(10):63-66.
[3] 赵玉霞,郭乃才,纪雪莲,等.综合性护理干预在CT 增强扫描中的
应用[J].中华现代护理杂志,2019,25(7):904-906.
[4] 魏巍巍,刘翠红,许维亮,等.16层螺旋CT 在下肢动脉闭塞性疾病中
的应用价值[J].中国中西医结合影像学杂志,2007,5(2):110-112.[5] 刘浩,顾建平,王丽萍,等.多层螺旋CT 血管造影在诊断下肢
动脉硬化闭塞症中的应用价值[J].中国CT 和MRI 杂志,2012,10(5):75-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