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情”为纽带,系经典之“境”——以《王戎不取道旁李》为例浅谈文言文课堂情境化教学实践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以“情”为纽带,系经典之“境”——
以《王戎不取道旁李》为例浅谈文言文
课堂情境化教学实践
中国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而文言文是古代文化与现代教育连
接的纽带。
因此,部编版小学语文教材中有梯次地编排了多篇经典文言文,从小学开始进行文言文教学,使学生初步了解文言文的结构和表达方式,感受到古人的思想情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增强学生的语言理解能力。
文言文是中华文化的璀璨明珠,也是民族传统的重要载体。
我们应巧妙创设
情境,以“品读”为撬板,唤起学生的积极参与、主动发展的意识,从文字中品味经典,拨动“情”弦,实现文本的深度学习。
所以,我们以部编版四年级上册第八单元《王戎不取道旁李》为例探索情境创设与运用,即遵循情境教学的核心理念“情感活动与认知活动结合”,让情感伴随认知活动,即:以“读”启“境”,以“演”入境,以“图”画“境”,以“典”探“境”,学生在“境”中促使“生动的画面——现有的文字储备——文本中的文字”三者相融,达到理解的效果,真正实现与文本的情感共生,从而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
一、以“读”启“境”——依托朗读创设语表情境,初步疏通文
意
语文教学重在诵读,小学文言文教学更应如此。
读出文言文的味道,可以说是进入文言文学习最为重要的通道。
它不仅能丰富学生文言文阅读的体验,还能使学生逐步构建文言文的语言图式,并最终实现教学目标中最为关键的熟读成诵。
(一)读出“语言”味
这里的“语言”,主要是指文言文文本的语言形式。
文言文具有较
强的音乐感,读起来抑扬顿挫、古朴悠然,有不同于白话文的特别韵味。
1.字字入目,字字音准
学习文言文,教师要帮助学生正确诵读文本,教给学生一些朗读文
言文的技巧,如:关注多音字的读法,难读的句子要多读几遍,把文本读
正确、读流利。
王力在《古代汉语》里指出,文言即为基于先秦口语而形成的上
古汉语书面语言和之后数代作家仿古的作品里的语言。
文言文里面
的文字基本上把古代文字的本义全面地展现了出来。
例如,《守株待兔》里的“兔走触株,折颈而死”,其中“走”就是其原本的意思,
上半部分好比把两臂张开,而下半部分则为“止”,意思就是脚,也
就是“张开两臂,用力奔跑”。
但是,在文言文里,则是以“行”来
代表“走”之意。
这种有汉字本身所创造的情境,也可以被视为一种
情境创设方法,进而引导学生迁移习得“诸儿竞走取之”中“走”之
意为“跑”。
由此可以看出,通过对一个字的学习而对文言有所认识,从字开
始逐步深入到文,这是小学文言文教学的关键所在。
对古代汉字的字
形和意义的发展加以重视,不但有助于将学生的学习热情唤起,而且
还是将学生们引入文言世界的重要途径。
2.读懂文意,读出停顿
要引导学生体会断句、停顿,让学生感知语速、语调,音断气不断
等方法,从而读出文言文语言的味道。
古人读书讲究吟咏,读得入情后还要摇头晃脑,甚至身子也跟着节奏晃动。
(师示范:“王戎七岁,与诸小儿游……取之,信然。
”生笑。
)你们别笑,读出滋
味来的人都是这样。
你们也试一试,看看能读出滋味来吗?
标画、练习,目的都是为了让学生感知文言文与白话文不同的语言
形式,让学生学会诵读文言文。
教学文言文,教师的范读起着非常重要
的作用,字正腔圆、抑扬顿挫、节奏分明、音韵优美的教师范读,有利
于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诱发学生的情感,引导学生较好地把握
文言文的诵读节奏,读出轻重缓急,读出古文的韵味,从诵读中感受到
文言文语言的魅力。
(二)读出“文化”味
这里的“文化”,是指文言文蕴含的人文内涵。
当我们面对经过历
史淘洗的经典文言文时,我们总能感觉到其文字背后博大精深的人文
内涵,也能深深体会到优秀中华经典文化需要我们代代传承。
品读环节指引学生充分感受王戎“善于观察、冷静分析”这一形
象后,将文言文读出韵味。
此时,教师的语言本身就是一种情境引入:“再读课文,找一找当看到满树李子时,王戎和其他小朋友有什么不同。
”此时学生的阅读重点自然而然聚集于感受认为形象上了,无声
的引导最是打动人心。
古人云:“读书百遍,其义自见”。
朗读,作为心、眼、口、
耳并用的一种学习方法,它可以让读者在感知言语声音形态的同时,
实现对文本的感悟理解,是文言文学习非常重要的手段。
本节课伊始,绕开繁琐的灌输讲解,以朗读为依托,促使学生打通各种感官,自主
学习。
二、以“演”入“境”——角色扮演创设互动情境,夯实文言基础
文言与现代汉语的差异,主要表现在词汇和语法方面。
文言文
的特点,首先体现在“文言”。
所以,我们学习文言文,前提是学习
文言。
文言知识是否扎实,直接影响学习能否继续深入、有效。
因此
夯实文言基础,是学习走向深度的必由之路。
疏通文意后,笔者立刻
发起一个角色扮演活动,由一名学生扮演“王戎”,多名学生扮演
“诸小儿”,用现代汉语对话,要求根据原文转换句意回答,可加入
动作表演,以增强说服力。
此环节意在通过角色扮演问答,创设互动情境,调动学生参与学习的
兴趣,检测学生对文本的把握,文言知识的理解。
实际操作中,对话前,我们先猜想王戎于诸小儿游玩的场景,会发生怎样的对话。
学生
表现踊跃,一小儿与王戎的问答,语言鲜活而极富个性,将课堂推向
一次高潮。
三、以“图”画“境”——巧借插图创设推理情境,体会人物情感
余映潮老师认为,朗读不只是出声地“念书”,也不只是“大声”地“读起来”,朗读,是讲求语音准确、语流顺畅的充满诗意的文学活动,是用声音来传达作品内蕴的丰富细腻的情感活动。
可以说文言文
课堂落实朗读,教学就成功了一半,但朗读不能是一遍遍单调的重复,文言教学也不能是浅层次的识记和理解。
充分利用一切学习资料,创
设适切的朗读情境,才能将学习推向深处。
我们抓住课文所配插图,创设推理情境,请学生确定多音字“折”字
读音,要想“据义定音”,就可以创设“图画情境”帮助学生理解。
“看道边李树多子折枝”中的“折”字本身有三个读音,引导学生借
助插图,看到沉甸甸的李子的压弯树枝的样子,既可以理解“折”字
之意为“压弯”,又能正确读出“折枝”的正确读音。
这对学生的观察、分析、判断、组织、表达等能力提出了要求。
事实证明,此类挑
战性适度的学习情境,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力求读出一点故事味
儿。
当读完整篇文章之后,学生意犹未尽,我们将推理情境细化——构思出连环画,激发学生阅图而诵的欲望。
四、以“典”探“境”——透过典籍创设探究情境,渗透文化传承
褚树荣教授曾指出,我们学习文言文有三个目标,一是积累古代汉语,争取读懂文言;二是鉴赏文章文艺,提升审美和表达素养;三是通过
文本这个点,窥见传统文化的路径,登堂入室,实现文化理解和传承。
以前的文言文教学,我们往往会在课堂最后推荐一篇同类的群文
阅
读,以进行知识的巩固和迁移,同时达到拓宽阅读面的教学目标,但随着新课标的颁布实施,新的课程理念也在影响我们的教学思路,
不妨试试打开格局,将阅读的高度拔高。
我们希望学生能由《王戎不取道旁李》而去读《世说新语》,更
期待学生能以此为起点,打开中国古典书籍的大门。
几千年来,祖先
一直在记录我们的历史,讲述我们的故事,每一部典籍都凝结着先人
的智慧与心血,人们世代守护,薪火相传,让精神的血脉延绵至今。
打开典籍,知道我们的生命缘起何处,知道我们的脚步迈向何方,朝
气蓬勃的中华少年,希望这一代代少年能以新的方式读懂典籍,让书
写在典籍里的文字活起来,日积月累的读下去,就定能体会第八单元
导读页上的“时光如川浪淘沙,青史留名多俊杰。
”
至此,通过典籍的介绍,创设探究情境,落实文言文教学
中两大语文核心素养,即“文化自信”和“审美创造”,探寻民族文
化之根,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本堂课始于文字的梳理和积累,终于文化理解和传承,是
“因体而教”,所有情境策略,均为走向学习深处而设,有利于培育语文核心素养,促进学生真学习,发展其语言表达能力、思维力和文化理解力,实现高阶思维的生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