汀江流域森林生态修复对策研究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汀江流域森林生态修复对策研究
张盛钟
【摘要】通过对汀江流域上游森林生态环境的调查分析,建立了森林生态环境退化区域的森林生态修复模式,以期达到恢复和改善汀江流域生态环境的目的,并为汀江下游的森林生态恢复提供依据.
【期刊名称】《防护林科技》
【年(卷),期】2010(000)001
【总页数】4页(P51-53,66)
【关键词】汀江;生态环境退化;森林生态修复;模式
【作者】张盛钟
【作者单位】福建省龙岩市林业调查规划所,福建,龙岩,36400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S718.5
森林生态修复是控制和治理水土流失必要而有效的途径。

近年来,各级政府高度重视汀江流域生态保护,福建省政府颁发了《福建省流域水环境保护条例》;龙岩市人大、政府公告了《关于加强汀江流域水资源保护的决定》,全面推进了汀江流域水环境综合整治工作,有力保护和改善了汀江流域生态环境。

但是,由于长期以来国家对汀江流域造林绿化投入不足,群众对沿江两岸造林绿化的积极性也不高,汀江流域的宜林地、火烧迹地普遍未能及时造林更新,低质低效林分也未能得到有效改造;随
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汀江流域内处在重要区位的新建高速公路、铁路两侧一重山,世界遗产永定客家土楼周边,以及水源保护区域等林地也未列为生态公益林保护;汀江流域森林覆盖率虽然较高,但是森林生态系统仍然脆弱。

生态环境退化是汀江流域面临的重大问题之一,它是导致和加速汀江流域水土流失的主要原因,因此,急需调整其林种、树种结构。

通过对汀江流域上游(龙岩段,下同)森林生态环境调查分析,建立了森林生态环境退化区域的森林生态修复模式,以期达到恢复和改善汀江流域生态环境的目的,并为汀江下游的森林生态恢复提供依据。

1 研究区概况
1.1 汀江流域区位
汀江是福建省五大江之一,是客家人的母亲河,闽西最大河流之一;汀江又是福建省惟一流经闽粤两省的省际河流,汀江也是韩江的发源地之一,其主流源于宁化县木马山,南流至广东省大埔县三河坝,与梅江合流为韩江,韩江经潮州、澄海县注入南海。

龙岩市境内汀江干流及支流流域,包括汀江及濯田河、桃澜河、旧县河、黄潭河、永定河、金丰溪等在本市境内的汇水面积。

流域范围行政区域涉及长汀县、武平县、上杭县、连城县、永定县和新罗区等 6个县(区)98个乡(镇、场和保护区),龙岩境内全长328 k m,流域面积 11 802 k m2,汇纳大小河流 55条,总长度 1 137 k m。

1.2 汀江流域森林资源情况
流域内林地总面积 78.5万 h m2,其中有林地面积 73.0万 h m2,占林地总面积93.0%;疏林地 2 754 h m2,占 0.3%;灌木林地 4 565 h m2,占 0.6%;未成林造林地1.1万 h m2,占 1.4%;无林地 3.7万 h m2,占 4.7%;苗圃地 27 h m2。

有林地中用材林面积 4.4万 h m2,占有林地面积 60.3%;薪炭林 3 430 h m2,占0.5%;防护林14.9万 h m2,占 20.4%;特用林 4.8万 h m2,占 6.6%;经济林 2.0万 h m2,占 2.7%,竹林7.0万 h m2,占 9.5%。

流域内活立木蓄积量 3 278.6万 m3,其中林分蓄积量 3 066.1万 m3,占总蓄积
93.5%;疏林地 2.2万 m3,占 0.1%;散生木 204.0万 m3,占 6.2%;四旁树 6.3万 m3,占 0.2%。

林分蓄积量中用材林蓄积量 2 245.7万 m3,占林分蓄积 73.2%;薪炭林13.2万 m3,占 0.4%;防护林 523.9万 m3,占 17.1%;特用林 283.3万 m3,占 9.3%。

1.3 造林绿化及生态公益林建设情况
近年来,林业主管部门加大了汀江流域的造林绿化和封山护林管护力度,一是采取以
森林生态景观绿化为主、用材为辅,在保留原有植被的前提下,采用速生乡土阔叶树
种对现有林地进行“补阔促针、封针保阔”,形成异龄复层林的造成林方式,加快了
汀江流域的造林步伐。

二是在流域内重点村庄大力开展“种植名贵树、建设新农村”活动。

三是抓好速生丰产林基地建设。

同时,加强林木种苗行政执法,确保良种壮苗
上山造林,提高造林质量。

2001年完成生态公益林区划界定后,加大了森林资源保护力度,加强森林防火、森
林病虫害防治,严厉打击乱砍滥伐和乱占林地的违法犯罪行为,严格控制流域内森林
采伐和林地征占审批,森林资源得到有效保护。

2007年—2008年林业主管部门认
真落实市政府《关于开展创新生态公益林管护机制工作的通知》精神,把创新生态
公益林管护机制工作作为为民办实事来抓,扎实开展生态公益林管护机制改革,目前
已完成改革任务,并通过省级检查验收。

同时加强补偿基金的使用管理,严格执行省
财政厅、林业厅联合出台的《森林生态效益补偿使用管理暂行办法》,推广补偿资
金直补到户的做法,确保林农得益。

积极探索按培育目标建设管理生态公益林,逐步
建立严格保护、科学经营的利用机制。

做好生态公益林火烧迹地更新和林中空地的补植套种,调整林种、树种结构,提高生态公益林防护功能。

2 森林生态环境分析
2.1 汀江流域森林资源质量分析
(1)森林覆盖率较高,流域内森林覆盖率77.3%。

(2)林分单位面积蓄积量较低,流域内林分平均蓄积量47.85 m3·h m-2,生态公益林
平均蓄积量40.95 m3·h m-2,商品林平均蓄积量50.85 m3·h m-2。

(3)林地利用率较高,流域内有林地面积 73.0万 h m2,占林地总面积 93.0%;无林地
面积 3.7万h m2,只占 4.7%。

(4)树种结构不尽合理,针叶树比重大,占80.2%;阔叶树比重小,占 19.8%。

(5)林地立地质量等级中等,流域内Ⅰ类地面积 9.9万 h m2,占林地面积的12.6%;Ⅱ类地面积31.3万 h m2,占39.8%;Ⅲ类地面积 34.0万 h m2,占43.4%;Ⅳ类地面积3.3万 h m2,占 4.2%。

2.2 汀江流域水土流失状况分析
汀江流域水土流失面积 11.95万 h m2,水土流失率为 13.3%,比全省平均值 10.7%高出 2.6个百分点,是全省流失最为严重的区域。

其中:轻度流失面积 6.85万 h m2,占流失总面积的 57.2%;中、强和极度流失分别占流失总面积的 20.1%、15.2%和6.9%;剧烈流失面积达 0.07万 h m2,占流失总面积的0.6%。

汀江流域在龙岩市涉及 6个县(区),其中长汀县水土流失率最大,达 24.5%,比全省高出 1倍以上,为福建省水土流失之冠,其他县(区)均低于或相当于平均水平。

汀江流
域 6个县(区)存在不同程度的崩岗侵蚀,共有崩岗 2 677个,总面积 0.21万 h m2,占流域水土流失面积的 1.7%,占极度以上水土流失面积的 23.3%。

汀江流域崩岗侵
蚀主要集中在长汀、上杭,大部分处于中、晚期的发育阶段,以中期为主,88%的崩岗处在活动的状态。

开发建设不当新增了一批强度水土流失地,据2002年调查,汀江流域开发建设过程
中产生水土流失的项目有 1 047处,产生水土流失的总面积 0.11万 h m2,其中工矿侵蚀类型居多,有 919处,侵蚀面积 0.07万 h m2,占流域工程侵蚀总面积的 66.3%。

这些开发建设项目造成的水土流失成为汀江流域新增的水土流失来源之一。

2.3 生态环境退化分析
汀江流域森林覆盖率虽然较高,但是森林生态系统仍然脆弱。

森林结构不合理,林种、
树种、龄级结构比例失调;林分总体质量下降,并严重导致为空间分布不均衡的破碎
性和单一性的残次林。

森林系统演替向针叶化、低龄化、稀疏化、单层化、中小径化逆向方向发展,造成森林生物多样性破坏,森林植被水源涵养能力下降,地表径流加快,地质和洪涝灾害发生的频率增多。

因此,调整林种、树种结构、林分的层次结构
显得尤为重要。

3 森林生态修复措施
3.1 无林地造林绿化模式
3.1.1 整地方式和规格在保护原有植被的情况下,采取条带状、块状整地,要求在穴
周围 1 m2内除草松土,整地规格穴面60c m×底40 m×深 40m以上,对火烧迹地,坡度平缓的林地可采取全面整地方式。

3.1.2 造林密度依树种,立地条件不同,选择不同的造林密度。

商品林地一般2 250~2 505株·h m-2,以水源涵养、水土保持为主的生态林地一般为 2 250~3 000株·h m-2。

3.1.3 植树季节和方法大田裸根苗造林在 1—3月或 11—12月为宜,容器苗植树应掌握在阴雨天气进行。

3.1.4 种苗种子采用良种,培育壮苗。

要求Ⅰ、Ⅱ级苗上山。

3.1.5 树种选择遵循乡土阔叶树种为主,外来树种为辅的原则,主要选择杜英、光皮桦、乳源木莲、火力楠、木荷、枫香、米老排、锥栗、杉木、马尾松等乡土树种;
在高速公路和铁路两侧、旅游区周边等可采用大苗上山,并适当配置彩叶树种;在小
部分的河滩地,旱地可选择绿竹、小径竹、杨梅、油茶、板栗等经济竹种(树种);对
立地质量等级较低的林地选择马尾松、木荷等耐瘠薄树种;对水土流失区域采取乔、灌、草立体配置。

3.1.6 混交方式依据立地类型、树种特性的不同,采用条带状、块状、株间混交等。

3.1.7 幼林抚育根据树木生长情况、林地植被状况和不同造林密度而定,不施化肥。

3.1.8 管护为巩固造林绿化成果,保护森林资源,必须认真做好养护管理工作。

一要
加强护林防火,防治病虫害。

贯彻执行“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方针,做到有虫治虫、无虫防虫,根据病虫防治对象和经营管理水平,采取各种综合防治措施。

二要严
禁砍柴、割草、打枝等人为破坏活动,在各单位责任区范围内要设置专职护林员进
行巡视管护,切实保护造林成果。

汀江流域森林生态修复措施包括无林地造林绿化、疏林地补植、低质低效林分封育改造、经济林及经济竹林改造、未成林造成林地抚育和森林经营管理等措施。

3.2 疏林地补植模式
补植对象包括郁闭度 0.1~0.19疏林地,采取林中空地、林下补植杜英、光皮桦、
乳源木莲、火力楠、木荷、枫香、米老排、锥栗、杉木、马尾松等乡土树种,使其形成不同世代的复层林,林木株数达 1 800~ 2 250株· h m-2。

3.3 低质、低效林分改造模式
改造对象包括林分生长不良,叶片枯黄,产量低,林相不均匀的经济林。

郁闭度 0.2~0.4的低效林分,采取培土、除萌、补植及伐除病腐木等方法。

选择枫香、山杜英、南方红豆杉、樟树、马尾松、木荷、火力楠、枫香、光皮桦、乳源木莲、楠木、杨梅等树种进行补植。

3.4 封山护林模式
低质、低效林分中林相整齐,有成林希望的采用封山护林,聘请专职护林员,开展巡山管护、护林防火等工作。

3.5 现有桉树林监管模式
对现有桉树林,督促业主科学施肥,尽量减少农药化肥对流域的污染。

3.6 生态公益林保护建设模式
汀江流域现有生态公益林面积 22.2万 h m2,按照“落实主体、维护权益、强化保护、科学利用”的总体要求,对现有生态公益林,在稳定生态公益林所有权的基础上,
以落实管护主体为核心,将生态公益林管护的责任、限制性经营的权利、政策性补
偿与林下利用的收益有机结合起来,建立主体落实、监管到位、补偿合理的责权利
相统一的管护机制。

管护的主要模式有落实到户、联户管护;责任承包、专业管护;
相对集中、委托管护等。

通过大力宣传生态公益林保护的重要性,提高公众保护的
责任意识。

各级人民政府加强了对辖区内生态公益林的监管,确保管护责任的落实。

村级组织对辖区内的生态公益林的监管负有直接责任,除了发挥村级组织的监管作
用外,还通过聘用专职监管护林员来强化对生态公益林的监督管理。

积极探索生态
公益林管护责任与商品林承包收益挂钩的监管办法,确保经营者在管好商品林的同时,自觉保护好公益林。

根据现有生态公益林建设情况和存在的主要问题,按照国家级生态公益林划分标准
开展新增生态公益林保护建设规划工作。

将汀江流域内符合国家级生态公益林区划条件,但未划入的商品林,包括龙岩市境内汀江干流及支流流域两岸一重山,高速公路、铁路、国道两侧一重山,世界遗产永定客家土楼周边,水源保护区域、坡度45°以上(含45°)或悬崖峭壁的森林、林木、林地以及采伐后将引起严重水土流失的森林。

汀江流域内,在现有生态公益林基础上,建设规划新增生态公益林面积 5.5万 h m2,
全部拟界定为国家级生态公益林,依法建立生态公益林补偿机制。

并建立生态公益
林监测管理数据库、林权登记发证、标志、公示和订立管护合同,明确生态公益林
管护的责、权、利。

4 结论与讨论
4.1 该研究区森林生态修复规划林地总面积 20.8万 h m2,其中无林地造林绿化 3.5万 h m2、疏林地补植 0.3万 h m2、低质低效林分改造 3.7万 h m2、低质低效
林分封山护林 6.8万 h m2、经济林和经济竹林改造 0.1万 h m2、未成林造林地
抚育 0.5万 h m2、现有桉树林监管 0.4万 h m2、建设规划新增生态公益林面积5.5万 h m2。

通过森林生态修复项目的实施,相对增加有林地面积 3.8万 h m2,使
汀江流域内森林覆盖率相对提高 2.4个百分点;树种结构得到调整,建成植物多样、
景观优美的森林生态系统,使汀江流域森林生态环境得到改善;增加生态公益林5.5
万 h m2,将增强森林生态效能。

项目的实施调整了周边地区的农村产业结构,增加
了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就业机会,提高了农民的经济收入,促进社会环境和经济的良性
发展。

同时通过宣传和发展生态文化,大力弘扬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核心价值观,加
大森林资源保护力度,将在闽西人民中牢固树立生态文明观,形成尊重自然、热爱自然、善待自然的良好氛围,使每个公民都能自觉地投身生态文明建设。

生态公益林
建设可以使林农得到补偿基金,直接增加了林农的经济收入,同时,通过森林生态修复,旅游区森林景观可以造就许多优美的森林景观,促进了生态旅游业蓬勃发展,间接地
增加旅游收入。

4.2 森林生态修复是控制和治理水土流失必要而有效的途径。

对策研究充分利用森林生态系统内部的自然生长发育规律来规划和设计各项生态修复措施,优化森林的
结构和功能,充分利用与森林相关的各种自然力,不断优化森林生态修复过程,从而使生态与社会、经济的需求成为能最佳结合的一种真正接近自然的森林生态修复模式。

因此,对不同地类,应当采取不同的森林生态修复措施,遵照生态学的原理来恢复和管理。

主要包括适地适树、提高乡土阔叶树的比重等。

对疏林地、低质低效林分,宜
采用逐步改造和补植乡土阔叶树,以提高植物多样性,加速人工促进演替进程,并尽量少施化肥和农药,使乡土树种得到明显表现,森林生物群落达到动态平衡。

对常绿阔
叶林群落,因其群落主要属于接近近自然状态的植物群落,主要实行常年禁封,加速实现顶极群落。

同时要珍惜立地潜力、尊重自然力,属于生态环境脆弱地区的生态公
益林,要实行常年禁封,任其自然演替。

4.3 在生态公益林建设规划通过政府审批后,要求生态公益林现场界定,建立生态公
益林监测管理数据库,林权登记发证,标志和公示,订立管护合同,明确生态公益林管护的责、权、利等工作;加大生态公益林建设投入,尤其在建设经费上给予支持,完善生
态公益林投入机制;按照国家和省人民政府有关规定给予生态公益林所有者或经营者经济补偿,完善森林生态效益补偿机制。

4.4 建立健全汀江流域森林生态系统监测评价体系,充分利用现有林业地理信息系统,采用遥感和相关分析系统进行分析,对汀江流域森林生态修复效果进行调查、采集信息,单独建立汀江流域数据库进行动态监测与管理。

参考文献:
[1]齐实.水土保持可持续发展研究[D].北京:北京林业大学,1999.
[2]李凤,陈法扬.生态恢复与可持续发展[J].水土保持学报,2004(6):188-190.
[3]全海.山区小流域生态恢复研究进展[J].中国水土保持科学,2006(4):106-111.
[4]刘青.江河源区生态系统服务价值与生态补偿机制研究[D].南昌:南昌大学,2007.。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