矿山环境保护存在的问题及治理措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矿山环境保护存在的问题及治理措施
摘要:煤矿是社会经济发展赖以生存的资源,露天煤矿作为重要的矿山资源
之一,做好露天煤矿地质环境治理工作,可以实现煤矿事业的可持续发展和进步。
当然,要做好露天采矿矿山地质环境治理工作,也绝非一朝一夕能够达成的事情。
需要煤矿企业从多方努力,明确煤矿生产工作中存在有哪些缺陷和不足,然后及
时采取措施解决问题,这样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关键词:矿山环境保护;问题;治理措施
1矿山环境典型修复模式
1.1 土地再利用模式
将矿山生态修复治理与土地复垦和山水林田湖草沙综合整治同步推进,在人
工复绿的同时,挖掘矿区土地再利用潜力,通过土地综合整治,新增耕地、园地、林地等,带动矿区周边村庄因地制宜发展农林渔果业,实现土地资源的增值和价
值外溢。
该模式适合在一些生态破坏较轻微,环境污染较小的区域进行复垦,改
造之后可进行农业、林业、渔业、牧业等综合利用。
一方面需要统筹考虑田、水、路、林、村、矿等各类要素,在修复损毁土地的基础上,对土地资源进行盘活整合,但可能会受到一些土地利用政策的限制;另一方面,地质灾害隐患、采矿产
生的各类污染使得部分土地在短期内不适合再次开发利用。
1.2 常规复绿模式
常规复绿是矿山生态修复治理的主要模式,适用于场地面积较小且边坡相对
稳定的矿山,治理成本较低,能够较快较好的实现生态恢复。
受区域自然地理条
件制约,绝大多数矿区因自然恢复能力差,主要通过清除坡面危岩、喷播泥浆、
栽种植被等人工复绿手段完成修复治理。
极少数地质灾害隐患较小、适合植被生长、处于深山区及重要交通干线、景区市域范围、治理难度较大的矿区采用自然
恢复的手段。
矿山的类型、生态环境破坏程度、气候和植被条件等都是影响常规
复绿修复思路和技术手段的主要因素,该方式的主要缺点在于修复后产出的效益
有限,对周边经济、社会和生态环境的带动性较小。
1.3 1+N综合产业模式
1+N综合产业模式是依托矿山本身的自然和人文特点,在进行矿山生态修复
治理的同时,注重打造自然生态景观,植入历史和人文元素,形成矿山公园、生
态公园等,使废弃矿山成为发展现代旅游、促进产业转型的载体。
这种模式适用
于那些位于重要城镇周边,且对周边生态环境有重大影响的,矿区面积较大、具
有开发利用价值的矿山。
综合产业模式能够推进资源集约节约利用和生态价值实现,但也存在较多的限制条件,例如需要基础地质和生态环境条件符合开发需求,在地理位置上要临近城区、交通便利、人流量较大,同时需要有足够的前期投资
支撑、良好市场化运作和后期持续性的维护管理等。
2 对策及建议
2.1 建立矿山生态修复的市场化运行机制
我国部分地区对于矿山产权和主体责任的划分也不清晰,对于矿区周边土地
的影响治理责任也尚未明确,这对矿山生态修复工作的进一步推进增加了难度。
因此,要逐步完善法律法规,明晰各政府部门间的职能划分,充分整合政府部门
工作,形成统一的监管体系,进一步明确矿山生态修复的主体责任。
此外,鉴于
我国矿山生态修复的主要资金来源于中央财政资金,资金压力较大。
2019年,自
然资源部印发的《关于探索利用市场化方式推进矿山生态修复的意见》(自然资
规〔2019〕6号)中明确提出,鼓励社会资本投入助力矿山生态修复,对历史遗
留矿山废弃国有建设用地,可通过赋予矿山生态修复投资主体后续土地使用权的
方式进行鼓励。
因此,在将来较长时间内,要进一步鼓励社会资本参与生态修复
工作,重点培育一批具有专业修复资质的大型企业,在建立财税扶持长效机制的
同时,引进矿山生态修复市场化机制,将修复后的土地政策红利反馈给相关企业,以“谁修复、谁受益”的原则优化资源配置,建立矿山生态修复的市场化运行机制。
2.2 优化创新相关技术,提高矿山资源的利用水平
有关部门应当积极对矿山的地质环境进行研究,制定符合矿山实际情况的治
理标准,并且在对矿山的资源进行勘察后构建科学的评价体系,以现有的技术评
估要求作为基础,融合更多的先进理论和技术,从而做到优化创新。
根据勘察结
果和评估,合理开发利用与保护,提出合理的地质环境治理的先进理论、技术、
工艺与方法,并不断推广,让更多企业所采用,从而有效提高矿山资源的利用率,为地质环境问题的治理提供有效支撑。
政府相关部门应当鼓励并引导企业在矿山开采中加大科学技术的投入力度,
使其能够根据矿山与企业的实际情况来引进合适的开采和加工技术,将相关技术
与降低能耗和提高效益结合起来,从而有助于取得更好的生产技术成果,提高经
济效益与社会效益。
在矿山环境治理过程中,要始终坚持以保护生态环境为基础,所有的技术研
发都需要围绕这些工作实施,这样才能真正发挥技术研发的效用,为相关行业的
发展建设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支持。
2.3 矿山生态修复应以乡村振兴战略为主体
矿山生态修复积极以乡村振兴战略为主体,以“提升农业发展质量、推进乡
村绿色发展、繁荣兴盛乡村文化、构建乡村治理体系”为目标,聚力精准施策,
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
开展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工作,活用增减挂钩政策,
对废弃、历史遗留矿山进行复垦,增减挂钩指标收益用于回收生态修复投资成本
和扶贫开发工作。
矿山生态修复工作有利于统筹城乡发展,优化乡村建设用地布局,促进土地集约利用。
全面推动新农村建设,最终实现增加有效耕地面积,提
高耕地质量,提高农民收入水平,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和农村生活条件,助推乡村
振兴发展。
同时,通过生态修复,改变区域的生态环境,增加动植物数量,从而
慢慢影响复垦区局部生物链的变化,增加生物多样性,进而提升当地生态系统的
稳定性和自我恢复能力,达到社会效益、经济效益、生态效益的统一。
2.4完善相关法律法规,使矿山环境保护有法可依
第一,针对矿山露天开采,应当规定开采要选择科学的措施,从而将对地质
环境的不良影响降到最低。
同时,企业在开采工作完成后必须进行比较科学合理
的修复措施,并明确规范需要修复到什么程度。
在相关工作实施过程中,工作人
员需要深入到矿山内部进行环境质量监测分析,了解导致相关问题发生的原因。
然后在此基础之上,制定科学合理的解决对策,避免因为方案制定不够科学合理,导致煤矿修复效果无法达到预期,影响修复质量效果。
第二,企业必须针对矿山的实际状况,制定出比较科学合理的地质环境与修
复规范。
由于不少采矿企业在修复矿山的地质环境时,不能对地表土壤进行单独
的剥离工作,极易产生地表水土资源缺失的问题。
因此,必须检测和规范已剥离
土壤的肥力状况,然后栽种植物、农作物或者借土壤覆盖后进行种植工作。
同时,也要结合当地气候进行综合考虑,合理调整规范标准。
第三,完善治理法律法规,确保实施治理工作有科学的标准。
相关部门应当
形成健全的采矿许可制度,申请时不仅要包含开发内容,还要有恢复治理方案;
要明确违反开发规定的处罚措施;要建立保证金制度,将开发与地质环境保护相
结合,对于没有完成环境治理工作的矿山开发企业,应当充分考虑其地质环境污
染程度与治理成果,来确定保证金的返还比例。
结论
随着环保意识的提升,人们越发注重对环境的保护。
矿山企业在早期为中国
工业生产及其他行业的发展提供了能源与原材料保障,但也造成了环境破坏与污染。
当下,矿山企业必须更加重视对环境的保护,明晰矿产资源开采对环境造成
的破坏与污染,针对现阶段存在的环保问题采取对应的治理措施,在保障矿山企
业日常开采工作顺利进行的同时做好环境保护与治理工作,以促进矿山企业的可
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许建军.矿山环境保护与管理对策分析[J].内蒙古煤炭经
济,2021(12):155-156.、
[2]焦东明.矿山环境保护存在的问题及治理措施分析[J].世界有色金
属,2020(11):227-2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