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新”乡村生活场景下的学校育人方式变革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三新”乡村生活场景下的学校育人方式变革
作者:金旦周华
来源:《江苏教育》2024年第02期
【摘要】在以“新农村、新产业、新市场”为主要特征的新时代乡村生活场景下,对乡村学校育人方式的现实问题和意义价值进行深度思考,并在教育教学过程中从“整合资源、优化课程、深耕课堂、协同管理”等角度展开创新实践,提炼“三新”乡村生活场景下育人方式变革的校本实践经验。

【关键词】“三新”乡村生活场景;育人方式;校本实践
【中图分类号】G627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005-6009(2024)02-0063-03
【作者简介】1.金旦,江苏省常州市邹区实验小学(江苏常州,213003)副校长,高级教师,常州市学科带头人;2.周华,江苏省常州市邹区实验小学(江苏常州,213003)校长,高级教师。

乡村学校育人方式变革是乡村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必然选择,需要乡村生活场景的有效支撑。

笔者以江苏省常州市邹区实验小学(以下简称“学校”)的发展为样本,从创新推进农村人居环境、农村产业、农村市场建设等角度确立了乡村生活场景,以乡村儿童的素养提升为价值取向,聚焦新农村、新产业、新市场(以下简称“三新”)生活场景,拓宽乡村生活的内涵与外延,探寻乡村教育的未来发展方向和有效变革路径。

一、整合融通,创建“三新”育人场域
1.莘莘庄园:植入乡村文化的成分
学校将周边丰富的乡村自然资源和劳动情境融入校园文化建设,创设“新农村”场景,开辟出自然亲和的“莘莘庄园”;打造“乡村百草园”,建造新农村建设微景观,开发“我的‘安基半亩菜园’”,搭建“安基兔的秘密家园”,通过扑面而来的自然气息和童趣盎然的校内实践,激发孩子们的归属感。

2.创意空间:融创乡村产业的因子
打造沉浸式创意空间,将智能新产业、新市场植入校园,建设游戏化数字空间,融入新产业技术支持,打造光点科创空间,融入创客教育元素,创设多元实践体验空间,融入新市场运行机制等,支持全学科、全区域、全时段学习,实现“三新”乡村生活场景的拓展与回归。

3.“三新”基地:整合乡村创新的元素
借助学校周边乡村生活资源进行“三新”乡村生活场景的开发与实践,如设立千寻灯博物馆、安基新农村、农业产业园、邹区智研谷等社会实践基地,挖掘与整合乡村创新发展的核心要素,并以此作为学校教育的延伸和补充,不断拓宽和创新教育形式,从而实现乡村生活场景下的育人方式变革。

二、优化课程,架构“三新”育人载体
聚焦“善学、乐创、尚美”的育人目标,选取与学生日常生活中经历的或与地方资源相关的社会生活素材,根据年段选择关键问题进行重点突破。

依托不同的学科、采用不同的整合方式开展具体研究,开发“三新”乡村生活场景下的特色课程群,形成乡村教育生态圈。

1.“新农村”课程:探寻乡村文化振兴
借助“行走的思政课”之“振兴之路”路线,开展实境体验,以奋进精神为主线,以兴业富民为核心,重走安基村、殷村、杏塘村等“振兴之路”。

运用小组研学、情景展示等方式不断推动课堂、网络、实践“三位一体”的思政课教学模式,推进国家课程的校本化实施。

以新农村寻访课程为基础,分学段架构振兴之路思政课程序列,构建以“新农村”为核心的特色课程。

2.“新产业”课程:探秘乡村产业振兴
利用佳农探趣、临溪农业、诺亚方舟、王婆果业等新兴农业资源,结合学校的节庆生活,比如乐创节、艺术节等,联动学校、家庭、社会资源,将班级小课堂之“节庆生活”、学校中课堂之“莘莘庄园”、社会大课堂之“新兴农业”一体化实施,依托“四园联动”,以劳动教育重构校园生活,实现劳动教育日常化,构建以“新产业”为核心的创新课程。

比如一年一度的“乐创节”,就体现了“劳动+实践+创意”三位一体的理念,让学生牢固树立劳动最光荣、劳动最美丽的观念,并在过程中锤炼学生勤俭、奋斗、创新、奋进的优良品格,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3.“新市场”课程:探求乡村人才振兴
构建“2+N”的资源圈,“2”即灯具城、凌家塘两大市场;“N”为邹区智研谷中的“两新两智”,即新型膜材料、新光源、智能装备制造、智慧物流。

围绕这些资源,构建以语文学科为主,其他学科辅助的考察探究活动;以综合学科为主,其他学科辅助的现场寻访活动;以科学学科为主,其他学科辅助的设计制作活动;以数学学科为主,其他学科辅助的测量计算活动;以班会、体育学科为主,其他学科辅助的志愿服务、校外宣讲等社会服务、职业体验活动等,开发相应的校本课程,形成以“新市场”为核心的品牌课程。

三、聚焦课堂,提炼“三新”育人范式
关注基于“三新”乡村生活场景的育人方式的变革,要着力改变以往鄉村课堂以单向传递为主的教学方式,以“三新”乡村生活场景为载体,积极提炼自主探究式、跨学科式、统整融入式等不同的教学范式,让乡村儿童不断感受、接纳、传承乡村文化,理解、融入、创造乡村生活。

1.基于自主探究:凸显意义协商
基于“三新”乡村生活场景,积极引导学生在乡村现实场景中发现并提出问题,在“做中学”的过程中进行有结构的自主探究,在“学中思”的过程中进行有意义的协商交流,在“思中悟”的过程中进行有价值的系统建构。

在此过程中,教师积极提供解决路径,精准给予指导点拨,有向迁移形成共识。

2.基于跨学科:凸显学科联动
“三新”乡村生活场景是一个系统性研究场域,在教学过程中可以用跨学科实践的方式将不同学科有效整合,关注真实情境、活动体验、问题探究、设计表达、成果迁移等特质,提炼“跨学科”学习的结构模型,落实“研、做、评、用”一致性,从而培育知识与能力融为一体的综合素养。

如在以“新市场——邹区灯具城”为主题的跨学科教学中,以“我是神话传讲人”为主题,带领学生通过“品味想象感神奇”“神话故事知多少”“穿越时空有奇遇”等学习活动,引导学生围绕家乡寻神话元素、编神灯故事、画神话人物、演神话故事,促进理解、探究与认同,让乡村文化更具生命力。

3.基于学科统整:凸显整合融通
“三新”乡村生活场景不是每一个生活场景的单独存在,而应将这些生活场景融通起来,实现“学科与活动统整”“学科间统整”“校内与校外统整”,充分激发乡村儿童的学习兴趣,以多元统整的方式推进教学过程,实现育人方式的整体变革,促进乡村儿童的自主发展。

在“寻访安基幸福密码,我为美丽乡村代言”项目化学习活动中,引导学生多学科整合、多途径开展活动,为美丽乡村设计文创产品“八大系列明信片”、创作诗歌《新农村奋斗之路》、彩笔绘制《“未来新农村”遐想》等,探寻美丽乡村(安基村)脱贫、致富、奔小康三级跳的密码,创造性地为自己的家乡打call。

四、协同创新,拓宽“三新”育人路径
1.实境浸润:打造“奋进少年访学院”
依托“新农村”课程,借助“行走的思政课”的品牌活动,打造“知悟行”合一的实境式思政课堂,探索党团队共建的全链式育人举措,构建家校社协力的融通式教育生态,在微长征行走、实地参观、主题寻访等沉浸式情境活动中,让学生感悟乡村振兴的硕果,激发学生对乡村文化
的认同感、对乡村前景的自豪感,引导学生立下奋进志向,践行奋进精神,同时将“小团队”打造成“大学院”,发挥辐射引领作用。

2.数字展评:开辟“线上乡村成果展”
借力“新产业”课程,线上线下融合,将乡村资源、课堂实践、主题活动等作品成果或劳动成果进行收集、汇总、公开发布,形成“线上乡村成果展”,不仅促进研究成果入脑入心,还可以通过网上义卖的方式线上宣传劳动成果,更可以用义卖所得来开展爱心活动,助力乡村建设。

3.协同育人:组建“亮亮娃宣讲团”
融合“新市场”课程,成立“亮亮娃宣讲团”,包含“文明亮亮娃”“科技亮亮娃”“数字亮亮娃”。

结合“新市场”文化活动,“亮亮娃”们走向家庭,走进社区,通过宣讲、展演、竞赛、文化帮扶等活动,加强学生与社区、社会的融合与连接,做到教学做合一,提升乡村振兴“精气神”。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