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对待学生的问题行为》读后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怎样对待学生的问题行为》读后感
第一篇:《怎样对待学生的问题行为》读后感
《怎样对待学生的问题行为》读后感
学校教育是个人一生中所受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人人在学校里接受计划性的指导,系统地学习文化知识、社会规范、道德准则和价值观念。
学校教育从某种意义上讲,决定着个人社会化的水平和性质,是个体社会化的重要基地。
知识经济时代要求社会尊师重教,学校教育越来越受重视,在社会中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
《怎样对待学生的问题行为》这本书是多位教育界专家、学者以及一线校长、老师们集思广益、辛勤笔耕的结晶。
班级里总有那么些学生:有的顶撞老师,经常迟到;有的迷恋网络,偷拿钱物,早恋;有的对同学暴力相向,甚至离家出走;我们在他们身上花费很多精力,然而收效甚微。
读完这本书我懂得了对待教育这些学生,需要耐心,更需要教育的智慧。
全书总结了几乎所有的学生容易发生的问题行为。
学生的问题行为包括认知行为问题,课堂行为习惯问题,学生性格个性上的问题,学生人际关系处理上的问题,学生个人习惯上的问题,学生情绪意志上的问题行为,学生自我认识上或
行为上存在偏差的学生。
他们往往被忽视,被冷落,殊不知,学生看起来最不值得关注的时候恰恰是其最需要关注的时候。
作为班主任我应当对他们给予更多的教育、帮助和关爱,最大限度地理解、宽容、善待每一个问题学生。
初为班主任,所带年级还是一年级的新生,面临的困惑和压力都不小,读了这本书,其中内容解决了我很多困惑。
例如我们班上有些孩子喜欢动,一刻都闲不住。
这些学生注意力不集中,不服从管束,常惹是生非,学习成绩差,愈发散漫失控。
对于向来多动的学生,要改变其多动的行为习惯,不是一朝一夕那么容易的事,需要一个不断改进和协调的过程。
他们的行动常有一定的目的性,并有计划和安排;而多动症患儿却无此特点,他们的行动较冲动,且杂乱,有始无终。
另外,多动的孩子在严肃的陌生环境中,有自控能力,能安分守己,
不再胡乱吵闹;多动症儿童却无此能力,常被指责为“不识相”。
多动问题行为,是指学生在课堂学习过程中,由于自控能力低下而引起的在课堂上注意力不集中,好动,严重分散学习精力,因此无法认真听课,对老师讲课的内容一知半解,长此以往学习成绩会逐渐下降。
读完这一篇章我了解到课堂上多动这种行为形成的问题,主要由于学生缺乏对学习的兴趣,从小没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而形成学生在课堂上好动,不认真听课,影响自己和他人学习,这是一种行为习惯上的偏差。
鉴于多动学生的这些特点,我们教师需要改变他们多动的坏习惯,帮助他们树立自信心,让他们感受到自己并不是“笨”小孩,而且多动的毛病是可以通过改正而改变的。
同时,让他们感受到教师的关爱,使学生愿意配合老师的教学,从主观思想上与教师达成一致。
书中有一案例,教师从谈心开始,与学生交流,倾听学生的想法。
使学生对教师产生一种新来。
然后,教师以一种帮助朋友克服困难的态度,向学生提出“放粉笔头”的建议,取得良好的教育效果。
其实活泼好动是少年儿童的天性。
可一旦这种天性演变成为一种无法控制的坏习惯,就会变成一种多动的问题行为,这种不良行为将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学习效果。
如何有效应对学生在课堂上的多动,是中小学教师必须掌握的一项技能。
一般经常使用的终止问题行为的方法如下:
1.信号暗示
授课过程中,如果发现哪个同学表现出东张西望、坐立不安的样子,试用信号暗示比较方便,如突然停顿、走向学生、用眼神暗示等,以此提醒、告诫学生,可以不影响正常讲课。
2.使用幽默
课堂气氛沉闷,学生注意力就容易下降,容易产生问题行为,此时教师可以改变言语用轻松幽默的语言来调节气氛,以示学生集中注意。
3.创设情境
针对个别好动学生的特点,教师在课堂上适当创设一些活动情境,让学生参与一些活动,或让他们参与一些相关的别的事情,如小竞赛、小表演、小制作等。
4.有意忽视
还有些学生问题行为隐含着想取得他人注意的期望,教师可以进
行直接干预,可能正好迎合了他的目的。
因此,教师若有意忽视,学生反倒会自觉没趣而改变其行为。
5.转移注意
对于那些自尊心相对抢的学生表现出的问题行为,若当面直接遏制,可能会得到适得其反的效果或产生后遗症。
此时可运用比喻、出其不意加以暗示,从而达到转移注意,停止其问题行为。
6.移除媒介有时学生在课堂上做好不相干的事,如画画,玩橡皮,教师可将这些东西拿走,清楚媒介物,从而制止这种行为。
7.正面批评如上述各种方法对遏制学生问题行为都不奏效,那么就应正面进行严肃的批评,指出其错误所在,制止其行为。
当然,正面批评应建立在尊重学生人格的基础上。
8.利用惩罚
对于个别比较严重又难以遏制的多动行为,应适当利用一些惩罚措施。
若运用得当,可以起到遏制问题的作用;若惩罚运用不当,不但不能遏制问题行为,反而会酿成逆反或对抗行为。
因此,务必慎用惩罚,不到迫不得已尽可能不用。
在对待问题学生进行教育过程中,师生间融洽、和谐的情感配合以及由此产生的良好的教育氛围起着重要作用。
问题学生由于自身较多缺点和错误,在班级群体中往往被歧视、被冷落,在家庭里也会受到很大的压力。
他们内心很痛苦,心态矛盾重重,表面上傲慢自得,对缺点、错误满不在乎,但心里常常悔恨自责,强烈要求别人理解自己,重视自己的存在。
在这种情况下,作为老师,我们要给问题学生以亲子之情、平等的友情,学生应该能感知出来,这样就会在情感上产生沟通,就能激发学生对教师亲近、理解和仰慕的心理,进而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
“亲其师,才能信其道。
”当问题学生亲近、信赖老师时,教师的要求就会转化成他们的需要,使其感到亲切与善意而乐于接受教育。
总之,面对学生的问题行为,我们不应该逃避,更不应该去推卸责任,反而应该在发现的第一时间及时与学生沟通并取得学生的信任,来了解问题产生的原因,以自己最大的努力来寻找解决的办法,让孩子们健康快乐地成长起来。
郑馨楠
2015年12月31日
第二篇:浅谈如何对待学生的“问题”行为
浅谈如何对待学生的“问题”行为
学生的“问题”行为一般归纳为过错行为和不良品德行为,由于家庭、社会和学校等教育的影响,学生难免会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行为。
对待学生的“问题”行为的教师行为艺术总的来说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要善于把握学生问题行为产生的“情境”和“心境”,理解学生,采用不同的方式进行教育;
第二,要把握好教育的时机和场合,采用不同的方法进行教育;第三,对待学生的“问题”行为,教师要有教育机智,灵活恰当的对学生进行教育。
对待不良品德行为,教师的行为艺术主要是从“知”“情”“意”“行”等方面对学生进行有针对性地教育和训练,帮助其纠正不良行为。
在此,主要针对学生的一些非品德不良行为问题具体谈一谈教师的行为艺术。
1.面对胆怯退缩行为:帮助学生解开心灵的枷锁
胆怯退缩,缺乏自信是一种内向型课堂问题行为。
此类问题行为,多出现于性格内向的学生,主要表现为不敢发言、害怕提问、抑郁孤僻、不与同学交往等退缩行为。
这类课堂问题行为,大多不会对课堂秩序构成直接威胁,因而不易被老师觉察。
但她对教学效果影响很大,对学生的个人成长影响更大。
因此,在课堂管理中,教师对这种隐性的行为也要认真防范,及时纠正。
有效应对的方法:①争取家长的配合;客观地告知家长孩子存在的问题,及时纠正平时教育孩子的过程中存在的不恰当之处。
②奉献师生的关爱。
课堂是学生表现自我、体验成功、树立信心的重要舞台。
因此教师要立足课堂、细心留意学生的情绪反应,充分利用教师的教学语言和体态语言,如一个鼓励的眼神、一声亲切的赞许,都足以让那些胆怯的孩子受到老师的关爱、信任和支持。
教师要把握时机,选择一些难度适宜的问题让他们回答。
特别是在他(她)想举手回答问题但又犹豫时,要用信任的眼神看着他(她)。
直到他(她)大胆举
手。
当他(她)回答正确时,可以让全班同学为他(她)鼓掌。
另外,还要抓住课余时间与学生搞好情感沟通。
2.面对顶嘴行为:引导学生有话好好说
“顶嘴”,顾名思义是指学生在课堂上,由于与教师或同学存在不同甚至相反的设想和看法,通过语言表达出来的行为。
这种现象是由于学生在认知发展过程中,思维的独立性和批判性只有一定程度上的发展,但还不成熟,因此容易产生偏激,喜欢钻牛角尖,固执己见。
更为极端的就是无理顶撞。
原因:与家庭教育关系很大。
①不良的家庭氛围;②父母的教育方式简单拙劣;③父母说话不讲究艺术,令人生厌;④父母所持的观点不正确。
此外,与青少年的心理特征有关。
危害:使课堂管理更加困难,也有损老师在其他学生心目中的威信。
如果其他学生也效仿,就会造成更加严重的问题。
对策:重要的是忍耐,而责骂、威胁或训斥可能恰恰使之受到其他学生的注意,从而使顶嘴的学生更想顶嘴。
应该这样做:①不要视其为人生攻击;②心平气和地告诉学生他的言语不当;③单独找学生谈话;④当学生有不礼貌行为时,要让他意识到;⑤记录学生的言语。
⑥如果学生还顶嘴,就要采取措施;如果不断地顶嘴扰乱了教学并有损威信,就会导致严重的后果。
如停课等。
3.面对课堂多动行为:给予学生更多关注的目光
多动问题行为,是指学生在课堂学习过程中,由于自控力低下而引起的课堂上注意力不集中,好动,严重分散学习精力,因此无法认真听课,对老师讲课的内容一知半解,长此以往学习成绩就会逐渐下降。
终止问题行为的方法:①信号暗示;②使用幽默;③创设情境;
④有意忽视;⑤转移注意;⑥移除媒介;⑦正面批评;⑧利用惩罚;
4.面对考试焦虑问题:塑造学生轻松平和的心态
考试焦虑是指学生对考试情境产生的一种紧张、担忧甚至恐惧的心理反应。
产生考试焦虑的原因有主客观两个方面。
从客观上说,试题太难,要求过高;从主观上讲,学生自认为应试没有把握或者压力
过大,认为考试结果会对自己产生重大后果。
解决方案—“自信训练”,分两个步骤:①学会察觉个人消极的自我意识;②养成向消极自我意识挑战的习惯。
5.面对攻击行为:给学生展示自我的舞台
课堂上的攻击、侵犯他人的行为,既影响学生的自身发展,又会给其他学生带来不必要的麻烦和危险。
因此,对于课堂上这种严重违纪行为必须及时制止并予以矫正。
具体应对时,教师的方法为:①示范法;②冷处理法;③环境污染法;④激发同情心。
6.面对学生厌学:让兴趣为他们插上奋飞的翅膀
从人的本性来说,求知好学本是天性。
但学生的厌学现象不的不引起老师的注意。
可从下方面纠正:①强化学生的优点;②维护学生的自信;③指导学生学会学习;④教会学生反思自我。
第三篇:怎样对待“教不好”的学生读后感
读了吴非老师的这篇文章,我纠结的心终于可以放下了,怎样对待“教不好”的学生读后感。
“同一时间,一把播下的种子,萌芽也有先后,长成的苗也可能高矮不一,有什么可急的呢?”
班里有几个孩子确实令我大伤脑筋。
一
Y就是这样一个女孩子。
五年级了,别的女孩子都漂漂亮亮,活泼可爱。
然而她却像一个刚入学的孩子一样,个头顶多一米二,黑黢黢的小脸上五官挤在一起,只有一双水灵灵的大眼睛证明这个孩子还是蛮精神的!这个孩子的身世也够可怜的,妈妈是一个工人,爸爸在她很小的时候就出车祸死了。
妈妈改嫁后又离婚。
孩子在这种动荡飘摇的家庭里慢慢长大,看到了生活中不和谐的画面,感受到了生活中的孤单寂寞,似乎对什么都无所谓了。
二、三年级时,我看她身体轻巧,推荐她到学校跳绳队去训练,刚开始积极性很高,学习也有明显进步。
然而她练了一阵,三天打鱼两天晒网,不能持之以恒。
到了五年级,正逢学校防震加固,租借来的地方没有足够的校舍,只能上午上课。
这期间她更是不听讲,作业不完成。
我找她也谈心,也批评,也家访,一无所获。
今天,她和同桌在课堂上玩猜拳。
我把她叫到办公室里,并没有像平时一样苦口婆心地讲一番大道理,而是心平气和地问她:“课余时间在读什么书啊?”她低着头说:“我在读伍美珍的《单翼天使不孤单》,书就在我书包里!”一双黑亮的眼睛却盯着我,探寻着,有些狐疑!(这是一双很有灵性的眼睛,我一直这样认为,也生怕让它暗淡!)“真的啊,我没看过这本书,你把书拿来,我看一下好吗?”孩子把书拿来,我看了看简介,内容很棒,读后感《怎样对待“教不好”的学生读后感》。
我的心里既苦涩又内疚,也能体会到她渴望温暖渴望关爱的心情,但她得到的关心太少了。
“这本书写得很棒,你看完了能借给老师看看吗?我也接你一本书看!”孩子一听这话,爽快地说:“行!”我希望能通过这种方式能让她接触到更多的书籍,也能让她找到一些快乐和关爱!希望这是一个好的办法!
二
L是一个长得虎头虎脑的小男孩,单纯童真。
这个孩子个性活泼,三年级时还搂着我,叫我妈妈。
他的父母离异,大多跟着爷爷奶奶生活。
爸爸工作忙,无暇管。
爷爷奶奶年级大了没有能力管。
溺爱的孩子,没有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和学习习惯。
到了问题呈现出来时,却是粗暴地打和骂。
孩子缺乏家庭的温暖,胆子小,也不自信。
每当大课间时,孩子们会高兴地跳大绳,可他离得远远的,不敢近前。
我把他拽过来,为他鼓气,“别怕,跳一个试一试!”他脑袋一缩,从摇绳人的背后绕过去了。
作业丢三落四,迟迟不交。
课前准备做不好,桌面上总是满满一桌子。
跟他讲了很多次,不见好转。
本学期开学一直萎靡不振。
我的心里既可怜他又生气。
想想确实对他不错:家里包了包子,曾经叫他来吃过;也把他叫到家里来辅导;也将他的父母叫到家里来协调,可是这一切却不起作用!
今天放学时,我把他叫住:“今天老师让你与班长同坐一桌,希望你向她学习!你可要好好听讲啊,不要影响别人啊!”并将一本事先准备好的《鼹鼠的故事》递给他,“你想看这本书吗?”他点点头:“嗯,想看!”“那你星期五还给我,看完后给老师讲一讲这个故事
哪些地方好玩。
好不好?”苏霍姆林斯基在著作中一再强调让阅读走进孩子的生命,不知道我这一招会不会起作用。
调整好心态,静待花开。
第四篇:怎样对待孩子的破坏行为
同一起跑线百科:怎样对待孩子的破坏行为同一起跑线作为北京早教机构的领导者,在教育孩子方面积攒了丰富的经验,特拿出来与家长分享
问:我的儿子今年五岁了,他平时特别顽皮不说,还很喜欢搞破坏。
比如在家中摔打玩具娃娃、拆开玩具等,甚至连家俱都被他踢坏了。
请问孩子的这种表现正常吗?应该怎样对待?
答:4~5岁的孩子精力充沛,常常爱搞些“破坏”,尤其是男孩子更是这样。
对于孩子的各种“破坏性”行为,应当具体分析,不要动辄训斥甚至打骂孩子,如果是正常的探索活动,还应当加以鼓励。
这主要是因为孩子的大多数“破坏性”行为,一般都是出于好奇心。
例如他把闹钟拆开,是想看看里面有什么东西,为什么它的指针能走动;又如拿剪刀把新衣服给剪坏了,他是想看看剪刀的用处,体会一下剪东西的乐趣。
对于孩子的这些行为,家长不应当怒不可遏,而是应正确地加以引导。
如钟被拆坏了,家长可以和孩子一起再把它装上。
孩子想试着用剪刀,可以给他旧布或纸来剪。
当然,小孩子的有些破坏行为,是需要教育的。
如故意把虫子踩死,故意损坏玩具、故意把玻璃打破等。
如果这类行为不及时教育,长大后孩子很可能养成破坏公共财物等不良习惯。
可以通过故事或别的方式引导孩子懂得应该爱护玩具和物品。
如告诉孩子:“你看,布娃娃被摔到地上该多疼呀!”
有时,孩子的破坏行为还有一种原因,就是出于内心的不满。
例如他的要求没有得到满足,便借破坏物品来发泄心中的闷气,对这样的孩子家长应注意疏导他的情绪,耐心地给他讲解道理,引导他用合理的方法来发泄愤怒。
在这方面,家长也应当做好榜样,不能生气就摔盘砸碗等,这样才能有利于孩子的健康成长。
同一起跑线学重点小学考前思维特训班招生简章中国儿童教育精
品教材奖最有前途的学前教育机构中国儿童教学突出成就奖中国十大品牌学前机构奖
“优秀”是一种习惯,要从小培养。
《同一起跑线》教育集合了常教中科心理研究所精准培育和国家十二五教师科研基金会重点子课题共同编辑了学前精品教学和学前逻辑思维训练的精品课程。
专门为名牌小学输送人才。
《同一起跑线》的“灵思儿童思维训练学前班”在北京幼教机构中,连创北京市、区重点小学的最高录取百分比。
2009、2010、2011连年重点小学实验班的考试中灵思学员90%学员考入重点小学。
在2011年的育民小学超常班的考试中,有24人从近2000名参加考试的儿童中脱颖而出。
占全部招生人数的35%。
同一起跑线灵思班教学分三种学习方式:全日制学前班,周末(课后)训练班,假期特训班。
网址:w w w.t y q p x.c o m 电话:5 8 6 9 4 4 5 6 第五篇:怎样对待爱哭的学生
怎样对待爱哭的学生
在小学低年级的学生中,常常会遇到爱哭鼻子的孩子。
这就给教育教学工作带来了困扰和麻烦。
对于我们二年级的老师来说,对待爱哭的孩子更要耐心细致,注意从其身心发展的阶段性遗传性教育环境的不适应性上寻找原因,只要对症下药,自然会受到良好的效果。
例如我班的翁某某,性格内向,一般不愿想别人吐露心声。
当她伤心时,你想了解原因,问十句他都答不上一句。
每当遇到这种情况,我都很恼火。
不过这个时候可不能大声呵斥。
我一般都是在她心情好时找她谈谈心聊聊日常生活和学习,慢慢地取得她的信任,和她建立感情,成为知心朋友,推开她虚掩的心门。
只有了解学生爱哭的真正原因,教师才可以对症下药,事半功倍。
爱哭的学生需要教师更多的关爱来抚慰脆弱的内心。
当学生因为小事哭个不停时,即使你感到厌烦也千万别用威吓责骂的方法让他停止哭泣,这样强制的压抑会影响孩子的身心发展,严重的可能导致性格的扭曲,使学生变得更加脆弱或叛逆。
当学生止不住哭声时,教师可以把他带到一个安静的地方,让他把内心的不满、委屈发泄出来,教师在一旁默默相伴,或者拍拍学生的肩膀,让学生觉得老师能理解
她,没有嫌弃她,感受到老师深深的关切之情。
同事带他们离开人群,并要关照在场的学生日后不要取消,以免伤害他们的自尊心。
当学生发泄完情绪渐渐平静下来后,教师就要扮演起心里倒是的角色,用和平亲切的语调直截了当地告诉学生这样做不太合适,哭非但解决不了问题,反而使自己变得脆弱,让自己的自信溜走。
应该让学生明白人从小就要学会坚强,那样才是勇的孩子,是学生形成“爱哭是不对的”意识,一遍接受以后的辅导。
有些学生爱哭是因为不够坚强,不敢面对自己的错误和失败,不敢面对挫折。
当遇到困难无法解决时,就用哭来逃避。
这时,班主任可以从以下几个反方面来做:
(1)讲讲身边的事。
把班级中其他同学的事例讲给学生听,这类发生在学生身边的事虽小,但贴近学生的生活。
(2)坐下来和孩子谈谈。
通过交谈让孩子明白敢于面对自己的错误、失败,敢于面对挫折是件多么了不起的事情。
只要自己不服输,跌倒了爬起来继续往前走,还是好样的。
(3)讲著名人物的故事,让孩子在感受人物光辉形象的同事学会坚强。
(4)引导学生反思总结。
让学生回忆自己以前懦弱的行为,认识自己的不足,写下决心书,以此为目标和动力,一点点克服爱哭的毛病,使之逐步成为坚强的人。
也有一部分学生的哭闹只是任性,当他不如意想表示不满时,经常用哭来引起别人的注意和重视。
在家里,哭这一招往往凑效,久而久之便养成毛病。
常言道“笑比哭好”让学生开心是治疗爱哭毛病的良药,拥有乐观开朗的心态能让人充满活力。
但愿通过老师的努力,最终会驱散爱哭的学生心中的阴霾,让快乐的心境在微笑中度过每一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