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我市生态城市建设的几点建议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对我市生态城市建设的几点建议
人类社会发展到今天,正面临着社会发展模式、经济体制的大变革,即工业文明向一种新的文明的转变,这种新文明我们称之为生态文明。每一次文明更替都是一次社会革命,促进了社会大发展、大进步,同时引起人类住区(域乡)结构和本质的深刻改变。人类社会从工业文明向生态文明转变昭示着人类住区将进入一个崭新的发展阶段,而导向新的人类聚居模式——生态城市。
生态城市从广义上讲,是建立在人类对人与自然关系更深刻认识基础上的新的文化观,是按照生态学原则建立起来的社会、经济、自然协调发展的新型社会关系,是有效的利用环境资源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新的生产和生活方式。狭义的讲,就是按照生态学原理进行城市设计,建立高效、和谐、健康、可持续发展的人类聚居环境。生态城市具有和谐性、高效性、持续性、整体性、区域性和结构合理、关系协调七个特点。
生态城市是在生态系统承载能力范围内,运用生态经济学原理和系统工程建立起来的城市,生态城市的建设,改变了传统的生产和消费方式,决策和管理方法,充分挖掘市域内外一切可以利用的资源潜力,具有经济发达、生态高效的产业,体制合理,社会和谐的文化以及生态健康、景观适宜的环境,实现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经济腾飞与环境保护、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自然生态与人类生态的高度统一。
生态城市的建设标志着城市由传统的唯经济开发模式向复合生态
开发模式转变,这意味着一切破旧立新的社会变革,因为它不仅涉及到城市物质环境的生态建设、生态恢复,还涉及到价值观念、生活方式、政策法规等方面的根本性转变。我国是发展中国家,综合国力、科技水平、人口素质、意识观念与发达国家相比有很大差距,这些因素都将影响到城市生态化发展。底子薄、人口多的国情决定了必须开辟一条非传统式又非西方化的“中国特色”城市生态化发展之路。故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一、立足本地,制定出生态城市建设规划
建设生态城市重点是要制定出生态城市建设规划,生态城市建设作为我国城市今后发展的重要目标和内容,要把这种思想贯彻到城市建设规划中去。改变以前不符合生态要求的政策、计划,制定城市各领域、各行业生态化建设的战略、步骤、目标等,并确定优先发展领域,制定一系列鼓励政策,加快城市生态建设步伐,使城市逐步走上生态化发展道路。
1983年建市初期德阳仅有7.55平方公里,只有长江西路一条主干道,那时城市基础设施仅是县城规模,市政、园林建设水平低,人均公园绿地面积仅0.26平方米。90年代德阳进入快速发展阶段,治理绵远河,后又修华山路、泰山路、岷江路、凯江路、黄河路等几十条主次干道,绿化建设逐步提高,到2000年,建成区绿地率达到20.33%,绿化覆盖率达24.09%,人均公园绿地8.92平方米。1999年市委、市政府提出建设生态园林城市的宏伟目标,《关于实施德阳市城市总体规划建设生态园林城市的决定》(德委发〔1999〕
30号)明确市区的建设目标:通过5-10年努力,大幅度提高城市绿化覆盖率,减少城市大气污染,改善水质质量,完善城市功能,美化城市景观,建设成为绿荫覆盖、一街一景、花园锦簇、环境优美的生态园林城市。到2009年建成区绿地率已达到32.29%,绿化覆盖率达36.89%,人均公园绿地面积达9.2平方米,建成区面积已扩大到51.34平方公里。
根据德阳市地处四川盆周山区与四川盆地的过渡地带,属中亚热带季风气候,是以重装工业为基础的新型的工业城市。2008版德阳市总规将德阳市的生态环境建设分为3个生态功能区:西部山地生态区、中部平原生态区、东部丘陵生态区。中心城区总体布局为“一心、两轴、三带”的川字型城市空间结构,着力打造国家重大装备制造业基地和高新技术产业基地,成为我省重要的区域性中心城市和山水宜居城市。德阳市总规始终贯彻生态城市的理念,目标就是充分发挥区域经济特色和生态环境优势,在发展中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到2020年把德阳建设为人口规模与生产力发展要求相适应,经济社会发展与资源环境承载力相适应,有着比较发达的生态经济、优美的生态环境、和谐的生态家园、繁荣的生态文化、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可持续发展市。
二、加强宣传教育,普及和提高公众的生态意识
建设生态城市,必须宣传、普及生态意识,倡导生态价值观。特别是在目前阶段公众的生态意识还比较淡漠。通过宣传教育使公众观念转变过来,树立人与人、人与自然和谐的生态价值观。只有改
变原有的价值观,人们的态度和行为才会改变。自觉的生态意识是实现城市生态化发展的关键,使公众自觉认识到建设生态城市的迫切性、重要性,生态城市建设必须从我做起,从小做起。
改革开放以来,国民经济发展了,人们的生态意识也在发生变化。德阳市市民从最初的参加单位组织的义务植树到现在自觉自发出
钱出力在小区周围、宅旁、屋顶、阳台植树种花,搞好生活环境绿化、美化。许多市民积极认养公共绿地,市民的护绿意识大大加强。节水节能意识逐渐加强。许多市民积极倡导地球1小时活动,响应绿色出行、绿色消费。大家的环保意识不断加强,不用一次性碗筷、不用难降解的塑料袋、垃圾分类倒置等。德阳市民间成立了爱鸟组织,和谐生态发展的理念渐渐深入人心。
三、改善城市生态环境
要用生态建筑原理对居住区进行科学的规划设计,形成体现城市风格特色的生态建筑与完善的基础设施构成的生活环境以及包括
精神文明在内的社会生态系统,还要加强园林绿化建设和管理,提倡种植本土乔木和立体绿化。配备对城市废水、废气、废渣达标处理设施,做到生活垃圾分类收集、处理,回收各种可利用资源尽量变废为宝。同时建立城市清洁交通体系,创造出低碳高效的生态交通环境。
德阳自建市以来,历届政府非常重视改善城市生态环境。
(一)重视园林绿化建设。开展全民义务植树,通过多年努力,沿着龙泉山脉走向建成了300公顷的生态风景林地。1989年市委、
市政府本着“天蓝、地绿、水清”的发展思路开展绵远河整治工程。绵远河城区段综合整治工程投资5.2亿元,规划和整治涉及7.1平方公里。整治后不仅河道沿线的环境污染得到有效治理,绵远河防洪能力大大提高,而且整治后河道沿线景观特色鲜明,成为了市民观赏、游憩、休闲的具湿地公园性质的滨河公园。绵远河城区段整治工程2006年获得了“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同年德阳市获得四川省园林城市称号。2007年市政府投入4500万元完成了东湖山公园一期环境改造工程,改造后的东湖山公园已成为生态优良、基础设施完善、道家文化内涵丰富、集休闲娱乐、健身为一体的市民休闲森林公园。同年市政府投入6000多万元完成了钟鼓楼重建。从2009年3月德阳市开始着手穿城堰、胜利堰治理工程,现在已投入272万元完成了1.7公里长的河道清淤和堰体改造。抓住国家西部大开发和我市灾后重建的契机,目前我市已落实国家灾后重建资金近1亿元,用于森林生态植被恢复建设和保护管理。
(二)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力度。上纪世80年代,德阳市区的垃圾在马鞍村一带集中堆放,到1998年利用400万国债资金引进设备建起了马鞍山生活垃圾处理厂,开展了垃圾从简单填埋到综合处理的尝试。为大幅提升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能力,加强生态保护,更有效地实现再生资源的综合利用,2005年位于旌阳区和新镇的利用3300万元国债资金新建的日处理能力300吨的新垃圾处理厂竣工运行。采用了以堆肥为主、焚烧为辅,结合最终卫生填埋,使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100%,回收利用率也已超过30%。德阳建成的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