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七年级语文2023年上学期月考测验在线免费考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选择题
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全对的一组是()
A. 哺乳(pǔ)嶙峋(líng)着落(zhúo)假寐(mèi)
B. 坍塌(tān)怂恿(sǒng)酝酿(niàng)麝香(shè)
C. 惩戒(chéng)棱镜(líng)吝啬(sè)热忱(shén)
D. 贮蓄(zhù)羞怯(què)怅然(chàng)狭隘(yì)
【答案】B
【解析】
A. 哺乳(bǔ)、嶙峋(lín)、着落(zhuó)。
B. 正确。
C.棱镜(léng)、热忱(chén)。
D.羞怯(qiè)、狭隘(ài)。
故选B。
选择题
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A. 随着“好奇号”探测器的侦测,火星是个没有生命存在的不毛之地,这一原有观念正随着新的发现而慢慢改变。
B. 我们应做“文明有礼二十四条”的践行者,不能让它在我们手中成为
一纸空文。
C. 他在选择高考志愿的第一志愿学校时,既想报清华大学,又想报北京大学,总是见异思迁。
D. 它们的叶子和花都不一样,各有各的鲜为人知的秘密,可惜我知道得太迟了。
【答案】C
【解析】
C项句子中加画线的成语使用不正确,“见异思迁”意思是看见另一个事物就想改变原来的主意。
指意志不坚定,喜爱不专一。
用在此句不合语境。
故选C。
选择题
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 如今初中生近视日益严重,是由于过度看手机的原因造成的。
B. 通过观看央视节目《经典咏流传》,让我更加热爱祖国的优秀传统文化。
C. 有人建议,一旦遇到雾霾天气,可采取临时交通管制、错峰上下班、停工停课。
D. 如果全民都沉浸在书籍的海洋中,整个民族的性格就会得到润物无声的改变。
【答案】D
【解析】
A.结构混乱,“是由于”和“的原因”造成句子杂糅,应删去“由于”“的原因”。
B.缺少主语,可删去“让”。
C.缺少宾语,“可采取临时交通管制、错峰上下班、停工停课”的“措施”。
D.没有语病。
故选D。
选择题
下列解说有误的一项是()
A. 夜晚,月亮升起来了,月光洒在白桦树上,把叶子变成了亮闪闪的星。
(解说:这句话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
)
B. 人民做操初五千米碧绿
(解说:这些词的词性依次为:名词、动词、数词、量词、形容词。
)C. 高尚慈爱忠诚奋不顾身大公无私精益求精
(解说:这六个词都是褒义词。
)
D. “快回来!”隔壁的陈奶奶大声喊着:“前面的路都被堵上了!”(解说:这一句中的冒号使用不正确。
)
【答案】A
【解析】
A项句子运用的是比喻的修辞手法。
故选A。
选择题
下列有关文学常识及课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济南的冬天》紧紧围绕济南的冬天“温晴”的特点,描绘了济南冬天的山、水、天,呈现给读者一幅山清水秀、天蓝地暖的动人冬景图,表达了作者对济南的无限喜爱之情。
B. 《纪念白求恩》一文采用夹叙夹议、以议为主的写法,概述了白求恩同志来华帮助中国人民进行抗日战争的经历,高度赞扬了白求恩同志的共产主义精神,并号召全党向白求恩同志学习。
C. 《狼》选自文言小说集《聊斋志异》,告诉人们:对待像狼一样的恶势力,不能幻想妥协,必须敢于斗争,善于斗争,才能取得胜利。
作者蒲松龄,字留仙,世称聊斋先生,明代文学家。
D. 《次北固山下》和《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这两首诗的作者分别王湾和李白,他们都是唐代诗人。
《天净沙·秋思》这首小令的作者则是元代的马致远。
【答案】C
【解析】
C项有误,蒲松龄是清代文学家,不是明代。
字词书写
读下面一段文字,根据拼音填写相应的汉字。
(用正楷依次写在田字格内)
大自然像个学者,学识bó()大精深,外表却又平易随和。
孩子们可以在他怀中xī()戏,小鸟儿可以在他耳畔歌唱……如果人类不善待他,贪婪索取,大自然也不会沉默:太平洋掀起狂lán(),吞噬人类的屋舍家园;日本岛火山喷发,毁坏人类的高楼大厦。
此时,人类束手无策,只能在心中默默qí()祷,希望能平息大自然的震怒。
【答案】博嬉澜祈
【解析】
平时注意容易混淆的形似字和多音字的读音,还要注意形近字和易错字的写法。
注意“狂澜”的“澜”的偏旁;嬉戏,xī xì,意思是无忧无虑地玩耍。
名句名篇默写
默写。
(1)__________,小桥流水人家。
(马致远《天净沙·秋思》)
(2)水何澹澹,__________。
(曹操《观沧海》)
(3)__________,崔九堂前几度闻。
(杜甫《江南逢李龟年》)(4)峨眉山月半轮秋,__________。
(李白《峨眉山月歌》)
(5)__________,非宁静无以致远。
(诸葛亮《诫子书》)
(6)油蛉在这里低唱,__________。
(鲁迅《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7)我们大家要学习他毫无自私自利之心的精神。
从这点出发,__________。
(毛泽东《纪念白求恩》)
(8)《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中诗人用拟人手法借明月寄情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枯藤老树昏鸦(2)山岛竦峙(3)岐王宅里寻常见(4)影入平羌江水流(5)非淡泊无以明志(6)蟋蟀们在这里弹琴(7)就可以变为大有利于人民的人(8)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解析】
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
首先要选准诗句,关键是不能错字、别字、形似字。
此题要注意“藤”“岐”“竦峙”“蟋蟀”等字词的书写。
综合性学习
语文综合实践。
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书能影响人的心灵,能教我们心地善良,持重内向,坚韧不拔和勇于创新,读书是一种重要的学习途径,是文华文
化传承的,为了营造良好的读书环境,让读书之风吹进我们的心里,班级开展了以“悠悠书香伴我行”为主题的综合性学习活动。
(1)请你为这次的“悠悠书香伴我行”活动设计两个活动栏目。
(2)假如你是这次活动的主持人,你设计一段简洁的开场白。
(要求:至少用一种修辞手法,内容里不得出现真实的地名、校名、人名。
)(3)名著大家谈:鲁迅先生在《朝花夕拾·二十四孝图》中批判了封建的所谓孝道,请列举他最反感的两个故事:“ ”和“ ”。
(4)请你向你的同学推荐你喜欢的一本书并说说理由。
(可以从书的内容、人物、作者情感等方面向同学介绍)
【答案】(1)示例:活动一:经典诵读(好书伴我行);活动二:书目推荐(读书交流会,小百家讲堂等)
(2)示例:亲爱的老师们、同学们:大家好!书是我们的良师益友,是精神食粮。
培根曾说:“读书可以怡情,足以博彩,足以长才。
”要想做“腹有诗书气自华”的人,就来读书吧!下面我们开启今天的“悠悠书香伴我行”之旅。
(3)郭巨埋儿老莱娱亲
(4)写出推荐的书名、理由,语句通顺即可。
【解析】
(1)本题考查学生的积累与运用的能力。
答题时要结合活动的主题,调动自己的积累,写出符合活动内容且语言精炼的栏目名称即可。
示例:名人读书故事、读书方法谈、阅读与成长、书海拾贝、名言集锦、语林趣谈等。
任选以上两个即可。
(2)本题考查学生口语交际的能力。
这是口语交际中的开场白。
开场白的一般结构是:①称呼、问候语;
②围绕主题,阐明主题。
一般要求是:①紧扣主题;②篇幅简短,切忌长篇大论;③语言要充满激情,富有鼓动性。
某一活动的开场白对后面的活动主体应该有“点亮”、“激发”的作用,能让参与者情绪高涨。
(3)考查对名著的阅读积累。
鲁迅先生从自己儿时阅读《二十四孝图》的感受入手,重点描写了在阅读“老莱娱亲”和“郭巨埋儿”两个故事时所引起的强烈反感,并由此引发了对那种不顾人情甚至灭绝人性的所谓“孝道”的批判。
(4)本题考查学生对名著的掌握。
作答时,最好是选择一部学生要课内学过的名著来作答,当然也一定要选择自己最熟悉的一部。
可选择《西游记》这部名著。
理由可以是它富含反抗精神和奇幻色彩。
或者笛福写的《鲁滨逊漂流记》,鲁滨逊独自一人在荒岛上生活几十年,克服重重困难,身上坚强勇敢的品质值得我们每个人学习。
诗歌鉴赏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列小题。
春雪
(唐)韩愈
新年都未有芳华,
二月初惊见草芽。
白雪却嫌春色晚,
故穿庭树作飞花。
(1)“二月初惊见草芽”中的“惊”字表现了作者怎样的心情?
(2)诗的三、四两句生动传神,描绘了一幅充满情趣的图画,试简要赏析。
【答案】(1)“惊”字表现了诗人终于见到春色的惊讶、欣喜之情。
(2)“嫌”“故”用了拟人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白雪故意迷惑人眼目的淘气,把春雪描绘得美好而又有灵性。
(或:以“飞花”比喻白雪,形象地写出了白雪纷飞之美,把雪写得有人情有灵性,富有情趣。
)【解析】
(1)本题考查学生通过关键字词体会作者心情的能力。
解答时,要在读懂诗歌大意的基础上,结合整首诗歌,体会诗人的情感。
诗中的第二句中,“惊”字写出了诗人在焦急的期待中终于见到“春色”的萌芽的惊喜神情。
此外,“惊”字状出摆脱冬寒后新奇、惊讶、欣喜的心情。
(2)本题考查学生对诗句的赏析能力。
赏析诗句时,要先理解原句的含义,分析诗句所描写的内容;再结合诗人的思想感情和写作背景,联系诗中的景、物、意象,从修辞、描写、炼字等角度来赏析。
按照题目要求,从修辞角度赏析,诗歌的三、四两句把白雪比喻成飞花,把初春的冷落写成了仲春的热闹,富有情趣。
运用了拟人的手法,“嫌”、“穿”把春雪比作人,使雪花仿佛有了人的美好愿望与灵性,同时这穿树飞花的春雪似乎也给人春的气息,为诗歌增添了浓烈的浪漫主义色彩,渲染了热闹的喜悦气氛。
文言文阅读
阅读文言文,回答下列小题。
牧竖
两牧竖①入山至狼穴,穴有小狼二,谋分捉之。
各登一树,相去数十步。
少顷,大狼至,入穴失子,意甚仓皇。
竖于树上扭小狼蹄、耳,故令嗥;大狼闻声仰视,怒奔树下,号且爬抓。
其一竖又在彼树致小狼鸣急。
狼闻声四顾,始望见之;乃舍此趋彼,跑②号如前状。
前树又鸣,又转奔之。
口无停声,足无停趾,数十往复,奔渐迟,声渐弱;既而奄奄③僵卧,久之不动。
竖下视之,气已绝矣!
(选自《聊斋志异·牧竖》)
注释:①牧竖:牧童。
竖,童仆。
②跑:兽类用足扒土。
同“刨”。
③奄奄:气息微弱的样子。
【1】解释下列加点词。
(1)谋分捉之(________)
(2)大狼闻声仰视(________)
(3)气已绝矣(________)
(4)一狼洞其中(________)
【2】下列每组句中加点字的解释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A. 跑号如前状其一犬坐于前
B. 元方入门不顾狼闻声四顾
C. 故令嗥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D. 久之不动久之,目似瞑,意暇甚
【3】翻译下面的句子。
(1)少顷,大狼至,入穴失子,意甚仓皇。
(2)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
(3)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
【4】同是人与狼的较量,《狼》中的屠户与本文中牧竖对狼的做法,你更赞同哪一种?为什么?
【答案】
【1】(1)商量(2)听到(3)断,断绝(4)打洞
【2】D
【3】(1)不一会儿,大狼回来了,发现小狼不见了,神情非常惊慌。
(2)禽兽的欺骗(诡诈)手段能有多少啊?只是增加了笑料罢了。
(3)放纵懈怠就无法振奋精神,轻薄浮躁就不能修养性情。
【4】更赞同《狼》中屠户的做法,因为屠户面对的是恶狼,被迫自卫,除恶务尽,杀狼是正当的;而《牧竖》中牧竖杀狼则出于一种无聊的残忍,张扬的是人性中恶的一面。
(言之成理即可)
【解析】
【1】.本题主要考查点是文言词语的理解。
解答此类题目,一定要先翻译句子,知道句意然后再解释词语,并要注意通假字、古今异义、
词类活用等特殊情况,平时要注意积累并识记一些常见的文言词语。
注意:绝:断绝。
洞:名词用作动词,打洞。
【2】考查一词多义。
A.前面的/向前。
B.回头看/看、视。
C.故意/原来。
D.都是助词,补足音节,无意义。
故选D。
【3】本题考查的是理解并翻译句子的能力。
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然后思考命题者可能确定的赋分点,首先要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运用“留”“删”“调”“换”“补”的方法,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调整,达到词达句顺。
此句中重点的词有:少顷:不一会儿。
变诈:作假,欺骗。
几何:多少,这里是能有几何的意思。
险躁:冒险急躁,狭隘浮躁,与上文“宁静”相对而言。
治性:“治”通“冶”,陶冶性情。
【4】此题考查学生的思辨能力和语言组织能力。
这是一道开放性试题,先要表明观点,再陈述理由。
无论更赞同哪一种,只要理由充分,语句通顺即可。
示例:更赞同甲文中屠户的做法,是因为屠户面对的是恶狼,被迫自卫,除恶务尽,杀狼是正当的;而乙文中牧童的做法太残忍,狼也爱他的小狼,之所以母狼会累死,是因为这无私的母爱啊。
牧竖“杀狼”则是一种残忍,张扬的是人性中“恶”的一面。
译文:
有两个牧童进山发现了一个狼窝,窝中有两只小狼。
(他们)商量好每人分别捉一只小狼。
而后(他们)又分别爬上两棵间距数十步的树。
不一会儿,大狼回来了,发现小狼不见了,神情非常惊慌。
牧童在树
上扭小狼的蹄、耳,故意让小狼大声叫。
大狼听到后,抬头望去,愤怒地跑到树下,狂叫不已,还用爪子抓树皮。
这时候另一个牧童在另一棵树上如法炮制,令小狼痛嚎。
大狼听见了叫声,到处张望,才发现另一只小狼;于是不顾这边的狼崽,转而奔至另一棵树下,像刚才那样狂叫撕抓。
第一棵树上的牧童又让小狼哀号,大狼又转身扑过去。
大狼嘴里没有停止过嚎叫,脚下没有停止过奔跑,这样来回数十次,跑得也慢了,声音也小了;过了一会,大狼气息微薄的样子,很久都不动弹。
牧童从树上爬下来,凑近一看,大狼已经气绝身亡。
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文章,回答下列小题。
冰窗花
任随平
①冰窗花盛开在冬日的窗棂上,是一道绝美的风景。
尤其是在久居乡下的那些日子里。
②于是,每到冬日,我会有意无意念起熨帖在冬日木格窗棂上的冰窗花。
冬日的居室里,总会生了炉火,白日里,落了雪,一家人和和暖暖地或斜倚、或平躺在温热的土炕上,母亲选了废旧的布料,熬了浆糊,炕头置一炕桌,安安静静地做着鞋垫。
父亲借了炉火,熬着罐罐茶,火苗间或跳出来,舔舐着茶罐,茶水滋滋地发着声响,茶香随
着响声氤氲开来,整个屋舍内顿时茶香弥漫,即便是不常喝茶的人,浸淫在如此的茶香里,也会有几分迷醉,几分品咂的热望。
而我,总是斜倚在墙角,捧了热爱的书籍,一页页,在缓慢流走的时光里,细品一份恬美与温馨。
冬日的白天总是很短,像兔子率性的尾巴,一甩,一天的时光就溜走了。
而冬日的夜晚,唯有恬静与安谧。
雪花簌簌地落着,风安静地睡去,远山近水被夜色围拢而来,婴孩一般安卧在村庄阔大的臂弯里。
屋舍之内,炉火正旺,壶水呼呼地散发着热气,木格窗棂的玻璃上,热气凝结而成的水珠簌簌流泻下来,洇湿在墙壁上,像梦呓的印痕,烙着时光的印记。
③晨曦微亮,不必急于晨起,和衣而坐,望向邻近的窗棂,你会惊喜地发现,整个窗玻璃上冰窗花葳蕤①如春,轻轻地凑近鼻息,似乎能嗅出冰窗花散发着馥郁的馨香,冰洁,剔透,令人心灵震颤。
手指轻轻抚摸上去,冰窗花棱角分明,如一朵朵雪花,被夜神的手指悄悄安抚上去,灵动而又精美,既有花之妩媚造型,亦有花之悄然神韵,不是俗世那一双巧手能够裁剪得出的。
面对如此精美的自然神物,又有谁忍心去擦拭呢?但又有谁能长久地屏息凝视,而不凑近鼻息呵气顽皮呢?于是,悄然撮圆了嘴唇,凑上前去,吹灰般轻吹一口气,冰窗花随着热气消融开来,逐渐地四散开去,这个过程,是多么的美妙而悄然无声。
④就这样,冰窗花伴随着我走过了一个又一个寒冷的冬,而今我已走过而立之年,故园的老屋也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老去,像一个人的暮年,正在经历着风吹日晒的剥蚀。
而盛开在木格窗棂上的冰窗花,
还依旧长久地驻扎在我的梦中,每每半夜惊醒,我都在与冰窗花相视而笑,彼此言说着不为人知的秘密。
⑤冰窗花,你盛开在故园窗棂上的,不只是花,更是人生路上愈走愈远的梦幻,带着我的牵念和期望。
(选自《人民日报》,略有删改)
(注释)①葳蕤(wēi ruí):形容枝叶繁盛。
【1】请结合文章第③自然段,说说冰窗花具有哪些特点。
【2】文中画线的句子使用了什么修辞方法?请结合文章内容,具体分析其表达作用。
雪花簌簌地落着,风安静地睡去,远山近水被夜色围拢而来,婴孩一般安卧在村庄阔大的臂弯里。
【3】文章的标题是“冰窗花”,为何还要写母亲在屋内做鞋垫、父亲在屋内熬茶这些事?
【4】请简要分析文章最后一段在全文中的作用。
【答案】
【1】①葳蕤如春;②冰洁,剔透,令人心灵震颤;③棱角分明,灵动而又精美(既有花之妩媚造型,亦有花之悄然神韵);④消融过程美妙而悄然无声。
【2】运用比喻、拟人的修辞方法,生动传神地描绘出冬日雪夜,风停夜静,山野村庄一片恬静安谧的景象,表达了作者对美好温馨故园的喜爱之情。
【3】①母亲在屋内做鞋垫、父亲在屋内熬茶和冰窗花一样属于温
馨而美好的乡居生活的回忆;②同样是作者的牵挂和回忆;③叙写这些事能让文章的内容更加丰富;④让作者的情感更加深沉真挚;
⑤使文章主旨更加深刻。
【4】结构上,照应开头并总结全文;内容上,深化主题,表达了作者对家乡故园那种甜美温馨生活的深深怀恋。
【解析】
【1】本题考查学生对事物特征的概括能力。
题干中已明确了答题区间——③段,从③段中找出描写冰窗花的语句并提炼概括即可。
由第1句可提炼“葳蕤如春”,由第2句可提炼“冰洁,剔透,令人心灵震颤”,由第3句可以提炼出“棱角分明”“灵动而又精美”“既有花之妩媚造型,亦有花之悄然神韵”,由第6句可提炼出“美妙而悄然无声”。
【2】本题主要考查的是句子赏析,考查点包括词语的妙用、修辞手法的赏析、作者情感的把握。
可以从修辞手法和词语运用的角度赏析。
首先指出修辞手法,分析修辞的用法,然后分析表达效果,最后看表达感情。
比喻:把…比作…,形象生动的写出了…的特征,表现了…感情。
排比:运用三个或三个以上的句子,句式一致,形式整齐,条理清晰,节奏鲜明,增强语势,便于抒发作者强烈的感情。
“风安静地睡去”“婴孩一般”运用比喻、拟人的修辞方法,生动传神地描绘出冬日雪夜,风停夜静,山野村庄一片恬静安谧的景象,表达了作者对美好温馨故园的喜爱之情。
【3】此题考查学生对文章重要情节的理解能力。
首先通读全文,整体感知内容。
语句在文章篇章结构上的作用:总起全文、引起下文、
打下伏笔、作铺垫、承上启下(过渡)、前后照应、首尾呼应、总结全文、点题、推动情节发展。
语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渲染气氛、烘托人物形象(或人物感情)、点明中心(揭示主旨)、突出主题(深化中心)。
结合上下文来理解,文中“母亲选了废旧的布料,熬了浆糊,炕头置一炕桌,安安静静地做着鞋垫”写母亲做鞋垫的情景;“火苗间或跳出来,舔舐着茶罐”“茶水滋滋地发着声响”“茶香随着响声氤氲开来,整个屋舍内顿时茶香弥漫”从视觉听觉嗅觉的角度描写父亲煮茶的情景,让人有身临其境之感,表达了对故乡生活,对父亲母亲的怀念之情,极富感染力。
这些都是作者的牵挂和回忆。
使文章的内容更丰富,情感更真挚,深化了文章主旨。
【4】此题考查重点段落的作用。
结尾段落结构上总结上文;首尾呼应,使文章结构完整;照应题目、照应开头、前文,内容上画龙点睛、点明事件的意义,点明中心深化文章中心,抒发作者什么感悟或者情感;写出了人物怎样的品质、精神或性格;言有尽而意无穷,留下想象的空间,增强感染力。
结尾“冰窗花,你盛开在故园窗棂上的,不只是花”照应了开头中的“冰窗花盛开在冬日的窗棂上,是一道绝美的风景”,使文章结构非常完整;“带着我的牵挂和思恋”此句表达了作者对家乡故园恬美温馨生活的深深怀恋,点明了中心,深化了主题。
现代文阅读
(题文)对一只蝴蝶的关怀
李汉荣
①初夏的一个上午,我去河边散步,看见河湾的岸边一个小男孩和小女孩神情紧张专注,好像在讨论一件重要的事情。
我轻轻走近他们,才看见他们正在营救一只在水面上盘旋挣扎着的花蝴蝶。
那蝴蝶也许翅膀受伤了,跌入水中又使翅膀过于沉重而无法飞行。
小男孩将一枝柳条伸向水面,但柳条太短,小女孩又折了一枝柳条,解下自己的红头绳将两根柳条接起来,终于够着那只蝴蝶了,然而它仍然不配合,不知道赶快爬上这小小“生命线”。
小女孩急忙摘下头上的蝴蝶形发卡,系在柳条的一端,让小男孩投向水面的蝴蝶附近,示意它:这是你的同伴来搭救你了,你不认识我们,你总该认识你的同伴吧。
果然,那弱小的蝴蝶扇动几下翅膀,缓缓地挨近这一只“蝴蝶”,缓缓地爬上这只“蝴蝶”结实的翅膀,小男孩慢慢地将柳条移向岸边,蝴蝶终于上岸了,两个孩子快乐得又说又笑起来。
②我以为事情到此结束了,然而,两个孩子又商量起了这只蝴蝶今后的生活。
他们小心地把蝴蝶放在阳光下的草地上正开放着的一丛野蔷薇花上,让它一边晒太阳,一边汲取花蜜。
但是,他们仍觉得这种安排不到家,他们担心贪嘴的鸟啄食了这需要安静疗养的可怜蝴蝶,就采了几片树叶搭起一个简易的绿色“避难所”,将蝴蝶护在里面。
他们相信,待它安静休息一些时候,伤口愈合,体力恢复,它就能重新飞舞在春天的原野上。
③今天上午我本来是不准备出门的,想待在家里读书或写作。
不知
道什么原因我还是出门了。
多亏我走出了门,在书本之外,我读到了春天最纯洁、最生动的情节。
在我小小的文字之外、在生硬的键盘之外,两个孩子和那只蝴蝶、那片水湾,组合成真正满含温情和诗意的意象。
在我的思路之外,孩子们的思路才真正通向春天深处,通向万物深处,通向心灵深处。
④在回家的路上,我想了许多。
首先我觉得我的善心比孩子们淡漠得多也少得多,或许我更关心的是自己的生存、利益、脸面、尊严,而对其他生命和生灵的生存处境及他(它)们所受到的伤害,并不是太关心,即使关心,也不是感同身受和倾力相助,即使关心了,也并非完全不求回报。
总之,我觉得,仅就善良、纯洁这些人性中最美好的东西而言,我们不是与日俱增,而是与日俱减。
人随着年龄的增长、阅历的加深,人性中的“水土流失”也会逐渐加剧,而流失的,恰恰是善良、纯洁这些人性的好水土,内心的河流渐渐变得混浊,泥沙俱下。
细想来,这是多么可惜的事情。
人性的好水土流失了,纯真情怀少了,实用理性多了,率真少了,算计多了,在这一多一少的增减过程里,人们的情感和心灵,就渐渐出现轻度或重度的“荒漠化”了。
由这样荒漠化的人组成的人群和社会,岂不是大沙漠?那时不时呼啸着扑面而来、飞沙走石、遮天蔽日的,莫不是人性和人心的沙尘暴?
⑤那两个可爱的孩子,他们是这个早晨的天使。
他们对一只蝴蝶的同情、对事物的爱,是真正出自善良的天性和纯洁的内心。
除了爱,他们没有别的动机,爱在爱中满足了。
不求回报的爱,才是大爱、真爱。
不求回报的爱,也许才会获得事物本身乃至整个大自然更丰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