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中职学校语文课程改革【分享】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关于中职学校语文课程改革【分享】
论文摘要:文章从职业教育的内在规律及我国职业教育课程改革的发展历
史阐述了中等职业学校语文课程改革的理论基础和现实条件,提出中等职业学
校语文课程改革方案的基本构想。

i令玄关键词?中5R* iSIJ:.课程改基
语文课程历来“是¥等职k学校各类专业学生必修的主要文化基础
课。

”“对丁?提高学生思想政治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对于学生学好各科知识,形成综合职业能力、创业能力以及学生的继续学习和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目前,大多数职业学校所选用的统编教材内容仍然按照语文课程本身的知识结构编排,缺少职业教育特色,不能符合“以就业为导向、为就业服务”的职业
教育办学目标。

一、中等职业学校语文课程改革的理论基础
“职业”是职业教育的核心。

多年来,我国职教工作者一直在积极地探索
适合我国国情的、具有中国特色的职业教育理论及教学实践模式,特别是在课
程改革和建设方面,从20世纪80年代至今,关于课程设置、结构、内容、形
式及开发等问题一直成为职教领域研讨的重点和难点,成为职业教育教学改革
的核心议题。

然而,不管是“职业派”还是“技能派”,也不论是强调“加大
实践教学比例”还是提倡“重视学生的文化教育、提高学生的适应能力和再学
习的能力”,有一点已达成共识:职业教育是为生产一线培养实用型人才和高
素质劳动者。

中职校毕业生应达到的培养标准是:①掌握所学专业的基本知识,
具备基本的岗位就业技能;②具有良好的职业意识、职业道德、职业能力和创
新精神;③具备继续学习和适应职业变化的能力。

上述培养标准客观上要求中等职业学校所开设的课程不仅要满足学生掌

就业岗位技能的需要,同时也要满足学生多元发展的、不断提高整体素质的需要。

S卩:课程设置以市场、就业为参照,突出职业特色;课程结构以学生素

为本位,构建专业课程与人文课程横向综合的课程体系;课程内容以岗位能力
为核心,力争实现学生职业能力、职业素养与就业需求的零距离对接;课程形
式以探究和实践为主体,以适应中职生的文化基础、心理特点及接受能力。

为此,中等职业学校开设的文化基础课必须打破传统的各自为战的学科体系,以
提高学生职业能力为导向,整合课程结构,改革教学内容,更新教学方式,开
发与职业岗位需求同步的校本教材,以强化服务专业课程的功能。

为进一步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提高学校的办学质量,沈阳铁路机械学校于2006年9月在机电类专业实施了《项目配课式人才培养方案》(以下简称《方案》)。

《方案》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以岗位工种为核心,根据实作项目设置课程、教学内容及相应的教学方式,并对文化基础课教学提出了“全
方位跟进”的要求。

二、中等职业学校语文课程改革方案的基本构想
1.方案概述及内涵
遵循职业教育的职业性、实践性、服务性、社会性原则,我校语文课程改
革方案的基本内涵可概述为:以提高学生职业能力和多元发展为目标,以就业
岗位对语文学科知识需求为核心,以突出文化基础课的服务功能为前提,以语
文应用技能项目模块为基础,重组中等职业学校语文专业知识,构建多层面、全方位、立体式语文教学课程体系。

“以语文应用技能项目模块为基础,重组中等职业学校语文专业知识”是
指根据学生所学专业在校不同时期应知应会的项目要求,结合专业课内容,选
定相应的语文知识点,再按照语文课程性质、目标及教学规律,对语文知识结
构进行重新整合,满足不同专业、不同阶段、不同层次的学生需要。

按照学校《方案》模式的总体思路,本方案将学生就业岗位对语文能力的
需求与语文学科的知识体系相结合,把中等职业学校语文学科应达到的知识目
标和能力目标解析为3个层面10个项目,分别是:
(1) 就业岗位需求层面。

以就业岗位对学生语文能力的需求为导向,确定这
一层面应达到的目标是:现代企业技能型劳动者应具备的口语交际能力、写作
能力和现代文阅读能力。

应知应会的项目有:①口语表达、交际的基本方法和
技巧;②常用的应用文体写作;③快速阅读方法。

(2) 终身学习能力需求层面。

以提高学生全面素质为本位,确定这一层面应
达到的目标是:具备继续学习和适应职业变化所必需的语文基础知识及语文应
用能力。

应知应会的项目有:①发言、演讲、辩论等形式的口语表达能力的形成;②常用文体写作技巧;③略读、精读、比较、研究等阅读方法;④进一步
巩固和扩展初中语文基础知识、文学常识、阅读与写作及文言文知识。

(3) 个性发展需求层面。

以满足学生多元需求及个性发展为参照,确定这一层面应
达到的目标是:具备现代社会对人的综合素质需要及个性发展需要。

参考的项
目有:①文学作品赏析;②美学基础;③文学创作。

2. 方案特,占、及实施要求
此方案的突特点体现在四个方面:
一是根据就业岗位能力及专业课程需要,选设语文课程内容,注重学生基
本技能的培养,突出职业教育特色,实用性强。

二是打破学科体系,加强了专业课程和文化基础课程的沟通与联系,克服
了学科之间各自为政、内容相互交叉、缺乏宏观统筹的弊端,课程结构趋于科
学合理。

三是由于每一层面、项目的教学闷标明确,知识点集中,教学过程由浅及深、由点到面、由基本知识到相关知识,与生活实际联系紧密,学生学习兴趣
提高,教学效果明显。

四是有利于“双师型”教师的培养。

方案对语文课教师提了更高的要求:
既要对语文专业知识达到融会贯通,还要明确社会、企业、市场
对人才需求的
变化,特别是对语文能力的需求变化,同时,还要了解专业课程内容,熟悉相
关行业的发展动态,只有这样,才能围绕学生就业岗位需求及专业需要组织语
文课教学。

3. 方案对中等职业学校语文课教学的要求
(1)在围绕专业课内容对语文知识点进行重新整合的同时,应注重语文学科
知识体系的相对完整与统一。

为“确保我们培养的人才跟企业零距离对接,必
须研究教学内容同职业岗位同步发展的校本教材。

”然而,在教材开发过程中,
文化基础课程又不能完全像专业课程那样进行模块式分解,必须遵循学生的认
知规律和语文教学规律,科学设计项目内容,在不同层面、不同项目的教学中,由浅及深、由表及里对语文基础知识及相关知识进行归纳综合,使学生在提高
职业能力的同时,其关键能力(多功能、不受时空限制,可在不同职业之间广泛迁移)也相应得到提高。

(2) 按照分解的三个层面进行项目教学,应注重语文教学方式方法的改革与创新。

首先,注重学生基本技能的培养,加大实践练习比例及与企业沟通力度,使教学内容更紧密地同绕专业课程及学生就业岗位对语文能力的需求,增强学生学习语文的目的性。

其次,讲究课堂教学艺术,营造民主宽松、生动活泼的课堂氛闸,科学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第三,教师应积极转变角色,从知识的传授者转变成为教学的组织者和引导者,最大限度地为学生创造实践活动的条件,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让学生最终突破或超越岗位能力,成为学习的主人、自我发展的主人和社会发展的主人。

(3) 对学生的考核评价标准及方式应体现多元化操作思路。

根据行
为导向学
理论要求,在对学生进行综合评定时,不仅要通过传统的笔试、口试方法考核学生对学科知识的掌握程度,更要运用完成项目的方式,通过各种语文实践活动,考核学生的综合素质及综合能力。

课程改革是教育教学改革的核心。

怎样结合我国职业教育实际,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中等职业学校语文课程体系,尚需不断研究、探索和实践。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