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教育推崇“关键能力”弊大于利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职业教育推崇“关键能力”弊大于利
作者:俞启定
来源:《教育与职业·综合版》2009年第03期
过于推崇所谓“关键能力”,弊大于利。
使学生扎实地学到一技之长,掌握一专之能,应该是真正的“关键”。
如果说,提高“素质”是普通教育业已确立的培养目标的话,那么在职业教育领域。
与其对应的就是提高“能力”了。
近年来,一个关于能力的舶来概念风靡职教界,就是职业工作的“关键能力”(Key skills或Key competencies),一些论述也将其理解为“核心能力”。
在一般人看来,职业工作的关键能力(或核心能力)应该是能够胜任本职工作的最基本、最需要的能力,例如从事木匠这个职业,关键能力自然应该是木工技术,然则非也!目前已成为专门概念的“关键能力”,是指超越具体职业的那种非专业能力或跨专业能力,最初由德国教育家梅尔腾斯(Mertens)提出,后被各国广泛接受并引申,也是我国职教界的研究时尚。
“关键能力”大体包括语言、数字、信息技术运用能力和交流、合作及思考和解决问题等方面的能力。
从职业工作的角度看,这些能力实际上就是对应于专业能力的通用能力,以及对应于专业基本能力的发展能力。
传统的职业能力分类通常包括专业能力、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或者按层次分为职业基本能力和职业发展能力。
总之,具备胜任本职工作的能力都是首要的,是最基本的。
通用能力固然也很重要,但它只是职业工作需要的拓展能力而已,不能超越个人从事的具体职业去讲迁移、讲发展。
2008年6月在秘鲁利马举行的第四次APEC教育部长会议发表的联合声明,认为职业技术教育之所以变得越来越重要,是“因为劳动者必须不断适应新技术变革,而且一生中将多次更换职业”,这恐怕是将通用能力强调为“关键能力”的背景揭示。
但笔者认为,如何认识“关键能力”必须考虑到国情差异。
发达国家劳动者一生中多次更换职业已是较为普遍的现象,我国虽然也有自由转业的趋向,但多数人还是基本定位在一个职业,甚至固守在一个单位和岗位度过职业生涯。
发达国家由于自动化、标准化和规范化的程度较高,专项职业工作所特有的那些业务和技能要求越来越少,劳动者要具备某个职业专门需要的业务技能并不很难,而共性的要求自然更需要通用能力。
我国的生产和科技发展程度还达不到这么高的水平,生产技术更新变革的速度并非那么迅猛,所以要根据我们的国情给职教教育目标定位,首先体现适应性,即要养成基本职业能力,然后才是适应面,即拓宽职业适应范围;首先注重入职、任职的基本需要,然后才是进一步的职业发展需要。
还应该看到,职业技能应与一般专业技术有别,即倾向于能够更好地运用于职业工作的技能,这里自然包括工作方法和社会能力等,但必然是服务于本职工作的。
所谓“关键能力”的培养,也不能脱离本专业教学另搞一套。
从我国职业教育的现实看,究竟是本专业的职业技能训练不足,还是跨职业的适应面过窄?恐怕问题首先还在前者。
特别要防止有些办学者借强调通识、强调所谓的培养发展潜力,而掩盖自己专业特色不强、技能教学力量薄弱的短处。
因此过于推崇所谓“关键能力”,弊大于利。
使学生扎实地学到一技之长,掌握一专之能,应该是真正的“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