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带一路”沿线城市国际旅游合作的现实基础与路径选择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青海社会科学 2019年第2期
“一带一路”沿线城市国际旅游
合作的现实基础与路径选择
赫玉玮 张 辉
摘 要:“一带一路”倡议是国际合作及全球治理新模式的有益探索,有助于推动世界旅游格局的重塑。
在此背景下,国际旅游合作已成为“一带一路”合作板块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将有助于形成区域旅游发
展的放大效应。
作为“一带一路”旅游中枢及旅游发展的核心力量,各沿线城市具有发展活力且合作空间广
阔。
因此,有必要深刻认识国际旅游合作的重要意义,在旅游格局变化中积极借助发展新机遇,努力发挥旅
游业在“一带一路”倡议中的特殊优势,不断加强国际合作,发挥协同效应。
沿线城市要在合作平台搭建、旅
游城市网络构建、旅游产品合作开发、旅游市场共同开拓、基础设施建设等诸多方面开展切实的交流与合
作,充分发挥节点城市在旅游业发展中的特殊作用,以期促进“一带一路”沿线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一带一路”旅游格局城市国际旅游合作可持续发展
中图分类号:F590.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1-2338(2019)02-0058-08
作者简介:赫玉玮,男,北京交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博士研究生;张辉,男,北京交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作为现代服务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旅游业是促进各国人文交流的重要载体,是经贸合作的重要增长点,也是一项开放性、综合性、带动性、融合性强的产业与事业,具有“先联先通”的独特优势,将成为推动“一带一路”各国交流合作的先导产业。
基于庞大的人口基数与快速增长的GDP,“一带一路”沿线地区的旅游发展潜力空间较大,旅游业已成为“一带一路”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旅游业的长足发展,将助力于促进跨区域、跨国界、跨洲际的政治认同、政策融合、设施联通、经贸合作、人员往来与文化交融[1],将有力推动“丝绸之路经济带”与“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建设。
作为国际合作以及全球治理新模式的积极探索,“一带一路”倡议将有助于推动世界旅游业的纵深发展,引领旅游业改革与开放的新格局,并将不断强化亚太地区旅游业兴起的地位。
丝绸之路是世界上最具活力及发展空间的黄金旅游之路,城市则是其旅游发展的基本单元,也是旅游目的地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及旅游经济中的关键力量,也是现代化创意中心,旅游资源丰富,旅游市场规模庞大,创意产品多元;同时,旅游业的发展也促使城市生活更加美好。
因此,“一带一路”国际旅游合作离不开城市的开发开放与互联互通,有望在空间上以节点城市为依托,并发挥节点城市在旅游走廊及旅游带建设中“增长极”的作用。
通过构建城市旅游合作网络,打破“地方主义”桎梏,共同打造开放、包容、均衡、普惠的区域合作架构,吸引更多创新人才、建设技术与产业资金,促
基金项目:北京交通大学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重大培育项目“‘一带一路’基础设施网络:现状、需求与潜力”(2017JBZ005);文化和旅游部万名旅游英才计划项目“中国城市旅游化质量评价及空间分异研究”(WMYC20171001)。
进沿线城市在旅游产品研发、旅游品牌培育、旅游市场开发、旅游整合营销、旅游客源互送与国际文化交流等诸多方面开展务实合作,实现城市旅游业的错位发展,从而全方位推动“一带一路”沿线城市社会经济发展与人文交流,形成城市间良性互动与互利共赢的生动局面。
一、“一带一路”倡议背景下的旅游发展格局
(一)“一带一路”倡议背景下的世界旅游总体格局
人类大规模的旅游活动,起始于二战之后。
长期以来,作为国际旅游活动集中区域及国际旅游业最为发达的地区,欧洲地区及美洲地区约占据四分之三的全球旅游市场份额,长时间主导了世界旅游经济发展。
其中,欧洲地区国际旅游接待量与出境旅游总量占全球总量的50%左右,美洲地区占25%左右,且以北美地区为主。
这一时期,全球旅游客流主要流动于欧洲与美洲地区内部,主要旅游客源地与旅游目的地大部分分布于欧美地区。
可见欧美地区一直在世界旅游格局中占据优势地位,并在持续影响着世界旅游发展。
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全球化进程的日益加快及全球贸易的增长,旅游全球化趋势日趋明显,全球旅游经济维持持续增长,旅游经济作为全球经济晴雨表的特征日益凸显,亚太地区旅游业迅速崛起,世界旅游格局正在发生改变。
具体而言,欧美地区旅游市场逐渐成熟,且拥有相对较高的市场基数,其市场增长速度逐步放缓,开始低于全球平均水平,占全球旅游市场的份额逐渐下降;相较之下,亚太地区在新兴经济体的带动下,已突破较小的旅游市场基数,增速超过全球平均水平,旅游市场份额持续攀升。
目前,欧洲、美洲、亚太地区三大板块在全球旅游经济中占据绝对主体地位,正在形成“三足鼎立”的世界旅游总体格局。
具体表现如下:第一,就旅游市场份额而言,联合国世界旅游组织的数据显示,2018年全球接待入境游客的区域格局保持相对稳定,其中欧洲以7.13亿人次和50.93%的全球市场份额稳居榜首,亚太地区以3.43亿人次和24.5%的全球市场份额位列第二,美洲以2.17亿人次和15.5%的全球市场份额名列第三。
其中表现最为突出的当属亚洲地区,其旅游市场规模仅次于欧洲,已发展成为世界上最具活力、最为友好的旅游目的地。
第二,就旅游业竞争力而言,根据世界经济论坛发布的《旅游业竞争力报告2017》,在全球旅游业竞争力排名前20位的国家中,欧洲占据11席,亚太地区占据7席,美洲占据2席。
在136个国家与经济体中,排名提升幅度最大的绝大部分国家是发展中国家与新兴经济体,其中阿塞拜疆、塔吉克斯坦、印度、以色列、不丹、埃及、越南、阿尔巴尼亚等“一带一路”沿线的多个国家位居旅游业竞争力提升最快的15个国家行列,其旅游业竞争力较2015年有较大幅度提升,有望通过提升旅游业竞争力获得更高的经济与社会回报。
第三,就出境旅游方面而言,根据预测,到2020年左右,亚洲出境旅游总量与旅游接待总量将与欧洲齐平,各占世界旅游份额的38%左右;其中中国、印度、日本将成为世界重要的出境旅游国,年均出境旅游总人次将达到2亿人次左右,约占全世界出境旅游总人次的15%。
传统上欧美国家主导世界旅游的格局必然受到冲击,未来,欧美地区主导世界旅游的格局将为亚欧大陆所替代,且新兴经济体与发达经济体发展态势趋于一致。
通过共建“一带一路”,推进亚欧非大陆及附近海洋的互联互通,建立与加强沿线各国、各地区互联互通的伙伴关系,构建全方位、多层次、复合型的互联互通网络[2],将有助于消除各类出入境旅游的壁垒及障碍,有效串联欧亚旅游客源地与目的地,实现不同文化圈的旅游交流与文明互鉴,促进国际及地区文明程度的提升,促进本国与他国在其他领域的务实合作与交流。
同时,“一带一路”跨越东西方四大文明以及世界四大宗教发源地,跨越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欠发达国家三类经济体,并将世界主要旅游客源地与旅游目的地相连接[3]。
因此,“一带一路”的建设将促进旅游全球化的进程,有助于旅游投资、旅游标准、旅游市场、旅游信息、旅游服务、旅游人才、旅游影响等诸多方面的全球化发展,并不断强化亚太地区旅游业在世界旅游经济格局中的重要地位,对世界旅游格局的重塑产生重要的影响力。
(二)城市在“一带一路”旅游经济中的角色定位
城市是“一带一路”旅游的中枢与创意中心,也是旅游发展的核心力量。
第一,城市是旅游业发展的主要载体。
城市为旅游业的繁荣发展提供了交通、网络、通信、金融等设施与服务的强有力支撑,为定居者与旅游者提供了良好的生活环境、生活体验的共享空间以及良好的主客互动空间。
随着城市功能的再回归,城市功能正在由传统的居住、工作、交通功能转化为包括休闲游憩在内的复合功能,当代城市建设与管理正在向更加兼顾定居者与旅游者的需求方向发展。
第二,城市是“一带一路”旅游的主要目的地。
其一,城市是旅游目的地系统中的重要空间形态,目前城市旅游经济正在步入高速发展阶段,其经济总量已在“一带一路”旅游经济中占据绝对地位。
其二,城市已成为旅游者的主要选择目的地及重要的旅游消费场所,尤其是一些独具特色、交通相对便利、拥有世界遗产等高品质资源的核心旅游城市或国际化城市,此类城市拥有国际化的旅游吸引物、国际化的旅游设施、优质的旅游环境、品质化的旅游服务、国际化的旅游形象、高效的旅游管理体系,接待入境旅游人次较多,旅游经济贡献率不断提升,城市旅游业与城市经济整体发展逐渐紧密联系,已成为“一带一路”旅游发展的关键力量及重要支撑,因此将城市作为综合旅游目的地来打造正在成为发展趋势。
第三,城市构成了“一带一路”旅游的主要客源地。
相对于农村人口,城市人口为“一带一路”旅游经济带来较高比重的综合消费,成为旅游消费的中坚力量。
第四,旅游活动与城市的交融,为人们创造了更加健康化、现代化、品质化的生活方式,有助于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
此外,城市对周边地区的渗透作用不断加强,旅游乘数效应不断发挥,在“一带一路”国际旅游合作中发挥了重要的节点作用,旅游合作已离不开城市间的互联互通、共建共享与互惠互利。
二、“一带一路”国际旅游合作的重要意义
纵观旅游发展史,世界旅游业的发展先后经历了景点竞争、线路竞争、城市竞争、地区竞争等阶段,现已进入跨区域协同、合作与竞争阶段[4],地区旅游业独立发展的局面已成为往昔。
丝绸之路具有重要的国际影响力,以“一带一路”建设为契机,通过国际旅游合作,积极借助关联带动性强、发展壁垒少、合作共识多、民间动力强等优势[5],有望实现区域资源整合、信息共享、市场共享,形成区域经济、非经济的放大效应。
因此,国际旅游合作具有时代背景与现实意义。
(一)有助于在旅游产业及空间层面形成新突破
通过国际旅游合作,将有助于“一带一路”沿线地区在旅游产业与空间层面形成一定突破。
就产业层面而言,沿线旅游地通过资源整合,围绕旅游类型与旅游产品进行不同层次的开发,形成优势互补。
其中,中心城市通过重点发展比较优势产品与业态,结合周边目的地资源及技术的实际情况,将部分产业链要素转交与周边目的地发展,周边目的地依据中心城市的旅游类型及旅游产品构建差异化的旅游产业链,最终可形成不同目的地间的产业链互补与错位发展的良好局面。
就空间层面而言,依托各个地区旅游要素与产业发展的优势开展区域合作,通过形成旅游客源地与目的地的合作互动、目的地与集散地的合作互动以及同一主题旅游线路间的合作,将有利于形成“一带一路”新型旅游空间结构,促进“一带一路”区域旅游经济协调发展。
(二)有助于带动各地区间人员的往来流动
“一带一路”国际旅游合作的稳步推进,将有助于促进各地区民心相通,旅游的非经济效应将更加凸显。
国际旅游合作将为民众间相互往来搭建无障碍通道,夯实民间交流基础;将有助于消除疑虑与偏见,增进感情、增强互信;促进不同地区、民族、宗教、风俗、语言的相互理解、认同及地区稳定,提升居民与旅游者的幸福感,为各区域关系的健康稳定、积极发展提供正能量。
最终通过人的流动来带动需求、服务与投资,从而助推国与国、地区与地区、城市与城市之间的合作趋于频繁与密切。
(三)促进不同文化圈之间的文化交流互动
“一带一路”的建设将东亚、南亚及欧洲几大旅游客源地有机串联,通过区域旅游合作,将
有助于简化出入境手续,降低通关成本,消除出境旅游壁垒与障碍。
这在客观上也符合世界旅游发展的趋势,将为各方带来新的发展机遇,也将提高不同文化圈之间文化、旅游交流的便利度与交流频率。
例如,对欧洲地区而言,近些年面临经济增长低迷之局,通过“一带一路”区域旅游合作,吸引更多的亚洲客源,有望对其经济复苏带来积极作用;对东亚、南亚地区而言,可以旅游活动为媒介,通过出境旅游促进与目的地国家在政治、文化、金融、科技、能源、农业等多方领域的合作;对西亚与中亚地区而言,其灿烂辉煌的古代文明成果对旅游者具有强烈的吸引力,加之在地缘上靠近世界最大的两大客源地,若能够紧抓旅游合作的机会,吸引其中一部分旅游客源,不仅可获取一定的经济收益,促进文明成果的保存与活化,而且可以通过与欧洲及东亚现代文明的交流、互鉴,促进本国文明程度的进一步提升。
(四)促进区域间多项目标的共同发展
通过国际旅游合作发展,可以在某种程度上促进区域间的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货币流通等多项目标的发展。
随着“一带一路”国际旅游合作的深入开展,将为沿线地区在三次产业等方面的国际合作创造良好的环境,对地区中长期规划产生一定的促进作用;可以有效拉近各地区距离、增强多国互信,促进国际关系的改善与和平愿景的实现;可以带动沿线地区的公路、铁路、网络通信等基础设施的不断建设,推动立体型互联互通的交通网络的构建;通过探索打破行政界限,有利于资源、技术、资本与巿场在不同地区的有效组合,有助于从更高层面整合旅游资源,形成核心竞争力,形成跨国大区域旅游贸易发展格局;国际旅游合作的推进,将进一步增加沿线各地的就业岗位,降低失业率,提高当地居民收入,改善居民生活质量,提升居民幸福感,促进沿线各地的经济发展,其中,可为“一带一路”沿线地区带来约为5%的直接就业贡献,以及约为14%的旅游综合就业贡献。
三、“一带一路”沿线城市国际旅游合作的主要基础
(一)“一带一路”沿线地区是世界旅游资源主要富集区
“一带一路”沿线地区拥有特色鲜明、丰富多样的自然、历史、文化旅游资源,是世界旅游资源的主要富集区。
第一,就资源数量而言,涵盖了全球53%的自然保护区,世界文化遗产、自然遗产数量分别约占全球总数的74%与34%,拥有近500项世界自然遗产与文化遗产。
其中,欧洲地区的自然保护区数量、文化遗产数量在“一带一路”地区中占比最高,亚太地区的自然遗产数量占比最高。
第二,就资源空间分布而言,“一带一路”跨越了东西方文化带与三大经济发展形态,旅游资源主要分布于欧洲地区及亚太地区,主要沿海、沿河流、沿交通线呈带状分布,并呈现出跨国界、跨行政边界分布的特征。
具体而言,陆路上世界自然遗产资源集聚,海路上世界文化遗产资源较为集中;自然旅游资源主要在第一、第三亚欧大陆桥及海上丝绸之路上呈带状分布;文化旅游资源主要沿第二、第三亚欧大陆桥及海上丝绸之路带状分布。
[6]同时,涌现出罗马、雅典、威尼斯、鹿特丹、伊斯坦布尔、乌鲁木齐、敦煌、西安、泉州等一批重要的沿线节点城市与热点城市,这些城市世界遗产众多,旅游资源丰富多样,是国际旅游的主要目的地与集散地。
第三,就资源开发潜力而言,丝绸之路已成为东西方文化交流与遗产地保护与可持续开发的重要廊道,沿线城市旅游资源互补性强,合力开发优势明显,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深厚悠久的历史文化、浓郁独特的民族民俗风情、城市居民生活方式以及不同风格的城市风貌与现代化设施,将促使“一带一路”沿线地区与城市成为自然观光、生态休闲、文化体验、研学修行、旅居度假的国际旅游目的地,旅游资源合作开发与优化整合的潜力巨大、前景广阔。
(二)“一带一路”沿线地区正在成为世界旅游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极
“一带一路”沿线地区已成为世界旅游经济发展最为迅速的地区,且正在成为世界旅游板块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将有力促进世界旅游经济的发展。
“一带一路”贯穿亚非欧大陆,旅游总量占全球国际旅游总量的70%以上,是世界旅游最具发展潜力的地区之一,其中西端的欧洲地区
及东端的亚太地区是世界两大旅游目的地及客源地。
亚太地区正在成为最具旅游发展活力与发展潜力的地区;欧洲主要国家及第二、第三亚欧大陆桥两端的新兴经济体国家居于丝绸之路旅游经济的主导地位,在市场规模方面占据了主要地位。
2016年,在全球旅游总人次方面,欧洲地区占比16.3%,亚太地区高达63%;在全球旅游总收入方面,欧洲地区占比35.3%,亚太地区占比28.9%。
在分别以国际入境旅游人次、国际入境旅游收入为指标的世界主要旅游目的地国排名中,前十名的目的地国中约有一半之多位于“一带一路”沿线。
截至2017年底,“一带一路”沿线地区总人口已达46.41亿,占世界总人口的62%,带来了明显的人口红利优势,有力地支撑了国际、国内旅游市场。
根据中国旅游研究院数据,就国际旅游市场而言,2017年“一带一路”国家的国际旅游人次约为5.82亿人次,占全球国际旅游总人次的44%,旅游总收入较该区域GDP占比达10%,成为全球重要的国际游客净流入地;就国内旅游市场而言,“一带一路”国家的国内旅游人次约为84.2亿人次,占比达到80%,中国以50亿人次的国内旅游市场份额居于榜首。
需要指出的是,作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重要客源市场,中国2017年公民出境旅游突破1.3亿人次,旅游消费达1152.9亿美元,继续保持了世界第一大出境旅游客源国地位,且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双向旅游交流规模超出2500万人次。
根据联合国世界旅游组织报告,中国公民出境旅游消费已占据全世界旅游消费的五分之一以上。
预计在“十三五”期间,中国将吸引沿线国家及地区8500万人次的国际旅游者,带动约1100亿美元的旅游消费;将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输出约1.5亿人次旅游者,并带来超过2000亿美元的旅游消费。
以中国为代表的地区正在成为“一带一路”旅游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极。
(三)“一带一路”沿线旅游城市颇具发展活力及发展空间
一是在旅游发展景气度方面,综合考虑到旅游人次、旅游收入、旅游企业运行等方面,欧洲地区城市整体繁荣度较高,亚太地区城市旅游业总体上蓬勃发展,势头强劲,其中新兴经济体市场份额不断增加,增速超过发达国家城市,国际大都市市场规模表现突出,中东及非洲地区城市有待进一步发展。
“一带一路”沿线城市拥有的优势旅游资源与广阔的消费空间尚未形成预期的旅游市场规模。
二是在旅游经济贡献方面,综合考虑到人均旅游消费支出、旅游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以及旅游业从业人数占总就业人数的比重等方面,欧洲地区城市旅游经济贡献率相对较高,占据优势地位,亚太地区城市旅游经济贡献率日益提升。
三是在旅游发展潜力方面,综合考虑到航空客运吞吐量、旅游人次年均增长率、其他服务业产值占GDP的比重等方面,亚太地区城市尤其是新兴发展中国家城市具有较强的发展潜力,市场增速较快,具有较大的成长空间,欧洲地区仍然具有良好的发展前景,中东及非洲地区城市发展潜力有待进一步挖掘。
四是在目的地吸引力方面,就网络关注度、世界遗产数量、环境质量指数、国际会议数量、国际航空目的地数量等综合而言,欧洲地区城市具有较强的吸引力,亚太地区城市表现出持续的吸引力,中东及非洲地区城市吸引力开始不断显现,综合类城市独具吸引力。
五是在旅游发展支持力方面,结合政府营销、人才支持、对外开放力度等方面,欧洲地区城市表现出较佳的行业支持与发展环境支撑,亚太地区城市对旅游业的支持程度及开放程度不断增强,发展环境不断优化,而中东及非洲地区城市的发展环境亟待进一步改善。
(四)“一带一路”国际旅游合作具有良好的政策基础
近年来,各地区政府都开始不断重视旅游业的发展,不断强调与明确旅游业在地区国民经济发展与社会生活中的重要作用及地位,部分地区相继制定旅游业中长期发展战略,并开始注重国家旅游形象传播,逐步构建完备、系统的旅游业发展政策体系以及旅游产业运行与评估指标体系。
同时,已经或正在不断认识到区域经济一体化与经济全球化的新形势下区域旅游合作的重要性,以及旅游在外交事务中发挥的独特作用,旅游合作愿望强烈,并针对国际旅游合作出台了一系列的支持政策。
如欧洲多国更加注重公民休假权力的保障,注重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利用,更加重视市场作用的发挥;亚太地区多个国家将旅游业纳入到国家经济发展的决策中并采取积极发展战略,将旅游业作为国家
战略性产业,鼓励发展旅游业,并积极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不断加强旅游人才培养。
就通关便利度政策方面,欧洲等国推行的申根国家互免签证政策,大大促进了区域内的国际旅游流动;亚洲也有一些国家出台互相促进出入境旅游的政策措施,互为主要客源地与目的地。
“一带一路”沿线地区旅游发展政策目标基本一致,这些均为国际旅游合作奠定了良好的政策基础。
四、“一带一路”沿线城市国际旅游合作的实现路径
“一带一路”沿线各城市要以“一带一路”建设为契机,充分认识区域旅游合作的重要意义、现实基础、发展机遇及挑战,按照“资源、市场、信息、利益共享”的合作原则,构建理念共通、繁荣共享、责任共担的合作共同体,适时推进切实的区域旅游合作措施,打破旅游发展的瓶颈,促进旅游要素自由、有序地流动,积极发挥城市作为旅游客源地、集散地与旅游目的地在国际交流交往中的作用,推进国际旅游合作新局面,推动世界旅游格局再塑造。
(一)创新合作机制,搭建旅游合作平台
充分发挥世界旅游城市联合会促进城市旅游业发展的作用,积极拓展“一带一路”沿线会员城市,培育一批重要的节点城市,打造区域旅游合作平台。
可在世界旅游城市联合会的总体框架下,充分借助上海合作组织等既有合作机制,加强与世界旅游组织、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旅游联盟等国际权威(旅游)组织的合作,以“一带一路”沿线主要城市为成员,组建“一带一路”城市旅游合作相关联盟,作为专门的城市旅游合作机构,建立多边、双边旅游合作机制,为“一带一路”城市旅游合作提供机制保障。
该机构主要负责制定与发布城市国际旅游合作政策、旅游发展标准及旅游服务准则等标准及政策;制定旅游资源合作开发与保护、产品合作开发、市场联合营销等合作策略;探索建立遗产保护与开发机制、利益共享机制、利益补偿机制、风险共担机制等各种协调机制;完善并强化监督机制,对沿线城市旅游合作项目的投资、建设、运营进行监督;成立“一带一路”专项旅游合作发展基金,共同推进合作项目实施,促进区域旅游合作有效开展;积极组建“一带一路”城市旅游发展智库,积极发挥智库在理论创新、资源集聚、专业导向、实践转化、成果传播等方面的作用,有效驱动“一带一路”沿线地区区域旅游合作健康发展。
同时,搭建旅游合作平台,强化非政府组织的参与力度,定期组织不同类型的高端峰会、旅游论坛、重大节事活动,鼓励沿线城市积极参与,为各类主体参与旅游合作搭建桥梁,分享旅游发展、资源保护与开发、城市管理等多方面的经验,就旅游合作展开广泛交流。
通过巿场和技术比较优势区与资源和资本比较优势区合作,形成特定区域的合作模式。
最终通过创新区域合作机制,建立共享机制,促进沿线城市市场开放、文化互鉴、线路共享、信息共享、利益共享。
(二)注重规划引领,构建沿线国际旅游城市网络
从整体发展的战略视角出发,“一带一路”沿线城市要打破行政区划界限,积极推动丝绸之路国际旅游规划的制定,实现资源的有效配置。
该规划需要建立在对沿线城市充分调研基础上,从社会发展、旅游品质的角度来思考“一带一路”旅游发展问题,重点研究旅游空间形态构建、旅游供应链构建、旅游相关产业附加值提升、旅游便利化体系构建、旅游社会管理体系构建等问题。
要进一步明确旅游发展目标,通过项目合作促进各城市旅游业的联动发展。
可先期选择具有一定城市规模、经济发展水平与旅游发展水平较高、旅游资源相对丰富、基础设施条件相对较好的重要节点城市作为旅游中心城市及热点城市,将其作为区域旅游经济发展的增长极。
通过发挥重点旅游中心城市的辐射与带动作用,带动沿线周边其他层级的旅游节点城市错位与空位发展。
要以交通网络为基本骨架,逐步构建国际旅游城市网络,尤其是亚太旅游城市网络,积极发挥节点城市的旅游集散功能,实现各级旅游节点城市的联合开发、合作发展,形成旅游集散地、旅游目的地与旅游景区相结合的空间结构,通过拓展空间布局、提升整体网络的连通功能,进一步提高各要素在点、线、面间的高效流动。
此外,要注重城市价值及精神再挖掘,充分彰显各类城市在精神上的自觉性、开放性、能动性、创造性,总结城市发展经验,实现区域传统产业向现代化的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