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学》课件 《社会学》第十章
合集下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4.社会舆论 引导行为方向。 监督有关部门。 促进社会团结。 预防越轨行为。
3.宗教 维护现存的秩序。 提供精神的支柱。 加强社会的整合。 约束人们的行为。
TRANSITION PAGE
第三节 越轨行为及其控制
过 渡 页 15
LOGO 第十章 • 第三节
一、越轨行为的概念
第 16 页
反叛性越轨:是指行 为者有意甚至公开挑战社 会规范的行为,如抢劫、 走私等。
LOGO 第十章 • 第三节
三、越轨行为的功能 • (一)越轨行为的正功能
第 21 页
越轨行为及其控制
有助于明确社会规范, 并表明社会所能承受 的限度
01
在一定条件下起到维 护社会的统一和团结 的作用
02
发挥安全阀机制 的作用
3.过度的社会控制往往不利于社会发展
第7 页
TRANSITION PAGE
过渡页 8
第二节 社会控制的分类与手段
LOGO 第十章 • 第二节
社会控制的分类与手段 一、社会制度的构成要素 • (一)按范围分
第9 页
1.宏观控制
指利用政权的力量对整个社会 在总体上加以控制,包括政治、经 济、文化、意识形态等方面的控制 ,也就是利用社会控制机制从整体 上来协调社会的各个子系统,从而 促进社会的良性运行与协调发展。
LOGO 第十章 • 第三节
五、越轨行为的社会控制
第 28 页
越轨行为及其控制
+
+
+
+LOGO源自第 29 页2.外在控制 指社会运用诱导性手段引导社会成 员遵守社会规范或者运用强制性手 段对违背社会规范的行为进行制裁, 从而使社会成员遵守社会规范。
LOGO 第十章 • 第二节
社会控制的分类与手段 一、社会制度的构成要素 • (三)按实现途径分
第 11 页
1.制度化优先现象
指通过对人们社会行为的正向导向所实现的社会控制。有三 种形式:社会化、社会奖赏、社会劝导和社会影响。
控制主体是指根据一 定社会、阶级、群体 的要求,有目的、有 计划、有组织地对社 会成员、群体或组织 实施控制的行动主体。
控制客体即接受社会 控制的对象,包括个 人、群体、组织及其 社会行为。
指保证人们遵守社会 规范的各种社会力量 的总称。
(一)控制主体
(二)控制客体
(三)控制手段
第5 页
LOGO 第十章 • 第一节
03
常常成为社会变革 的根源或动力
04
LOGO 第十章 • 第三节
三、越轨行为的功能 • (二)越轨行为的负功能
1
破坏社会秩序
负
功
2
浪费社会资源
能
3
诱导他人或集体越轨
第 22 页
越轨行为及其控制
LOGO 第十章 • 第三节
四、越轨行为的理论 • (一)失范理论
第 23 页
越轨行为及其控制
失范是指社会失去行为规范而出现的反常状 态。
2.制度化逃避现象
消极控制是指对各种社会偏离行为的禁止、限制和制裁,具 体方法有批判、谴责、处分、惩罚等。
LOGO 第十章 • 第二节
社会控制的分类与手段 一、社会制度的构成要素 • (四)按表现形式分
第 12 页
正式控制
指通过专门的控制机构
(如军队、法院等)实施
的社会控制。
1
2
非正式控制 非正式控制是指在社会成员的互动 过程中产生的,通常发生在家庭、 同辈群体等初级群体中的社会控制。
LOGO 第十章 • 第二节
社会控制的分类与手段 二、社会控制的手段 • (一)强制性社会控制手段
第 13 页
1
2
3
具体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指导 作用、威慑作用、惩罚作用。
具有以下特征:组织性、多 样性、强制性。
政权是占统治地位的阶级 利用国家机器实行阶级统 治的权力形式。
LOGO 第十章 • 第二节
在社会从机械团结向有机团结转变时,如果 社会分工的发展快于这种分工所要求的道德基础, 就会导致社会失范。
LOGO 第十章 • 第三节
四、越轨行为的理论 • (二)标签理论
第 24 页
越轨行为及其控制
理论内容
标签理论是解释越轨行为产生的原因及其发展过程的理论。 冲突在导致各个违法者的产生方面起着重要作用,犯罪实际上是由 社区规定的。犯罪形成的过程就是一个指明、规定、识别、区分、描述、 显示以及形成意识和自我意识的过程。 标签理论认为,越轨行为不在于行为本身,而是社会反应、他人定 义的结果。
社会控制概述 三、社会控制的功能 • (一)社会控制的正功能
2. 巩固政治统治
3. 保障正常生活
第6 页
1. 维持社会秩序
4. 促进社会发展
LOGO 第十章 • 第一节
社会控制概述 三、社会控制的功能 • (二)社会控制的负功能
负功能
1.不合理的社会控制使多数社会成员的利益受损 2.僵硬而有力的社会控制不利于维护现有的社会秩序
2.微观控制
指在社会活动的具体的微观领 域中进行的社会控制,或者某个具 体的社会组织运用组织规范、组织 利益、组织目标等控制手段对其成 员所实施的控制。
LOGO 第十章 • 第二节
社会控制的分类与手段 一、社会制度的构成要素 • (二)按社会控制的力量来源分
第 10 页
1.内在控制 指社会成员内化社会价值观念和社会 规范而不需要借助外在约束力量来实 现的社会控制。
LOGO 第十章 • 第三节
四、越轨行为的理论 • (五)亚文化群体论 社会化 VS 个性发展
第 27 页
越轨行为及其控制
亚文化群体是指一定社会中的、在文化 价值上与主体社会有显著差异的群体。
当亚文化群体成员按照自己特有的文化 规范行事时,由于该文化规范与主体社 会的行为准则相冲突而被视为反常,属 于偏离或越轨行为。
LOGO 第十章 • 第三节
二、越轨行为的分类 • (三)按越轨行为的社会后果分
第 19 页
越轨行为及其控制
积极越轨 1
2
消极越轨 3
中性越轨
LOGO 第十章 • 第三节
二、越轨行为的分类 • (四)按行为主体的主观意志分
第 20 页
越轨行为及其控制
失常性越轨:是指行 为者并非有意违反社会规 范,而是在无意之中或不 知情的情况下违反了社会 规范,如过失杀人、法盲 犯法等。
第 17 页
越轨行为及其控制
个人越轨:如某学生旷课、考试作弊等。
分类
群体越轨:如集体抢劫等。
法人越轨:如企业偷税漏税、制造假冒伪劣产品等。
17
LOGO 第十章 • 第三节
二、越轨行为的分类 • (二)按违反的社会规范的性质或程度分
第 18 页
越轨行为及其控制
犯罪行为 违法行为 违纪行为 违德行为 违俗行为
LOGO 第十章 • 第三节
四、越轨行为的理论 • (三)手段目标论
第 25 页
越轨行为及其控制
LOGO 第十章 • 第三节
四、越轨行为的理论 • (四)文化传递理论
第 26 页
越轨行为及其控制
文化传递理论认为越轨行为是从一个人所生活 的社会环境中习得的。
如果越轨行为在某一群体或社区中已经作为一 种文化模式而存在,它就很可能被传播给新来者和 年轻人。
越轨行为及其控制
概念
越轨行为是指偏离或违反社会大多数成员公认 的社会规范的行为。
越轨行为的标准是由社会制定的。 不能笼统地说越轨行为都是错误的。 越轨行为并非总是自愿的。 越轨可以是个人所为,也可以是群体或组 织所为。
LOGO 第十章 • 第三节
二、越轨行为的分类 • (一)按越轨行为的主体分
LOGO
第1 页
CONTENTS PAGE
• 社会控制概述 • 社会控制的分类与手段 • 越轨行为及其控制
目录页 2
TRANSITION PAGE
过渡页 3
第一节 社会控制概述
LOGO 第十章 • 第一节
社会控制概述
一、社会控制的概念
概念
社会控制是指通过各种强制或非强制的手段对个人或组织的行为进行 引导和约束,使其遵从社会规范,建立和维持社会秩序的过程。 社会控制的任务既包括对违反社会规范行为的制裁,又包括引导广大社
社会控制的分类与手段
二、社会控制的手段 • (二)非强制性控制手段
1.习俗 习俗具有一定的社会凝聚力。 习俗可以协调社会关系。 习俗对人们的行为具有一定的约
束力。
2.道德 道德控制是法律控制的重要基础, 要加强社会控制,必须坚持德治和 法治并重,坚持“道之以德”与“ 齐之以刑”的统一。
第 14 页
会成员认同并自觉遵从社会规范。 目的是不仅要使个人和组织的行为服从社会稳定的需要,还要服从社会
发展的需要,使个人和组织的自由与社会秩序达到和谐统一。 实现途径必须是社会力量控制与社会成员自我控制的统一。 是一个动态过程。
第4 页
LOGO 第十章 • 第一节
社会控制概述 二、社会控制的构成要素
3.宗教 维护现存的秩序。 提供精神的支柱。 加强社会的整合。 约束人们的行为。
TRANSITION PAGE
第三节 越轨行为及其控制
过 渡 页 15
LOGO 第十章 • 第三节
一、越轨行为的概念
第 16 页
反叛性越轨:是指行 为者有意甚至公开挑战社 会规范的行为,如抢劫、 走私等。
LOGO 第十章 • 第三节
三、越轨行为的功能 • (一)越轨行为的正功能
第 21 页
越轨行为及其控制
有助于明确社会规范, 并表明社会所能承受 的限度
01
在一定条件下起到维 护社会的统一和团结 的作用
02
发挥安全阀机制 的作用
3.过度的社会控制往往不利于社会发展
第7 页
TRANSITION PAGE
过渡页 8
第二节 社会控制的分类与手段
LOGO 第十章 • 第二节
社会控制的分类与手段 一、社会制度的构成要素 • (一)按范围分
第9 页
1.宏观控制
指利用政权的力量对整个社会 在总体上加以控制,包括政治、经 济、文化、意识形态等方面的控制 ,也就是利用社会控制机制从整体 上来协调社会的各个子系统,从而 促进社会的良性运行与协调发展。
LOGO 第十章 • 第三节
五、越轨行为的社会控制
第 28 页
越轨行为及其控制
+
+
+
+LOGO源自第 29 页2.外在控制 指社会运用诱导性手段引导社会成 员遵守社会规范或者运用强制性手 段对违背社会规范的行为进行制裁, 从而使社会成员遵守社会规范。
LOGO 第十章 • 第二节
社会控制的分类与手段 一、社会制度的构成要素 • (三)按实现途径分
第 11 页
1.制度化优先现象
指通过对人们社会行为的正向导向所实现的社会控制。有三 种形式:社会化、社会奖赏、社会劝导和社会影响。
控制主体是指根据一 定社会、阶级、群体 的要求,有目的、有 计划、有组织地对社 会成员、群体或组织 实施控制的行动主体。
控制客体即接受社会 控制的对象,包括个 人、群体、组织及其 社会行为。
指保证人们遵守社会 规范的各种社会力量 的总称。
(一)控制主体
(二)控制客体
(三)控制手段
第5 页
LOGO 第十章 • 第一节
03
常常成为社会变革 的根源或动力
04
LOGO 第十章 • 第三节
三、越轨行为的功能 • (二)越轨行为的负功能
1
破坏社会秩序
负
功
2
浪费社会资源
能
3
诱导他人或集体越轨
第 22 页
越轨行为及其控制
LOGO 第十章 • 第三节
四、越轨行为的理论 • (一)失范理论
第 23 页
越轨行为及其控制
失范是指社会失去行为规范而出现的反常状 态。
2.制度化逃避现象
消极控制是指对各种社会偏离行为的禁止、限制和制裁,具 体方法有批判、谴责、处分、惩罚等。
LOGO 第十章 • 第二节
社会控制的分类与手段 一、社会制度的构成要素 • (四)按表现形式分
第 12 页
正式控制
指通过专门的控制机构
(如军队、法院等)实施
的社会控制。
1
2
非正式控制 非正式控制是指在社会成员的互动 过程中产生的,通常发生在家庭、 同辈群体等初级群体中的社会控制。
LOGO 第十章 • 第二节
社会控制的分类与手段 二、社会控制的手段 • (一)强制性社会控制手段
第 13 页
1
2
3
具体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指导 作用、威慑作用、惩罚作用。
具有以下特征:组织性、多 样性、强制性。
政权是占统治地位的阶级 利用国家机器实行阶级统 治的权力形式。
LOGO 第十章 • 第二节
在社会从机械团结向有机团结转变时,如果 社会分工的发展快于这种分工所要求的道德基础, 就会导致社会失范。
LOGO 第十章 • 第三节
四、越轨行为的理论 • (二)标签理论
第 24 页
越轨行为及其控制
理论内容
标签理论是解释越轨行为产生的原因及其发展过程的理论。 冲突在导致各个违法者的产生方面起着重要作用,犯罪实际上是由 社区规定的。犯罪形成的过程就是一个指明、规定、识别、区分、描述、 显示以及形成意识和自我意识的过程。 标签理论认为,越轨行为不在于行为本身,而是社会反应、他人定 义的结果。
社会控制概述 三、社会控制的功能 • (一)社会控制的正功能
2. 巩固政治统治
3. 保障正常生活
第6 页
1. 维持社会秩序
4. 促进社会发展
LOGO 第十章 • 第一节
社会控制概述 三、社会控制的功能 • (二)社会控制的负功能
负功能
1.不合理的社会控制使多数社会成员的利益受损 2.僵硬而有力的社会控制不利于维护现有的社会秩序
2.微观控制
指在社会活动的具体的微观领 域中进行的社会控制,或者某个具 体的社会组织运用组织规范、组织 利益、组织目标等控制手段对其成 员所实施的控制。
LOGO 第十章 • 第二节
社会控制的分类与手段 一、社会制度的构成要素 • (二)按社会控制的力量来源分
第 10 页
1.内在控制 指社会成员内化社会价值观念和社会 规范而不需要借助外在约束力量来实 现的社会控制。
LOGO 第十章 • 第三节
四、越轨行为的理论 • (五)亚文化群体论 社会化 VS 个性发展
第 27 页
越轨行为及其控制
亚文化群体是指一定社会中的、在文化 价值上与主体社会有显著差异的群体。
当亚文化群体成员按照自己特有的文化 规范行事时,由于该文化规范与主体社 会的行为准则相冲突而被视为反常,属 于偏离或越轨行为。
LOGO 第十章 • 第三节
二、越轨行为的分类 • (三)按越轨行为的社会后果分
第 19 页
越轨行为及其控制
积极越轨 1
2
消极越轨 3
中性越轨
LOGO 第十章 • 第三节
二、越轨行为的分类 • (四)按行为主体的主观意志分
第 20 页
越轨行为及其控制
失常性越轨:是指行 为者并非有意违反社会规 范,而是在无意之中或不 知情的情况下违反了社会 规范,如过失杀人、法盲 犯法等。
第 17 页
越轨行为及其控制
个人越轨:如某学生旷课、考试作弊等。
分类
群体越轨:如集体抢劫等。
法人越轨:如企业偷税漏税、制造假冒伪劣产品等。
17
LOGO 第十章 • 第三节
二、越轨行为的分类 • (二)按违反的社会规范的性质或程度分
第 18 页
越轨行为及其控制
犯罪行为 违法行为 违纪行为 违德行为 违俗行为
LOGO 第十章 • 第三节
四、越轨行为的理论 • (三)手段目标论
第 25 页
越轨行为及其控制
LOGO 第十章 • 第三节
四、越轨行为的理论 • (四)文化传递理论
第 26 页
越轨行为及其控制
文化传递理论认为越轨行为是从一个人所生活 的社会环境中习得的。
如果越轨行为在某一群体或社区中已经作为一 种文化模式而存在,它就很可能被传播给新来者和 年轻人。
越轨行为及其控制
概念
越轨行为是指偏离或违反社会大多数成员公认 的社会规范的行为。
越轨行为的标准是由社会制定的。 不能笼统地说越轨行为都是错误的。 越轨行为并非总是自愿的。 越轨可以是个人所为,也可以是群体或组 织所为。
LOGO 第十章 • 第三节
二、越轨行为的分类 • (一)按越轨行为的主体分
LOGO
第1 页
CONTENTS PAGE
• 社会控制概述 • 社会控制的分类与手段 • 越轨行为及其控制
目录页 2
TRANSITION PAGE
过渡页 3
第一节 社会控制概述
LOGO 第十章 • 第一节
社会控制概述
一、社会控制的概念
概念
社会控制是指通过各种强制或非强制的手段对个人或组织的行为进行 引导和约束,使其遵从社会规范,建立和维持社会秩序的过程。 社会控制的任务既包括对违反社会规范行为的制裁,又包括引导广大社
社会控制的分类与手段
二、社会控制的手段 • (二)非强制性控制手段
1.习俗 习俗具有一定的社会凝聚力。 习俗可以协调社会关系。 习俗对人们的行为具有一定的约
束力。
2.道德 道德控制是法律控制的重要基础, 要加强社会控制,必须坚持德治和 法治并重,坚持“道之以德”与“ 齐之以刑”的统一。
第 14 页
会成员认同并自觉遵从社会规范。 目的是不仅要使个人和组织的行为服从社会稳定的需要,还要服从社会
发展的需要,使个人和组织的自由与社会秩序达到和谐统一。 实现途径必须是社会力量控制与社会成员自我控制的统一。 是一个动态过程。
第4 页
LOGO 第十章 • 第一节
社会控制概述 二、社会控制的构成要素