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4002002《材料力学》实验教学大纲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页眉内容

《材料力学》实验教学大纲

课程编码:

课程名称:材料力学

学时学分:课程总学时80,其中实验学时6,课程总学分5。

先修课程:高等数学(微积分、常微分方程等)、物理的力学部分、理论力学等。

适用专业:农业水利工程、水利水电工程、水文与水资源工程、土木工程、给排水工程、热能与动力工程、工程管理等专业。

一、课程性质和任务

材料力学是由基础理论课过度到专业课程的技术基础课。通过该课程的学习,要求学生对材料的强度、刚度和稳定性问题具有明确的基本概念、必要的基础知识;对杆件的基本变形具有较熟练的计算能力、一定的分析能力和初步的实验能力。

二、教学目的及要求

通过该实验课程,使学生亲自动手操作,以达到熟悉仪器、验证和巩固一般常用材料力学性能的过程。要求学生掌握低碳钢拉伸时δ—ε曲线及四个阶段的特点,计算低碳钢的延伸率和断后伸长率,熟悉应变仪的操作等。

三、实验内容与学时分配

四、教学方法及课程考核办法

采用先进的试验机,实验室现场试验,结合理论教学内容让学生进行实验操作。实验课成绩是材料力学课程平时成绩的重要组成部分。实验课成绩根据实验操作、考勤和最后的实验报告等进行综合评分。实验课实验操作及考勤占实验课总成绩的30%,完成的实验报告成绩占实验课总成绩的70%。

五、主要参考书目

[1] 孙训方,方孝淑,关来泰编,材料力学(第四版)(Ⅰ、Ⅱ),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2] 范钦珊主编,材料力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年

[3] 刘鸿文、吕荣坤,《材料力学实验》,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

[4] 同济大学材料力学教研室,《材料力学教学实验》,同济大学出版社,1994.6

[5] 范钦珊等编,《工程力学》(静力学和材料力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7

《建筑材料》实验教学大纲

课程编码:

课程名称:建筑材料(Construction Material)

学时学分:课程总学时48,其中实验学时8,课程总学分3

先修课程:化学、物理学、工程水文和工程地质及材料力学

适合专业:水利水电工程、农业水利工程、给排水工程、土木工程及工程管理专业

一、课程性质和任务

该课程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技术基础课,本课程的任务是掌握如何在工程实际中,正确使用各种材料,以达到既安全可靠、经久耐用,又经济合理的目的。

二、教学目标及要求

通过对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达到通过试验验证学过的理论知识,提高动手能力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也为工程技术人员解决实际工程中的建筑材料问题提供一定的基础理论知识和基本试验技能。

三、实验内容与学时分配

四、教学方式及课程考核办法

采用实验室现有的实验仪器设备,运用课堂理论教学,实验教学在实验室现场进行,结合理论教学内容对学生进行讲授。实验考核根据平时实验动手能力和实验成绩进行综合评分。实验课平时成绩及考勤占课程总成绩的20%。

五、主要参考书目

[1]李亚杰编,《建筑材料》,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01。

[2]邱忠良编,《建筑材料》,水利电力出版社,1991。

《单片机原理及应用》实验教学大纲

课程编码:

课程名称:单片机原理及应用

学时学分:课程总学时48,其中实验学时16,课程总学分3。

先修课程:计算机文化基础、微机原理及应用等

适用专业: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农业电气化与自动化、热能与动力工程

一、课程性质和任务

该课程是一门理工科学生必须掌握的技术基础课。教学的任务是通过循序渐进的实践教学活动,培养学生掌握先进的微处理器芯片结构、单片计算机系统构成、接口技术及其应用编程方法以及单片机原理及应用系统的实现技术,同时掌握单片机技术新的发展趋势,使学生具有扎实的理论基础和宽广的系统知识,具有研究开发基于本专业知识的单片计算机应用系统的能力。

二、教学目的及要求

通过实验巩固和加强课堂教学内容,提高学生实践技能,培养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和科学作风,为学好后续课程和从事实际技术工作奠定基础。要求学生能够基本掌握单片机的结构原理、接口技术和编程技巧;学生实验前,做好预习,完成程序的编写和译码工作;学生实验后,认真填写实验报告,在报告中完成实验指导书中所提示的思考问题。

三、实验内容与学时分配

四、教学方式及课程考核办法

实验成绩由三部分组成:实验预习和表现(20分)、实验报告(20分)、实验考试(实际操作和理论问答)(60分)。

1.实验预习和表现:学生课前必须预习,教师通过课堂提问等方式检查预习效果。在实验,教师可依据学生使用仪器的能力、观察和分析实验现象的能力、实验结果和数据的正确性以及学生的课堂纪律、实验态度、保持实验室卫生等方面的表现进行综合考核,学生实验的原始数据由教师签字认可。(根据预习和平时表现情况教师给出相应的成绩,分为不同的档次。)

2.实验报告:学生实验后应按时完成实验报告。要求:内容充实、图表齐全、数据处理正确、书面整洁、结构合理、回答思考问题等。(根据实验报告情况教师给出相应成绩,分为不同档次。)3.实验考试:通过考试了解学生对基本理论和基本操作掌握的程度和实际水平,建立操作技术

与口试、笔试相结合的考试方法,教师出实验考试题目,让学生独立连接电路,自拟实验步骤,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报告,且回答有关理论问题。如果是设计性实验题目要独立写出报告。(根据学生在规定时间完成的实验情况,教师给出相应成绩,分为不同档次。)

五、主要参考书目

[1]马家辰,张少德,张颖.《MCS—51单片机原理及应用》:哈尔滨工业大学出版社出版社,2000年1月版。

[2]蔡美琴,张为民.《MCS—51单片机系统及其应用》: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年5月版。

[3]姜文龙.《MCS—51单片机原理及应用实验指导书》:吉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11月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