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历史镜鉴中反思中俄美术交流现象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I Yi Shu Jiao Liu*艺术交流
从历史镜鉴中反思中俄美术交流现象
崔莹莹渭南师范学院莫斯科艺术学院
摘要:中俄两国艺术的发展遵循从"群体生存”到"个体生存”再到"类体生存”的螺旋式发展规律迈入了新的历
史发展阶段。

在中俄战略合作背景下,艺术交流作为文化大系统的重要分支和活跃力量将在国家层面、院校层
面和民间层面呈现出越发频繁的面貌,中俄美术交流现象和其发展历程都将成为双方美术发展迈入新征程的
历史积淀。

关键词:中俄文化交流俄罗斯美术苏联美术中国美术
中图分类号:J0-0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3359(2020)15-0177-03
艺术发展的先决条件之一是以文化交流为先导的互动,中俄文化交流在历史上从未停歇,横跨地域、超越种族的中俄文化交流引发了艺术领域的移植、变异与再创造现象,其表层图式背后的深层社会审美心理结构逐渐得到优化与完善,避免了本土文化艺术因近亲繁殖或单一发展导致的退化或畸形,提升本土艺术审美结构,与此同时丰富了世界艺术的多样性。

俄罗斯绘画艺术的演变可以追溯到古俄罗斯时期的美术,一般指从基辅公国形成至彼得大帝改革以前的俄罗斯美术。

受拜占庭文化和艺术的影响主要表现在教堂建筑、湿壁画、镶嵌画和圣像画等宗教绘画方面,具有为封建教会和宫廷服务的社会功能。

17世纪末,在欧洲各国向资本主义迅速过渡的阶段,俄国面临了最尖锐的现实问题:参与欧洲变革,还是闭门自守、坚持封建农奴制度?1682年执政的彼得一世为俄国的发展选择了激进变革的道路,采取一系列改革措施向西欧学习,从法国、意大利、荷兰、英国等发展较为迅速欧洲国家汲取经验,对俄罗斯的政治、经济、政教关系进行了大胆的改革。

在文化艺术方面采取了更为全面的“欧化”改革,斥资筹建博物馆、剧院、出版大量书籍;选派留学生去发达的欧洲国家学习;聘请专家到俄罗斯传授先进的文化、科学和艺术。

大胆且少有偏见的对西欧文明的移植与借鉴,不仅加速了俄罗斯的革命进程,同时也使得俄罗斯的艺术尤其造型艺术深受西欧艺术形式的影响与冲击,绘画和雕塑逐渐脱离了中世纪宗教艺术的影子而初露生机。

18世纪中期,彼得大帝建造美术学院的构想在女皇叶卡捷琳娜二世执政期间变为现实,并且继续沿袭和发扬彼得大帝在艺术领域提倡的开放政策,在审美趣味和和艺术观念方面推崇古代和文艺复兴时代的艺术,在教学模式、教学内容、课程设置等方面模仿意大利和法国的学院体系。

18世纪后期随着俄罗斯帝国的发展,美术学院在提倡大力训练装饰壁画的同时,提倡描写古代历史中的爱国主义题材。

文艺领域提出了“艺术要扩大英雄主义的光辉和对祖国的热爱”的口号,这种美学导向反映了当时扩大艺术范围的要求。

在美术学院绘画的各类题材中,以罗科托夫、列维茨基和鲍罗维科夫斯基为代表的肖像画,概括了这一时期肖像艺术发展的面貌。

风俗画和风景画在18世纪后期处于沉寂状态。

19世纪前期反对拿破仑入侵和“十二月党人起义”标志着俄罗斯民族意识的觉醒和民主主义思想逐渐形成,文化艺术领域开始充斥着政治思想、美学原则和不同艺术思潮的斗争。

沙皇政府一方面以直接或间接方式遏制文化艺术的发展、革命思想的传播和民族意识的觉醒;另一方面在全国范围内加强封建农奴思想和正教思想的宣扬,禁锢和规范民众的意识形态。

在艺术领域,沙俄政府以
基金项目:本文为渭南师范学院教育教学改革项目“中俄合作办学视域下中俄艺术教育比较研究”,项目编号:JG201932。

Yi Shu Ping Jian 177
皇家美术学院等官方艺术教育机构为基点,拉拢学术 观点具有保守性、传统性的艺术家和文艺理论家,制定
了继续秉持18世纪取法意大利和法国的艺术发展方 针。

随着革命民主主义思想的传播,人民群众开始了反 对农奴制度的斗争,在19世纪30年代至40年代,别 林斯基等民主主义思想家、政论家立足美学层面提出
了用艺术创作表现民族性精神和描绘现实生活的艺术 创作导向。

19世纪下半叶,俄国被迫签订巴黎和约,随 后展开了一系列的农奴制改革,文化领域开始涌现出
一批蕴涵批判精神和民主思想的学者。

车尔尼雪夫斯 基在《艺术与现实的美学关系》一文中提出了“批判现 实主义”的思想,倡导艺术家将人民性和民族性融入艺
术作品。

音乐家们成立的“强力集团”重点探索音乐的 民族化问题。

19世纪末,俄国从美术到音乐,文学到戏 剧,整个文艺领域被批判现实主义思潮笼罩,而以绘画
为代表的造型艺术最为突出。

米塞耶多夫、彼罗夫、盖 伊等俄罗斯画家自发成立了巡回展览画派,该画派遵
循车尔尼雪夫斯基美即生活的创作原则,把俄罗斯美 术的现实主义创作方法推向了新的发展阶段。

19世纪
末20世纪初,在欧洲新兴艺术流派此起彼伏的时期俄 罗斯美术逐渐受到以塞尚、梵高、高更为代表的后印象
主义,以德夏凡纳、莫罗为代表的象征主义,以博克林、
林格盖尔、蒙克为代表的神秘主义和表现主义等西欧 新兴艺术思潮的影响,出现了“艺术世界”“蓝玫瑰”“红
方块王子”“驴尾巴”“青年联盟”“至上主义”“未来主 义”“构成主义”等前卫艺术。

这些艺术流派区别于同时
代法国的前卫艺术,强调艺术本质,关注艺术的现实
性、社会性和时代性问题,艺术作品兼具精神性和思辨 性内涵。

20世纪至今的百年间,在世界艺术浪潮中,俄罗 斯美术的发展始终以开放积极的心态参与全球艺术思
潮的协同与博弈,形成了区别于东西方的独特风格。


最基本的艺术观念、造型技巧及评价标准方面与西欧 诸国相比,特别是与法国、意大利相比没有本质性的差
异,只是在发展过程中俄罗斯艺术扎根传统文化的土 壤,在民族性的基础上探寻现实主义创作方法的无限
可能性,将社会建设和发展的诉求及人民的物质与精 神需要相结合,将现实主义从再现性表现手法深化为
一种艺术创作方法和创作理念,呈现出区别于西欧现 实主义的艺术风格。

整体来看,俄罗斯绘画呈现出关注 社会生活,揭示现实生活的意义,塑造劳动者或英雄人 物的形象,饱含人民性和精神性等特征。

这些风格特征
与当时新中国的社会状况、建设需求和美术发展相贴
合,与中国文化始终以道德为终极关怀的优良传统相 契合,与中国艺术精神以儒家美学为哲学基础的艺术 观念相吻合。

在这种情况下,艺术交流现象反应了中俄艺术家 在艺术观念、美学思想和艺术发展需求方面的共同认 知。

如果说20世纪30年代,鲁迅和徐悲鸿对俄罗斯美 术进行了宣传与引荐。

俄罗斯美术真正在中国产生影响
则主要借力于50年代前期中国全面借鉴苏联发展经 验的浪潮,十月革命俄国人率先实践马克思主义理论
并获得巨大成功,这一伟大实践成为中国革命的范本。

继承和发扬了沙俄现实主义传统的美术体系在苏联时 期发展为具有强烈人文精神的“社会主义现实主义”,
辗转在中国演变为更具本土特色的“革命现实主义”。

艺术交流作为文化范畴重要的组成部分,其内涵和意 义具有典型性、外延性和渗透性,不仅体现在浅层次的
技法表现层面,而且体现在深层次的艺术观念层面。

新中国成立之初,在特殊的历史条件下,根据当时
的国际政治格局及自身革命经验,选择苏联作为外交 窗口是中国美术发展并走向世界的必经之路。

艺术领 域通过“派出去”和“引进来”相结合的方式借鉴苏联美 术创作的经验。

1953年至1965年期间,我国政府先后 选派30余人,分7批前往苏联留学,攻读美术学相关
专业。

T953年选派第一批美术留学生:李天祥、钱绍 武、程永江、陈尊4人;1954年选派第二批美术留学生: 有林岗、全山石、肖峰、齐牧东、周正5人;1955年选派 第三批美术留学生:罗工柳、邓澍、郭绍纲、王宝康、周
本义、马运洪、冀晓秋、李玉兰、邵大箴、奚静之、李葆 年、徐明华12人;1956年选派第四批美术留学生:冯
真、张华清、李骏、伍必端4人;1957年选派第五批美 术留学生:董祖贻、许治平2人;1960年选派第六批美
术留学生:曹春生、苏高礼2人;1961年选派第七批美 术留学生:司徒兆光、王克庆2人。

”留苏学者回国之后 被分配至中央美术学院等国内专业类院校从事基础的
美术教学工作。

除了“派出去”的借鉴模式,“引进来”的
模式也产生了重要影响,在全国范围内顺势而生的各 类前苏联专家训练班中,“马克西莫夫油画训练班”是
最具典型意义的培训组织。

马克西莫夫的教学贯穿艺 术创作的全过程,引导学员体验生活、搜集素材、酝酿 主题、构思小稿、完成主题性绘画创作。

从艺术观念到
创作技法,从课程结构到教学内容,兼具系统性和科学
性。

几代“马训班”学员和留苏艺术家群体成为中坚力
量,他们结合新中国的实际情况推广现实主义美术创 作方法,与此同时借鉴苏联经验在国内建立了一整套 科学的教学体系。

在借鉴和引进俄苏美术经验的过程
中,移植而来的创作观念、教学理念、教学内容、课程设 置及教学方法,与中华传统文化、民族意识、美学观念
和意识形态产生碰撞与融合,进而引发了中国美术及
美术教育发展进程中的矛盾——即移植外来经验与回 归传统本源之间的冲突。

文艺领域的矛盾超越了中俄
178Yi Shu Ping
Jian
I Yi Shu Jiao Liu-艺术交流||
文化交流的表层现象本身,成为文化传统、美学思想和哲学观念的深层次异质对抗,从中俄美术交流的历史深邃中探寻中俄美术发展在艺术规律层面的共同认知成为中俄艺术家共同关注的话题。

20世纪至今的百年间,艺术思潮、艺术流派和艺术表现形式如雨后春笋,层出不穷。

世界美术发生从“原始”到“古典”再到“现代”,从“架下绘画”到“架上绘画”又到“架下绘画”,从追求“变生活为艺术”到追求“变艺术为人生”再到追求“变人生为艺术”的巨大变化。

80年代以后中俄双方在文化艺术领域的交流建立在文化交流的历史联系和发展实践的基础上,呈现出空前活跃的状态。

在众多中俄艺术交流作品展中存在一些学术价值很高的展览,例如2002年中国美术家协会、湖北省美术院等单位联合主办的“俄罗斯现实主义新生代油画展”;2004年北京中华世纪坛艺术馆主办的“20世纪俄罗斯现实主义绘画大展一北京特展”;2006年广东、武汉、北京举办的T9世纪下半叶俄罗斯现实主义绘画展”巡展;2019年中国艺术研究院主办的“一路守望,对话未来——纪念中俄建交70周年油画作品展暨论坛”等。

其中具有代表性的“纪念中俄建交70周年油画展”是中俄两国油画艺术成果的集中展示,既涵盖了俄罗斯从巡回画派大师列宾、列维坦、费欣到人民艺术家的精品力作六十余幅,也包括了中国从马克西莫夫训练班、罗工柳油画研究班、马克西莫夫校外班到老中青多批留学苏俄的艺术家的代表性作品七十余幅。

正如策展人郑光旭所言,中俄百余年生动而直观的绘画图景可以呈现出中俄两国最真实的艺术交流面貌,展览规模宏大,颇具文献价值和历史意义。

展出的作品饱含着人民性和大众审美情感,流露着忧患意识。

从美育的角度出发,美术作品不仅是单纯的视觉欣赏图片,更以生动感人的艺术形象发挥着道德教化作用。

中俄绘画交流展览和学术论坛不仅仅是对中
俄美术交流成果的梳理,也是对中俄艺术发展过程中
出现的艺术理论、技法表现等问题的研讨,同时从艺术
发展规律出发,对中俄艺术交流合作方式等话题展开
深度对话。

美术交流作为两国文化交流的一部分,对我国文
化的在俄传播以及俄罗斯文化在我国的传播都起到了
至关重要的作用,是联系两国紧密合作的纽带。

中俄两
国在美术创作和美术教育领域经历的非同寻常的历程
都将成为双方艺术发展迈入新征程的历史积淀,中俄
两国面临着共同的世界美术浪潮和不同的美术发展脉
络,从历史的深邃和渐进中对比研究中俄美术交流现
象,研究中俄艺术家美学思想、艺术理念、创作方法在
异质文化交流碰撞过程中的变异与趋同、意义与阐释,
是立足深刻的历史关联性对中俄美术和美术教育发展
新动向的思考与酝酿。

在中俄战略合作背景下,中俄两
国艺术的发展将共同携手走出我国社会学家费孝通曾
经提出的“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的发展之路。

参考文献:
[1]奚静之.俄罗斯和东欧美术[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
社,2010.
[2]邵大箴,奚静之.欧洲绘画史[M].上海:上海人民美术出版
社,2009.
⑶奚静之.俄罗斯美术十六讲[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
[4]蒋大可.留苏学习对中国美术教育的影响[J].装饰,2006,(06).
[5]黄镇南.承传与拓展——俄罗斯艺术教育中油画教学历
史与现状[J].文艺争鸣,2006,(03).
[6]张华清.中苏美术教育交流文献[M].沈阳:辽宁美术出版
社,2014.
[7]郭力.中俄人文合作历史与现实[M].哈尔滨:黑龙江大学出
版社,2013.
Yi Shu Ping Jian 179。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