冀少儿版七年级生物下册第二单元第三章《第二节 排泄 尿液的形成》课程教学设计
合集下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培养学生观察、合作、交流能力提升学生动手实验、语言表达能力。
通过寻找增加肾小球滤过量的方法让学生体会与肾小球滤过作用相适应的结构特点,培养学生结构和功能相适应的生命观念。使学生在科学探究能力,科学思维等核心素养能力方面得到提升。教师是课堂的引导者、组织者,是学生学习的参与者。教师创造条件为学生准备充足的模拟装置和材料,通过学生自身的参与获得充分的事实性知识,从而归纳总结规律性知识。这样既符合学生认知规律,又激发兴趣。
教学目标
1.通过模拟实验,探究肾小球的功能,归纳总结与其功能相适应的结构特点。形成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生命观念,提高科学探究能力。
2.通过小组合作,分析、比较表格资料,归纳肾小管的功能。提高科学思维的能力。
3.应用本节知识,分析解释生活现象,养成珍爱生命关注健康的意识,提升社会责任感。
教学重难点
重点
1、能够概述尿液的形成过程
1、通过回忆血液组成,将血液和尿液建立起最初的关系,作出假设:尿液来源于血液。
2、利用肾单位模型和磁力扣摆出血细胞、葡萄糖、尿素在肾小球中的流动路线
通过小组合作解决完成以下三个问题
1、观察红色颗粒和水在肾小球中流动的路线。
2、观察1号烧杯和2号烧杯中液体的不同。
3.思考与肾小球功能相适应的结构特征。
2、能够理解滤过作用和重吸收作用
难点
能够理解滤过作用和重吸收作用,并能够说出与其功能相适应的结构特点
教学策略与设计说明
本节课在设计上利用多媒体图片、视频、以及学生们最喜欢的实验课、探究活动的形式,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思维。通过学生亲身体验及生生合作,快乐的获取知识,从而真正使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一、创设情境引入课题
二、合作探究获取新知
任务一:1、探究肾小球的功能:
模拟血液在肾小球中的流动过程
2、深入探究:
增加肾小球滤过量的方法,归纳其与功能相适应的结构特点。
任务二、探究肾小管的功能
任务三:评价反馈,关注健康
1、利用多媒体播放血液循环示意图。利用血液循环的意义和血液组成引出代谢废物排出的主要途径—尿液。引导学生作出假设:尿液来源于血液。
通过小组间的交流分享完成对肾小球滤过作用的理解。并进一步提出深入探究的问题:增加肾小球滤过的量的方法。
1.看图片理解进入肾小球的血浆只有1/5能够被滤过。
2.观察1号烧杯中滤过液的量发现不够1/5.
3.与其他组相比,1号烧杯液体量不同。
4、继续实验探究。找出增加肾小球滤过量的方法。
分享、展示交流
增加肾小球滤过量的方法。
2、利用原有知识尝试做出假设,暴露学困点,激发学生求知欲。
美国华盛顿儿童博物馆的格言“我听见了就可能忘记了,我看见了就可能记住了,我做过了便真正理解了”。行动胜于语言,主动胜于被动。对于学生们来讲,自己动手实验观察揭开种子结构的神秘面纱,既突出重点又能使学生体验成功的幸福快乐。让孩子们幸福、快乐的获知是我们永远的目标。
2、引导学生利用肾单位模型和磁力扣摆出血细胞、葡萄糖、尿素在肾小球中的流动路线
1.明确探究目的
2.提示探究方法步骤。
3.提出操作过程中的思考问题。
4.深入小组,指导学生实验观察。
5.组织学生交流分享。
1.出示“茶漏”图片,提出问题:进入肾小球的血浆都能够被滤过么?
2.观察1号烧杯,肾小球滤过的液体的量,不同组件进行比较。提出如何增加肾小球的滤过量,深入探究。
密切联系生活,激发学生热爱生命、关爱健康的社会责任感。加深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生命观念。
提升比较、归纳、总结的科学思维能力。,
学以致用,关爱健康,提升社会责任感。
综合理解肾脏的功能,以及排尿的意义。
板书设计
3.提出观察要求。
4.深入小组,指导学生实验。
5.组织学生分享交流。
6、总结:生活中无法改变肾小球的结构,介绍生活中保护肾脏的健康小常识,提升社会责任感。
7、提出问题:与肾小球功能相适应的结构特点?
比较原尿与尿液成分,归纳肾小管的功能。
1、出示某人体检结果中的尿常规化验单部分数据。
2、肾脏是人体血液的“净化器”,请你说说肾静脉与肾动脉中血液成分的不同。
冀少版七年级下册第三章第二节第二框
《尿液的形成》
教 学 设 计
基本信息
课题名称
尿液的形成
上课教师
所属教材目录
冀教版七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第三章第二节
教材分析
“尿液的形成”是在学习了肾脏结构之后安排的。它与肾单位的知识联系十分紧密。尿液的形成过程主要包括两个环节即原尿和终尿的形成。涉及到肾小球的滤过作用和肾小管的重吸收作用,理解这两个概念对尿液的形成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各抒己见。
归纳总结肾小球与其功能相适应的结果特点。
分析表格,归纳总结肾小管的功能,并思考与其功能相适应的结构特点。
分析数据,利用课上所学知识判断肾脏哪个部位出现病变。
分析问题得出答案。
1、充分利用学生的原有知识,在形象直观的图片中将血液和尿液建立起联系,这样既能抓住学生的注意力,又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热情,激发学习兴趣;同时建立了与本节课相关的知识上的联系。
新课程理念提倡改变学生学习方式,倡导探究性学习,合作学习;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老师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学生发展的指导者、合作者。所以本节课设计中,老师给学生充足的时间、空间,让学生在实践中获取新知。
学情分析
关于本节内容,学生有一定的生活经验和知识储备。有着强烈的探究欲望,同时学生也特别喜欢动手实验。他们希望能够通过自己的参与和努力,发现获取新知。
通过寻找增加肾小球滤过量的方法让学生体会与肾小球滤过作用相适应的结构特点,培养学生结构和功能相适应的生命观念。使学生在科学探究能力,科学思维等核心素养能力方面得到提升。教师是课堂的引导者、组织者,是学生学习的参与者。教师创造条件为学生准备充足的模拟装置和材料,通过学生自身的参与获得充分的事实性知识,从而归纳总结规律性知识。这样既符合学生认知规律,又激发兴趣。
教学目标
1.通过模拟实验,探究肾小球的功能,归纳总结与其功能相适应的结构特点。形成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生命观念,提高科学探究能力。
2.通过小组合作,分析、比较表格资料,归纳肾小管的功能。提高科学思维的能力。
3.应用本节知识,分析解释生活现象,养成珍爱生命关注健康的意识,提升社会责任感。
教学重难点
重点
1、能够概述尿液的形成过程
1、通过回忆血液组成,将血液和尿液建立起最初的关系,作出假设:尿液来源于血液。
2、利用肾单位模型和磁力扣摆出血细胞、葡萄糖、尿素在肾小球中的流动路线
通过小组合作解决完成以下三个问题
1、观察红色颗粒和水在肾小球中流动的路线。
2、观察1号烧杯和2号烧杯中液体的不同。
3.思考与肾小球功能相适应的结构特征。
2、能够理解滤过作用和重吸收作用
难点
能够理解滤过作用和重吸收作用,并能够说出与其功能相适应的结构特点
教学策略与设计说明
本节课在设计上利用多媒体图片、视频、以及学生们最喜欢的实验课、探究活动的形式,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思维。通过学生亲身体验及生生合作,快乐的获取知识,从而真正使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一、创设情境引入课题
二、合作探究获取新知
任务一:1、探究肾小球的功能:
模拟血液在肾小球中的流动过程
2、深入探究:
增加肾小球滤过量的方法,归纳其与功能相适应的结构特点。
任务二、探究肾小管的功能
任务三:评价反馈,关注健康
1、利用多媒体播放血液循环示意图。利用血液循环的意义和血液组成引出代谢废物排出的主要途径—尿液。引导学生作出假设:尿液来源于血液。
通过小组间的交流分享完成对肾小球滤过作用的理解。并进一步提出深入探究的问题:增加肾小球滤过的量的方法。
1.看图片理解进入肾小球的血浆只有1/5能够被滤过。
2.观察1号烧杯中滤过液的量发现不够1/5.
3.与其他组相比,1号烧杯液体量不同。
4、继续实验探究。找出增加肾小球滤过量的方法。
分享、展示交流
增加肾小球滤过量的方法。
2、利用原有知识尝试做出假设,暴露学困点,激发学生求知欲。
美国华盛顿儿童博物馆的格言“我听见了就可能忘记了,我看见了就可能记住了,我做过了便真正理解了”。行动胜于语言,主动胜于被动。对于学生们来讲,自己动手实验观察揭开种子结构的神秘面纱,既突出重点又能使学生体验成功的幸福快乐。让孩子们幸福、快乐的获知是我们永远的目标。
2、引导学生利用肾单位模型和磁力扣摆出血细胞、葡萄糖、尿素在肾小球中的流动路线
1.明确探究目的
2.提示探究方法步骤。
3.提出操作过程中的思考问题。
4.深入小组,指导学生实验观察。
5.组织学生交流分享。
1.出示“茶漏”图片,提出问题:进入肾小球的血浆都能够被滤过么?
2.观察1号烧杯,肾小球滤过的液体的量,不同组件进行比较。提出如何增加肾小球的滤过量,深入探究。
密切联系生活,激发学生热爱生命、关爱健康的社会责任感。加深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生命观念。
提升比较、归纳、总结的科学思维能力。,
学以致用,关爱健康,提升社会责任感。
综合理解肾脏的功能,以及排尿的意义。
板书设计
3.提出观察要求。
4.深入小组,指导学生实验。
5.组织学生分享交流。
6、总结:生活中无法改变肾小球的结构,介绍生活中保护肾脏的健康小常识,提升社会责任感。
7、提出问题:与肾小球功能相适应的结构特点?
比较原尿与尿液成分,归纳肾小管的功能。
1、出示某人体检结果中的尿常规化验单部分数据。
2、肾脏是人体血液的“净化器”,请你说说肾静脉与肾动脉中血液成分的不同。
冀少版七年级下册第三章第二节第二框
《尿液的形成》
教 学 设 计
基本信息
课题名称
尿液的形成
上课教师
所属教材目录
冀教版七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第三章第二节
教材分析
“尿液的形成”是在学习了肾脏结构之后安排的。它与肾单位的知识联系十分紧密。尿液的形成过程主要包括两个环节即原尿和终尿的形成。涉及到肾小球的滤过作用和肾小管的重吸收作用,理解这两个概念对尿液的形成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各抒己见。
归纳总结肾小球与其功能相适应的结果特点。
分析表格,归纳总结肾小管的功能,并思考与其功能相适应的结构特点。
分析数据,利用课上所学知识判断肾脏哪个部位出现病变。
分析问题得出答案。
1、充分利用学生的原有知识,在形象直观的图片中将血液和尿液建立起联系,这样既能抓住学生的注意力,又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热情,激发学习兴趣;同时建立了与本节课相关的知识上的联系。
新课程理念提倡改变学生学习方式,倡导探究性学习,合作学习;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老师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学生发展的指导者、合作者。所以本节课设计中,老师给学生充足的时间、空间,让学生在实践中获取新知。
学情分析
关于本节内容,学生有一定的生活经验和知识储备。有着强烈的探究欲望,同时学生也特别喜欢动手实验。他们希望能够通过自己的参与和努力,发现获取新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